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彩釉官造名窑遗风

2023-05-30李晓丽

收藏家 2023年2期
关键词:官窑

李晓丽

关键词:康雍乾 仿古瓷 官窑

清代康雍乾三朝,社会相对富庶和稳定,为清宫收藏历代文物和制作各类御用器物提供了物质基础。清朝宫廷以崇尚传统为出发点,一方面大量收藏各类古代艺术品,另一方面则开始创新制作仿古御用器物,主要品类有瓷器、玉器、金属器、漆器和珐琅器等。其中在瓷器仿古制作方面,从康熙朝开始,宫廷内府在皇帝亲自参与下,开始大量仿烧宋代五大名瓷和元、明两代的官窑瓷器,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清宫仿古瓷品种,同时生产了清宫创新烧制的珐琅彩、粉彩等瓷器新品种。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的清朝仿古瓷基本都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制品。这些仿古瓷在造型、纹饰和釉色上各有不同,这与当朝帝王的统治风格、社会风尚和个人喜好有直接关系,可以说清朝仿古瓷的表现力与当时的政治氛围和帝王的喜好是息息相关的。

一、康熙朝仿古创新瓷

清朝景德镇御窑厂在顺治朝恢复生产,到康熙十九年(1680),康熙帝亲派督窑官对御窑厂进行管理,清朝正式开始烧造宫廷专用的御用瓷。早期御窑厂主要以仿烧明朝官窑为主,不仅保留了前朝官窑青花、五彩的品类,还在仿烧中不断创新,发展出以郎窑红、豇豆红、霁红和天蓝釉为代表的新品类,这也是康熙朝官窑的最大成就。清人陈澍曾赞誉:“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熙为最。”清人蓝浦所著《景德镇陶录》中记载:“陶至今日,器则美备,工则良巧,色则精全,仿古法先,花样品式咸月异岁不同矣。而御窑监造,尤为超越前古,谨录其特著者。”

在明朝洪武、永乐、宣德三朝,青花瓷器的烧制达到历史新高。洪武时期的青花瓷仍延续着元代青花瓷的遗风,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则更多地体现了本朝特点。永乐瓷器造型雅秀飘逸,宣德时端庄厚重,工艺精致;器形有碗、盘、瓶、洗、葫芦式扁壶、贯耳瓶、折沿盆等;纹饰以缠枝和折枝花卉为主,兼有龙凤纹;釉料多为进口钴料,青花颜色艳丽,有银黑色结晶斑点。成化、弘治、正德三朝的青花瓷尤以成化青花为代表,造型轻巧优美,胎体晶莹润泽,纹饰雅致;器形有盘、碗、罐等;釉料为乐平县所产的平等青,颜色淡雅,有清柔之风;绘画采用工笔技法,线条纤细、渲染均匀,所绘题材充满文人生活的情趣。

康熙时期对明洪武、宣德、成化等时期的青花瓷多有仿制,纹饰主要为缠枝花卉纹和人物图,这与康熙帝多次传旨令御窑厂以明成化青花为楷模仿制和当时小说、版画的兴盛发展有关。青花釉料选自浙江青料和云南明珠料,其中以云南明珠料烧制的“青花五彩”最具代表,器形为仿烧的执壶、碗、梅瓶、天球瓶等,还有其自创的棒槌瓶、观音尊等。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的清康熙仿宣德款青花番莲梅瓶(图1),为康熙时期仿明宣德青花瓷器,纹饰上虽沿用了明宣德典型的缠枝花卉纹,但造型却采用了康熙朝自创的观音尊样式,釉料也改为康熙时期的云南明珠料,颜色浓艳;钴料在提炼过程中比较纯净,不再产生金属氧化物的结晶斑点;为仿制明宣德青花特殊的艺术效果,工匠还在画法上采用了重复点染的方式,在视觉上达到相同的艺术效果。胎体由康熙早期沿袭明宣德的敦厚改變为薄厚均匀,俊秀清雅的风格。因此,康熙时期的青花瓷不仅是对明朝青花瓷传统工艺的学习、继承,在器形、釉色、胎体和工艺等技法上则是体现了康熙时期青花瓷技艺的发展和创新。

康熙时期仿古瓷中还有一部分釉、彩是在仿烧前朝瓷器中演变创新而来的。其中高温铜红釉就是仿烧的典型代表。高温铜红釉是以铜为着色剂经高温烧成后所形成的红色釉。因烧制难度大,传世品较少。《陶雅》中记载:“古瓷以单色釉为贵,单色釉中铜红为最。”铜红釉最早出现于唐代,北宋晚期和元代时均已烧制出钧红釉和釉里红瓷器,当时釉色或红中带紫,或颜色较淡。直到明朝初期国家恢复、改革汉族传统礼制,铜红釉工艺才得以延续发展,并在明永乐、宣德时期达到成熟,釉色光泽鲜艳,称为“鲜红”“宝石红”。明代铜红釉瓷达到了辉煌时期,但在明晚期随着烧造工艺的衰落而停烧。清康熙晚期,景德镇御窑厂在恢复烧造后仿烧高温铜红釉,因为工艺有所创新,导致呈色不同,出现郎窑红、豇豆红和祭红等多个品种。釉色以鲜红、宝石红、牛血红、豇豆红等为主,可以说康熙时期的高温铜红釉瓷是中国古代高温铜红釉瓷器中的精品。清康熙郎窑红釉观音瓶(图2),即为康熙时期以高温铜红釉为基础创烧出现的郎窑红瓷器。瓶为观音尊造型,直口,短直颈,丰肩,腹下部内收,圈足外撇。瓶口内壁施白釉,外壁通体施郎窑红釉,其工艺完全仿照明永宣时期的红釉来制作,釉色如红宝石般莹润艳丽;高温烧制后由于釉汁流动性大,导致口沿釉淡,或呈白色而形成“灯草口”;同时在圈足外侧以刮刀刮出二层台,以使釉汁下流时不过底足,颜色聚集,呈黑红色,这是郎窑红瓷器制作过程中的独特风格,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称。通体釉面有小裂纹开片以及釉料烧制过程中形成的竖条状流淌痕,釉色明亮有玻璃质的光泽感;瓶底施米汤釉,有淡黄色小开片,底部无款识。这些均为典型的郎窑器特点。据清朝刘廷玑《在园杂志》中记载,说郎窑“仿古暗合,与真无二,其摹成宣,黝水颜色,橘皮棕眼,款字酷肖,极难辨别”。

豇豆红也是康熙时期仿烧明宣德红釉的典型品种。此时豇豆红釉质匀净细腻,含有粉质,红釉中多有因烧制氧化还原不同形成的天然绿苔,釉面如豇豆皮色,上有深浅不同的斑点,有“大红袍”“美人醉”“娃娃面”“桃花片”“乳鼠皮”“榆树皮”及“驴肝、马肺”等别名。豇豆红器形均小巧,清康熙款豇豆红玉壶春瓶(图3)应为豇豆红釉中的较大者。瓶为撇口,细长颈,垂腹,圈足,瓶内外壁均施豇豆红釉,外壁红釉上有黄绿色斑点,瓶底部施白釉,中央有青花双圈,内为楷书“大清康熙年制”6字3行款。

康熙时期仿古瓷中不仅有对釉、彩的仿烧,还有器形上的仿古。清康熙款孔雀绿双龙耳仿古铜器壶(图4),就为仿商周青铜壶的造型,极具古器神韵。商周时期青铜壶为盛酒器,宋代时开始以瓷器取而代之,至清代已从实用器改为宫廷陈设用器。此壶撇口,敛颈,垂腹,底为外撇高圈足;壶内外壁通体施孔雀绿釉,颈部回纹地上饰青铜器典型饕餮纹,两侧饰双龙耳环,龙头施紫色釉,耳环施酱色釉,颜色与颈部饕餮纹衔接一体;肩部饰两道乳钉纹,为仿古代玉器纹饰;壶腹部饰18条瓜棱纹;底部亦施孔雀绿釉,中央暗刻楷书“大清康熙年制”6字3行款。

康熙时期的官窑瓷器在仿古之外还创烧出棒槌瓶、观音尊、转心瓶等新器形。其中,观音瓶为康熙时典型的创新式样,其来源传说是观音菩萨帮助禹州解除干旱困境时所使用的瓶子,禹州百姓为感谢菩萨的救命之恩,便将此宝瓶命名为观音瓶。观音瓶寓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美满幸福,又因“观音”谐音“官印”,寓意事业步步高升,前途顺遂光明。

二、雍正朝仿古创新瓷

雍正时期的瓷器是清代官窑中最精美、最有成就的,制瓷工艺和品类也达到了清朝的历史高峰。雍正时期官窑精品多为仿古瓷,曾有记载“仿肖古窑诸器,无不媲美;仿各种名釉,无不巧合”,《陶成纪事》中也记载了雍正时期仿古创新品种多达57个品类,约有30种仿釉色类的仿古瓷,约25种是在仿釉色类瓷器的基础上创烧的新品类。其中仿古瓷颜色釉主要以仿宋官、哥、汝、钧窑为代表,兼仿明代官窑,并以仿宋青釉的烧制最成功。创烧的颜色釉中以窑变钧红釉、炉钧釉的烧制最负盛名。其他的传统颜色釉瓷如霁红釉、霁兰釉、孔雀绿釉、乌金釉等也有烧制。一些康熙官窑创烧的釉彩及釉上彩、釉下彩装饰等传统品类也较为流行,其中釉里红装饰的瓷器品类最突出,简约的装饰中体现了雍正时期典型的雅致素净的特点。纹饰则以山水、人物、花鸟、走兽等喻意吉祥的图案为主,其中山水和花鸟纹饰最为盛行。

清代雍正时期是单色釉烧造的鼎盛时期,《陶成纪事》中记载雍正时期烧制瓷器中有30余条是介绍单色釉,其中尤以单色釉中仿宋青釉的烧制最为成功。

青釉是以铁为呈色剂高温烧造和以铜为呈色剂中温烧造的青釉瓷器。以铁为呈色剂者颜色分粉青、冬青和豆青,以铜为呈色剂者颜色为孔雀绿、瓜皮绿、翡翠绿和松石绿等,其中高温青釉瓷是中国最古老的颜色釉。雍正时期青瓷色清新柔和、釉面光润,极具雅致风尚。器形有碗、盘、盖罐、各式瓶、花盆和仿青铜器等,装饰以刻花和印花居多,图案有缠枝牡丹、缠枝莲、龙凤纹、鸳鸯、灵芝等图案。

雍正时期仿青釉主要有粉青、豆青、冬青和仿龙泉多种,釉面或光素、或呈冰裂片纹。其中冰裂纹片又分白、铁色两种,体现了宋代官窑“紫口铁足”“金丝铁线”的装饰效果。

清雍正款冬青釉双贯耳六方瓶(图5)为雍正时期仿冬青釉品类。瓶撇口,长粗颈,斜肩、圈足,从口沿至底足均为六方造型,颈部两侧各饰长方形贯耳;瓶内外壁均施仿古冬青釉,釉上有大片冰裂纹装饰,底足施咖啡色酱釉,呈现“紫口铁足”特征,中央有青花篆书“大清雍正年制”6字3行款。整体颜色光润,器形雅致,为雍正朝青釉瓷典型之作。

此六方瓶器形为雍正朝创烧的新样式。雍正朝器形种类非常丰富,除仿明宣德、成化造型外,还创烧了很多如贯耳斜肩大瓶、牛头尊、八方扁瓶、如意耳瓶、贯耳六方瓶、变形高足碗、变形笠式碗等新造型。其用途可分为生活用器、赏玩及陈设器、文房用具等。此瓶即为宫廷陈设用器。两侧的贯耳是模仿汉代投壶样式。

清雍正款粉青釉双龙耳长颈瓶(图6),为雍正时期仿粉青釉品类。器形為仿唐代流行的唐白釉或三彩双龙耳瓶,同时也受外来“胡瓶”的影响。造型挺拔秀丽,颜色莹洁清雅,仿烧工艺均比前朝更胜一筹。瓶盘口,细颈,溜肩,圈足;瓶内外壁均施粉青釉,颜色淡雅。颈部有4道凸起弦纹,口、肩部两侧饰双龙柄,龙口衔瓶口,柄部上饰乳钉纹,肩部饰双圈弦纹,上部有8组树叶形模印贴花装饰,底部圈足露胎。瓶底部亦为粉青釉,中央有青花篆书“大清雍正年制”6字3行款。

雍正时期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是历史上烧造最为成功的,颜色多数较淡雅,但也有少数艳丽。仿古款识或书“大明宣德年制”或书其他明代年号,但多数为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6字2行款,少数书6字3行款。《陶成纪事》中记载:“仿宣窑宝烧,有三鱼、三果、三芝、五福四种。”清雍正款釉里红三鱼碗(图7),碗敞口,圈足。碗内外壁均施白釉,胎体细腻略厚,白釉中泛青,外壁腹部中间饰釉里红三鱼图,线条清晰,颜色浓艳。其纹饰最早见于明宣德朝,寓意“吉庆有余”。碗底亦施白釉,青花双圈内有楷书“大清雍正年制”6字2行款。可见,此碗的釉色、纹饰、胎体、款识等工艺均为典型的雍正时期仿宣德瓷。

雍正时期在仿宋钧窑的同时,又创烧了窑变釉的新品种。它是在钧红釉表面覆盖一层特制的釉料,经高温烧制后釉料垂流因而形成红蓝交织的釉面。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而闻名。清雍正款窑变双耳瓶(图8),仿商周青铜器样式。瓶圆唇,粗颈,溜肩,鼓腹,圈足外撇,肩部饰凸起弦纹一周,两侧贴塑象首形耳。制作规整,造型雅致。瓶内外壁均施炉钧釉,釉色以浓艳的红釉为主,兼有蓝、白、褐、绿等颜色交织,呈条状垂流,体现了独特的装饰性。瓶口沿有黄色芝麻酱色,底部施姜黄釉,呈斑块状,中央有篆书“雍正年制”4字2行款。

三、乾隆朝仿古创新瓷

乾隆时期是清朝的最鼎盛时期,随着手工业繁荣,制瓷业也继续蓬勃发展。乾隆帝酷爱各类工艺品,尤其喜爱吟诗作画,对宫中所藏古陶瓷常鉴赏、研究,借古通今,藉旧融亲,此时的官窑制作了大批仿其他朝代和其他材质、象生器的瓷器品类。当时的官窑瓷可以说集各种装饰技法于一身,同时,还渗入了西方色彩做装饰,使得乾隆时期瓷器装饰繁缛,造型多样,特别是用于陈设的各种大型瓷器更是极为流行。釉彩装饰上则保留了原有的雍正时期官窑烧造的传统品种,继续烧造炉钧釉、钧红釉、窑变釉。纹饰也基本是寓意吉祥的图案。

乾隆时期特别钟情于仿烧宋、元、明官窑制品,以宋、明官窑为主,而宋代汝窑是其最爱。仿汝窑瓷以仿鱼子纹装饰为主,器形有盘、碗、洗,及贯耳、象耳、如意耳等各式瓶。仿宋代官窑瓷釉面冰裂纹常有大开片,有的器物口沿涂上了一层淡咖啡色釉,以体现“紫口”特征。器形以各式瓶、碗、杯、渣斗和文房用具中的洗、碟、印盒等为主。仿哥窑瓷仅小部分是官窑器,以民窑器为大宗,大部分为仿大、小开片结合而成的“金丝铁线”,也有仿细小开片纹的装饰。有的器物口沿施淡酱色边或底部涂黄釉点,以表示支烧痕迹。乾隆仿哥窑瓷中还常用堆花铁沙青铜器纹饰进行装饰,特别是在瓶、盂、尊、罐上居多。仿哥窑的器物中官窑所制基本为陈设用瓷。

宋代汝窑位居“五大名窑”之首,因地处汝州而得名。釉色润泽,有粉青、豆青、天青、卵青、卵白、葱绿、天蓝等,以粉青最上佳,天青为贵,天蓝珍奇,其他次之。汝窑器多为素瓷,通体有冰裂纹片,为蟹爪纹、网格纹或鱼子纹,也有无纹者。器形有洗、枕、盏、盂、奉华瓶、奉华尊、三足弦纹炉等。日用类以盘碗居多。汝器瓷质细腻,胎骨坚硬。碗类底足有釉,外底有细小支钉痕迹,是采用耐火泥制成的支钉支撑起来煅烧留下来的痕迹。汝器釉中因含有少量的玛瑙末,烧制后釉面呈现乳浊感,釉层莹厚如脂,釉色青翠如水。釉层中以铁的还原呈现出灰蓝色和虾青色。

清乾隆款灰青釉开片仿汝穿带耳观音瓶(图9),为乾隆时期典型的仿宋汝窑瓷器。瓶为观音瓶样式,喇叭口,长颈,腹部呈橄榄型,底足外撇。颈部两侧饰有筒形贯耳,足壁左右两侧各有穿带长方孔,以保留古代陶器穿带瓶特征。瓶内外壁均施仿宋汝窑釉,釉色青灰色,釉面上有不规则的金丝开片纹作装饰,底足施紫褐色酱釉,为铁足,中央有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6字3行款。观音瓶外型,线条流畅,颜色莹润,为典型的乾隆时期仿汝窑瓷器。

此观音瓶釉色即为仿宋汝窑的典型品类,颜色为青灰色,釉面在烧制过程中因胎釉膨胀使釉面开裂,形成蟹爪纹,釉层润泽如脂,胎质细腻坚硬,底足施淡咖啡色釉,以呈现“紫口铁足”的特征。从此瓶的釉色和烧造工艺可看出乾隆帝当时对汝窑的喜爱之情,以及乾隆时期官窑仿古瓷制作技艺的高超。

观音瓶为清康熙时期创烧的新式样,乾隆时期得以延续。穿带瓶则为仿宋造型之一。足外壁两侧各有一长方形穿孔,可穿系绳带。在容器上系带是对无梁、无系、无鋬手的器物进行提拿的传统方法,拆卸容易;器物摆放固定时,也可将绳带系于固定位置,以防器物损坏。明高濂《遵生八笺》中记载:“故官哥古瓶,下有二方眼者,为穿皮条,缚于几足,不令失损。”可知,穿带瓶为仿宋造型,一直流传使用至清朝。

钧窑创烧于唐代,在北宋晚期达到鼎盛。炉钧釉是清代雍正时期官窑在仿烧钧窑制作中所出现的一种低温窑变品类。到乾隆时期,炉钧釉制作发展得最为繁盛,烧造过程中不仅延续了雍正朝的工艺,还在器形、釉色上有所创新。器形是新创烧样式――灯笼瓶,釉色以蓝色为主,颜色较深,并常和绿色、紫色形成絮状装饰。清乾隆款炉钧釉瓶(图10),口微撇,短颈,溜肩,圈足。釉色蓝中带紫,形成絮状图案。底足施酱褐色釉,为“铁足”特征。中央浅刻阴文篆书“大清乾隆年制”6字3行款。

乾隆时期不仅以仿宋釉色瓷器为主,还出现了仿前朝玉器的古瓷。清乾隆款仿哥窑八卦纹琮式瓶(图11),即仿新石器时期玉琮。琮是一种玉质礼器,为权力、地位的象征。宋朝瓷器开始用作礼器,明清好古、玩古之风兴起,琮式瓶也不断发展;到了清代,琮式瓶器身的横线装饰演变为八卦纹,所以又被称作八卦瓶;乾隆皇帝对琮式瓶情有独钟。此瓶瓶体呈上下圆、中间方形,底部为圆形圈足,瓶壁四面有凸雕的八卦纹。瓶身通体施仿宋哥窑青色釉,表面有细碎开片纹,底足施深褐色酱釉,中央有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6字3行款。

乾隆时期仿古瓷不仅仿鼎、爵、尊、豆等商周青铜礼器造型,还将青铜器的典型纹饰,如饕餮纹、夔纹、回纹、蕉叶纹等变形利用。清乾隆款青花盉(图12)、清乾隆款青花云鹤爵(图13)、清乾隆款青花盖豆(图14)均为典型的商周时期青铜礼器造型。清乾隆款青花盉是仿商周青铜礼器盉所制,明朝宣德时期开始烧造瓷质盉壶,乾隆时达到高峰。盉有盖和器身两部分,圆盖、短颈,鼓腹,腹部两侧有流和鋬手,下承四足,露胎。内外壁均施白釉,通体饰缠枝莲纹、折枝莲纹、回纹、八宝纹等青花纹样,底部中央有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6字3行款。整体胎质细腻洁白,造型精致,青花艳丽,纹饰繁缛,为乾隆朝官窑仿古瓷中的上品。

清乾隆款青花云鹤爵,是仿商周青铜礼器爵所制。爵为成套使用,底有托盘。爵口沿部前有流,后有尾,中间有双柱,腹部一侧有鋬,下有三足。通体施白釉,上有青花纹饰,爵外壁饰青花三角纹、云鹤纹、缠枝花卉纹等图案。托盘中心凸起山岳状承托,上饰青花海水江崖、折枝桃纹,托板沿、内外壁和底足饰青花三角纹、青花云鹤纹、缠枝花卉纹等图案。盘底部中央有青花篆书“乾隆年制”4字2行款。整体爵与托盘合为一体,烧造技艺精良,乾隆时称“江山一统爵盘”。

清乾隆款青花盖豆,在保留古代传统器物造型基础上,在制作上亦有创新;分器盖和器身两部分组成,圆盖,圆形纽,撇口,束颈,鼓腹,腹上部两侧各饰双环耳,厚高足。内外壁均施白釉,盖纽和高足盘面饰青花叶状纹,盖面和下腹饰变体蕉叶纹,盖、颈、腹部均饰回纹;底足施白釉,中央有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6字3行款。整体釉面光亮,釉层润泽,青花艳丽。

乾隆时期还创烧了新釉彩古铜彩。乾隆帝喜爱铜器,御窑厂引为时尚,精心模仿而创烧。《陶雅》中记载:“古铜彩独推乾隆朝,花纹皆凸雕,或以金写之。”其器形、釉色到装饰均可以模仿青铜器。通常在茶叶末釉地上凸印花纹或各种耳饰,有的加红、蓝、绿彩和金、银彩来仿制锈斑,甚至底足也施红、蓝、绿间杂的锈斑花纹。清乾隆款古铜珐琅彩出脊四龙罍(图15),即为乾隆时期的仿古铜彩瓷器。罍,原为商周时所用的盛酒器和礼器。此罍长方口,直颈,高圈足。颈、肩、腹和高圈足均饰有出戟,出戟上有回纹装饰,肩部和腹下部分别在正面和两侧饰双耳衔环;颈部四周为变体螭龙纹,腹部饰兽面纹、蕉叶纹和螭龙纹,圈足亦饰兽面纹和回纹。全器施仿古铜彩釉,兼用金彩和蓝紫色珐琅彩装饰方罍边缘、线条凸起部位及回纹锦地。口沿和底部在古铜彩地上饰蓝紫色不规则斑点,底部中央刻有描金阳文篆书“大清乾隆年制”6字方图章款。该方罍从器形到釉色均为乾隆时期典型的仿古瓷。

四、结语

以上仿古瓷为沈阳故宫博物院举办“大器载道――清宫仿古文物展”中的精品瓷器,也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仿古瓷的典型代表,這些器物均来源于清宫原藏。清朝在定都北京后,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帝十次东巡,到沈阳故宫祭祖。驻跸期间,从北京曾运送了各类宫廷珍品,以备东巡时在沈阳故宫时使用。现从《道光二十七年东七间楼恭贮瓷器清册》中可见,当时运送到沈阳故宫的瓷器包含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收藏的古代瓷器和当朝仿古瓷多达百余种,可见清朝对仿古器物的制造水平和喜爱程度。这些仿古瓷从康熙时期的御窑厂恢复,以仿明朝瓷器为主,到雍正、乾隆时期以仿宋、明及历代精美瓷器为主,无论从造型、釉色、装饰到仿前朝不同类别的器物,可谓集历代精湛技艺之精华,仿古创新了大量的珍稀瓷器,并远远超越了前朝的制瓷工艺,达到了中国古代仿古瓷最为鼎盛的历史时期。这些仿古瓷不仅体现了清朝传承、延续和学习汉族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精神,体现了帝王浓厚的崇古慕古情怀,也体现了清朝在瓷器烧造过程中探索、研究、求变和创新的发展理念。这不仅使古代传统文化在器物上得以传承,也使千百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得到发扬和流传。

猜你喜欢

官窑
朱正文书画作品选
地质视角看冮官窑陶瓷
神秘的官窑
南宋官窑与龙泉哥窑瓷胎的对比分析
中国官窑瓷器的最后辉煌:“同治大婚瓷”究竟多奢华
西夏官窑瓷器
“官窑驿站”寻踪
官窑
此“官窑”非彼官窑
长沙市望城区铜官窑 品陶轩陶艺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