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研学旅行提升德育效果的实践探究
2023-05-30苏顺英
苏顺英
[摘 要]传统的课程学习方式多为接受式学习,传统的课程学习情境局限于有限的课堂空间,多为模拟和假想的情境。研学课程的情境并不是模拟和假想的,而是真实的。通过研学的方式,可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切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文章以南宁市五一西路学校开展的研学旅行为例,分析研究研学旅行现状,查找不足,并提出创新的实践思路。
[关键词]研学旅行;德育效果;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06-0072-03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共同构成的学习环境中,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进行探究的学习,是一种归纳式的学习过程。
作为一種新课程,研学旅行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目前,研学旅行已成为许多学校重点研究的课程。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学生可以看到更多样的风景。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中小学校要积极开展研学旅行,结合本校实际,将研学旅行纳入学生日常教育范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并基于此,让研学成为德育工作的抓手,创新德育模式,以更加形象生动的形式,营造德育渗透新局面,让德育深入学生内心,产生更好的效果。
一、研学旅行现状分析
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的意见》指出,各中小学校要将研学旅行纳入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研学旅行;在综合考核体系中,将组织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效果作为重要的教学评价标准。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研学旅行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坚定“四个自信”。同时,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人做事,强健体魄,逐步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研学旅行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课程,其实践还面临一定的问题,如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研学旅行在部分家长心目中的可行性不太高。面对这种情况,学校需要加大对研学旅行的正面宣传力度,让家长主动了解研学旅行的过程,充分认识研学旅行的实践教学意义。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开展研学旅行课程,确保学生在研学旅行中能够学到知识,养成个人良好习惯,同时也应加强对研学旅行的宣传。
二、研学旅行的鲜明特点
(一)研学旅行是一门课程
在我国,研学旅行是学校开设的一门综合教育实践课程,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有教师和学生参加。教师上课前必须要备课,在课后还要布置作业,进行考核。
(二)研学旅行的课题多样
研学旅行的课题很多,涉及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文化传承教育等,这一特点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开展研学旅行的重要出发点就是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教育等。
三、研学旅行的效果
研学旅行的开展,使学生在有效融合课堂学习与生活实际的同时,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养成文明行为习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爱校、爱国的情怀。研学旅行能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研学旅行,是一项校外实践活动,它的开展地并不局限于校园,因而研学旅行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可以参观博物馆、探访红色教育基地、走进森林等。不同类型的研学旅行可以带给学生不一样的学习体验。
如2021年3月,南宁市五一西路学校开展了“致敬先烈思报国 牢记使命跟党走——清明祭英烈”主题研学旅行。学生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耸立的人民公园烈士纪念碑前,把最崇高的敬意献给长眠的烈士,并向烈士敬献花圈。校长强调,全体学生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振奋民族精神,树立报国之志。学生纷纷表示,要发扬革命优良传统,树立远大理想,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又如,在毛主席接见广西各族人民纪念馆研学旅行结束后,有学生生发了这样的感悟:“来到纪念馆,一块浮雕作品出现在眼前,它记录的是1958年毛泽东主席在人民公园望仙坡接见广西各族人民代表的壮观场景。纪念馆内的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营造了浓厚的氛围。我们通过了解革命事迹,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光靠讲。学校要充分利用研学旅行,让学生身临其境,深刻感受民族英雄的伟大,知道祖国是在战争的磨难中成长起来的,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建设国家的使命感。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离不开集体,学生只有通过集体活动,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才能逐步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研学旅行全程采用集体活动方式,这既能深化学生间的友谊,又能增强学生的集体归属感。
通过研学旅行,学生能有效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知道如何进行团队合作。
(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人是文化的缔造者,也是文化的见证者。文化素养涉及科学精神方面的素养和人文底蕴方面的素养。
通过组织学生参观传统博物馆或走进少数民族聚居地等,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入了解少数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可以带领学生拜访手工艺人,以了解匠人技艺,体会匠人精神,进而提升人文素养。此外,还可以将研学旅行的目的地定在科研场所或科技馆,以使学生在提升科学精神方面的素养的同时,切身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四)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
如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动物园等,以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以下是2022年南宁市五一西路學校组织学生到动物园开展研学旅行后,各班学生写的心得体会摘抄。
学生A:在这里我们看见了憨厚可爱的大熊猫,在屋檐下躲雨的脖子长长的长颈鹿,以及一只只颜色艳丽的犀鸟。“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校长这样告诉我们。人类要友好地对待自然,若人类一味地对自然残酷掠夺,那么自然的责罚便会毫不留情。我们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学生B:我看见了许许多多的动物。猴子调皮可爱。鹦鹉园里的鹦鹉嗓门超级大。小浣熊围着我们希望能得到一点吃的。去看大熊猫的时候特别激动!那两只大熊猫看起来懒懒的,十分可爱。希望以后能多听见这些濒危动物渐渐多起来的消息。
学生C:我们一进园就受到了猴子的热情欢迎。各品种的鹦鹉一看见我们就热情地叫了起来。那些特别可爱的小浣熊,一听见我们的声音就不顾及雨水跑出来欢迎我们。两只可爱的大熊猫悠闲地吃着竹子。真希望以后大熊猫的数量越来越多。
研学旅行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以体验为特色,强调实践。学生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能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能感受真实的情景。这有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打破思维定式,提高发现能力、探究能力、创造能力等。
(五)有利于学生边走边学
带领学生体验生活,走向社会,是研学旅行的根本目的。
我国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它所展现与反映的是我国最早的农业思想、农耕技术等。让学生走进田地,亲身体验农事劳作,有利于深化学生对农业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南宁市五一西路学校积极开发以“农耕”为主题的研学旅行课程,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做、做中悟”,帮助学生加深对农耕文化的理解,从中体悟宝贵的农耕文明精神,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价值观,实现对中国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几位学生所写的相关研学旅行心得如下。
学生D:或是幸运,或是有缘,我们乘着公共汽车来到了这处粮食圣地——邕宁区顶蛳山。我们一路上谈笑风生,对这次活动充满了期待。我们轮流拿着镰刀下田,割下一株株稻谷。稻谷上泛着青色或鹅黄色的谷皮,楚楚动人,好像秋季的小精灵。我手中紧紧握住稻谷,脚下奋力蹬着机器,谷粒在机器的转动下飞舞。微风轻轻吹来,稻浪滚滚,耳边回荡着同学们的笑声,机器的运作声和稻谷的“沙沙”声。割稻谷让我懂得了农民伯伯劳作的不易,并牢记要好好珍惜粮食。夕阳西下,为这次研学旅行画上圆满的句号。
学生E:我们终于来到这个丰收之地了!那一片片金黄的稻谷,远远望去,好似波涛滚滚而来;走近一看,稻穗笑弯了腰,开心得像个孩童。割谷,打谷……我们体验了朴实农民的日常工作,从中体会到了农民的不易和艰辛。
以“农耕”为主题的研习旅行,能引导学生学习农耕文化知识,通过亲手采摘果实,给农作物施肥、浇水等,了解农作物的种植、生长过程,进而懂得农民的艰辛,懂得尊重农民群体,并学习他们勤劳朴实的可贵品质,养成勤俭节约、爱惜粮食的优良品德,最终提升道德素养。
学生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会受到德育熏陶,能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综合素质。
研学旅行能让学生开阔视野、亲近自然、体验生活。因此,研学旅行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体验实践。它能引导学生做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开展研学旅行所面临的问题
(一) 部分教师自身的认识不足
作为研学旅行的组织者,教师承担着教育学生的重任。少部分教师因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缺乏对研学旅行重要性的正确认识,因而不愿积极主动地开展研学旅行,认为研学旅行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不如在教室上课来得实在。若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研学旅行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那么研学旅行将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 部分家长对研学旅行缺乏有效认知
研学旅行的开展离不开学校的精心准备策划,更离不开家长的鼎力支持。部分家长对研学旅行缺乏有效的认知,总觉得研学旅行只是带着学生出去玩玩而已,并不能真正让学生学到知识。这些家长没有认识到研学旅行对开发学生大脑的积极作用。
在最近的一次研学旅行中,南宁市五一西路学校有十几位七年级学生的家长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参加。家长的不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研学旅行的推广。为此,相关班主任与家长进行了进一步的沟通和交流,深化家长对研学旅行的了解。
(三)研学旅行形式较为单一、趣味性不太强等
研学旅行作为一门新课程,还有许多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比如形式较为单一、趣味性不太强等。形式较为单一、趣味性不太强等容易导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意深入钻研,从而影响研学旅行的生机和活力,使研学旅行难以产生良好的效果。
加强对研学旅行课程的探究,会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深远的影响。要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研学旅行,激发其好奇心,增强其求知欲。学生可以在研学旅行中不断学习,以建构良好的思维模式,增进与同学的沟通与交流,提高道德品质,树立不断进取的精神风貌,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进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研学旅行是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的素质教育课程,是学校教学计划规定的教育课程。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学生课后的作业负担减轻了、培训负担也减轻了。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利用课后时间是学校和教师接下来要思考的问题。“双减”政策要求各学校提供课后延时服务。学校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有效开展各种课后育人活动,为学生拓展学习空间;而研学旅行在课后延时服务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刘芳.传统德育资源的当代挖掘与现代性转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0):31-33.
[2] 吴支奎,杨洁.研学旅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8(4):126-130.
[3] 贾莹.研学旅行中的德育渗透[J].林区教学,2019(10):13-15.
[4] 刘亚迪.研学旅行: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思考、体验与创新[J].辽宁教育,2020(7):14-17.
[5] 谭满娜.开发研学旅行数学课程 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J].辽宁教育,2020(7):18-20.
[6] 吕景.在研学旅行中获得美的感知与体验[J].辽宁教育,2020(7):21-22.
[7] 梁美红,何蒙池.浅谈研学旅行中的德育渗透[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3):36-37.
[8] 成浩.研学旅行的理论基础与实施策略管窥[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7):123-124.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