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慕课与对分课堂相结合的法学本科教学模式的构建

2023-05-30李志锴贾博妍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对分课堂慕课混合式教学

李志锴 贾博妍

【摘要】本文基于信息技术全面普及的背景,阐述慕课与对分课堂各自的优势、存在问题及应用情况,秉承交互式学习的理念,构建“慕课+对分课堂”混合教学模式,并结合二者优势阐述将其应用于法学本科课堂的路径,即在课前与课后以慕课资源为补充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课中采取对分课堂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同时强调以对分课堂理论学习、教师专业能力以及过程性评价机制为保障措施,从而实现“教”与“学”的齐头并进。

【关键词】慕课 对分课堂 交互式学习 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6-0109-06

当今正处于信息技术全面普及、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数字化时代,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渠道日益丰富,接受新知识、新信息的速度不断加快。面对复杂多变的学习环境,各种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型教学模式不断得到应用,并对提升教学效果、加强师生互动等均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慕课+对分课堂”作为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之一,学者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慕课和对分课堂二者的优势及问题方面,而针对此种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趋势研究和实践发展脉络梳理较少。已有研究积极主张将此种新型教学模式推广应用于思政教育、计算机等领域,但尚未关注到其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可行性。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发展必定会经历充满争议的坎坷过程,研究者应将目光放在慕课和对分课堂由雏形到茁壮的发展路径上,以全面、准确把握这类新生事物的内涵,衡量其中的利弊得失,进而促进教学革新。

一、慕课与对分课堂的背景介绍

(一)慕课

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互联网教学模式之一,其中文意思是“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最早出现于2008年加拿大曼妮托巴大学(University of Manitoba),并得到了国际各大高校的广泛关注。慕课本质上属于网络课程,其主要涵盖教师讲授知识的视频、课后习题、学生讨论、在线测试等多方面的平台设计。观看者可以根据个性需求进行反复学习,符合学习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与传统网络课程、线下课程相比,慕课的显著特征为规模大、组织性强、开放性高,用户只要下载就可以免费学习心仪的课程内容,受众范围极为广泛。慕课自身还具备评价机制,包括自动评分、教师评分、学生互评、在线考试四种方式,以此保障学习效果。在高校实践中,教师不仅可以直接使用慕课视频让学生课前学习,而且可以采取“慕课视频+自制视频”的方式进行线上授课。

与慕课类似的另一种线上教学模式被称为微课,二者教学流程相似,不同点在于慕课是使用统一的慕课网络教学平台,教师与学生都可以进行注册、登录。而微课的网络平台则较为广泛,包括QQ、微博、微信等不同形式的网络社交工具。

(二)对分课堂

技术改革与创新对课堂教学安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爆发式增长背景下,如何让学生在海量知识中进行准确选择、满足个性化需求,国内外高校迫切尋找一种解决之策,交互式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便是其中之一。交互式学习作为一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旨在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沟通桥梁,促进师生、生生合作交流,形成和谐关系,从而达到学生由“乐学”“好学”到“会学”“学会”的积极转变。

2014年,张学新教授在此理念下提出了“对分课堂”,并认为其可能是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值得进一步尝试与推广。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指在时间上将课堂清晰分离出讲授、内化吸收、讨论3个环节,也可简称PAD课堂,学界对此概念已形成共识,但在具体对分形式上存有争议。对分课堂的形式主要包括当堂对分、隔堂对分、混合对分3种,其中被认为最理想的形式为隔堂对分。其主要流程可概括为:在第一节课,由教师先讲授知识重点、难点,并列出知识框架,学生进行预习巩固;在第二节课,学生就其中复杂、疑难问题进行相互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拓展。即先教后学,有学者将这种课堂模式称为“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这一点也区别于以往的翻转课堂模式。在翻转课堂模式下,整个教学流程呈现出先学后教的特点,即需要教师提前通过慕课、微课等网络平台制作好讲授视频,学生在课前进行系统观看学习,教师在课堂中只对重点知识内容进行总结。

二、从慕课到对分课堂的发展脉络

(一)慕课时代

1.主要平台

2008年慕课概念被提出后,便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支持。全球最早建立的三大慕课运营平台均由美国建立,分别为Coursera、EDX、Udacity,这三大巨头的出现标志世界慕课之年由此拉开序幕,各国开始逐步建立起各具特色的慕课平台,如英国推出了Future Learn,为全球提供免费的英国知名大学课程;德国推出了Iuersity、Open Course World两大运营商平台;澳大利亚推出了Open2Study,并将课程类别具体分为本科、研究生、职业教育3种。从2013年开始,我国一流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也纷纷加入国际慕课运行平台,“中国大学MOOC”网、清华大学“学堂在线”、上海交通大学“好大学在线”等各类大规模在线课程纷纷上线,并得到了教育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

2.慕课优势

2012年慕课之风吹到我国,在国内很快掀起了一波慕课热潮。关于慕课意义的研究相当丰富,研究者大多主张慕课因时长简短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能够破除地域、时间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实现碎片化、个性化学习。慕课中包含大量且免费的优质资源,这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成本。因此,慕课属于一种终身教育、个性化教育,是一次“颠覆型”创新。有研究者还指出慕课的出现对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推动作用,即本校教师能够通过该平台学习与借鉴其他名校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经验,进而促进自身教学质量的提高。此外,在近几年的疫情防控背景下,部分高校开始转为教师线上教学、学生远程学习的模式,传统教学方式下隐藏的种种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如暴露出高校教师对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不熟练、学生被动式学习的问题,再次表明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慕课的优势愈发凸显。

3.存在问题

在2013年初,慕课热便开始呈现冷却之势。有部分研究者为避免陷入慕课狂热崇拜尝试进行冷思考,在中国传统教育方式与考试制度的影响下,对慕课设置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存疑。其一,慕课基于自身特性将会面临一些潜在危险,即受众范围广泛会导致教育等级关系不明朗、增加教师失业率、慕课可持续性薄弱的后果。其二,针对慕课本身具有时长限制的特点,有学者主张只是将核心观点提炼出来进行讲解,而诸如法学类理论性较强且需要大量案例进行佐证的学科,短暂的课程时间不足以让学生完全掌握理论。其三,慕课平台中设置的评价体系在应用中暴露出部分问题,如教师面临大量待批改的作业,评价质量无法得到保障,以及学生在互评环节受个人情感、知识水平的影响,易出现错评、恶意互评现象,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四,慕课作为一种新型在线教育方式,为维持良性运转,保障资源质量尤为关键,而这往往需要背后有技术团队的帮助,只有在必要的技术支持下才能够保障慕课资源日趋丰富、多元化,但单个教师很难做到这一点,故慕课的应用将会面临教学投入过大的风险。此外,慕课的学分认可也一直备受争议,慕课完成考试是否应当提供学分证明以及各大高校是否接受慕课学分都未有统一定论。

(二)对分课堂

1.对分课堂优势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进行的是灌输式教育,学生机械化学习。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对分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加强师生互动,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支持者认为对分课堂能够挖掘学生禀赋、加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提升学习效果、增加生生和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实现教师角色转型、减轻教师负担以及扩大考评范围综合评价等。有研究者曾在时间维度上再次肯定了对分课堂,认为将课堂分为讲授、独学、讨论、对话4个阶段,符合知识学习、反思、提升情感3个层次的需要。对分课堂的显著特征在于以唯能力理论为根基,提出了一个新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包括复制、理解、运用、创造这4个类别,这将有助于改变学生学习的目的,即不再仅仅是机械式记忆,而是能够具体体现在行为表达、运用和解决实践问题上。从已有研究来看,学术共识在于对分课堂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与适应性,认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而言势必会造成阻碍,日后应致力于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2.存在问题

研究者对对分课堂的质疑主要围绕3个环节的具体应用展开。在讲授环节,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中往往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系统学习,而对分课堂模式下的课堂却无法保证这一点。在该模式下,教师讲授的时间大大缩减,教师只是扮演着“引路人”的角色,就必须考虑到教师提炼重点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等因素,但实践表明,仍有部分教师教学观念未转变成功,时间利用不合理,无法准确把握知识重点。当这些教师无法准确梳理精讲和留白部分时,将会直接导致学生无法理解知识逻辑与体系,进而无法顺利进入内化吸收环节。在内化吸收环节,部分学生课余时间受网络游戏、社交软件等因素影响,在学习上浑水摸鱼,效果并不理想。即使较为顺利地進入最终讨论环节,仍可能存在教师引导不当、学生讨论积极性低、讨论不深入等问题。概而言之,对分课堂模式的应用实效始终依托于各个环节的紧密相扣,若前两个环节之一出现偏差,就极有可能导致在最终讨论环节因逻辑性错误而功亏一篑。因此,只有在三大环节高质量、高效率、高准确度的衔接与协调下,对分课堂模式的效用才能得到最大化彰显,但这对教师专业能力、学生自觉意识来说都是一种挑战。

3.对分课堂的实践探索

关于对分课堂的研究相当丰富,且研究领域极为广泛,包括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各个阶段,其中以大学本科教育居多,并着重于英语、思政类课程的实践研究。有研究者认为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对分课堂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将思想政治教育灵活融入具体实际中。对分课堂应用在高中英语课堂中则会产生减轻教师负担、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效果。在教学理念转变的推动下,研究对分课堂的适用对象随后被逐渐扩大到工程技术领域,并证明对分课堂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动手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分课堂在各个阶段、各个领域都具有研究和应用价值,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适应力。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促使对分课堂的研究更趋于多元化。自2016年以来,不少研究者便开始逐步构建起对分课堂与网络平台或其他内容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如“微课+对分”教学模式,利用微课中丰富的视频资源弥补对分课堂模式下优质资源短缺的缺陷,为学生内化吸收提供知识拓展平台,形成了“教师精讲+自主学习+对分课堂+翻转课堂+小组协作探究学习”的多元混合教学模式;“对分课堂+项目”教学模式,首先针对学生的兴趣、语言能力等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有所侧重地进行授课与培养,学生在课后进行内化吸收;深圳大学曾采用“SPOC平台+线下对分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并把每个教学单元设计为讲授、内化、回顾、讨论、讲授5个环节,其中课前环节采用线上SPOC、课中采用对分课堂形式;“翻转课堂+对分课堂”混合教学模式主要是试图将二者优势相结合,即翻转课堂中“课前准备+课中参与+课后反思”的全过程性探究和对分课堂中的延时讨论机制。

此外,对分课堂与应用软件结合日益密切,形成了“雨课堂+对分课堂”“云班课+对分课堂”“学习通+对分课堂”等混合教学模式,开发者利用平台软件上的知识资源、学习测试、在线讨论等达到线上课堂与线下课堂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效果。

三、“慕课+对分课堂”混合式法学本科课堂教学

(一)结合原理

1.慕课与对分课堂互为补充

慕课作为互联网时代下的产物,包含大量的学习资源,课程免费、范围广泛,对各专业学生而言,都是一个良好、便捷的学习平台,但其作为一个客观独立的个体,无法与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对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要求较高。正如前文所述,对分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内化吸收和积极讨论,可以有效弥补慕课中互动性不强的缺陷,但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部分学生课堂上掌握知识困难,慕课便可作为学生进行课堂预习或资料补充的工具。因此,二者互为补充,二者结合意义很大。

慕课与对分课堂的结合,本质上是一种交互式学习模式,即以信息技术支持为依托的交互式课堂,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在此混合模式下,学生能够在课前、课后有效利用时间选择个性化学习,并将所学成果反映在课堂中,巩固学生主体地位。从各高校教育实践来看,“慕课+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并非空穴来风,已有研究者通过实践佐证,得出慕课与对分课堂的结合是一种互补型教学模式的结论,能够有效缓解慕课授课过程中师生面授互动缺乏和传统课堂模式中学生学习被动消极的弊端。在生物领域也有研究者对此种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数据分析,认为通过慕课平台丰富了教学内容,避免文字学习的枯燥,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全面讨论式学习,对增强学生积极性、成就感、表达能力等方面均具有显著意义。还有研究者认为慕课和对分课堂的结合能够适用于知识面廣泛且更新速度快的网络与系统安全课程,这种讨论式教学模式能够大大促进师生交流,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也会得到增强。

2.混合式教学促进法学本科教育

目前大学生人数呈爆发式增长,本科教育逐渐转变为大众化教育,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各大高校迫切寻找最优方案。从本科课堂发展现状来看,各类问题仍层出不穷,如学生课下无节制放松、沉迷网络游戏以及课上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等,导致学生在考试前常常“临时抱佛脚”,本科学习逐渐成为一种应试式学习,学生学习质量急速下滑。教师“灌输式”教学、学生“僵尸般”听讲的本科课堂现状已成为常态。

法学作为一门内容丰富、体系庞大的专业性学科,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讲授基本理论知识,且课堂效果并不显著。“慕课+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有效弥补对分课堂模式下教师概括式讲解的缺陷,知识较为薄弱的学生通过慕课中的优质资源查阅资料补充知识,进行个性化思考,掌握法学表面知识背后的原理和方法论,这将有助于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实现师生互动最大化。目前,法学人才培养除要求法学生扎实掌握基本的法学理论外,还着重强调培养法学生的思辨、表达与分析能力。为减少理论知识学习的难度与枯燥感,法学教师常常会配以相关实务案例进行佐证,促使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在思想交流和头脑风暴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以及案例分析能力。但由于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当下的法学课堂仍处于以教师为主体的困境,以教师负责整理、分析案例并发表个人观点的“宣讲式”课堂为主,经常出现教师热情提问、学生低头躲避的尴尬场面,与其本意背道而驰。法律思维与逻辑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发展和形成的。若一味坚持教师单一式讲授课堂模式,不仅会大大降低教师上课的成就感,而且必然直接影响到法学生的思维逻辑训练,极有可能会在学生的启蒙阶段就套上了思维枷锁。“慕课+对分”混合式教学的出现及应用,促使学生从被动式学习状态中脱离,学生需要自主检索资料、课堂讨论发言等,从而提升学生的课堂专注度和参与度,恢复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而言,学生课前在慕课上观看优质资源,激发学习兴趣;在讨论式课堂中与师生交流互动,培养问题意识,学习法律人思考角度;课后有充足时间进行内化吸收,以慕课资源为补充,巩固知识体系等,形成课前、课中、课后的全方位学习模式。

(二)具体构建

1.课前准备阶段

在课前,由于对分课堂模式相对减少了教师的讲授时间,就需要教师预先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制订教学目标和大纲,并提炼课程的重难点,以及在慕课平台上发布自制导学视频或文档,其中可以包含本次课堂的教学任务、PPT课件、思考题等内容。教师也可以选择直接在慕课中寻找与本次课堂教学内容大体一致的法学课程资源让学生自行观看。学生则通过视频了解本次课堂教学安排,提前预习课堂内容并回答教师布置的思考题来进行自我检验,针对其中的疑难问题做好记录,留至课堂中发言讨论。教师通过慕课后台观看视频次数、思考题答案准确度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和易错疑难问题,适时调整教学内容,以便在课堂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另外,为保障每次课堂的有序进行,教师可以提前根据学生水平、活跃程度等因素进行分组,并选出小组长,协助教师督促组员进行课前预习,并将学生的疑难问题一并汇总转交给教师。

2.课中讨论阶段

“慕课+对分课堂”模式下,每一次课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节课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以慕课平台中显示的学生学习数据反馈为参照,汇总问题,并设计教学内容。教师在本节课的主要工作是梳理知识体系,进行框架式讲解,主要对知识重点、难点进行讲授,并针对课前预习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由于学生在此模式下已经完成了课前预习,对基本理论知识有了大致了解,因此,教师不再是以往面面俱到、事无巨细地讲授,而是点到为止、有所选择地引导。讲授完毕,教师根据本节课内容可再次布置更为深入的思考问题,包括选择题、案例分析题等。

第二节课则以学生讨论为主体。学生就第一节课的思考题进行个人发言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发言,检验知识掌握情况。各组长记录学生发言情况,以作为后续加分参考。学生还可以就第一节课中尚未掌握的问题进行提问,教师解答或鼓励其他学生解答,增加问题讨论度。以行政法案例分析题为例,各小组可针对案件背后蕴含的行政法基本理论、案件争议焦点依次发言,表明所持观点,其他小组可进行补充或反对。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通过头脑风暴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小组讨论式发言也有助于培养生生之间的团结意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这一环节需正确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保证讨论内容不偏离教学主题以及课堂有序进行。

3.课后评价阶段

在课堂结束后,为加强和巩固本次课程的学习效果,教师推荐慕课中的优质资源,布置强化训练任务,以线上测试为宜,并设置测试时间,小组长进行监督和提醒。同时,教师应及时总结本次课的经验与不足,如自身提炼重点的能力、思考问题设置的价值大小以及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暴露的问题等,为下次课堂做好充足准备,以此推动教学工作良性态势前进。学生根据本次课的学习和讨论内容进行个性化吸收,完成拓展训练测试,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学生通过测试发现对个别知识点尚未掌握,可以通过慕课上的专项章节课程资源进行二次巩固。

(三)保障措施

首先,对分课堂理念的学习。与慕课有所区别,对分课堂虽被提及已久,但在实践中,尤其是在法学领域关于对分课堂的理论研究较为薄弱,实践应用研究更不突出。关于对分课堂的基本理论,部分高校教师和学生都未经过专门的学习和了解,甚至闻所未闻。因此,为保障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推进,高校应重点做好教师培训工作,可以适当开展关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学生讲座,重点讲解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课堂的流程、注意事项、积极意义等,让教师和学生对对分课堂的应用有初步的认识和信心。

其次,增强教师专业能力。在对分课堂模式下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仅发挥着引导作用,但这种引导必然不等同于教师成为课堂的旁观者,而是对教师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具备精准提炼重点与梳理知识框架的专业素质,并能够妥善把握有限的讲授时间与学生的学习效果二者之间的关系,如在讨论环节,教师应积极、正确引导,保障讨论有序推进,这是学生后续内化吸收的必要条件。另外,教师还应提高电子設备处理能力。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全国各大高校通过腾讯会议、钉钉、QQ等网络平台进行过一定时间内的线上教学,其中反映出部分教师无法妥善处理电子设备以及制作慕课视频困难的问题。因此,高校可以积极组织教师对慕课自制视频流程的教学与培训,提高教学视频质量和效果,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硬件保障。

最后,采用过程性评价激励机制。学生是学习的能动性主体,但若缺少相应的机制进行监督与规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将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慕课+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更注重过程式学习,故建议采用过程性评价机制。区别于传统的以期末试卷成绩为衡量标准,此机制将学生总成绩分为平时成绩与期末试卷成绩两大部分,即实现从教师单一评价到多维度评价的转变。实践中采用该综合考核机制的高校尝试将平时成绩和期末试卷成绩进行比例划分,包括四六分、五五分或七三分。为增强学生学习热情,提升课堂效果,以及兼顾师生对新型考核方式的接受水平,在模式适用初期可较为保守地采用五五分评价方式,即平时成绩和期末试卷成绩各为50%。对平时成绩的考核主要围绕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包括视频学习和课前测试完成度)、考勤情况、课中小组讨论参与度、发言准确度、课后作业测试等因素进行考量评价。教师结合期末试卷成绩按照百分比计算出学生总成绩。这种机制对学生而言不仅是一种约束,更是一种激励。

在当今高校教育改革大背景下,培养高质量人才是适应时代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本科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一环,应以新的教学思想和技术手段深度改造传统的教育方式,致力于学生的专业能力、通识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对慕课与对分课堂的相关文献梳理,表明了传统的“满堂灌”“一刀切”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已是大势所趋。“慕课+对分课堂”作为一种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既是对交互式学习理念的具体贯彻,又是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有机融合,还是利用当今信息技术的优势为本科课堂注入新鲜活力的有效手段。二者在功能上优势互补,从而以此为基础构建出一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结构,促进师生、生生互动,让法学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此种模式的应用在初期势必会遇到一些客观阻碍,其有效推进仍然仰赖于高校支持、教学理念、应用措施的综合保障,但就其改革效果而言,前期实践已表明在该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知识获取渠道更为丰富,学生的参与度、课堂满意度得到增强,课堂逐渐从死气沉沉转变为双向互动的良好局面。因此,“慕课+对分”混合式教学模式可视为优化当今法学本科教学的有效之策。

参考文献

[1]毛霞,陈健.以学生为主体交互式学习方法的初探[J].经济师,2003(8).

[2]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

[3]陈瑞丰.对分课堂: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16(3).

[4]杨永林,张世蓉,丁韬,等.从“慕课”到“小微课”,看大数据在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4(12).

[5]包运成.“慕课”教学的差异化及对本科院校法学教学的启示[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5(2).

[6]朱圆,陈月琴.法学慕课的社会价值与发展路径[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8(2).

[7]吴万伟.慕课热的冷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14(1).

[8]张春琴,周彩丽.慕课背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25).

[9]刘志刚,李幸洁.我国疫情防控背景下的高校法学教学方式改革[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1).

[10]崔宏伟,程淑佳.对慕课热的冷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4(10).

[11]赵梓媛,龙宇飞.慕课热的冷思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

[12]乔慧娟.高校在线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法学专业课程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

[13]许涛,禹昱,郭强.同伴互评在慕课教学中的研究观点综述[J].现代教育论丛,2017(2).

[14]卫志民.“慕课”本土化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15]袁松鹤,刘选.中国大学MOOC实践现状及共有问题:来自中国大学MOOC实践报告[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4).

[16]李国丽,陈瑞丰.教学模式变革的分歧与发展[J].教师教育论坛,2021(2).

[17]赵婉莉,张学新.对分课堂促进深度学习的本土新型教学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20).

[18]苏鏐鏐.基于对分课堂的泛在学习模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思想教育研究,2016(1).

[19]陈双双,詹蓓.对分课堂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外语教育,2019(1).

[20]刘明秋.对分课堂在生物教学中的效果反馈分析[J].微生物学通报,2018(3).

[21]李莹,周亮,陈霞明.应用型本科高校普通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生物工程学报,2022(4).

[22]丁翠萍,张晗.大学英语“对分课堂”与项目式教学模式有效结合的实践性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1).

[23]徐芳芳,谢宁.微生物学“小规模限制性在线开放课程+对分课堂”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22,49(4).

[24]闫长斌,李明宇,张景伟,等.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后疫情时代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

[25]赵巧妮.慕课-对分课堂混合式高职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2(5).

[26]李萍,罗玉秀,司建萍,等.慕课平台辅助项目驱动的遗传学实验对分课堂教学改革[J].生物学杂志,2022(2).

[27]张恒汝,王杨,刘忠慧,等.网络与系统安全课程中的“慕课+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2022(5).

注:本文系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对分课堂模式下法学专业本科行政法课程混合教学改革与实践”(2021JGA1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志锴(1981— ),广西桂林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博士学位,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劳动法、行政法;贾博妍(1998— ),河南安阳人,广西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行政法。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对分课堂慕课混合式教学
浅谈信息化平台背景下“对分课堂”的教学意义及思考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电影史课程中的应用
外国文学史课程的“对分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浅论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职思政课评价体系的构建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