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虚构写作在教学中的实践

2023-05-30余慧子

文学教育 2023年3期
关键词:写作教学实践

余慧子

内容摘要:在倡导真实写作的背景下,非虚构写作不仅能融入学生的真实生活、情感与人格,还能打破学生自说自话的写作现状,培养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与语用能力,更能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关注生活与社会热点,获得良好心态。如此,通过非虚构写作教学实践,给予相关的写作指导与形式训练,能综合提升学生写作能力,且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交流的一种方式。

关键词:非虚构写作 写作教学 实践

当前,初中语文写作中存在的素材套路化、内容扁平化、立意浅层化以及情节游离于现实生活等问题,仍是当前学生学习写作的窘境。因此,为缩进学生与语文写作之间的距离,贴合新课标所强调的真实性,达到语文与生活相结合,语文教师可以将非虚构写作训练引入写作教学中,给予相应方法指导,制造学生写作动力,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走出困境。

一.何为非虚构写作

“非虚构”,这一写作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新闻界。由于当时新闻报道过于乏味,因此一些曾有小说家经历的新闻写作者提议,如乔治·奥威尔等,将小说文学运用于新闻写作,产生了“新新闻主义”。之后,新新闻主义遭到传统新闻理念的批判,于是将其更名为“文学性新闻”“创造性非虚构写作”。[1]1966年,小说家杜鲁门·卡波特出版了一部以真实案例为写作对象的小说《冷血》。至此,“非虚构”写作概念正式出现于文学当中。源于西方的非虚构写作也影响了中国文学界,以2010年《人民文学》杂志开设的“非虚构”专栏为始,中国相继推出非虚构写作平台,并且掀起了一场“非虚构”的理论研究热潮。非虚构写作作为创意写作的一大重要分支,也逐步被国内教育界所重视。我国引进并借鉴了西方先进的创意写作教学理念,比如首次(2011年)引进的美国创意写作丛书之一:雪莉·艾利斯的《开始写吧!非虚构文学创作》、为相关创作者以及教师学生提供的写作指南书籍:《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以冲破长期割裂学生成长生活的传统写作教学。

非虚构写作是一种文学写作的创作手段,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学创作的类型。前者,实际上是强调一种“还原事情真相”的手段,指作家进入写作程序的材料是对现实经历或真实调查得到的素材进行文学加工的过程。后者,则是强调“非虚构写作”这一文学类型的集合,它既包含非虚构小说和新新闻报道,也包括报告文学、自传、回忆录、散文、游记等文体。非虚构写作关乎我们每个人的真实生活,是对日常事件或对现实生活折射的某一问题的某种理解与分析,是对自身、他人、社会或自然的思考、感触与感悟。另外,非虚构写作的核心是个人交往,并追求个人化的真实,内容的真实、作者主观情感的真实以及独立审美意识的真实。因此,这种基于交往而产生的温情、这种通过介入历史或现实而有所思的非虚构写作,能够体现出真实的面貌,具有较为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也与中学语文写作教学有相通性。

二.非虚构写作的实践价值

(一)符合应试趋向

学生平日的写作训练,目的是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而提高写作能力主要是服务于考试的需求。中考是具有水平性与选拔性的考试,其题目能够让人人都有话说,但想要脱颖而出必须提高写作能力。因此,写作教学中的训练与指导会根据命题趋向着手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当前,中考作文题门槛逐渐提高,这里的高度并非指浅层的理解难度,而是指作文需要立足于生活,进而提高哲学思辨的深度,才能达到出彩度以获得高分。开展非虚构写作,能够帮助学生回归真实生活,留意复杂事件的细节以此传达文章的主题,塑造自己的声音。与此同时,通过非虚构写作中的写人(如访谈)、写景(如游记)、写自己等写作实践,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理性、冷静、洞察的思维能力。因此,非虚构写作符合中考趋向。以2022年浙江省部分地区的中考题为例,杭州市的中考题是以“采访”为话题,写一篇采访稿,该作文题开放性较强,需要学生结合自身实践经历或阅读经历进行写作,以“对话”为核心打破时空界限,且展现出思考的深度;宁波市的中考作文题同样提供了与考生生活相关的情境,并搭建了写作支架,写一篇以“静一点”为题的作文。在此,学生不仅是完成写作任务,也是在发现“静”、体验“静”、反思“静”;温州市的中考作文题拉开了思考的空间,选取了生活、学习与自然现象的常见材料,以“一定是真的一定吗”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该作文题要求初中生对世界万象的思考,也暗示学生可以做反向创新思索,所写出的内容正是指向写作主体对自我的认知。从杭州、宁波、温州三市的中考题可以看出思辨类作文题愈发重视,中考作文的内容趋向则更贴近考生真实生活,关注个体生活体验,像“青春”“家园”“成长”“亲情或友情”“责任”等母题会延续,而加重考察的是学生对自我、社会、自然的认知、体验与思考,这也是非虚构写作所重视的,

另外,作文文体不限的选择,给了考生较大的空间,可以在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中选择擅长的进行写作。而这些文体,本质上属于非虚构写作,若要写得出彩,必须有大量的材料积累。例如选择记叙文,除有自己故事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切入点要小且别致;选择议论文,需要材料的支撐,不能空说理,需有日常事实性材料和观念性材料的呈现;选择说明文,则完全需要足够材料的支撑,更考验学生平时的积累。可见,开展非虚构写作实践,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符合教学及时代所需。

(二)符合新课标要求

非虚构写作的真实性、应用性、实用性,能够帮助学生学会关注社会、表达生活。初中开展非虚构写作教学,也是藉语言运用与思维能力,寓文化自信与审美创造而培育少年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与国家教育部新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相匹配。课程目标方面,2022年版新课标新增了“核心素养”的内涵,明确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以及审美创造四大方面的重要内容,这也正是写作教学所需培养的素养。另外,“总目标”中的1、6、7、9条均与非虚构写作追求相符合,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观察、感知生活,提高语言与思维能力;辩证地思考问题,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2]课程内容方面,新课标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按照循序递进的三层次呈现出6个学习任务群,非虚构写作正是能够较好地融入于这些具有情境性、实践性与综合性特点的学习任务群。

(三)促进学生的写作动力

动力是写作的核心,当个体置身于局中时,写作热情能够得以激发,写作内容能够得以深化。当前,较多学生对于写作的态度是完成任务的消极情绪,而缺少对写作可以作为人与人、人与生活、人与社会沟通方式的认知。同时,写作困难也是动力缺乏的原因之一,除了难以下笔外,写作对象不明确、写作语言平铺直叙等问题也较为普遍。而该问题与初中生生活经历较为匮乏或缺少独特感悟有关,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恐惧、不自信的心态。非虚构写作能够让学生看到日常经验的魅力,其题材大多与时代、现实生活相关,能够启发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面对真实的生活,意识到写作也是一个记录生活、与人沟通的渠道,进而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以此寻找到自己想要表达的事物,找到自己作文的切入点。另外,通过非虚构写作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声音,在评价、修改和反思中获得写作的直接经验,而后摆脱恐惧对个体写作的支配,建立自信写作的堡垒。

三.非虚构写作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非虚构写作方法指导

1.读者意识

读者意识包括两方面:“一是作者心中的‘读者是什么样的,他们需要什么;二是‘读者的实际反应如何。”[3]这对于学生写作十分重要,能够使学生明确写作对象与目的以及读者的真实反映,从而避免说空话、套话、自说自话的现象出现。因此,基于读者意识的非虚构写作,更有说服力与针对性。对于如何指导初中生建立读者意识,就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实施:

一方面,指导学生分析读者。基于非虚构写作任务情境,让学生有意识地为活动任务分析确定读者,清楚面对的群体是谁,考虑其与自身的社会关系,从而走进情境中使用恰当的语言。在确定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为考虑读者及其需求而转换视角。拉开与自己的距离,从另一视角中了解自己,仔细思考以什么切入能使读者欲罢不能,进而选择合适的文章内容展开写作。在写作过程中,仍需维持读者意识。就内容上,美国著名写作教授、非虚构作家菲利普·罗帕特曾提出加入反思性或回顾性段落,即文章呈现双重视角,以满足读者的兴趣。反思或回顾性段落并不是指那些当代道德观或励志鸡汤文化的陈词滥调,而是有自我意识的、有思考价值的、真实且能够吸引读者的文字。[4]这种趋向分析性、解释性或概括性的段落语言不仅能使作品提高一个层次,还能够使文章清楚地说明或暗示写作者在故事开始的背景、状态等至关重要的信息,从而读者在一开始就建立起对自信且有力的叙事声音的信任,引起读者的兴趣。就结构上,教师应指导学生考虑读者阅读的耐心与习惯,越过界限,无论多么有趣,作品泛滥的风险都会增加。以是,把握读者内心,合理安排写作结构非常有必要。例如,组织文章的段落,如果在写作时只是把写作材料简单叠加,以三段式的冗长篇幅呈现,肯定不会吸引读者的阅读。因此,笔者认为初中生800字的文章段落总数在7-9段左右为最佳。

另一方面,指导学生讨论、分享与修改习作,即了解读者的真实反映,得到有效的写作反馈。分享、交流、批改习作过程,也是学生从意识上的读者转变为真实读者的转换身份过程,促进学生强化读者意识。学生讨论评改的方式有两种:自我评改和生生互改。自我评改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以另一视角完善作文。因为学生了解自己作文要传递什么信息,表达什么情感。当然,也存在部分学生不会修改自己的文章,因此生生互评能够帮助他们以一个阅读者的身份看到他人的优缺点,在交流中反思自己写作上的不足。自我评改是生生互评的基础,生生互评是对自评的深化,二者应该相结合。另外,生生互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才有对话式评价,例如以疫情为主题,根据自身的生活经历,写一篇讲话稿,一位学生作文主旨是歌颂疫情期间的真情,但文章流水账式地记叙了疫情期间的几件事或场面(五个场面),切入点较大,平铺直叙,缺乏感染力,那么作为评改者,首先要明确该生的问题,再进行有理有据的交流,并写下对话:

(1)该作文中,_______的场面要详写,_______的场面要略写,_______的场面可以不写。

(2)文章中你认为最能体现的疫情期间温情的是______场面,可以具体展开说说吗?

以这种读者式的反馈评语,不仅能让学生明确作文修改的方向与具体细节,还能对别人的文章有理有据的评价,强化读者意识。

2.逆向思维

基于新课标颁布的背景下,初中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愈发重视。精辟入里的语言及深刻的立意是非虚构写作所追求的重要方面,这也需激发学生多做反向创新思索,激发思辨意识。这种对习以为常的真理的抵制的逆向思维,是对传统顺向思考的挑战,是在向高中写作深度的靠近,也是能使文章变得新鲜,拥有出其不意的魅力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在非虚构写作教学中应对逆向思维做相应的策略培养,具体路径可从以下两方面实施:

首先,从写作材料入手,培养初步的哲学辩证思维。初中生的思维具有较强的逆反性,他们本身就喜欢怀疑、争论。教师可以将这一“杠精”思维引入写作中,由学生就材料表达初步想法,并以相反的视角去观察人们熟知的人物、事件、现象等,提出一个相反观点,就该观点再做进一步地分析论证,以證明其成立,以此获得新的感悟、新的认识,并将其转化为写作的新意蕴、新题旨。这里的写作材料可以直接带有辩论性质,如患难是否见真情等,那么学生可以结合某些生活现象、社会热点、流行思潮等做逆向解读:经过“患难”的人不一定能见到真情,未经历患难的人也可能见真情,进而以自身的真实经验去验证与写作。这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锻炼,能够促进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以此切入独特的视角点,写出立意新颖的文章。

其次,将逆向策略运用于写作内容上。一是文章结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常规的文章构思进行“逆向”设计,即打破常规写作布局。通过相关示例,引导学生采用各种“颠倒”方式,如时序颠倒,这里的“颠倒”不仅指“倒叙”,还指“倒错”,突出了历史与现实的因果关系,突出了情节的起伏,突出了主题,也具有较大的挑战性。这种将人物、事件、细节等进行重组的逆向设计,以乖戾的姿态呈现出鲜活的生活,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新奇感,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吸引力。同时,重组布局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来考虑内容与材料内涵之间的关联。思路需清晰,逻辑需通顺,才能更好地表现文章中心。二是语言技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借助语境或情感运用相关手法,如运用正话反说、对比、抑扬、反衬、设悬念等手法,达到欲言此物先言其他或言在此意在彼的不同语言效果。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逆向思维虽能使文章立意独到,层次提高,但运用逆向思维进行非虚构写作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并非所有的观点都能逆之成理,不能演变成为逆向而逆向的错误用法。

3.人物类型

英国小说家福斯特将人物类型划分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两种。扁平人物的特点性格固定,不会因情节变化而变化,如《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的坚毅形象,《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的智慧形象。圆形人物的性格特点则是丰富复杂,会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变动,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在非虚构写作中,学生会涉及人物情节,并对人物作一定的分析与描写。而人物的存在,必定会有个性特点的存在。非虚构作品对真实人物的刻画与小说人物形象写法相通,因此人物类型的划分适用于非虚构写作。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可以指導学生掌握人物类型理论,明白自己所描写的人物为哪一类型,进而把握分寸,分配笔墨。在写作中合理分配人物类型,是对故事的优化,能促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叙事技巧。

(二)非虚构写作形式训练

1.新闻报道

该类形式的非虚构写作训练可以与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新闻活动探究单元相结合,开展新闻采访,并在技巧指导的基础上,写一则消息。新闻报道,主要训练初中生的叙述能力、对关键信息的把握能力以及细节的描写能力,根据报道需求,学会合理安排先后详略内容,条理明晰地表达,并借此记录真实生活,表达真实感受。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建立读者意识,运用非虚构写作中的人物类型理论描写人物、表现场面、讲述故事。例如,写一篇消息,报道近期学校举行的运动会赛况。有学生报道接力比赛,写到二棒选手在接力过程中意外与对手发生碰撞而不慎摔倒,这里引入紧张与悬念描写困境中的人物,能够吸引读者眼球。接着人物凭借毅力忍受伤痛坚持比赛完成交棒,体现了永不言弃的精神。最后四棒选手的强势逆袭,使整个故事达到热血沸腾的效果,赛后四位选手的紧紧相拥显示出了团队的友爱团结,困境被克服,且有生动感人之效果。通过新闻报道类的非虚构写作,学生能够明确新闻写作对象、新闻要素、消息的结构及特点等知识,了解读者喜好,学会字斟句酌,懂得突出重点,且能灵活运用语言技巧与人物理论,渲染气氛,展现人物精神。

2.游记

学生在非虚构写作中除写人写事外,还应知晓如何写地点。人与地点是非虚构作品的支点,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写作专题正是游记,游记的写作训练能够让学生感受地方的文化、景色的美艳,锻炼个体洞察能力以及具有深刻性与独创性的思维能力,抒发真实感受。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面貌、人口与习俗,作为游记者需要发现这些与众不同的特点,且通过对地理位置、自然风光以及历史沿革的了解,思考所描写之地传递出的精神意义,以此建立文化自信。教师在此类教学中可以创设任务情境,唤醒学生记忆,例如以创建《行者》的山水游记公众号为活动,由学生推荐去过的人文之地,并以游记的形式进行发布,让更多的人留意且关注地方风景文化。该目的就在于唤醒学生记忆里的旅游经历,在思考中转化为写作素材。如果学生缺少浏览经历,教师也可以组织一次当地景点的游览主题活动,新景观能激发新思想,基于活动的总体印象与感受再进行写作,在写作前后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进行记叙与抒情,并用自己的语言风格记录自己的真实感受,这也是游记写作的意义。

3.辩论稿

辩论稿类的写作近于议论文写作,但难度大于议论文,它不仅需要以一定的逻辑提供论据、表明立场,还需要驳斥对方论据,是一种思维交锋的对抗式训练。辩论稿的写作训练能打破学生平时写作中存在的“自说自话”现象,学会有逻辑地阐述观点且运用逆向思维进行辩驳,锻炼个体的敏捷、批判思维,提高语言的说服力。教师可以开展辩论活动,在活动前拟好辩题,可以是结合时代背景的现实热点辩题,可以是结合课文的价值导向辩题,如结合《杞人忧天》课文提出该忧虑是否必要,这类辩题能够紧扣课标与教学要求,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深入思考探究。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配队伍,队伍之间以抽签的形式形成正反两方,再由学生基于引用、排比等手法以及比较、推理、概括等思维方法拟写辩论稿,进而开展正式辩论。另外,教师需指导学生换位思考,逆向思考,并对学生的辩论稿进行点评与总结,引导学生认识且吸取对方辩手的科学论点,培养良好的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

综上所述,基于新课标发布的背景下,面向中考作文要求,开展非虚构写作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扣住文眼写出真情实感、多向创新的文章,写出自己的风格,并在交流中提升审题、思考、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晓军.非虚构与非虚构写作[J].当代文坛,2019(06):97-1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9.

[3]韦健.追寻认知体验,激发表达冲动——写作本质视野下作文教学的应然取向[J].语文建设,2018(36):20-22.

[4]菲利普·罗帕特著.散文写作十五讲[M].孙冬,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21.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

猜你喜欢

写作教学实践
民族预科生写作教学的对策探究
浅谈如何提高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趣味性
小学高段语文写作教学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架设作文桥梁,探寻写作源泉
浅论高中语文写作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