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熔铸彝尊吉金更新

2023-05-30付博

收藏家 2023年2期
关键词:应用

付博

关键词:仿古铜器 应用 创意与求新

我国古代青铜器研究和仿古之风形成于宋代,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青铜器研究学者,并编著了大量青铜器研究著作,青铜器仿古成为当时重要的文化现象。清代虽没有真正摆脱宋代证经补史的束缚,但在一定程度上将传统金石学考证和青铜器研究推上了历史高峰。清中期尚古风气使得清宫在铜器仿古制作上,极力推崇尊古、尚古的传承,并在器物制作中进行大胆创新。本文以沈阳故宫博物院藏几件仿古青铜器为例,介绍清宫对仿古青铜器在应用和制作过程中所体现的传承与创新。

一、清宫仿古铜器的制作与应用

(一)仿古铜器在造办处的制作

清代统治者无疑是古代青铜器研究和发展最重要的推动者。内务府造办处是负责制造皇家御用品的专门机构,《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是记载造办各处活计作坊制作器皿的来源、时间、用途、工匠及皇帝意见等内容的重要资料汇编。从造办处制作仿古铜器的相关记载来看,清宫仿古铜器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制作:

1.模仿古代青铜器,特别是三代铜器的造型

乾隆二年,“传旨,照汉定陶鼎样做一件,仿商秉忠蝉纹鼎样做一件,成造烧古色,不必烧青绿,钦此”。随后,又将商秉忠蝉纹鼎追加烧制,“此鼎好,照样多做几件,钦此”。1此外,如照广育宫现设大鼎成造二件,分别安放在钦安殿和雍和宫大殿前;制作十二辰鉴、长宜子孙鉴、五岳真形鉴等仿古铜镜,以及仿制商金丝古铜仙鹤带钩、仿商飞脊鼎、仿汉玉环鼎、仿周秉忠鼎、仿周文王鼎、仿周蛟螭鼎2等样式制作大量仿古铜器。对仿古青铜器制作的记载主要集中在乾隆前期和中期,用于祭祀礼制和宫内陈设。

2.仿制前朝铜炉的经典造型

雍正三年九月:“初十日,员外郎海望交宣铜狮耳古墩爐一件。传旨,此炉款式甚好,着照样多做几个烧古,钦此。”并于十二月十九日照样做烧古铜炉二件后,雍正帝又下旨:照此样炉款式烧制铜胎珐琅五彩番花狮耳炉一件。3出于对古铜炉的喜爱和日后清宫生活所需,雍正四年十月,造办处设立炉作,用于制作内廷生活所用各种铜炉,“奏准,着在养心殿造办处行走,烧炉试看,遵此”。4炉作不仅模仿前朝的经典铜炉,如宋代炉或宣德铜炉等造型,也制作统治者喜爱的造型和纹样的铜炉。“十八日,太监毛团传旨,着照万寿呈进铜烧古钵盂炉、一统尊炉、三喜庆炉每样再造几件,钦此。”不久,又传旨对九箍炉、合欢竖耳炉甚是喜欢,照样再各做一件。5此外,还有仿博山炉、乳足炉、钵盂炉等造型的铜炉。乾隆时期制作烧古铜炉的记载更是丰富,从制作铜炉的名称来看,其纹饰和造型已经带有清代吉祥寓意的内容,大量铜炉的制作也与清宫对佛教的推崇有着重要的关系。

3.仿古做旧技术

清宫还有一类仿古铜器,器物造型模仿瓷质、水晶、木雕等材质的瓶、炉等造型,并进行烧古技术处理。如在造办处炉作中常出现的“铜烧古”器物即是如此。“二十七日,太监毛团交水晶双耳瓶一件。传旨,照样做烧古鎏金铜瓶一件。”6这类器物显然具有仿古做旧的效果而且很受统治者喜爱和关注。乾隆二年三月下旨,制作烧古鎏金双喜瓶,将做的双喜瓶蜡样呈览后,“照样准做一件,比此样小些,二号、三号再各做一件,钦此。”7这类铜器侧重对古铜器外部色泽的仿制,其纹饰和造型更添加清朝的时代特征和统治者的审美情趣。

乾隆时期,仿古尚古之风骤起,仿古铜器的生产制作也在这一时期蔚然兴起,对古器物“收拾”“照此样做一件”“磨洗出来”的记载多有出现。此外,造办处对大量铜器,包括铜炉、铜鼎等一些仿古铜器进行“毁造”的情况,即使在国力殷实的乾隆时期也多次出现。

(二)仿古铜器在清宫的使用

1.供养之器

中国历代统治者宣扬君权神授,以祭祀礼仪彰显帝王政治色彩。青铜器为传统帝王祭祀的礼仪用器,在森严的等级制度时代,青铜器是身份尊贵的象征。明代初期瓷器开始代替青铜器成为郊庙祭祀之中的主要礼仪用器。清朝定都北京(1644)后,清廷也完全接受了传统的祭祀体系,“礼莫重于事天”,即定皇帝祭天大祀之制。《皇朝礼器图式》是记载清代典章制度类器物的政书,图文并茂地介绍清宫各种祭祀礼器的质地、颜色、纹样、所在方位等。据记载,在太庙、奉先殿、文庙祭器中,各种玉、瓷、匏料、漆器、竹等材质的祭器众多,而仿古铜祭器如铏、牺尊、壶尊、爵、簠等相比其他材质数量甚少(图1、图2)。

在内廷和百姓日常的佛前供奉中,最为常见的是仿古炉瓶。仿古一炉和二瓶成为固定的组合关系,宋元时期常见炉瓶三供,清代在此基础上又伴有两烛台,统称“五供”,即中间为一香炉、两侧为花瓶、外侧为两烛台,是佛前香花供奉的常见摆陈模式(图3)。

2.清赏之具

清代的仿古铜器,在内廷生活中更多的是作为陈设艺术品,供人们赏玩。乾隆帝博雅好古,历代精品青铜器聚集清宫,制造仿古铜器极为盛行。在传世的清宫纪实绘画中,常见有仿古器物的影子。最常见的为花插、笔筒,大多为室内陈设品,清设色《愙斋集古图》卷、8《乾隆皇帝是一是二图》轴、《9弘历观画图》轴10等清宫绘画作品以及帝王写字画像,身旁或背景博古格、书案、台几等都能看到各种类型的古铜器或仿古铜器,这是皇家贵族尚古鉴古之喜好和文人复古之追求的体现。清宫内廷美人图中,金廷标《仕女簪花图》、11冷枚《簪花仕女图》轴、12喻兰《仕女清娱图册》、13陈枚《月曼清游图册·围炉博古》14以及《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博古幽思》等以内廷仕女为题材的宫廷绘画中,同样可以看到各种博古格、书架、台案上都陈设着各种类型的仿古铜器,各种仿古花瓶、铜鼎、铜爵、觚、铜钟、铜爵等古代铜器或仿古铜器随处可见。明代高濂《遵生八笺》卷一四记载,觚、觯、瓶、壶、罍等器物,俱可插花。可见,仿古铜器或陈于厅堂,或置之斋室,充当清赏之具。

博古图是以博古器与吉祥器物共同组合的构图,寓意吉祥。清代博古图的图案是以人物故事或静物画面表现文人赏玩清供、鉴藏古物尤其古铜器物造型纹饰的题材。沈阳故宫藏品中,挂屏、镜面、织绣品和部分绘画作品中常见有博古图主题,此类藏品的年代多为康熙、乾隆时期。

关于古铜器和仿古铜器在清宫陈设情况,档案中有较多的记载,不论在帝后寝宫、苑囿的燕居生活区域,还是外朝三大殿内,不同时期、不同功能的室内陈设都有仿古铜器陈设。乾清宫暖阁内陈设古铜器或仿古器就多达13件套。

二、清宫仿古铜器的创意与求新

清代,康乾盛世期间,各种形式的仿古铜器应运而生,器物类别主要为鼎、爵、壶、觚等,制作蓝本有宫中所藏古代青铜器实物,也有宋代刊刻图样,造型特征和纹样装饰具有明显的“复古”痕迹。自称“千古第一全人”的乾隆皇帝在追摹古风之余,不乏新意,此时的仿古器体现出较为鲜明的个人审美。沈阳故宫院藏仿古铜器在器物造型、纹饰、工艺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的再现和创新,对金属器发展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一)新颖的造型变化

清代随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瓷器烧造业、玉器雕刻工艺、铜器制造业蓬勃发展,仿古瓷器、仿古玉器、仿古铜器大量出现,如觚、壶、爵、罍、炉、鼎等常见器形,仍然保持着规范端庄、棱角清晰、线条流畅的特点,整体造型均可追溯到上古青铜器。

清宫仿古铜器在造型上还是以古青铜器样式和颜色为仿制标准,但从器物轮廓特别是曲线弧度、器身大小和部分装饰构件来看略有不同,这一类型仿古铜器造型少了些古铜器的神秘,风格也不再呆板,创作更加自由和灵动。

这与其使用功能的变化以及统治者善于求新、创新的观念有很大关系。

清宫中有些仿古铜器除用于陈设以外,还用于人们日常生活之中。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清四牛盖象足大铜熏炉(图4),是一件体积较大的仿古铜器,炉身为半球形,与汉代流行的青铜鼎样式相同。该炉改变鼎原来的用于烹饪及礼器的功能,在顶部加铸炉盖,盖面设八卦纹镂空装饰,可以散热,因此该器物为取暖所用的熏炉。镂空装饰制造工艺难度大,但在清宫器中非常普遍,特别是清宫瓷器的镂空制作已然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这种装饰使仿古铜器有了玲珑剔透和自由活泼的设计感。此外,铜熏炉底足为三象鼻足,这是清宫器物中最为熟悉的底足造型,象鼻三弯、象牙外翘以及象首前的流苏装饰都与清宫象足装饰相同。大象自来是稳固、太平的象征,如清宫殿堂宝座两侧陈设的象驮瓶和各式珐琅熏炉均有象鼻底足装饰。盖上有四只卧牛。牛具有五谷丰登、平安祥和的寓意,因而以牛为饰在秦汉时期已然盛行,清宫中更是常见。沈阳故宫院藏一件玉雕卧牛的形制与熏炉盖顶的卧牛基本相同。

清双耳三足兽纽木盖铜炉(图5),造型與西周时期青铜甗相似,侈口,立耳,上部甑体呈圆柱形,仅有两行简单的乳钉纹和一圈清代器物常见的长“寿”字。相比下部鬲体,袋足形制由古代的横宽趋向于高耸,三个分裆袋足中空缩小,大幅度弯曲,与清代象足的造型相似。但鬲的纹饰又极为繁缛,满饰花卉和卷云纹,具有清代特征。值得一提的是,铜炉盖为木制,盖顶部为镂空双狮纽,盖面镂空八卦纹,以便香气溢出。可见,木盖为后期制做,镂空的设计,可证明该器物是在宫中是用来燃香的实用器。

清宫对古铜器物进行配座、配盖和外部包装物的制作,相关记载多有出现,“青绿四喜三足鼎……传旨鼎上紫檀嵌玉盖另往薄里改做,亦安薄些玉顶,仍盛装玻璃匣内,钦此。”15可见,清宫仿古铜器的制作在造型和纹饰上根据统治者要求,进行了艺术性的加工和改造。

清宫金属器仿古之风,亦见于镶嵌金银、鎏金青铜器或金属胎珐琅等器物。其中,金属胎珐琅器常见有铜胎、金胎、银胎,制作精细,珐琅釉料色彩艳丽,深受统治者喜爱。清宫制作大量御用仿古造型的珐琅器,如鼎、炉、壶等器物更显华丽庄重。比如觚,原为饮酒器,见于商代早期,有圆筒形或方形,基本形式是喇叭口,束腰式,最小径在器体中部,底部外撇。明清时期,觚的造型变化较大,形制多样,常作为陈设器,也可用来插花,亦称“花觚”。沈阳故宫院藏清掐丝珐琅出戟花觚(图6),是珐琅器中有代表性的仿古器造型。大撇口,长颈,上下两部分高度相近,腹部圆鼓,底足外撇。这种觚的造型与传统青铜觚造型变化较大,与清代瓷器花觚造型相接近,为康熙晚期凤尾尊的标准器形16(图7)。同时,无论是掐丝珐琅釉料、色彩过渡,还是莲瓣造型、缠枝勾勒等细节,都与康熙时期珐琅器吻合。

清代掐丝珐琅兽面出戟带盖罍(图8)是沈阳故宫院藏珐琅器中又一精品仿古器。从珐琅的制作工艺来看是清代晚期作品。青铜罍为盛酒或盛水的器皿,该件珐琅罍与上海博物馆藏商代后期亚方罍造型相似。长方体,直颈,肩两侧各有一鎏金龙首衔环耳。与青铜罍相比,该处龙形耳完全没有抽象和变形,形象反而更加逼真。腹部正中浮雕一只外凸的鎏金兽耳,方圈足外撇。四角、四面中线设棱脊,器身纹饰为多层仿古异兽珐琅,釉色色彩艳丽。该器是清宫仿古掐丝珐琅的代表作。

清代仿古铜器中的局部装饰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最为普遍的是狮纽和象足,由于狮子和象代表着权力和地位,又在佛教之中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经常出现在各种铜炉的纽和足部,是清代仿古器装饰艺术中常见的表现对象。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狮子是东汉时期通过贡奉送到中国的“舶来品”,最早的艺术作品为武氏石祠前的石狮和四川省雅安县高颐墓前石狮。17之后狮子的造型纹饰应用十分广泛,宋元时期的狮子形象不仅作为整体熏炉造型,也装饰于彝器之上,亦名“狻猊出香”。18(图9)

清代仿古铜器中的狮子形象主要出现在各种炉顶盖上,作炉纽装饰,代表着威严和显赫。清代人们将铜炉的狮纽形象更加多样化,如增加翅膀、犄角、飘带等配饰。沈阳故宫院藏狮纽造型的铜炉达十件之多,狮纽造型呈现出灵活、多样、可爱、呆萌的不同表情,或半蹲回首,张口翘尾,或足踩幼狮,气势威武,具有典型清代器物中狮子威猛憨厚的特点。(图10)

除狮纽造型丰富以外,饰有象纽、象足形象的铜炉数量较多。铜炉盖面多有镂空装饰,符合清宫铜炉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特征。

(二)凝铸的文化符号

清代在仿古铜器纹饰和线条结构设计上延续古代青铜器的工整对称,以常见青铜纹饰兽面纹、饕餮纹、蟠螭纹、云雷纹、乳钉纹等为主,但又没有严格地仿照古代青铜纹饰,不断出现如意纹、蕉叶纹、几何纹、番莲纹等新的纹饰类型。此外还有龙凤纹、各类动物纹和寓意吉祥的文字图案等,时代特征极为明显。

沈阳故宫院藏以炉命名的清福寿康宁纹直耳三足银炉(图11),就是以吉祥文字装饰器物的代表。从造型上看,银炉与商代扁足鼎的造型、尺寸基本一致。19立耳、浅腹、鸟形扁足。只是腹部的传统蝉纹和云雷纹与院藏三足银炉相异。清代三足银炉腹部为等距的“福”“寿”“康”“宁”四字,周围以博古图相间。显然,这是清代常见的用吉语纹饰来祈求美好生活的装饰手法。

一直以来,古人对莲花都有倾慕之情,以莲花纹装饰器物最早始于周代,但图案较为抽象。东汉时期,随着佛教传入我国,莲花作为佛教文化中的重要符号,其纹饰也快速发展起来。清代各种类型的器物上都有莲花的装饰,具有繁密、规整、对称、工细的特征。清缠枝莲纹莲瓣形铜镜(图12),在古代铜镜造型的器物上,铸有清代装饰效果的缠枝莲纹,单线勾勒叶茎,花瓣舒朗。

(三)铸造工艺的发展和延续

清代仿古铜器运用古代传统失蜡法铸造,铸造方法和技术炉火纯青。宫中造办处在仿古铜器制作前先将蜡模呈览给皇帝,经批准后方可制作。清宫仿古铜器,受到这一时代器物造型复杂和纹饰繁缛的影响,在装饰方法上融入錾刻、镂空、烧古、鎏金银、嵌金银丝等制作工艺。部分仿古铜器器体略薄,缺少厚重感,偶尔在器身连接处还出现焊接修补痕迹。特别在一些大型仿古铜器中,采用分铸法,铸造后的各个部分连接处偶有出现金属螺丝连接痕迹,在大型珐琅材质的仿古器中出现此类现象较多。前文提到两件掐丝珐琅仿古器皆存在此类情况。

清代末期,国力日渐衰败,清宫出现大量金属类器皿重新熔炼的现象,金属器“毁造”的情况更为常见。沈阳故宫藏同治十一年银火锅,器底部出现“原物回打”的字样,可见作为制器材料的银或铜在当时已经非常紧缺了。无法达到物质满足,在仿古上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沈阳故宫院藏各类仿古铜器,基本都可在古代青铜器中找到一致的类比对象,在除礼制祭器出现少量仿古铜器外,清代仿古铜器已经基本上剥离古代青铜器使用价值和内涵,它们既有尚古的模仿,又有求新的追求,使尊古运动下的仿古器逐渐成为统治者释读古代文化、崇学尚儒的思想和文人笔下尚古风雅的体现。

猜你喜欢

应用
配网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探讨
带压堵漏技术在检修中的应用
行列式的性质及若干应用
癌症扩散和治疗研究中的微分方程模型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微课的翻转课堂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