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翰墨云烟法书摹画

2023-05-30李理

收藏家 2023年2期
关键词:四王清宫书画

李理

关键词:清宫书画 仿写临摹

中华文化代代相承,历来讲究以古为鉴,追求在传承之中不断创新。唐宋以降特别是元明清时期,社会兴起古物收藏、研究和金石考据学,很多文士学者乃至宫廷贵族开始追求古器物鉴藏,人们在尚古同时,还通过创新仿制,生产出各类仿古器物,使各类艺术品器物在承载古代传统之时,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和发展活力。

清朝“康乾盛世”时期,宫廷贵族由追求物质财富转向精神文化层面。以皇帝为首的宫廷贵族以崇尚传统为出发点,开始大量仿古摹古,制作出各类仿古御用器物,主要品种有瓷器、玉器、金属器和漆器、琺琅器等,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如鼎、爵、尊、簋、豆等,从形制到纹饰均成为清宫制器的样板;在书画艺术方面,清宫中推崇摹古拟古、临帖临碑,体现其对古代传统文化的尊崇和倡导。

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丰富的清宫仿古文物,2022年11月,沈阳故宫专门举办了“大器载道――清宫仿古文物展”。此次展览共遴选120余件与主题相关的文物,展览从“彩釉官造 名窑遗风”“翰墨云烟 方家临写”“精工巧雕 美玉新琢”“熔铸彝尊 吉金更新”四个单元诠释瓷器、书画、玉器、金属器等清宫仿古文物,展示这些文物所承载的古风古韵与前人智慧。

在本次展览中,清宫仿临与摹古书画是其中一个单元,这些由清帝、宫廷贵族和词臣书画家、宫中画画人创作的书法绘画作品,体现他们师承古人、仿拟笔墨的艺术追求和创作过程。这些藏品追寻着古风古韵,同时又有大胆创新,成为极其珍贵的博物馆收藏品。

一、尊崇名家 以古为师

清王朝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代封建王朝,其开国创业的核心女真—满洲贵族,本是来自东北地区白山黑水的渔猎民族。但其入关后,在仰慕与欣赏之心驱动下,经过长期刻苦学习与实践,不仅深谙中华传统文化,另有一些人甚至跻身于书法、绘画艺术家之列,这种由“马上民族”变为“诗礼人家”的进步,是如何发生的呢?

明末,女真各部最初生活于明辽东边外山林之地,他们以狩猎和采集经济为生,社会相对落后,物质相对匮乏,故努尔哈赤等女真贵族在开国创业时期,基本都是在追求土地、牛马、金银、衣物等物质财富。即使如此,由于受到宗主国大明的影响,后金—清朝从建国之初,便开始学习和模仿中原文化,甚至在清太宗皇太极执政时期,便开始用绘画形式记录本朝的史事。

后金天聪九年(1635)七月,皇太极以“画工张俭、张应魁恭绘《太祖实录图》成,赏俭人口一户、牛一头;应魁人口一户”。此事看似简单,实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一,清初宫廷绘画开启了后金(清)朝纪实性绘画的先例,《太祖实录战图》(乾隆朝经改绘后插入《满洲实录》,图1)是以连环画形式,将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国各主要战绩、大事忠实记录下来,形成清初以图纪史的先例。

清朝定都北京后,宫廷中一直延续着这种纪实性绘画形式,由清宫画家先后创作了《康熙南巡图》《雍正帝祭先农坛图》《平定准噶尔图》《乾隆南巡图》《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图》《紫光阁赐宴图》《万树园赐宴图》等作品,体现了清宫绘画艺术的实用性。

其二,《太祖实录战图》体现了后金(清)宫廷对中原文化的景仰与学习。此套绘图是参照明宫纪实性绘画和明末古籍插图形式,由来自中原的画家进行艺术创作,它反映了女真(满洲)人对中原文化的崇拜与尊敬,同时也体现了后金(清)朝自开国初期,即已开始绘画艺术实践活动。

顺治元年(1644),清世祖福临在摄政王多尔衮等扶持下迁都北京,很快建立了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作为来自山海关外的少数民族政权,清朝皇帝始终保持着创业守成的思想,同时为了统治需要,也积极融入中原文化,对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开始全面接受。在书法、绘画艺术方面,以皇帝为首的各代宫廷贵族则以崇拜的心态,进行学习和临仿。

清初诸帝初入北京,对中原传统书画充满敬佩,因此入关不久,即对前朝名家书画多有仿摹。顺治帝福临进入紫禁城时,尚是6岁的孩童,可塑性极强。为了听懂汉大臣奏对,他曾拼命苦读儒家经典,以致咳血。在书法学习方面,福临可谓用心良苦,曾“亲摹文敏书千幅”;在绘画方面,福临不仅在画史上留下“尝以指上螺纹,蘸墨作渡水牛,神肖多姿”的美名,更有多幅书画作品传世。仅据《石渠宝笈》所载,福临即有4件书法、15件绘画作品著录。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福临两幅墨笔《山水图》轴(图2、图3),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清福临墨笔《古柏图》轴等,都可从作品中看出其技法受到明末绘画的影响,且已经具有一定水准。

同样,清圣祖玄烨继位之时,也是8岁冲龄。他像乃父一样,从小开始刻苦学习传统四书五经,同时也把书法作为自己的必修课,进行认真学习。据史籍记载,玄烨幼年时即临习唐人楷书,进而扩展到对各朝名家的仿临。康熙九年(1670)以后,他聘沈荃为自己书法之师,开始认真临习明末书画大师董其昌书风,此后长期坚持临董,达到形准、神似的程度。《石渠宝笈》共收录玄烨书法作品270件套,其中临仿董其昌的书作就多达36件,可见玄烨对董其昌的推崇和临仿是不遗余力的。

北京故宫博物院、沈阳故宫博物院均收藏有大量玄烨亲临董其昌的书法作品。在这些御笔书法真迹上,有玄烨明确题署临董其昌的字样,也有未写临董而实际书风完全是董书面貌的作品。清帝对董书的喜爱由此可见一斑,确实是将其传世作品奉为法书来临摹的。

清玄烨《行书临董其昌诗》轴(图4),纵129厘米,横55厘米。其全文为:“今代麒麟阁,何人第一功。君王自神武,驾驭必英雄。”题字后署“临董其昌”。书作引首处,钤“渊鉴斋”白文椭圆印,题款之下钤“康熙宸翰”“敕几清晏”朱文印二方。从玄烨后署“临董其昌”之句看,其景仰、崇拜董书之意跃然纸上。

清初,在宫廷中逐渐形成皇子皇孙自幼由师傅教习的传统,至雍正初年,更是形成内廷尚书房(后改上书房)之制,许多小皇子都经历了每日寅时(凌晨3点至5点)的苦读生活。他们在深入精读中华传统经典同时,也造就了皇室成员扎实、深厚的书画功底。清中期至晚期的清世宗胤禛、高宗弘历、仁宗颙琰、宣宗旻宁,多罗慎郡王允禧、固山贝子弘旿、成亲王永瑆、质亲王永瑢等,都成为清代书画界的佼佼者。

清世宗胤禛的行书深受乃父玄烨影响,推崇董其昌书风,另以帖学书法为宗。同时,他对元代赵孟頫及晋代以来的诸多书家皆有临习,其行书妙兼众体,跌宕丰富。据史料记载,胤禛曾为康熙皇帝代笔书扇,以备日后用作康熙皇帝御笔赏赐给近臣,足见其笔力之高。

这件胤禛所作《行书丙午年诗》(图5),纵137厘米,横62厘米,全幅原文为:“月挂半空飘素影,溪流一派送秋声。溪声入耳原无意,月影穿帘似有情。”诗后署款:“雍正丙午初秋,咏月影溪声。”引首处钤“为君难”朱文双龙印,署款之下钤“朝乾夕惕”朱文方印、“雍正宸翰”白文方印。从此件书法作品的书风来看,胤禛的行书确实在学习董其昌书法基础上,对古代各家书体多有融汇贯通,形成了风格凌厉的自家风貌。

清高宗弘历是清朝定鼎中原后第四代皇帝,他自幼精读儒家经典,深受传统文化思想浸润。在书画学习与创作方面,他在父祖基础上,向更广阔的领域探索。弘历曾尽力征集社会上流传的历代法书、绘画名作,以便皇室成员欣赏与临仿。出于对先贤名作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这三件稀世之珍的倾心仰慕,弘历还以“三希堂”命名自己寝宫书房养心殿西暖阁,反映了他对传统名品的热爱。在书法艺术实践方面,他除了苦练先帝热爱的董其昌、王羲之等名家书法,另外对唐代、宋代乃至元、明诸家书法也全面涉猎,悉心仿临,特别是对元代赵孟頫书作更是推崇备至,潜心追摹,最终形成别具特色的弘历赵体书风。

本次展出的清弘历《行书七律诗》轴(图6),纵124厘米,横62厘米,在清宫特制的双团狮、云纹蜡笺纸上书就,其全文为:“塞天寥朗净襄云,秋节虽迟暑已分。窗喜空明延日影,衣辞润溽窣风纹。迎凉槲叶飘萧下,傍晚蛩声惨淡闻。最是紫薇佳句好,不遗体物迥离群。”诗后署款:“爽一首,癸卯新秋上浣,御笔。”题款下钤“古稀天子之宝”“犹日孜孜”朱文印二方。

清宫内府对历代名家法书、绘画的尊崇,在乾隆朝达到高峰。如我们所熟知的清高宗弘历对历代书画的大肆收藏,形成古代艺术史上最大规模的书画精品汇集,并促成了乾隆朝两次对清宫内府所藏书画的著录,即所谓《秘殿珠林》与《石渠宝笈》初编、续编两书的编纂,以及嘉庆朝《秘殿珠林》与《石渠宝笈》三编的形成。据统计,仅《石渠宝笈》就收入书画家863人,收录作品达7757件(合作作品不计)。这些藏品包括两晋、六朝、隋唐直至清代的书法、绘画、碑帖、版本、缂丝等书画类艺术品。两书根据作品的等级,按照作品在宫中贮藏的地点为次序,以“千字文”字头编号来编纂,对每一件藏品的名称、质地、尺寸、款识、前代鉴藏印记、题跋以及清内府印记、乾隆皇帝过目的题跋诗文等都有详细记录。

清初诸帝崇尚中原文化、仿摹名家书画之举,极大影响到全社会的文化风气,特别是对爱新觉罗皇室成员,也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自清初开始,在宫廷逐渐形成一支以皇子、皇孙为代表的爱新觉罗家族书画家,这一特殊群体人数虽少,但几乎每朝每代均有诞生,如清初时期的镇国公高塞、安亲王岳乐、慎郡王岳端等,如清中晚期的慎郡王允禧、固山贝子弘旿、质亲王永瑢以及成亲王永瑆、康亲王昭梿、多罗荣郡王绵亿、多罗贝勒奕绘、辅国公裕瑞等。这些皇族贵胄对书画艺术情有所钟,醉心于艺事,且许多人在书画创作上有较高造诣,为后世留下一大批皇室书画家作品。

爱新觉罗皇室书画家因出身高贵,可更多进入内廷欣赏、临摹宫中真迹,很快提升了自己的艺术品味与艺术创作力。此外,许多皇室成员在自己府宅中也收藏有较多书画,这为其认真研读、仿临历代名家笔墨创造了便利条件,使一些皇室成员在艺术实践中达到较高艺术水准,最终荣登书坛、画界的名家地位。

弘旿是康熙帝玄烨之孙,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书画兼长,书善真草隶篆四体;画备诸家风格,山水得董源、黄公望之妙,花木具陈淳、陆治之法,治印不失元明矩度,故成为清代画坛的佼佼者。弘旿墨笔《林壑渔樵图》轴(图7),纵190厘米,横74厘米,全幅绘山峰高耸,松林茂密,山间村舍错落;山径左出,其间建有石桥,周围杂树参差,高低竞秀。从画作用笔分析,画家已经自如掌握米点皴法、披麻皴法以及勾勒、皴擦、晕染等多种技法;在构图布景方面,画家因长期临摹诸家画法,可以驾轻就熟地运用笔墨,因此全幅虽是水墨之作,观看起来却有山石、林木的色彩变幻,云蒸霞蔚,其运笔能力堪称一代大家。

清高宗弘历第十一子成亲王永瑆历乾、嘉、道三朝,处于帖学的高峰与转折时期,其书风受皇室书法的整体影响。他早年师承赵孟頫,中年以后行书受米芾影响,晚学欧阳询,形成自然独特的书法风格,与刘墉、翁方纲、铁保并称为清中期“四大书法家”。清永瑆《楷书景福殿赋(节录)》轴(图8),作于清嘉庆二年(1797),纵99厘米,横51厘米,其文字取自三国魏何晏所作《景福殿赋》中名句:“尔乃丰层覆之耽耽,建高基之堂堂,罗疏柱之汩越,肃坻鄂之锵锵。飞檐翼以轩翥,反宇巘以高骧。流羽毛之葳蕤,垂环玭之琳琅。”书词后署款:“嘉庆丁巳夏日,成亲王。”款下钤“皇十一子”朱文方印、“诒晋斋”白文方印。

对书画名家的仰慕与尊崇,对历代传世书画真迹的仿写与临摹,极大提升了清朝宫廷的书画艺术水准。许多皇室成员、文武大臣乃至书吏、画匠也以仿效古代佳作为乐事。在当时碑学、帖学蔚然成风的基础上,一时间宫中书画家纷纷竞起,促进了清中期书画艺术水平步入了一个高峰期。

二、承继前法笔墨至尊

清宫内府遵循“正统之路”,以两晋、隋唐法帖为至尊,以五代、宋人、元人书画为上溯,以董其昌、赵孟頫书风和清初“四王”笔墨为圭臬,从而迎来清宫书画创作的繁盛时代。这一方面是出于满洲贵族对历代传统文化的真心仰慕;另一方面从欣赏角度看,所谓历代“正统书画”在精神感受和视觉效果上,也确实具备双重美感。

“清初四王”即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位著名画家,其中王时敏、王鑒、王原祁生活于江南娄东地区(今江苏太仓一带),王原祁还是王时敏之孙;王翚则生活于相邻的虞山地区。明亡入清后,王时敏、王鉴像许多江南文士一样,拒绝入仕清廷,终生以文人身份寄情于山水,陶醉于书画创作之中。康熙朝,“四王”中的王翚、王原祁曾先后被召入内廷,以“正宗”笔墨为清帝创作,留下了大量被当时及后世人们喜爱的佳作。

从书画艺术造诣角度看,“四王”及其追随者一直奉行“尚古”思想,长期坚持“摹古”形式,遍临历代法书、名画。在经历长期仿古之后,“四王”形成较为严谨、规范和程式化的笔墨表现形式,特点是绘画构图较为相似,绘画用笔则较为相近,这既使古代书画艺术因“摹古”而得以传承和延续,也造成了“正统”绘画的僵化。由于“四王”流派创作的书画在艺术面貌上趋于保守和雷同,这也最终导致他们的作品往往一成不变、千篇一律,被后人评论为陈陈相因、格调平庸。

本次展览中,展出多件“四王”流派画家临仿古人的绘画,如有清王鉴《仿宋元各家山水图》册、清王翚《设色秋林书屋图》轴、清徐扬《墨笔奇峰峻秀图》轴、清恽寿平《设色仿大痴茂林崇山图》轴、清戴熙《墨笔仿倪瓒山水图》轴等。

清王鉴《仿宋元各家山水图》册页(图9),即体现了“四王”对董源、黄公望、王蒙、高克恭、赵孟頫、董其昌等前辈名家笔墨的临仿和继承。此册页每开纵29厘米,横24.5厘米,全册共计16开,其中8开为王鉴所作《山水图》册,另外8开为大收藏家吴湖帆所书题跋。从文物具体特点看,此套《山水图》有四开为青绿山水,另四开为墨笔山水。在各开册页题款中,王鉴明确写有仿历代名家之笔,如有“仿子久(黄公望)烟浮暖岫”“拟叔明(王蒙)云壑松风”“拟北苑(董源)茂林远嶂”“仿子昂(赵孟頫)溪山白云图”“拟范宽”“仿彦敬(高克恭)”等,甚至还有对名家真迹评述“余珍藏董文敏(董其昌)真迹,乃其生平杰作。此图拟之”等语。

从这件王鉴仿临前辈山水册页看,各开笔墨技法确实带有诸家笔意,如“仿彦敬(高克恭)”一开册页,山石、树叶所用皴法均为典型的高氏米点皴法;又如“仿子久(黄公望)烟浮暖岫”一开册页,其山势构图、坡岸茅屋、水畔板桥、山势披麻皴法,甚至山上巨石结构与造型,多带有黄公望的用笔,可见其仿临之用心,下笔之有神。各开用笔细腻,水墨淡雅,青绿清新,真实反映出王鉴以古为师、致力摹古的思想追求。当然,王鉴仿绘名家笔意时,实则也带入其个人用笔,体现出一代名家在临仿前人时,亦是融汇贯通之后的自我创新。

王翚字石谷,号臞樵、耕烟散人、清晖老人等,他是“清初四王”中对清宫绘画影响最大的一位,其原因一是王翚曾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奉清圣祖玄烨之诏,进入内府,领衔创作史诗级画作《康熙南巡图》十二长卷,其作品成为清宫画家仿效的蓝本;二是王翚在宫中数年创作过程中,直接影响和传授了一批清宫画家,而其弟子杨晋、王原祁等人则长期留于宫内,成为著名的清宫画家。所有这些,都使得“四王”在清帝心目中更为高大,其书画用笔也因此变得更为“正统”。

王翚《秋林书屋图》轴(图10),作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纵149厘米,横50厘米,全图以典雅的皴法、秀丽的色调绘秋季山中景色,颇具元人王蒙笔意。该图左上部自题:“康熙岁次庚寅初冬,仿黄鹤山樵秋林书屋图。”后署款:“海虞耕烟散人王翚。”由全图笔墨技法看,应为王翚的晚年精心之作。

清朝早期的另外两位画家恽寿平、吴历,是紧随“清初四王”之后的著名画家,故后世常将二人与“四王”合称为“四王吴恽”。二人有多件作品收录于《石渠宝笈》中。恽寿平《仿大痴茂林崇山图》轴(图11),创作于康熙十年(1671),纵129厘米,横59厘米,全幅绘崇山密林,隐现人家,九曲溪流,掩映其中。画面清润淡雅,意境空灵,极具元人笔意。图右上部题书:“辛亥春夜,偶戏拈大痴茂林崇山,有暖翠图意。南田客寿平。”此图极具文化趣味的是,在恽寿平题款后,另外有钱维城题跋:“此南田翁(恽寿平)拟子久(黄公望)之作也,有款识而无图印,苍浑秀润,乃其经意笔墨,因为记数语于帧首。时丙戌(1766)新秋七日,茶山外史,城。”钱维城题书时,已是乾隆三十一年(1766),此时距恽寿平创作此图已倏然逝去近百年。钱氏在前辈珍迹墨宝旁题书,内心一定充满仰佩之情。此外,绘图左右下角钤盖的孙煜峰、吴湖帆等大家收藏印,则说明藏品流传有绪、名家珍爱。

清宫绘画在仿摹名家、继承古法基础上,有自己的创新发展,在纪实性绘画、引入西洋绘画技法方面,均达到前朝未有的效果。这与清宫词臣画家、专职画师之多也有直接关系。

从清宫书画发展史实来看,有清一朝,宫廷中虽无画院之名,却有画院之属,有众多宫廷画家奉旨从事书画艺术创作。他们中有专门供职内廷的御用画家,宫内称为“画画人”;有大批以科举取士进入宫廷的词臣画家,他们多是江南文士出身,精通诗文书画,这类官员画家在从政之余,经常陪同皇上欣赏名书名画,甚至在宫内参与丹青创作。

徐扬,是清朝中期一位鼎鼎有名的宫廷画家,他所创作的《乾隆南巡图》十二卷以及《姑苏繁华图》《京师生春诗意图》《王羲之写经换鹅图》等,都是举世仰慕的画中精品。徐扬字云亭,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家住阊门内专诸巷。擅长人物、界画,兼工花鸟、草虫等。乾隆十六年(1751),清高宗弘历南巡至苏州,徐扬因献画称旨,被召入画院供职。因其绘画创作称为皇帝所重,被钦赐举人,官至内阁中书。徐扬受法兰西人贺清泰、波希米亚人艾启蒙等影响,写实功力颇深,故其画作更为逼真,繁复精美,为世人所称道。

徐扬墨笔《奇峰峻秀图》轴(图12),纵134厘米,横70厘米,全幅绘群山峻岭,陡峰秋林,山间溪流沿势而下,山下屋宇错落,草木葳蕤,村落散布。从画面用笔与构图看,是图可谓对前人的忠实继承,既有对元人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山势皴法、林木点染的模仿,对长短披麻皴的仿效运笔,又有对“四王”山水稳定构图的传承,还有对传统山水画高远、深远、平远三个层次景致的再现。徐扬笔下的千山万壑、坡桥树木、满纸云烟,其实都可以从古代名作上找到参照的影子,说明了以徐扬为首的清宫画家在创作过程中,遵循传统、崇尚“古法”,将古代传统书画思想和技法进行了认真传承。

中华民族具有強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同样,中华传统文化也以其博大精深、丰富内涵,而深深吸引着东亚地区的诸多民族。来自于山海关外白山黑水的女真—满洲—满族,正是在仰慕、吸收中原文化过程中,不断向中原腹地靠拢。清朝定都北京后,宫廷贵族对中原传统文化的全面接受,包括对传统书画艺术的喜爱、临摹与创作,反映出其全面融入中华文化的历史史实。

猜你喜欢

四王清宫书画
群星璀璨时
——四王吴恽与四僧书画特展
清宫大戏《铁旗阵》改编考述
清宫饽饽桌
清初“四王”的摹古与创新
清宫月令承应戏改编略论
南宗余脉——苏州博物馆藏清初正统画派四王吴恽及其传人山水画展
小小书画廓
清宫端午仪典戏略论
天津博物馆举办清代“四王”绘画作品特展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