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家校共育新模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023-05-30赖世锵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身心健康家校共育学校教育

赖世锵

[摘 要]文章以家校共育为切入点,从家校共育的背景与意义、现状着手,构建家校共育的新模式:应以学校为主导,制订校级家校共育方案;学校牵头,家长参与,专业领航,开展家校共育学习与研究工作;以课程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家长课程;学校与家庭多组织一些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丰富家校沟通的方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制订每月家校共育的工作计划;构建家校共育评价体系,调动教师与家长的工作积极性。

[关键词]家校共育;身心健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06-0084-03

高中生的成长和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密切相关。家庭、学校和社会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共同体:家长是学生的第一责任人,学生性格与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家长有着极大的关系;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教师有责任与义务教育学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社会给学生的成长提供环境,学生从社会中来,到社会中去,社会环境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作为教育两个最重要的法定责任主体,学校和家庭合作共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保障。鉴于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重要性,我们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尝试构建家校共育的新模式,以促进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家校共育的背景与意义

中国人一直以来都比较重视家庭教育。2010年2月,全国妇联、教育部等部门颁布了《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2017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德,做人为先,强调三观教育;树人,以人为本,施以适切教育,紧紧围绕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目标。《指南》将学校德育内容进行了重新建构,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秩序,具体提出了家、校、社协同配合的操作共育机制。

2019年5月,全国妇联、教育部等九个部门联合发布《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修订)》。《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修订)》提出了八大理念,其中提到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提到“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家庭、学校、社会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共同体,三方所起的作用都不能缺失。现阶段,家校共育存在着顽瘴痼疾,有的家长总是被动地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有的家长不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不懂得和孩子沟通的方法,造成亲子关系紧张;社会(社区)教育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挖掘,但是社会其他部门参与家校共育的较少,从而削弱了家校共育的共识度[2]。

二、家校共育的现状

1.部分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一些家长对家校合作认识不到位,缺乏家校共育的方法。

由于工作压力等原因,部分家长对家庭教育不够重视,认为孩子的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将孩子的教育问题完全推给学校。部分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的陪伴,认为只要管好孩子的衣食住行就可以了。部分家长不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不知道孩子的真实心理状态,缺乏有效的亲子沟通的方法,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当孩子成绩下滑时,部分家长只会一味指责学校,从不考虑家庭教育的原因。

2.部分教师过分关注学生的成绩,缺乏家校共育的理念和方法,家校合作内容单一,缺乏灵活性。

部分教师对家校工作认识不到位,自身能力不足,导致家校活动无法有效开展。部分教师过于强调家长的配合,认为只要家长配合教师教育孩子,孩子就能取得好成绩。当孩子出现问题时,部分教师便认为这是家庭教育引起的,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对学生心理方面的正确引导。家校沟通不畅导致家长与教师之间的理解与信任不够,教育方式不够科学。

3.部分学校的家校共育顶层设计不完善,家校共育缺乏课程体系支撑,模式不成体系,实效性较低。

部分学校认为,只需要按照学校的教学模式与教师的经验就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学生的教育不需要家长插手。一些学校缺乏家校合作的意识或理念,认为家校沟通只需要召开家长会,没有根据学生的年齡特点制订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家校共育制度或方案。有些学校缺少相应的家校共育课程体系,家校共育缺乏灵活性与有效性,家校共育效果不理想。

三、家校共育的实施路径

家校共育是为了孩子的身心能健康成长,其关键在于“共”。家庭与学校应该形成合力,抱着共同的信念,共育栋梁之材。作为教育的最重要的两个法定责任主体,家庭与学校应该怎么做才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呢?

第一,应以学校为主导,制订校级家校共育方案。学校制订校级家校共育方案,成立校级家委会、年级家委会、班级家委会,实现三级联动,一级抓一级,每一级都落实到位。家长可以参与学校的管理,参与讨论学校的发展规划,听从学校的统一指挥;在遇到困难时也可以与学校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实现信息互通与资源共享,通过三级联动、层层落实,营造三位一体的共育氛围。

校级家委会可以设置家校共建部、组织宣传部、后勤保障部、志愿服务部、活动策划部、膳食管理部、社会实践部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设置校级家委会办公室。家校共建部主要是家长对学校发展规划建言献策,优化学校的发展方案;组织宣传部主要负责向家长宣传学校,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家校有效沟通;后勤保障部主要负责校服的采购、共建美丽校园等;志愿服务部负责协助学校开展各种活动,比如校运会、家长会、徒步等,以减轻教师的负担;活动策划部负责参与一些重大活动的策利,比如成人礼、登高等;膳食管理部的家长可以参与学校饭堂的监督工作;社会实践部充分利用家长资源,由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家长公司或企业,甚至参与实习活动等。

年级家委会可以参考校级家委会,设置各个部门。年级家委会的核心成员或骨干担任校级家委会的委员。由校级家委会委员传达学校的一些通知,尤其是需要家长配合或支持的事项。关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由年级家委会提出意见或建议,经校级家委会委员向学校反映,实现真正的三级联动,形成良好的家校共育氛围。

班级家委会由班级学生家长组成,这些家长自愿为班级做贡献,协助班主任做好相关的管理与后勤工作,为孩子的学习与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班级家委会成员一般为5人,成员各司其职,分管各项工作,有财务委员、组织委员、宣传委员、文娱委员、体育委员等。

第二,学校牵头,家长参与,专业领航,开展家校共育学习与研究工作。家校共育的方案与措施不可能一成不变,要提高教师与家委会委员的理论学习水平,组织教师与家长阅读教育学、心理学、家庭教育与家校共育方面的相关书籍;组织教师代表与家委会委员参加学习培训,访问一些家校共育做得比较好的学校或单位,邀请专家到校指导工作或参加一些校外的培训讲座等;要加强理论研究,组织教师与家长开展课题研究,撰写家校共育论文,提升家校共育水平,培养家长的核心素养。此外,学校德育处不定期组织教师与家长一同进行家校共育案例分析与研讨,寻找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家校共育的方案、措施及实施路径,提高家校共育的效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第三,以课程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家长课程,增强家长的家校共育意识。建议学校开展家长课程,做好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师资培养等。家长课程包括为家长开设的课程和家长开设的课程。

为家长开设的课程,即学校为家长开设的课程。课程由学校德育处与办公室负责,邀请心理学、教育学专家开展专题讲座,也可以邀请学校德育一线领导、德育骨干、优秀班主任等给家长开设课程。课程主要包括“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學习成绩”“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学生生涯规划指导”“青春期,我们不怕”等内容。同时,建议学校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开设经典阅读课程,以拓宽家长的视野,提高家长的文化素养。为家长开设的校级课程每学期两次或两次以上,年级课程每月一次,班级课程每周一次;时间可以选择周末或班会课,具体可以邀请家长到校参会,也可以采取线上会议的形式。

家长开设的课程,即邀请优秀家长代表为家长们开设课程。家长开设的课程也有固定的时间,可以利用班会课、自习课、周末等时间。当组建新班级后,班主任可以以问卷星的形式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家长的学历、职业、特长等,咨询家长是否愿意到校开设课程;同时调查家长能否提供相关的资源,如提供一些家校共育的专家、各行各业的精英等。家长课程可以适当开设生涯教育课程、社团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等,构建家庭教育课程体系,比如职业为医生的家长可开设急救、健康、生理、护理等课程。

第四,学校与家庭多组织一些有益于学生身心的活动,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学校可以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鼓励家长参观校园,观摩教师的课堂,了解学校饭堂等,以增加家长对学校的了解,让家长更好地支持学校的工作;家委牵头,学校支持,开展参观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观企业、博物馆、科技馆等;家委陪同,班主任带队,学生开展敬老院、福利院、孤儿院等义工志愿服务活动;学校创造条件,增加亲子体验活动,如成人礼、徒步、登高、入团仪式、生日会等,通过亲子活动来增进家长和孩子的感情,营造良好的家校共育氛围,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

第五,不断丰富家校沟通的方式。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新班组建后,班主任可以通过问卷星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学习环境、学生个性、学业表现、学习成绩、亲子关系状况等,更好地进行家校沟通;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创建微信群、QQ群等加强家校沟通,让家长、班主任可以利用微信群、QQ群及时反映孩子在家、在校的情况,从而营造正面的舆论氛围,促进家校的有效沟通;可以创建微信公众号,将家校共育的成果和学校日常活动发布在公众号上,公众号由学校与家委共同维护,内容发布做到迅速、准确、有效;学校与家庭可以利用校讯通双向发送信息,班主任与家长一对一沟通与联系;学校还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师生发展家校研讨会。除线上与线下的家长会外,班主任与家长还可以召开案例分析会、沙龙研讨会以及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联欢会。研讨内容包括班级管理情况、学生成长遇到的各种问题,如如何养成良好的习惯、如何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如何保持身心健康等。也可以开展班主任茶座或“世界咖啡”家长论坛,人数设定在15人左右,时间为一小时,班级家委会提前一周接受家长报名并确定地点,地点根据需要可以自由选择,也可以选择学校的圆桌会议室。还可以适当开展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亲子活动,如亲子共游、亲子共进福利院探访等,以增进亲子关系,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第六,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制订每月家校共育的工作计划。并将工作计划提前下发给班主任。班主任在工作计划的指导下,开展相关的家校沟通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第七,构建家校共育评价体系,调动教师与家长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家校共育有效开展。建议学校班主任工作的奖金与家校共育成效挂钩,将学生的学习成绩、身心健康等作为重要的评价依据,学校、年级、班级分别评选各等级年度卓越家长,并给予表彰。候选人以家委会委员为主,如果非家委会家长表现突出者,也可以参与评选。每位家委会成员进行年度工作述职,全体家长投票,经家校共育领导小组评议后,选出年度卓越家长并公示。

四、小结

高中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家校共育是学校、家长的共同需求,应制订家校共育的实施路径,有计划、有策略地开展相关工作。只有三者合力,构建家校共育的新模式,才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69.

[2]  刘立频.从“六大途径”探索区域推进家校共育的新模式[J].教育,2018(16):73-80.

(责任编辑    陈    明)

猜你喜欢

身心健康家校共育学校教育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悠悠自然情——论幼儿户外教育活动
浅谈民族地区中小学德育教育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学校教育的新挑战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瑜伽与艺术体操对运动者身心健康影响作用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