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公笔录》俗语词选释四则

2023-05-30王新蕾

参花·青春文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笔录大词典白衣

杨延龄,又作杨彦龄,其生卒年不可考。《钦定四库全书》记载其人学问渊博,重于训诂考据工作,著有《杨公笔录》《左氏春秋年表》(今已亡佚)二书。《杨公笔录》共一卷,内容包括历代及当时对俗语词的记录、解释;对六书的论证、字形的分析;近义词、同义词辨析;地理方物记录;当时诗作记录;个人经历记录等多个方面。杨延龄本人博览群书,有意识地将历代学者对某一词语或某类词语的观点进行集中。还曾就许慎的“会意”“假借”“转注”提出自己的理解,尝试对地方俗语进行解释。因此,《杨公笔录》虽篇幅不长,但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保留了一定的白话资料,具有一定的文字学研究价值。目前,许多学者对宋代笔记中的俗语词进行了考释,以补充丰富辞书内容。本文以《四库全书》本为语料来源,考察笔记中的“青白衣”“节目”“博徒”“屋漏”四个俗语词,根据俗语词反映出来的特点,或作词源考证,或作演变梳理,或作本义探究。

一、青白衣

《杨公笔录》以“青白衣”解释“醭”字:“物坏生青白衣谓之醭,音攴。膏败曰膱,之力反,食败曰馊,音搜”。“醭”即醋或酒上所生的白色霉菌。如《广韵》:“醭,醋生白醭。”《集韵》:“醭,酒上白。”唐代慧琳的《一切经音义》:“醭,物醋其上生白毛谓之白醭。”由此可知,“青白衣”表示因腐坏所生的白色霉菌。《汉语大词典》中尚未收录“青白衣”一词。但是早在南北朝时期,便已产生用颜色加“衣”表示发霉的用法,如“黄衣”“白衣”“青衣”等。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记载了“麦酱”的做法,将小麦泡、煮后,平铺“令生黄衣”,即发酵出颜色灰黄的霉尘。慧琳的《一切经音义》中称“醭”也可以表示“湿物上生白毛”,又叫作“白衣”。章炳麟的《五无论》有:“微菌滋生,则有青衣白醱之属,欲去之者,惟得起洁净心”,其中的“青衣”与“白醱”相对,表示因发酵而产生的黑色霉菌。可知,“青白衣”与“白衣”“青衣”相同,是用霉菌的颜色指代本体。

为什么“衣”可以与颜色搭配指代因发酵而产生的霉菌?考察“衣”之本义,《说文解字》说“衣,依也”,段玉裁进一步解释“衣”即人所附着用来遮蔽身体的东西,即衣服。由其附着的意义,“衣”的对象从个体到群体,逐渐扩大到表示其他事物表面所附着的东西。《齐民要术》记载,“疗产妇难生,衣不出”,其中的“衣”即胞衣,而“醋成衣沈,反更香美”中的“衣”即霉衣,共同特点都是附着于物体表面。“青白衣”除了指称白色的霉菌之外,往往用来表示衣服的颜色。如《太平御览》曾记载:“魏文侯与田子方语,有两童子衣青白衣而侍于君前。”“青白衣”是对童子所穿衣服颜色的描写。以“青白衣”表示霉菌,常见于医学类著作,如宋代寇宗奭的《图经衍义本草》:“置于暖处二三日。上青白衣,捣为丸,如李大”。然而在其他地方并不多见。《汉语大词典》有待增补“青白衣”一词及相关义项。

二、节目

《杨公笔录》记载方言词“奊”有“江北谓人好事、多节目为奊”。《汉语大词典》解释“节目”有4个义项:树木枝干交接处的坚硬而纹理纠结不顺部分;关键;条理,条目;枝节,麻烦。考察“奊”之义,《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头倾斜之貌、捧物不敬之貌,似均与“多节目”无关。而现象的产生包括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漢语大词典》收录的“奊”义项不全。詹绪左的《“奊”类词语通考》指出,“奊”本义为头不正,由此引申出表示物体表面凹凸不平、人性格脾气古怪、乖戾两个常用义,又由“凹凸不平”和“古怪乖戾”引申出狠毒、顽劣、勇猛、处境不顺等意义。可知,“奊”的义项远多于《汉语大词典》所录。二是历代对“奊”与“节目”之间关系的解释不同。杨延龄以“节目”释“奊”,偏重于对性格、脾性的描写,与之相同的还有《韩集举正》中的:“江北人谓好生事多节目为奊”。此外,《通俗编》《广韵》《集韵》解释为:“奊,多节目”。对于《通俗编》《集韵》中的解释,詹绪左认为是以“节目”枝干虬曲凹凸、交接处纹理纠结之义比喻“奊”,多用来形容客观事物。然而在形容性格脾气方面,“节目”与“奊”无从对应。

基于“奊”之义,反推“节目”之义,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对“节目”的对象进行爬梳、整理,才能真正考察“节目”在《杨公笔录》中的用意。“节目”一词最早出现于先秦时期,《礼记·学记》有“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的记载。“节目”即树木纠缠错结的地方。从纠缠错结引申出了缺陷、瑕疵之义。如《吕氏春秋·举难》:“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讁”,“节目”即树木交接纹理不顺之处,仍然没有跳出形容树木的范畴。缺陷、瑕疵义的使用范围扩大,《太平御览》中注解“轴有三理:一者以为媺也,二者以为久也,三者以为利也”时,解释“媺,无节目也”,“媺”即美,“节目”从而产生了与人或事物搭配的可能。到了宋代,“节目”大量与真理、道理等词相联系,既可表示小的节点、枝节,如《朱子语类》:“今人却是理会那大底不得,只去搜寻里面小小节目”。也可以表示大的重点、关键,如《朱子语类》:“文字大节目痛理会三五处,后当迎刃而解”。均用来形容事物、道理。又有由对道理的形容,逐渐转化为对人的评价、要求,如《朱子语类》:“今人身上大节目,只是一个容貌言语,便如‘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圣人立许多节目,只要人剔刮得自家心里许多道理出来”。由此可知,“节目”一词在古代汉语中,主要围绕树木交接、纹理交错处之义,向其他方面辐射引申。多用来形容植物、重点,可表示褒义,也可表示贬义。结合杨延龄所说,“人好事、多节目为奊”,猜测此处的“节目”应为贬义,表示人好生麻烦,与“好事”相对应,亦与“奊”形容人性格脾气古怪、乖戾相符。

三、博徒

《杨公笔录》在讨论“廿” “卅” “卌”时言,“今京师里巷博徒犹作此声”。此处的“博徒”应指赌博之徒,即现在所说的赌徒。“博”字,《字汇》记载:“伯各切,邦,入声。广也,大也,通也。多闻曰:博又贸易也。又古琴曲。……又局戏。”“局戏”即棋弈,早在先秦时期便流行一种名为“六博棋”的游戏。“徒”本义为步行,也可表示人众、党徒等义。在古代,“徒”常被用作名词词缀,表示“……的人”,如“僧徒”“亡徒”“丽徒”等。由于“博”与“徒”词义的多样性,“博徒”一词产生了多种含义。

博徒可以表示赌徒,起源于“六博棋”的流行,这是一种可以用来游戏等的工具。“博”字早期专表“六博棋”,后来开始泛指。六博游戏在汉代普遍流行,上至皇帝贵族,下至普通百姓,痴迷博戏者比比皆是,也就自然产生了“博徒”一词,表示沉迷于赌博、游戏的人。“博徒”由于其多与声色犬马相联系,一般表示贬义,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中有:“剧孟虽博徒,然母死,客送葬车千余乘,此亦有过人者”。因其不局限于赌坊之所,如投壶、下棋等游戏均可称为“博”,“博徒”与同义词“赌徒”存在一定的差异。“赌徒”一词产生较晚,多用来表示好赌之人。“赌”表示用财物做注来争输赢,如西晋陈寿的《三国志》:“至或赌及衣物,徙棋易行,廉耻之意弛,而忿戾之色发”中的赌博多涉及财物赌注。而“博徒”更加强调游戏性和娱乐性。“博徒”还可表示地位低下的人。如周振甫训释南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彼实博徒,轻言负诮”中的“博徒”为“微贱者”。“博徒”实指无赖子弟,打架斗殴之徒,是明显的贬义词。如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交游的人,总是些剑客、博徒、杀人不偿命的无赖子弟……就有那一班儿意气相投的人,成群聚党,如兄若弟往来。”其由来可能是表赌徒之义的词义扩大,二者都具有游手好闲、聚众成群的特点。

“博徒”在某些情况下还可表示褒义。《太平御览》记载了崔骃的《博徒论》片段:“博徒见农夫戴笠持耨以芸蓼荼,面目骊黑,手足胼胝,肤如桑朴,足如熊蹄,蒲伏垄亩,汗出调泥,乃谓曰:‘子触热耕芸,背上生盐,胫如烧椽,皮如领革,锥不能穿,行步狼跋,脚戾胫酸。谓子草木,支体屈伸;谓子禽兽,形容似人。何受命之薄,禀性不纯?”介绍了博徒见到农夫辛勤耕作之后对农夫“受命之薄”的感慨。段中的“博徒”显然不是指赌徒或地位低下的人,而是地位较高、对农民产生同情之心的人。杨德春的《崔骃〈博徒论〉考》(2015年)认为“博徒”乃贤人隐士,是作者描绘的自我形象。其词义来源可能是“博”字的博学、通达之义。考察“博徒”一词的使用,多用来表示赌徒、地位低下的人,在情感态度上表示贬义。但也偶有褒义之用,表示地位较高的人,如贤者、隐士,此义项尚未收入《汉语大词典》。

四、屋漏

“屋漏”有指代房屋西北角之义,如《诗经·大雅·抑》:“视尔友君子、辑柔尔颜、不遐有愆。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无曰不显、莫予云觏。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朱熹注:“屋漏,室西北隅也。”对于其来源,各家解释不同。杨延龄主张“值雨则漏”说。《杨公笔录》言:“西北隅谓之屋漏,礼:每有新死,辄取屋之西北隅薪以爨灶,煮沐以供丧用。时若值雨则漏,遂以名之也。”其说法与汉代刘熙的《释名》所言相似,应是由此借鉴而来。解释房屋的西北隅是用来烧火、煮水,以供丧事之用的地方,因为这里下雨会漏水,故称作“屋漏”。另有“撤屋”之说。《太平御览》记载:“《尔雅》曰:‘西北隅谓之屋漏。郭璞注曰:‘屋漏,义未详也。犍为舍人曰:‘古者撤屋西北,猥以炊浴,没者讫而覆之,故谓之屋漏也。”指出是因为撤去西北隅屋上的顶,以烧火、沐浴之用,故称作“屋漏”。郑玄主张幽暗之地说。“屋,小帐也,漏,隐也。礼,祭于奥既毕,改设馔于西北隅而厞隐之处,此祭之末也。”即在房屋的西南隅祭祀完毕后,在西北隅设立小帐供人吃饭,使此处变得幽暗。“屋”是小帐的意思,“漏”表示幽暗。

对比上述三种说法,郑玄的幽暗之地说可信度较低。“漏”表昏暗,这在先秦两汉时期的文献中较为少见,“屋”更是重于居室之用,以“屋漏”表示西北隅是幽暗之地略显牵强。考察“值雨则漏”说和“撤屋”之说,二者存在一定的共通性。《说文解字注》解释,“屋者,室之覆也。”為了丧事的“炊浴”之便,而撤去西北隅的屋顶,“值雨则漏”,等到丧事结束后再“覆之”。因此,“屋漏”是对西北隅因丧事撤去屋顶的强调,也是该词产生的根本原因。

上述三种说法起源较早,对“屋漏”的词义引申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引申。一是由“值雨则漏”引申出房屋漏水之义。如东汉徐干的《中论》:“吾称古之不交游者,不谓向屋漏而居也;今之好交游者,非谓长沐雨乎中路者也。”这一引申义在后代被普遍使用,作为对房屋漏水现象的客观描写。二是由于丧事之用和幽暗之地,“屋漏”可以比喻祖先、上天,《诗经·大雅·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中的“不愧于屋漏”即无愧于天。此义作为“屋漏”的比喻义,在用典中逐渐固化;又如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夫屋漏在上,知之在下,然迷而知反,失道不远,过而能改,谓之不过。”三是由昏暗引申出昏暗的地方之义,这一引申义多出现在宋代,如《朱子语类》:“且如屋漏暗室中工夫,如何便做得”,这里的“屋漏”与“暗室”相对,纯粹表示光线昏暗的角落,语义中理性义凸显的同时,文化义有所减弱。四是由“撤屋”“厞隐”引申出窗户、天窗的意思,此引申义是清代学者在进一步解释“屋漏”时所提出的,如清代尹桐阳的《尔雅义证》:“室当不明,特穿天窗以漏光。”“屋漏”一词至今仍活跃于民间口头中。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母题“屋漏”即以多个义位构成语义双关,讲述了一个关于“语言误解”的故事。条有待收入《汉语大词典》。

五、结语

俗语词是宋代笔记语言研究的重要部分。本文通过对《杨公笔录》中“青白衣”“节目”“博徒”“屋漏”四则俗语词的考释,丰富了笔记语言的相关研究。基于对俗语词词源和演变的考察,建构了相应词汇的发展脉络,也为《汉语大词典》的补充提供了可借鉴的材料。

参考文献:

[1][宋]杨彦龄,撰.杨公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纂.汉语大词典:第11卷[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522.

[3]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纂.汉语大词典:第8卷[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1174.

[4]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纂.汉语大词典:第2卷[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8:1540.

[5]詹绪左,崔达送,储泰松.“奊”类词语通考[J].语言科学,2010,9(06):643-647.

[6]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主编.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748.

[7]匡缨.汉代六博文化浅探[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9):54-57.

[8][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9]杨德春.崔骃《博徒论》考[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5,30(01):30-33.

[10]齐迎华.“屋漏”型故事的形态结构分析[J].韶关学院学报,2016,37(03):57-61.

(作者简介:王新蕾,女,硕士研究生,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笔录大词典白衣
总觉得哪里有问题
白衣赞歌
《汉语大词典》“籀”释义辨证
白衣英雄
陈述申辩笔录的格式规范
女神笔录
白衣渡我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
一袭白衣一生裁
《汉语大词典》漏收宋代笔记词目补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