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戏剧舞台视域下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集群建设与教学实践策略构建

2023-05-30安立国王原

剧作家 2023年2期
关键词:教学实践

安立国 王原

摘 要:概述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集群建设需要从多维度建构跨专业融合的现状。重新定义人才培养目标,继续深化人才培养路径,将实践教学打造成亮点。戏剧舞台由于其多元性、复合型及交互性的特点已经成为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集群建设中对于教学实践平台建设的亮点,如何将戏剧与影视学类跨专业在戏剧舞台上有效融合,是各高校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戏剧舞台;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集群;教学实践

教育部等六部委在“六个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会上指出要按照《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要求,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打赢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要求推进多学科背景的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打破学科培养单一化的桎梏。近年来,全国多所高校开始进行多轮次教育与教学改革,适应新文科时代改革要求,对于戏剧与影视学科专业集群建设进行多维度探讨。其中通过调研发现,哈尔滨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就在跨专业融合学习及利用戏剧舞台搭建多专业实践融合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为戏剧与影视学科专业的融合式教学及专业集群建设提供参考,也为戏剧与影视学科一流学科及一流专业建设提供方向。

戏剧与影视学科作为较为复杂和多元的一级学科,因专业繁多、类型各异、方向多元、学科跨度大、专业固守、壁垒界限明显等诸多问题,加之新文科理念以横向的综合性、纵向的复合型为特点,造成戏剧与影视学科在新文科建设中存在融合路径不清、融合困难等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对下设的五个戏剧与影视学类本科专业(广播电视编导、动画、播音与主持艺术、表演、录音艺术)进行跨专业融合,并通过戏剧舞台进行多元场景搭建完成跨专业实践平台的建设,形成了新文科背景下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集群建设与教学实践的初步成果。

一、专业集群建设之根:以产出为导向,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建设

目前,全国范围内各高校积极探索新文科建设良方,对于新文科专业建设也提出了多个建设方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注重“以学生为重,以产出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扩大实践教学比重,激发创新精神,搭建优秀的实践教学平台,完成对于新时代下戏剧与影视人才的培养。通过对哈尔滨师范大学等几所高校的调研发现了一些比较值得关注的人才培养理念。

1. 打破传统思维,将学科专业人才作为主体,利用OBE反向教学法,找到改革人才培养策略的源头。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设计出有很强针对性以及个性化的培养脉络,在此基础上融合学生的主体诉求,构建交互性的培养理念。确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导向,坚持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一线人才为目标,设计和实践多元化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2. 形成实践教学和项目教学两大教学特色。以实践教学和项目教学为依托,坚持教学与实践结合的办学思路,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突出实践环节,探索双师制,在实验教学改革上,主要通过工作室制、跨专业融合实习、专业汇报、社会项目、参赛项目、展览赛事、设计类实践教学等方式,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型人才。

3. 建立学校、企业、社会三元合一的开放式办学体系。传媒学院始终坚持开放式办学,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深化校企合作,扩大社会服务,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加强与学界和业界的深度融合,逐步扩大传媒学院的社会影响力,积极贯彻学校教学服务社会的原则,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

4. 实现学生的四种能力培养:实现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四位一体的综合素质培养。通过四种能力的培养,实现各个阶段与层级的培养目标,契合社会对于一流专业人才的基本诉求,落实戏剧与影视学类各专业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整体目标。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变化,不难发现当下对于新文科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系的变化,即更加侧重学生的个体性以及主动性的过程激发,其中对于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也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点。

二、专业集群建设之路:以技术与内容为支撑,完善人才培养路径

1. 新兴技术的使用及戏剧舞台的虚拟场景搭建。结合新兴技术,完成对于传统课程理念的提档升级。利用“互联网+”的基本理念,通过大数据及尝试性地利用5G+4K(8K)+AI的新兴技术,完成对于现代化课堂的建设,从视听及传播多个维度改变当下拘泥于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到“处处是课堂”和“信息就是知识”的学习氛围。同时利用戏曲舞台和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授课模式的创新,大胆完成线上课程的设置。利用戏剧舞台完成案例环节的再现,通过戏剧舞台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完成线上课程的教育,尤其针对戏剧与影视学类各个专业而言,戏剧舞台由于其独特的多元性、复合型、交互性,可以为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的配套复合使用提供可行性。同时,根据戏剧与影视学类的专业学科特点,戏剧舞臺的现场性也为教学模式的扩展以及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提供了可能。

2.课程体系的创新,优化课程过程路径。对戏剧与影视学科建设的逻辑路径进行重新的建构,突出时代理念,对于课程做出时代性变革,尤其要重视课程的内容与组织。在专家指导下, 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和专业成长规律,动态优化课程体系。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以传媒人才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规划路径;教学过程强调对学生从业基本能力(素质课程)、实践能力(技能课程)、创新能力(拓展课程)的培养。打破传统教学过程中只侧重教的过程忽视教的效果,只侧重教的内容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现状。

3.课程内容调整,构建“平台共享、核心分立、拓展互融”的课程体系。通过设置方向、组合模块、优化课程等模式,将培养方案与行业需求相结合,培养满足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合理分配各课程模块必修课、选修课学分比例,在培养方案中明确必修课、选修课学分结构要求,逐年增加选修课学分比例,减少必修课学分比例。 同时基于“融合、创新、全人、赋能”的基本理念,通过课程建设完成对学生的个体化培养方向,做好新文科背景下戏剧影视学科的内涵建设[1]。形成“集中化管理,个性化培养”的人才培养新局面,即知行融合做出脉络、深耕创新塑造火花、均全培养夯实发展、多元培养衍生个性。

三、专业集群建设之新:依托戏剧舞台,完成跨专业融合与实践

戏剧是一种集体欣赏,正如美国戏剧家威尔逊在《论观众》中所言:“对观众来说,戏剧是一种集体经验。”戏剧故事和表演必须一开始就引起观众的兴趣,并且要将观众的兴趣维持到戏剧终结。因此,戏剧工作者要掌控好表演艺术与舞台艺术的表达方式和方向才能吸引观众,并最终呈现完美的舞台视听效果[2]。因此,基于戏剧艺术及舞台艺术的独特性,将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实践平台建设置于戏剧舞台的视角下,完成多层次和多维度的人才培养,有效推进戏剧与影视学类的专业集群建设,将成为创新策略之一。

1. 戏剧舞台实现跨专业融合实践平台建设

目前,戏剧与影视学下设专业十余个,完成跨专业的融合难度较大,但是基于实践平台建设的多维度融合具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多所学校积极利用戏剧舞台完成实践项目,形成戏剧与影视学类跨专业的互融互通。通过对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的研究发现,学院积极利用戏剧舞台落实项目化教学。表演专业完成戏剧舞台的话剧表演与实践,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完成戏剧舞台表演艺术的声画录制与编辑实践,播音主持专业利用戏剧舞台完成有声语言的创作性实践,录音专业利用戏剧舞台完成音乐与音响的原创与编辑实践。戏剧舞台可实现多个专业的实践融合,形成实践教学的高质量产出,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与最优化,节约了教学成本与时间成本,同时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同一项目中产生交互,激发创意,形成团队,对接行业诉求,保障了学生个体化成长及特色化培养的成长过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戏剧与影视学类跨专业融合实践过程。

2.戏剧舞台完成课程的多元化以及虚拟场景的搭建

戏剧舞台是基于“在场艺术”表现形式的一种载体,由于其艺术的独特性,可以创新性地将其置于戏剧与影视学类的专业课程教学中,结合课程教学与舞台的主体融入,实现高质量的内容传输过程。目前,多所学校利用戏剧舞台完成如下的课程建设。首先,利用戏剧舞台完成多专业案例的架构,实现课程内容表现的丰富性。由于戏剧舞台有表现与再现的屬性,对于案例等教学内容的呈现也赋予多渠道化信息的阐释,对于课程建设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同时,将戏剧舞台与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融合,利用虚拟现实的场景再现与还原,再次建构课程内容场景,达到主体感受的逼真性,对于数字化教学有较强的促进性作用。

3.戏剧舞台实践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戏剧舞台无论在建课还是实践教学上的突出表现都无法回避教学的核心内容——“以学生为中心”,而当前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拘泥于课堂上教授与内容的单向传输,缺乏信息的交互与碰撞,不能促进学生主体化和个性化特征的表现,不匹配当下的艺术类专业的教学规律。如果将学生置于戏剧舞台的场景下,使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成为教学内容的“第一责任人”,会激发其表现欲与主动性。此时的教学效果会形成多元化表现的状态,让学生将学习成果转化成创作性的内容,带有较强的个性化标签,对于戏剧与影视学类的各专业学生来讲是符合专业化发展要求的。

4.戏剧舞台创新中老师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一般扮演的是教学内容的“灌输人”,侧重课堂的教授过程,在这样的场景下,很难辨析和判断具体的吸收效果如何。而将课程置于戏剧舞台之中,学生成为舞台的主体与核心,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从“老师”向“导演”的角色转变。此时,由于戏剧舞台的限制,教师更像导演起到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作用,让学生成为舞台的核心,而老师根据实情完成教学路径的过程实施,对于学生的培养更有针对性,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在新文科背景下戏剧与影视学类的专业集群建设是大势所趋,但是具体的建设路径还需持续性的研究与推进。依托“OBE”教学理念,充分发挥戏剧舞台的特性的确是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行之有效的手段。将教学过程由“单向传输”向“双向互动”转变,人才培养由“集中化培养”向“个性化培养”转变,教师角色由“教授的老师”向“引导者”转变,学生的特征也由“同质化”向“差异化”转变。这四种变化已经成为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构建一流艺术专业的有效评价标准。针对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而言,只有充分利用好戏剧舞台的优势资源,创新教学理念,重构教学路径,匹配行业诉求,完善教学规律,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属性的一流专业人才。

注释:

[1]周星,任晟姝,周安华,张燕,安立国:《“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戏剧影视学科的融合化、中国化与国际化发展”笔谈》,《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

[2]邵维加:《从小说的叙事性到戏剧的小说性》,《重庆教学学报》,2007年第1期

(本文为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省级重点项目“新文科背景下戏剧与影视学科专业集群构建与实践”。国家级编号:2021160022;省级编号:2021HLJXWZ014。2021省教改一般项目:“‘新文科背景下一流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和实践”,编号:SJGY20210444。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哈尔滨石油学院艺术与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姜艺艺 王巍

猜你喜欢

教学实践
立足课堂,因学施教
财务业务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改革分析与实践应用
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的教学实践
基于三维软件和云班课APP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试论类比推理在高等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