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三弦铰子书谈中原曲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2023-05-30陈珂盈

参花·青春文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子书三弦曲艺

中原曲艺艺术历史悠久,类型丰富,豫西三弦铰子书正是其中优秀的代表。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其与其他多种类型曲艺的生存和发展境遇得到了明显改善。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要通过理念革新、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作为新的目标,为其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让古老的中原曲艺在当代散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一、三弦铰子书及中原曲艺发展现状

三弦铰子书是流传于豫西的一种曲艺形式,因使用三弦作为伴奏乐器,艺人手持铜器铰子而得名。相传在清道光年间,三弦铰子书便开始在豫西流传,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其表现内容丰富,表演形式灵活,形成了“唱犹如说”的独特风格,在当地广受欢迎。三弦铰子书最早的代表人物是刘守钦、刘维忠父子二人。之后,孙子也开始跟随爷爷和父亲学习。祖孙三人先后创作出大批优秀曲目,广受欢迎。后来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三弦铰子书日渐衰落,老艺人也日渐衰老并离世,一度只有王孝章一人可以演唱。直到2007年的非遗普查,才又激活了这一古老的民间曲艺。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王孝章开始收徒传艺,其他曲艺工作者也对传统曲目进行了创新,并积极参加洛阳和河南的各类展演活动。同时,也来到农村地区和敬老院,为农村群众和老人们免费演出,受到了观众的普遍认可与欢迎。相关部门也积极对现有的文字、曲谱、音像等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并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政策,鼓励更多年轻人加入到队伍中来,使之前的困境得到了本质上的缓解。

三弦铰子书作为中原具有代表性的曲艺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中原曲艺的整体发展情况。21世纪以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很多传承困难甚至濒临失传的曲艺形式,都得到了及时的关注、抢救和保护,特别是近年来,各项传承工作已经迈上了崭新的台阶。下一步,还需要树立起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目标,方能为其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三弦铰子书及中原曲艺“双创”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三弦铰子书及中原曲艺的“双创”,并非是突发奇想,而是有着深刻必要性与可行性的。从必要性上看,“双创”是三弦铰子书及中原曲艺保护和传承的需要。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是发展的重要主题,在发展过程中,中国在物质生产方面已经取得了为世界瞩目的成就,下一步则需要将文化繁荣作为新的任务。包含三弦铰子书及中原曲艺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形式,集中展示着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内涵和审美风貌,具有稳定和强大的文化认同感和精神凝聚力,其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性。然而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三弦铰子书及中原曲艺的发展都面临着严重困境,甚至濒临失传。21世纪以来,虽然困境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但是这种改善所依靠的都是外界的帮扶,其自身未能形成造血机制。所以只有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元素,赋予其新的形式和内涵,使之为当代人喜闻乐见,这正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从可行性上看。一方面,三弦铰子书及中原曲艺之所以历经百年,甚至千年的传承至今,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一直走在不断创新创造的道路上,并对周边文化进行积极的吸收和借鉴。历代不停地、不同角度地创新创造和吸收借鉴,为当代积淀了丰厚的財富。试想,如果一门曲艺始终只是最古老的三五首曲目和风格,势必会被淘汰。所以今天的“双创”是与三弦铰子书及中原曲艺自身的属性和特点相契合的。另一方面,当代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的飞速发展,也为三弦铰子书及中原曲艺的“双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在双创的过程中,可以获得财力、人力、物力的全力支撑,天时地利人和兼具。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新时代三弦铰子书及中原曲艺的“双创”是必要的,是其保护和传承的“根”之所在,同时,又迎来了全新的发展环境,应该也必须牢牢把握住这个机遇,通过一系列“双创”成果的推出,呈现出当代人对其发展做出的独特贡献。

三、三弦铰子书及中原曲艺的“双创”路径

(一)树立科学理念

三弦铰子书及中原曲艺的“双创”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始终以科学的理念作为指导,方能避免走弯路,进误区。具体而言,主要要做到三个面向。

首先是面向当代生活。与当代生活的脱节是三弦铰子书及中原曲艺传承困难的重要原因。陈旧的内容和形式已经难以满足当代审美,当供给和需要发生脱节后,自然会被淘汰。所以三弦铰子书及中原曲艺的“双创”,一定要与当代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从本质上拉近其与当代人的距离,为当代人喜闻乐见。比如有的曲艺已经被改编成合唱曲、广场舞等,这就是典型的“双创”,既保留了这门艺术的原始特点,又为当代人喜闻乐见。所以还是要求创作者和表演者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其次是面向市场。三弦铰子书及中原曲艺本身是带有市场属性的,产业化发展也是其“双创”的重要途径。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三弦铰子书及中原曲艺的保护和传承都以外界帮扶为主,其市场属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被遮蔽。正所谓不经历风雨,难以见彩虹。三弦铰子书及中原曲艺不能再做温室中的花骨朵。新时期下,若想实现“双创”,还是要走向市场,参与到竞争中来,让市场检验“双创”成果,并由此走上独立发展之路。最后是面向现代传播。三弦铰子书及中原曲艺各类“双创”成果,必须通过传播才能广为人知。过去受制于传播条件,多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如今,互联网和新媒体已经构建起了全新的传播渠道体系,因此要通过各种传播方式的运用,全面展示三弦铰子书及中原曲艺的“双创”成果,使之成为地方文化的一张新名片。

(二)实施产业发展

近年来,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壮大,已经成为很多地区的支柱产业。对于三弦铰子书和中原曲艺而言,一方面,其本身便是带有产业属性的,过往人们观看三弦铰子书等曲艺表演,都有一定的消费;另一方面,只有通过产业发展,才能使三弦铰子书等中原曲艺真正形成自身的造血机制,摆脱对外界输血的依赖,走独立发展的道路。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势必要对其原有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改造,以适应市场需要和大众审美需要,这个改造的过程,也正是“双创”的过程。可见三弦铰子书及中原曲艺产业化发展可行性和必要性兼具,应该也必须成为实现“双创”的重要路径。具体而言,在发展之初,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一是与其他产业进行有机融合。在产业化发展初期,因缺少相关经验,加之自身实力有限,因此,可以采取与其他产业融合的方式,在实现优势互补的基础上获得集群发展效应。如文旅融合,这是文化业和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之一,各方也都积极推动两者的能融则融,能融尽融。在两者的融合过程中,也催生出了新的演绎形式——旅游演艺。其植根于当地最具特色的文化类型,多以真山真水为舞台,采用全新的舞美技术,给观众带来了丰富的审美体验。对此,三弦铰子书也是有着发挥空间的。其所在地洛阳等周边县市区,本身便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具备创作和演出旅游演艺的可行性。一开始可以在景区开辟专门的区域进行三弦铰子书演出,成为景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条件成熟后,则可以邀请曲艺创作者、民间艺人等打造全新的三弦铰子书作品,并在表演形式方面进行扩展,定期在景区内上演,成为常态化的演出项目。二是依托于互联网进行产业发展。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全世界的面貌,对于三弦铰子书和中原曲藝而言,也是难得的产业发展平台。2022年,豫东大鼓的传承人王德龙率先在抖音直播,让这门濒临失传的艺术重新回到了当代人的视线中。四个多月的直播收益也使他的生活境遇得到了极大改善。足见互联网是一片新天地,对此,可以在地方文化部门、行业协会,以及高校的协助下,积极探索适宜的互联网产业发展路径,积水成渊,聚沙成塔,最终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新形式。

(三)引入IP模式

“IP”是英文单词知识产权的缩写。“IP”模式也是近年来新兴起的经济模式,具有风险小、成本低、收益高等优势。通俗地说就是将知识产权授权于不同的机构和个人进行开发,特别是各类平台和媒体等,多方共享收益。由于多方的加入,使之带有了开放性和多元性的特点,而这正是“双创”的核心所在。例如抖音平台便与多项国家级非遗签订了协议,定期开展直播活动,所获得的收益将由平台和非遗传承人共享。所以三弦铰子书及中原曲艺也应该及时引入“IP”模式,这将会对“双创”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首先,需要对三弦铰子书及中原曲艺进行电子档案的完善。在最新一次的非遗普查中,凡是列入非遗名目的各类民间艺术,都会被赋予OID编码,这相当于非遗的身份证。因此,要及时对三弦铰子书及中原曲艺进行编码注册,为其IP开发打下良好基础。其次,是与个人、机构和平台接洽。IP模式的关键在于多方参与,要通过自身价值的展示,将更多参与者吸引进来。对此,无论是非遗传承人、地方文化部门,还是行业协会等,都是责无旁贷的。如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便借着《早安隆回》这首热播曲目,就本地的花瑶文化进行了强有力的宣传和推介。吸引了诸多创作者和文化机构的关注,并初步达成了一系列后续开发协议,值得学习和借鉴。

最后,是进行数字化展示。通过直播、网上博物馆等,让当代观众以更加便捷和直观的方式欣赏三弦铰子书及中原曲艺,这同样也是一种“双创”,也为更多“双创”打好了基础。

(四)加快人才培养

人才是一项事业兴旺发达的源动力。在三弦铰子书和中原曲艺“双创”的过程中,更是需要构建起立体化的人才体系,让各种类型的人才充分发挥智慧和才能,继而形成合力。首先是创作人才。创作是艺术发展的基础。针对当下三弦铰子书和中原曲艺部分曲目数量单一、内容陈旧的现状,应由地方文化部门、行业协会等牵头,联系高校音乐和戏曲专业师生、曲艺创作者、爱好者等,展开系列采风、研讨、培训等活动,引导他们将三弦铰子书和中原曲艺作为全新的创作方向。在创作中要注意与时代的结合,立足于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既保留其基本的形式,同时又注入新的内容。其次是表演人才。表演是连接观众和作品之间的桥梁。三弦铰子书和中原曲艺都面临着表演人才不足的困境。对此,一方面,需要相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激励和保障措施,让老艺人收徒传艺,并提供相应的资助,免除师徒们的后顾之忧,心无旁骛地投入到教学中来。另一方面,则要将目光投向高校。高校音乐专业、戏曲专业的学生,均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且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对此,可以通过主题课程的形式,将三弦铰子书和中原曲艺融入日常教学中,让学生于在校期间便对其有相应的了解,以独立表演为目标,不仅有利于就业,也为“双创”提供了更多的人才支持。最后是综合人才。综合人才是指三弦铰子书和中原曲艺在“双创”过程中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既对三弦铰子书和中原曲艺十分熟悉和了解,同时又熟悉市场规律,具有现在的传播理念,善于进行产业融合等。其来源渠道有两方面,一是对现有人才进行专项培训;二是将目光投向高校,进行定向培养。只有构建起立体化的人才体系,“双创”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四、结语

综上所述,包含三弦铰子书在内的中原曲艺文化,集中代表和展示着中原人民特有的风土人情和审美追求,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奇珍。近年来,中原曲艺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已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一门艺术的发展决不能止步于当下,而是要体现出当代人做出的贡献,并由此为后世子孙留下更为丰硕的文化财富。所以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双创”正是其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所在。本文结合实际,提出了多项建议和路径。相信在共同努力下,三弦铰子书和中原曲艺一定会在“双创”中闯出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郑东来.新视野下的河南本土曲艺发展探析[J].四川戏剧,2019(02):118-119.

[2]李艳慧.河南地方高校曲艺专业教育的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49-50.

[3]王雯.河南曲艺的发展历程及传承[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7(01):80-82.

[4]李建业.群众文化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分析[J].文化月刊,2022(12):113-115.

★基金项目:本文系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西师范大学校级重点立项项目“‘双创理念下弘扬传统文化,激发曲艺艺术发展新动能——以濒危曲种三弦铰子书的调查研究为例”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珂盈,女,本科在读,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音乐教育、民间音乐)

(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子书三弦曲艺
王充著述意识的构建与汉代子书体式的变迁
发掘消失的明代曲艺——《金瓶梅词话》所载明代曲艺探赜
爷爷的三弦
云南少数民族三弦分类研究
——基于黄金分割比例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传承非遗——平湖钹子书”倡议书
“传承非遗—平湖钹子书”倡议书
诫子书
内蒙古蒙古族三弦大师培训班在呼举办
浅谈曲艺的创作与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