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与实践

2023-05-30潘富俊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与实践初中学生

潘富俊

[摘 要]青少年心理危机问题的理论研讨和实践研究历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初中学生群体作为青少年的典型代表,面临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多元影响,难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亚健康危机。在现今全人教育背景下,学校有责任和义务运用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干预机制,开展青少年心理压力的疏导活动。为了更好地帮助学校应对新时代青少年心理危机问题,为青少年有差异地幸福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课题组选取湖区某初级中学学生为研究对象,结合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来探索青少年心理亚健康问题化解的精准策略。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与实践;初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06-0068-04

近些年,有关青少年抑郁问题和青少年心理亚健康危害的研究越来越多。初中学生作为诸多心理亚健康问题的多发群体,社会、家庭、学校三方应给予其高度重视,从学生群体具体的心理问题出发来探究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对症下药。课题组经过大量的案例和行动研究发现:如果能够及时找到学生产生心理亚健康问题的内在原因,并从根本出发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的机制,就可以防微杜渐,降低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发生的概率。

本文将论述以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为指导,以湖区某初级中学学生群体的心理亚健康问题为调研内容,致力于构建特定的心理干预机制来干预和化解青少年學生的心理问题的实践探究。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基础

心理危机干预是心理学范畴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干预型治疗方案。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在短时间内,运用相对灵活的心理疏导方法对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和矫正。通过及时的心理危机干预,可以在短期内控制青少年学生的一般性亚健康心理问题,避免其转变为更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学溯源

在阐述心理危机干预之前必须要了解“危机”,“危机”是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名词。当个体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生活困境或心理上感到难以度过巨大困难的时候,他们便会在潜意识中产生危机感,进而出现心理焦虑、情感认知障碍、植物神经障碍和行动障碍。心理危机则是个体在遭遇了巨大的外界压力或者心理创伤后,自身的心理认知中产生出的巨大恐慌、危机感和情绪上的麻木或者伤痛。而心理危机的出现则预示着个体已经出现了心理压力的对抗,如果此时心理指导教师能够采取一定的心理危机干预,就能在相应学生心理认知的最后一根稻草没有被压垮之前指引其心理发展方向,暂时控制其心理问题的发展。

(二)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的常见模式

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受学习、生活、家庭和社会等的影响。因此,在运用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方法之前要明确实施心理干预的主体,这些主体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家长可以作为学校的支持者来协助青少年的心理危机干预;学校可以委托专业的心理指导教师来开展青少年的心理危机干预。此外,社会心理培训机构或者相关政府部门可以利用专业人才和特定资源来辅助学校进行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明确心理危机常见的干预主体后,则可以结合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的具体要求分析和梳理心理危机干预的模式。可参考贝尔金等提出的三种基本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具体如下。

第一是平衡模式。个体在心理危机阶段,其心理认知中的平衡度失调,因而在情绪、自我心理调适等方面均处于失衡状态。普通的心理调适方法已经无法解决这样的心理状态失衡问题。在这个特殊阶段,心理指导教师或者参与心理引导的其他人需要尽早找到可以暂时让求助者心理平衡的方式方法,一旦找到则可以稳定求助者的心理和情绪,帮助求助者安全转化心理危机。

第二是认知模式。认知模式指向在前面第一个阶段所做努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干预求助者的心理危机,引导求助者从所遭遇事件的本身来重新审视事件,逐渐摆脱错误的认知。这样的做法近似于剥丝抽茧一般将求助者心理认知中难以自拔的错误意识去除,并有效输入理性和能增强理性的新思维模式。这一模式直接影响求助者心理危机干预的质量。

第三是心理社会转换模式,该模式是最容易实施并且效果较好的模式,该模式的核心是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出发,明确任何个体都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一旦求助者产生了心理危机,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来进行心理危机的干预:1.明确产生危机的因素来自产生困难的内部和外部的条件(造成求助者心理压力和心理危机的主要原因);2.明确危机干预的目的,即在知道造成心理危机的原因以后,确定经过干预以后要达到怎样的效果。

二、湖区某初级中学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需要关注的两大问题

湖区某初级中学的学生身处特殊的地理环境,日常学习、生活实践以及接触的社会文化等均对他们的生活认知产生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发现:50%左右的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和恐慌,以及有轻微的痛苦感等;其中15%左右的初二、初三学生存在轻度的抑郁、焦虑和压迫感。以此为依据,课题组对存在心理亚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了进一步调研。研究发现,有心理亚健康问题的学生或存在家庭关系不够和谐、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学习成绩不理想、人际关系处理不当等问题。学生产生心理亚健康问题与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密切相关。因此,若要有效地对这些学生求助者进行心理危机干预,需要关注下列问题。

(一)根据学生求助者的心理危机程度来确定灵活的干预模式

通常要对学生求助者的心理危机程度进行预判,一般分为一般危机和重度危机两种。其中将一般危机界定为:学生求助者的消极情绪浮出水面,学生求助者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重度危机体现为学生求助者在学习上思维混乱,学习动力不足,与人交往时出现严重的焦虑和交际困难,与家长矛盾大,情绪易崩溃。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和心理社会转换模式的融合使用,需考虑学生的心理危机程度。课题组在研究时所采用的总体干预方案如下:循序渐进,找准问题,厘清原因,匹配方法,解决问题。

(二)针对干预模式来规划具体的干预方法

课题组通过梳理有关“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的文献和报告后发现:要想解决湖区某初级中学学生的心理危机问题,根本在于融合使用平衡模式、认知模式以及心理社会转换模式。

“干预六步法”是经过社会实践和案例调研验证的有效方法。课题组经过科学评估与探讨后,明确了“干预六步法”融平衡模式、认知模式以及心理社会转换模式的精髓于一体,具有很高的方法论价值。因此,学校的心理指导教师团队可积极运用这个方法开展学生求助者的心理危机干预。

具体的干预方法需要根据学生求助者的心理危机程度来确定,但总体需要遵循循序渐进、有的放矢以及多方协同的原则。对学生求助者心理危机的干预,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采用单一绝对的方式。“干预六步法”具体流程详见图1。

三、心理危机干预下的初中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的化解策略构建

湖区初中学生群体的心理亚健康问题可以概括为一般心理危机和重度心理危机。课题组围绕“干预六步法”构建初中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化解对策:

(一)“干预六步法”下的一般心理危机解决对策

【案例1】心理指导教师1通过心理课堂和学校的科学调研了解到学生A,B,C的心理危机分别属于一般的学业危机、社交危机和生活危机。他们的外在行为表现为烦躁,总是想哭,不喜欢和外界接触,喜欢一个人躲在某个角落。更严重者,如学生C缺乏自信感,不愿意与人交往,认为自己不会有朋友,担忧自己可能因为家庭经济困难、父母经常吵架等问题而辍学,感觉生活没意义,终日提心吊胆,长时间处于沮丧状态。了解到相关情况后,心理指导教师1首先选择与这些学生在相对温馨的心理咨询室内做了交谈,基于平衡模式了解到了他们的心理危机问题和发展阶段,运用电子文档做了相关记录,并明确了这个阶段需要在找到他们最关心的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安慰和引导,从而让他们感受到安全。其次构建返回机制,帮助这些学生降低困难评估程度,让他们明确自己是可以解决此类困扰问题的,这些问题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糟糕。例如,采用拥抱等肢体行为来安慰存在社交危机的学生,然后告诉他:你其实阳光帅气,老师非常喜欢你,其他同学也喜欢你,你要正面看待自身。通过肢体和语言方面的心理干预来帮助学生找回自己,树立正确、全面的自我认知观。最后寻找替代办法,寻找同学陪伴这些学生写作业,与他们谈心等。心理指导教师1力争在不同主体的多次干预下,帮助有一般心理危机的学生找到心理的平衡点。

在此基础上,心理指导教师1采用清单式的心理危机干预计划:

任务1:每隔一天来心理咨询室和教师一起听一首轻音乐。

任务2:和一名自己喜欢的同学共同完成一个学科的作业。

任务3:积极参与班级篮球比赛(一周一次)。

任务4:积极申请参加学校食堂的勤工俭学,为自己挣生活费。

任务5:坚持和父母每周吃一次团圆饭。

学生求助者承诺:我承诺严格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上述任务,并定期反馈成果。

心理指导教师1:对干预后心理情感反应积极的学生求助者进行积极的奖励和鼓励,采用正强化来激发他们的积极心理认知。

这样的干预可以有效帮助有一般学业、社交、个人生活危机的学生求助者缓解心理不适感。

(二)“干预六步法”下的重度心理危机的解决对策

重度心理危机的解决不但需要学校的努力,而且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协同引导和干预。下文结合“干预六步法”来做具体的解讀。

【案例2】学校心理教研组从被调研的对象中发现三名有重度心理危机的学生D,E,F,然后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材料了解到他们中有的是转校生,有的是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学生并面临家庭矛盾,有的是家庭困难生,敏感自卑且面临同学关系危机与学业危机。施加在学生身上的这些危机,他们难以纾解,久而久之,就出现了重度的社交障碍、学习障碍和生活障碍。其中,学生F回家后难以与父母正常交流;学生D经常做噩梦,认为所有同学都对他不友好;学生E很难交齐所有的学科作业,无法与教师、同学正常交流,经常心慌,手心出汗。这些症状说明他们已经出现了心理和生理上的不良反应。而这些不良反应就是重度心理危机的外在表现。因此,心理指导教师2和心理指导教师3联合制订了“干预六步法”的具体实施计划。

心理指导教师2和心理指导教师3通过调查了解这些有重度心理危机的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和他们的基本社会关系,并通过家庭访谈咨询了解导致这些学生产生心理危机的因素。例如,学生F是因为长期得不到关怀和重视,家庭矛盾纠纷让他感觉不到和谐和温暖;学生D是因为受到了欺凌,长期被恐吓,情绪难以稳定;学生E是因为对自己的学习定位不准,所设定的预期目标太宏大,以致多次考试结果与预期差距大,性格内向,不会主动交流沟通。心理指导教师2和心理指导教师3经过评估,确定问题的根源。心理指导教师2和心理指导教师3通过多次的安抚和沟通了解到这些学生能够承受的心理调节程度,从而保证调节过程的安全与有效。在此基础上,心理指导教师2和心理指导教师3明确干预的方法,如针对学生E可通过使其获得学科教师的辅导承诺以及加入互助小组的方法,让其找到可以支持心理状态的确定因素,进而重燃希望;针对学生D,可利用优秀的社交经典案例帮助其看到社会的支持、父母的关心以及教师的鼓励等;可为学生F提供校内勤工俭学的机会或申请慈善基金的贫困补助等。上述均是能够引导学生求助者从当前严重的心理阴影中走出来的可替代办法。后续制订的详细计划如下。

学校层面:通过专人定制的心理课堂、学校师生发起的志愿者引导服务、特定的师生互动以及替代性活动的实施(交流、测试、安抚、模拟生活等)来干预学生的心理危机。

家庭层面:积极配合学校,根据学校反馈的方案从生活关怀、情感支持、沟通交流等方面入手来强化心理干预。

社会层面:提供优质的网络心理辅导资源和必要的人道主义资源和信息,营造更好的心理危机干预环境。

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育与实践过程。课题组对样本中有心理亚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了调研,找到典型的个体开展个案研究,随后围绕心理学领域的三大心理危机干预模式,探究“干预六步法”的具体运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要从问题溯源出发,学校、家庭、社会均需施行科学合理的干预手段,以取得显著成效。

[   参   考   文   献   ]

[1]  吕杰.青少年生存心理的危机干预[J].青年探索,2003(1):40-42.

[2]  王梦玲,张德秀.告别好友,走出噩梦: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在初二学生哀伤干预中的应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34):65-69.

[3]  严佳.集体心理干预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J].山西青年,2021(5):169-170.

[4]  马琴娟.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与心理护理[J].心理月刊,2019(16):6-8.

[5]  陈道明.现代背景下青少年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策略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8):107-109.

[6]  郭新美.初中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三位一体”机制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30):58-60.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与实践初中学生
培养初中学生自信心与英语教学的相关性
文化差异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培养初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尝试
高校辅导员针对需要危机干预学生的帮助技巧
高校辅导员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培养研究
试论我国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构建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