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2023-05-30张春红
摘 要:“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本文阐释了双师型教师的定义与内涵,在深入分析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借助产教融合平台,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团队进行有效的构建,拓宽了团队建设的新路径,对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更多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产教融合;“双师型”教师;校企合作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明确强调以产教融合为契机,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开启了我国产教融合的新篇章,明确了行业与教育的社会责任和义务[1]。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指出:强调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2],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站位,“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优化职业教育类型性的必要条件,所以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永恒的话题。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
“双师型”教师理论知识扎实,教学水平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也是办大、办强、办活学校,办出人民满意大学的保障。搭建校企产教深度融合的高职院校“双师型”人才培养平台,将产、学、研融为一体,校企共建师资培训基地,推进校企互聘兼职的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拓宽了团队建设的新路径,对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更多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内涵
(一)产教融合
“产”是企业以及产业等,“教”是学校教育的简称。所以,“产教融合”指的就是高职院兼顾产业和企业的发展需求,校企共建培养体系,积极开办专业产业,以产兴教、以教强产,促进产业需求侧和教育供给侧要素资源的相互贯通。产教融合将产业和教育、企业和学校、生产和教学相融合,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跨界性,将教育资源和企业资源进行融合共用,实现学校企业共赢。校企是先构建资源整合机制,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高校创新能力的提升,激发企业发展的活力。产教融合的落脚点就在于学校和企业资源共享,精准对接,精准育人,构建利益汇合点,实现生产与教育一体化。
(二)“双师型”教师
从教师角度,“双师型”教师理论知识扎实,教学水平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强。“双师型”教师应该“能文能武”,具有“教学+技能”的双重性特点,能讲授知识,有项目研发服务社会的本领,有一线操作技术和能指导实践的能力。从师资队伍结构看,“双师型”教师队伍既要有校内培养的专任教师,又要有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优势互补,能从生产一线中找项目,能到生产一线中出成果。
三、国内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契合新时期的要求,在高职院校中搭建校企产教深度融合的高职院校“能文能武”的“双师型”人才队伍,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不过,在“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在理论层面对双师型教师内涵认知片面
目前,大多数高职校将“持有双证”的教师或具有“双职称”的教师或“双素质型”教师界定为“双师型”教师。拥有双证、双职称不能证明教师具备实践经验和能力,“双素质型”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还应具备实践教学素质,概念太笼统宽泛。所以“双师型”教师应该“能文能武”,具有“教学+技能”的双重性特点,能讲授知识,有项目研发服务社会的本领,有一线操作技术,能指导实践的能力。
(二)选人渠道不开阔,队伍结构不完善
目前,由于教师招聘条件重学历轻实践经验,部分企业的专业型人才由于学历较低、年龄大或者薪资待遇等原因无法满足应聘条件,这都给引进“双师型”教师增加了很大的困难。
应届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但产业服务经验不足,能力不够,理论与实践本领在实践指导活动中不能很好地运用。引进高职院校的企业专家,可以有效践行贴近企业做学问,但相比于企业,其福利待遇差别大,再次流出几率大。另外,资金紧张致使高职院校不能一直高薪聘请资深能工巧匠作为实践指导教师,已有的兼职教师采取集中授课(寒暑假)、报告、讲座、偶尔授课等形式开展教学,课后与学生脱节,发挥的作用有限。所以,“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还有很大的优化完善的空间。
(三)“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投入不足,机制不完善
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专项资金投入有限,教师参加会议、培训、研修的经费不足,无法兼顾到每一位教师的成长需求。教师大多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很难抽出一定的时间去提高实践技能与提升理论水平,时间精力有限。国培和省培的“双师”素质项目培训,存在实践内容与实践专业不相符、实训内容浮于表面、培训周期较短等问题,对教师培训的“整体化设计”不完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由于校企双方目标定位不同、企业保密自身利益考量,致使教师企业实践时间短,无法参与核心生产,流于形式。综上所述,“双师型”教师教学团队建设缓慢。
(四)“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体系不健全
目前,大多数高职校还尚未根據学校分型、分类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评价标准也宽严不一,不全面不科学。评价注重“双证书”,而非“双能力”,忽视社会服务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核。双师考评与工资绩效、评优评先、职称晋级联系不紧密,教师自身没有压力和动力去行业实践、提升技能、项目合作,缺乏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这严重影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进程。
四、国外“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经验
高职校“双师型”教师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兼具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特征。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在“双师型”教师培养方面有益的经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构建了贯穿“双师型”教师职业生涯的终身发展模式,德国对高职教师资格规定很严格,澳大利亚建立了职教教师的准入制度,任职资格首先要求教师必须要拥有5年以上的同行业工作经历,并要在不同的机构不断地接受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信息。通过有针对性、多形式的培训和实践,促使专业技术人员懂政治、善教学、强技能,并对师资培训成效跟踪、评估、控制,对评价过程实施连续督导。
五、借助产教融合平台,提升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素质
教师队伍是保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第一要素,打造一支高素质、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独具特色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对于构建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深度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产学研用”能促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增强新时代高职院校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一)改变理念和观念
教师要牢固树立“贴近企业做学问”的意识,从生产一线的实际中培养人才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最接地气的使命。产教融合背景下,教师在企业进行实践之前,及时了解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生产工艺,更新技术前沿知识,并学以致用到教学与科研,同时依靠自身的技术攻关能力,为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专业培訓、提供战略咨询规划运营服务等。同时,尽可能参与企业生产,增强实践操作,丰富自身“双师”实践内涵。
(二)校企资源共享,建立双师型师资建设平台
打造资源聚合、共享共用的校企融合资源大平台,合作创新、产业协作、机制共建、队伍共管,构建融合发展新生态,打好合作组合拳。首先,政府方面应当推出相应的资金扶持政策、补贴投资机制,鼓励企业参与到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当中。其次,企业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些顶岗机会的资金支持。最后,校企共建产业企业创新联盟,能够有效进行产业合作、技术创新,服务学校改革发展,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有效度,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共同成长。
(三)建立校外专家库,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
借助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大师工作室”、校企合作横向课题等方式助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创建“双师型”教学团队研讨机制,建立校外专家库,将来自不同专业、不同背景、不同技能的能工巧匠进行有效结合。探索学校和企业共同招聘、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让企业人员走进来,让高校教师走出去,传授技术技能,提供智慧输出,互惠互赢。
(四)优化“双师型”教师分类评价体系
制定教师分类评价考核体系,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干部聘任、项目申报、学习培训等方面要比其他非“双师型”教师有优先权,激发“双师型”教师工作的内驱力,提升师资培养的广博性、实效性。构建学校、企业双主体评价体系,在教学过程、实习带教等方面共管共培,体现以人为本,提升教师幸福感。
(五)制定完整的“双师型”教师培训成长制度
扎实推进校企合作,完善培训机制,促进人才成长制度,促进人才数量、结构和质量优化提升。实践新引进教师的“双导师”,即行业企业专家现场指导其实践技能,校内专家名师助推其职业素养与技能。理论教学素质较好,胜任职业技能的教师,可依托“能工巧匠工作室”“产业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平台,拜师学艺,提高教师自身的“双师”职能。
(六)加强合作的紧密性和持续性,避免忽冷忽热
学校要主动围绕企业需要“转”,主动服务企业,破解自身内驱力不足,服务于企业的内功不够的痛点,有效规避只在学生即将毕业实习时,企业才愿意成为“热端”,接纳实习老师与学生的情况。在学生跟岗、顶岗期间,实行校企联合的“双导师制”培养,教学合作为主,其他时间以完善专业教学资源库、企业员工培训、技术攻关、产业服务为主。只有校企同频共振,同向同行,持续加热,才能真正培养职业适应性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七)以政府为主体,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促进教师发展是政府的职责所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发展与政府在推进职业教育过程中为其发展创造的优良的制度生态息息相关。一方面,拓展了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层次,发展了包括高职、本科、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学历,为职教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师资保障;另一方面,让市场机制在高职教育资源的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大力提升高校的知识贡献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探索产学研合作新途径。
(八)用好“互联网+”,实现产学深度融合
企业生产过程中,消除或控制危险及有害因素,保障人身安全健康及生产顺利是企业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依托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来实现生产基地的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构建智慧工厂助力安全环保等能有效消除或控制危害人体安全健康的风险隐患,保障身体健康、人身安全。基于现实需求和技术基础,校企合作开发虚拟工厂系统、安全智慧管理系统等,数据实时传输生产远程控制,高度还原工厂环境、实训过程。惠利学生,惠利教师,惠利企业,借助“互联网+”东风,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工作的深度融合。
(九)产教融合背景下,建立教师认证培训制度
成立产教融合联盟,联盟是企业行业、学校等单位共同组建的,是公益性、开放性、非法人性质的联合体。联盟将以教师发展为核心,辅以教师认证制度,支持教师培训、项目调研等相关工作。高职院校要把教师认证培训工作作为校企共建教学团队的重要抓手,分期分批地实施专业教师认证与培训工作,以此切实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素质,适应校企合作技能人才培养的社会新要求。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目前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在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性职业人才队伍建设上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不断推进“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的道路上,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实行培养、考核、使用、约束的动力机制,明确“双师型”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努力实践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EB/OL].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
[2]习近平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EB/OL].https://www.ccps.gov.cn/xtt/202104/t20210414_148354.shtml?from=groupmessage.
[3]何勇.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分析和路径研究[J].广西教育,2019(38):6768+71.
[4]顾志祥.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2019(2):99102.
[5]曾国阳.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J].河北职业教育,2022,6(3):9598.
[6]翁志华,杨阳,杨海潇.产教融合视角下校企合作共建师资队伍的研究[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31(01):3537.
[7]徐晓丹.产教融合促进酒店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20,36(6):114116.
基金项目: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校企横向课题“高精密液压缸筒组织与性能”
作者简介:张春红(1978— ),女,汉族,江苏徐州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