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指导下初中戏剧含戏曲课程建设探究

2023-05-30王梦赫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艺术课程课程融合戏剧

王梦赫

[摘 要]《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双减”政策要求基础上,对艺术教育的阶段性发展提出新的意见和要求。文章在此背景下,就现阶段艺术学科新增课程内容展开探究,在总结与戏剧(含戏曲)课程相关的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下一阶段艺术课程的规划进行思考及展望。

[关键词]新课标;艺术课程;戏剧;课程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06-0019-03

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标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双减”政策要求的基础上,对艺术教育的阶段性发展提出了新的意见和要求。新课标的综合性更强、内容涉及范围更广,其指明义务教育艺术课程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

仔细研读就会发现,这五大课程相互融会贯通。新课标给一线教师带来了挑战和机遇。《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了“各门课程用不少于 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这使得艺术课程的开展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一、新课标解读

(一)新课标给7~9年级课程内容带来的变革

新课标对各学段的学科教学衔接进行了明显的调整。从课程内容来看,小学与初中阶段的衔接及初中与高中阶段的衔接是非常连贯的。新课标将义务教育阶段的艺术课程分为四个学段,但其实可以将这四个学段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2年级,以艺术综合为主,让学生认识艺术,体现从幼儿园综合活动课程到小学学科课程的过渡;第二阶段是3~7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教学媒体艺术)为辅;第三阶段是8~9年级,这个阶段进行自由的课程选择,偏向于个性发展需要,相关教学与高中衔接。在义务教育初中学段中,7年级和8~9年级分开:7年级将小学阶段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8~9年级开设艺术选项,让学生进行不少于两门课程的选择性学习,为特长发展和高中模块化教学打好基础。

(二)新课标对课程实施的建议

首先,明确育人导向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是课程实施的关键。新课标凸显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坚持以美育人的理念,重视艺术体验和课程融合,立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艺术实践,倡导学科关联和知识整合。其次,新课标建议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感知力和音乐共情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现艺术创造、进行艺术表现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体验创造的乐趣以及自我实现的愉悦,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展示自己,从而在满足心理发展需要、获得艺术成就感的同时,拥有更多的學习和交流机会。

(三)新课标对课程资源开发的指导意见

新课标指出,需要顺应时代发展,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艺术软件等信息化资源,使艺术教育及成果的展现更具直观性、互动性和时代感,探索其他渠道满足艺术教育“常演、常展”的需求。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新课标的指导意见是坚持育人导向,鼓励灵活多样地构建课程内容,以开展情境化、生活化的教学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综合探索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二、戏剧(含戏曲)课程内容的思考

(一)新课标中戏剧(含戏曲)课程的要求

戏剧(含戏曲)课程涉及一个全新内容——演,其包含声音、肢体动作的情感表现,与传统的音乐表演有一定的区别。在音乐表演中,并不需要过多的肢体动作和对白去辅助情感的表达,情感表达与作品中剧情的推进和角色塑造息息相关。如何在日常课程中加入相关的训练是需要思考的问题。目前,在课程标准更新而教材未更新的情况下,如何教好相应的内容需要重点研究。在以往参与的课题研究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笔者曾对校园戏剧和校园剧相关的内容进行过探索,前期已完成了“读研悟演”下的校园戏剧范式实践,在新课标实行后,可以借鉴之前的实践成果,开启新一轮的戏剧(含戏曲)课程开发和实践。

(二)前期课题研究成果下的戏剧(含戏曲)课程开发探索

在新课标发布之前,笔者曾在参与的广西教育学科“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培养中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教育戏剧有效教学范式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中提出“读研悟演”的戏剧课程实践模式,其基本符合新课标中戏剧(含戏曲)课程的教学要求。新课标指明戏剧(含戏曲)课程需要和语文、英语等学科进行关联。“读”是指阅读文学方面的内容。在阅读过后进行第二阶段的“研”和“悟”,即将所阅读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有选择性地提取和拆分各内容情节,并将这些内容情节进行创编,以形成一个有过程铺垫、有矛盾冲突及相应结果的完整剧本。最后完成“演”的部分,将完成的剧本以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

原课题研究的内容偏重学生的自主性,其提出的课程实践模式已经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需要,但综合来看,各环节还缺少教师作用的发挥。如在“演”这一环节,学生的语言和肢体动作需要教师进行阶段性的针对训练,学生的朗读水平和舞台表现能力尚未达到戏剧(含戏曲)课程的要求。新课标明确指出,7年级的主要学习任务是“戏剧游戏”,通过戏剧游戏重点学习声音、肢体、情感的表现方法和技能;8~9年级对戏剧(含戏曲)课程的学业要求为“能对所扮演角色的情感进行想象与体验;能初步捕捉所扮演角色的典型外部特征,并进行动作表现和角色交流”。

新课标刚开始实行的时候,由于缺乏小学阶段的戏剧学习内容的铺垫,是没有办法保证戏剧(含戏曲)课程教学的连贯性的,初中学段的戏剧(含戏曲)课程教学仅能做到在引导学生参与戏剧演出的同时,尽可能地规范他们的表演,以达到教学目的。另外,新课标中8~9年级戏剧课程“学习任务2:编演故事脚本”以及笔者主持的另一项市级微课题“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中学原创校园剧课程开发与研究”的研究成果均提到,要让学生自主进行故事脚本创作。上述课题在研究期间收到90余份来自样本学生集体创作的剧本,涉及38%的样本学生。剧本内容丰富,有原创也有新编,部分创作剧本的组别将自己创作的剧本在班级公开表演,给大家留下了美好的回忆。部分社团活动也对原创剧本进行排演,并拍摄成视频参加市级艺术节戏剧类活动评选。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收到了不少学生的反馈,这为现阶段的课程开发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但由于以往课题整体研究和实践的过程终究没能做到普及,且缺少公开评价和总结的环节,因此现阶段的课程开发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三)思考现阶段合理的戏剧(含戏曲)课程成果评价机制

新课标的指导性增强了,这为一线教师提供了一颗定心丸。新课标明确了“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标准,为各阶段“教—学—评”一体化提供了保障。戏剧(含戏曲)课程的评价不能单一化,毕竟课程的成果是综合性的。一部戏剧作品,一定是由学生分工合作完成的,且参加学生的人数较多。由于每个阶段学生的分工均不同,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看到学生在不同阶段中的表现,并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估,这样才能确保新课标中提出的“特长培养”目标的实现。如小王同学擅长剧本编撰和演出策划,但是他并不擅长演出,所以在小组剧目展演的时候很少出现在舞台上,只会偶尔作为边缘角色出现在舞台上,那么对小王同学的评价应该侧重于他在剧本编撰和策划方面的表现。

如果加入自评和互评的环节,那么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毕竟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一个相对敏感的阶段,部分学生会过度在意他人的眼光和评价,甚至是那些匿名情况下的恶意评价。所以在艺术表现类型课程评价上,除了关注学生的艺术综合表现,还需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发展。

三、艺术课程搭配选择和综合应用

新课标指出,在8~9年级,可由学生自由选择最少两门艺术课程进行学习。笔者认为,与戏剧(含戏曲)课程最适配的课程是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首先,戏剧和影视随着电影艺术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成为相辅相成的两门学科。其次,新课标8~9年级的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课程学习任务中的第三个便是编导故事,“借助影视的思维编导故事的理念,通过开展实践,掌握运用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的语言讲述故事的方法”。而这一学习任务和戏剧课程的模块学习要求不谋而合,并且戏剧课程中的实践内容可以通过影视的方式记录下来。一方面,这使得学生的实践内容可以得到更好的记录,让课程的反思和总结可以更直观地展现,让学生能够从协同合作中有所收获,满足自身心理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这也为艺术综合素质评价提供了良好的测评依据。

当然,课程的组合模式有很多,都能够相互搭配学习,其成果也可以用相对综合的形式展现。拿选择戏剧(含戏曲)课程的学生来说,组队的成员可能有选择美术课程的,这些学生可以在戏剧表演中承担舞台场景设计、画面拍摄、服装道具设计等工作;可能有选择音乐和舞蹈课程的学生,他们有很强的表演能力,可以在戏剧表演中充当演员;可能有选择影视课程的学生,他们可以用数字媒体的方式把整个戏剧拍摄下来。新课标要求选修不少于2门艺术课程,其技能考核的最终方式可以是综合型的,这样可以使学生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艺术课程进行学习。

初中的艺术课程選择还可以和高中的艺术模块教学衔接。在初始选择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简单地讲解高中的模块教学和学分选修方式,并提供咨询和解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课程选择上的帮助,避免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由于内容选择的变动而浪费时间和精力。同时,这也能为艺术教育的初中、高中过渡和衔接打下良好的基础,满足新课标指导下艺术教育的连贯性要求,实现培养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目标。

四、与信息技术学科的融合和思考

对新课标指导下的戏剧(含戏曲)课程进行思考后笔者发现,现阶段初中学生使用数字媒体软件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虽然一些数字媒体软件可能已经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日常拍摄和用镜头讲述故事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课程融合不少于10%。可以结合信息技术学科进行课程的融合,在日常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入简单的视频和音频剪辑类软件的基础教学,提高学生软件使用的操作能力和对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的兴趣。教师可在假期布置具有实践操作性质的作业,引导学生明确用媒体技术记录生活的方式,这样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假期生活,而且能增进学生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校园生活中,还可以根据需要开展相关的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技术指导以及实践机会,在满足课程开发要求的同时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

总结南宁市三美学校往届校园文化活动举办的经验可得,开展与影视相关的信息技术课程实践并不是一件异想天开的事情。往届“魅力三美”班级微视频比赛和百日誓师等活动中,都有完全由学生自己创作和拍摄的视频。这些视频中不乏制作精美的作品。虽然这些作品在某些方面做得并不完美,但是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新课标提出的课程实施的可能。可以相信,随着课程实施的逐步完善,能看到更多的学生用综合手段去展现自己的艺术才华,谱写属于他们的多姿多彩的初中生活。

新课标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我们依旧在摸索中前进。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能够做的是不断学习新文件、不断总结以往的经验。好在身边有专家和前辈们领航掌舵,还有对教学满怀热情、充满干劲的伙伴携手同行,期待更多的思维碰撞和经验交流,共同为上好艺术课而奋斗。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郭云馥. 基于《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音乐教研工作实施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22(13):32-34.

[3]  崔学荣. 艺术课程改革的新动向·新突破·新征程:《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音乐)解读[J].全球教育展望,2022(7):3-13.

[4]  周星,任晟姝,王杰.《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与基础艺术教育观念嬗变[J].课程·教材·教法,2022(6):52-56.

(责任编辑    陈  明)

猜你喜欢

艺术课程课程融合戏剧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信息环境下中俄边境高校共享艺术课程研究
浅谈小学艺术课程对儿童价值取向的影响
浅谈舞蹈普及教育在小学艺术课程中的应用
戏剧类
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下日语视听说类与文化概况类课程融合初步探讨
“课程融合”视域下民办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渐进式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基于“课证融合”的《外贸单证》课程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