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灯班会”:深耕乡土文化的理念要义与流程再造

2023-05-30黄浩森

中小学德育 2023年3期
关键词:班会课班会乡土

黄浩森

摘 要“提灯班会”以“乡土育人”理念开发地方乡土文化的“灯塔”育人功能,提炼价值澄清、同伴互助的核心理念并再造起承转合的班会流程,为班主任提供基本的班会设计框架。引领班主任创新开发乡土资源,创新班会主题、活动与方式等,力求让学生“被看见”“被启迪”“被温暖”和“被照亮”,用好班会这一主阵地实现“乡土育人”“立德树人”。

关 键 词 中小学德育;班会课;乡土资源开发:乡土育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3)03-0057-04

未来教育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基础教育课程的供给水平和实现质量。课程改革是中小学校教育改革的核心,但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一直滞后于学科课程改革,长期以来只是作为学科课程实施中德育渗透的一部分。在中小学校日常课程设计中,每周一节的班会课通常作为独立设置的德育课程,有着明确的课时要求。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理念指导和独立的课程标准,班会课通常成为了班主任上传下达的一言堂,甚至经常被占用,没有很好地发挥其作为立德树人主阵地的功能。

德育实践表明,方向性与目的性正确的宏观决策必须有合适的微观路径选择相配合,高端的教育思想必须有低位的操作方法相配合,才能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育实踐。17年来,笔者带领西樵镇教师团体在乡土教育探索中,形成了富于本土气息的“乡土育人”理念,力求通过结构性、成体系的实践,将静态描述的理论转化为生机盎然的师生发展行动。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的五项主要的德育内容,即“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1]进行有机统整,并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将其落实到具体的班会课之中。由此,依托课例研究,带领工作室班主任团队展开了基于乡土资源的“提灯班会”创新实践。

一、文化深耕:基于“乡土育人”的提灯班会缘起

传统的班会课流程比较简单,工作室在班级育人实践中聚焦“开发资源,传承文化,守望成长”的“乡土育人”理念,凝练了“提灯明理,增信力行”的班会主题,历经17年探索,走出了一条基于乡土资源,借助“提灯班会”课例模式,培育时代少年的立德树人新路径。“提灯班会”之“提灯”源自两方面的实践思考。

其一,班主任是“提灯人”的实践理解。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被照亮。世界上的怨恨都来自没有被看见,没有被照亮。在中小学班级育人过程中,未成年人尤其需要班主任的指引,可以说,班主任就是学生成长路上的“提灯人”。所谓“提灯人”,即给我们指引方向的人,帮助我们取得成功的人,促进我们成长的人。

其二,师生成长的地方文化依托。这要从6300年前新石器时代岭南先民创造的文明说起。中山大学曾骐教授在《珠江文明的灯塔》一书中指出:“西樵山上有华南地区并不多见的霏细岩与燧石,这两种岩石石质坚硬,是古人类制作石器的理想材料。大约6000年前,当珠江流域还是一片蛮荒的时候,这里的史前人类就汇集到西樵山,寻找到适合制造生产工具的原料,打制出了举世闻名的‘双肩石器。”[2]以霏细岩双肩石器为代表的西樵山石器在珠江三角洲的广泛分布,意味着该地区“出现了社会分工与产品交换”,这些凝聚着人类早期智慧的简单石器工具,指引了岭南农业文明时代的到来,所以,有学者将“西樵山文化”形象地比喻为“珠江文明的灯塔”。由此,“珠江文明的灯塔”成为岭南地区重要的乡土资源,承载着丰沛的育人功能。

因此,“提灯班会”(或称之为“提灯故事会”)的课例有着鲜明的模式化和画面感。“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3]将“模式”一词引入“提灯班会”课例研究,是希望以此提供基本的架构或框架思路,引领班主任审视班级育人中各种类型教育教学活动,思考其育人本质,从而实现从经验到理论提升。之所以又称之为“提灯故事会”,是因为班主任面对的是中小学生,开大会不如开小会,开小会不如聊天,聊天不如讲故事。小故事里有大道理,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这就为班会育人提供了良好的载体。

二、理念淬炼:凸显价值辨析的提灯班会要义

基于乡土资源开发的“提灯班会”课例研究,根植于“灯塔”的区域地理属性,融合历史文化属性,并从中萃取了“灯”的教育属性。具体而言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灯”有光,在班级育人过程中,教师眼里有光,学生头顶有光,则师生发展就充满向上向善的能量;二是“灯”能温暖,在班级育人的过程中,多一份温情,多一份关爱,就多一份希望,多一份成长;三是“灯”能指向,在班级育人的过程中,学生难免有迷茫,有懈怠,有差错,需要有人及时校正和指明前进的方向。概而言之,“提灯班会”站在“澄清价值,明白事理”的角度,让学生“被看见”“被启迪”“被温暖”和“被照亮”,从而实现德育的自我内生和建构。

围绕这一核心理念,“提灯班会”将德育系统拆分为四大动力因素,其中,“点灯”是驱动性因素,强调动机把握、情绪管理和情景创设;“挑灯”是引导性因素,强调目标定位、价值引领和任务设计;“亮灯”是支持性因素,强调学习支架、学习伙伴和学习关系;“传灯”是发展性因素,强调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和智慧生成。四者环环相扣,在课堂上产生势能,讲究高度、结构和系统。以此引领班主任走出传统班会课强调讲授,课堂上主要产生动能,讲究力度、程序和方法的惯习。在“提灯班会”设计中,强调既依循“起承转合”和“知情意行”的思路,不改变常规流程,但突出“灯”的核心引领作用和学生团体动力接受心理学。

在此,强调班主任是“灯”,学生同伴是“灯”,乡土资源是“灯”,正是因为这些“灯”元素的介入和团体动力的激发,实现流程再造,改变原来班会课的性质,改变了教学的实施过程和学生的接受方式,从而更好地实现整节班会课的育人功能。由此,老师、同学、乡土资源的支持和支撑成为育人过程的“重要元素”,都是学生成长的陪伴。

三、流程再造:深化起承转合的提灯班会结构

“提灯班会”具体的设计流程包括四个步骤:点灯引路、挑灯明理、亮灯互助、传灯生慧(见图1)。其既体现“起承转合”的内在逻辑,也暗合“知情意行”的品德结构,只是对结构进行了微调。

在具體实施过程中,首先是“起”,即“点灯引路”。按照教学常规,“提灯班会”需要设计一个导入环节;“点灯”就是一个很好的导入理念,其目的是共情,意在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让主题吸引学生、温暖学生。这指向品德结构中“知”的元素。然后是“承”,即“挑灯明理”。这一环节设计强调“老师讲要加上学生讲,一人讲不如多人讲”,目的是希望引导师生实现双向交流,达到明辨悟道,让真理越辩越明。这指向品德结构中“意”的元素。再者是“转”,即“亮灯互助”。这要求师生结合时代精神、社会品性、乡土特质,对班会课上抛出的问题进行分析,目的是倡导合作赋能,实施同伴互助。这指向品德结构中“情”的元素。最后是“合”,即“传灯生慧”。要求师生回应主题,关切成长,在集体交流中升华主题。其目的是满足需求,发展学生,实现班会育人。这指向品德结构中“行”的元素。

在“提灯班会”实施过程中,四个环节各自的任务和所占时间比例符合团队动力变化规律。正如全国第一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首届“十佳专家”钟志农教授在《心理辅导课设计指南与范例》一书中所指出的,在班会课前5分钟左右时间是暖身阶段,建立关系,营造气氛,启动团队动力;在课中5-15分钟左右是转换阶段,创设情景,呈现问题,推进团队动力;在课中15-35分钟左右是工作阶段,解决问题,形成共识,团体动力高涨;在35-40分钟左右是结束阶段,总结升华,引导实践,团体动力回敛。[4]钟教授的这一观点成为“提灯班会”流程设计的理论依据。

在“提灯班会”实施过程中,为了更有针对性,我们提倡班主任可适当设计一些“仪式感”。例如,安排使用一些真实的道具,让班长或中队长提着一盏灯做总结分享,象征通过班会课实现“教化班风,点亮人生”;或者增设教学环节,如让学生现场设计一盏灯,寓意照亮自我的内心世界等;为了加深体验,强化育人效果,还可以设计学生参与互动的宣誓、表态承诺书、计划表等,引导学生在“珠江文明的灯塔”的视频或图片映衬下,完成全部流程,寓意学生提升认知,净化心灵,改正不足,从而将乡土文化真切地引入班会课,成为学生成长的丰厚土壤。

四、价值实现:引领成长的提灯班会实践成效

基于乡土资源开发的“提灯班会”激发了西樵班主任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老师们立足学校和班级实际,积极融合乡土教育资源设计了丰富多彩的班会主题,开发了众多生动的故事和活动方式,让学生在同伴互助和述说中感受乡土文化的正能量,在“非说教”中实现润物无声的道德浸润。

听音湖实验中学(高中)贾高见、车烁老师聚焦“提灯班会”的目标指向与实践遵循,展开一系列实践探索。他们注重育人目标的明晰和科学,强调乡土德育课程的育人目标要回应社会指向,朝向育人方向,结合乡土特质品性;在班级育人实践中,注重高中学生的思想和思维发展目标,努力做到国家课程与乡土课程的体系融合,普遍性知识与乡土性知识的知识融通,乡土传统与现实生活关联的古今承续,尊重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搭建科学有序的成长阶梯。

樵北初级中学陈凤仪老师聚焦“提灯班会”的主题开发,带领学生走进西樵生活,深入开掘乡土资源。注重通过身边人身边事,引发师生互动,学生同伴互助,解决班级实际问题。西樵镇第六小学李素仪老师则聚焦“提灯班会”的具体流程展开实践,力求“点灯引路、挑灯明理、亮灯互助、传灯生慧”四个环节环环相扣、牵引带动,抓住小学生活泼爱动、向上向善的特点,将“传灯生慧”作为班会课的主题升华,巧设活动,指导方法,及时激励,形成了独具个性的班会样式。

此外,西樵中学李华秋老师、太平中学江嘉仪老师、中心小学刘锦贞老师、民乐小学罗雅文老师等更多的中小学班主任参与了基于乡土资源开发的“提灯班会”实践,在“提灯班会”的主题叙写、资源拓展、形式创新、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究,形成了一系列“通天气、接地气、有人气”的育人成果。

概而言之,无论是高中、初中还是小学,班主任在“提灯班会”研究实践中逐渐摒弃了传统的说教形式,更加“目中有人”,注重 “同伴赋能”,力求基于“乡土资源”实现“立德树人”,用好班会这一主阵地实现“乡土育人”。

著名校长唐江澎曾经说过:“也许你们不经意间的一句话点燃了我们学生心中的一盏明灯,这盏明灯就将照亮他整个人生的前程。”[5]如果说老师不经意间的话语就可以点燃学生心中的明灯并照亮他的前程,那么班主任用情用心设计的“提灯班会”课例就一定能帮助学生点燃理想,温暖心灵,指引发展,让他们走得更快、更远、更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25.

[2]曾骐.珠江文明的灯塔[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3]乔伊斯·韦尔,卡尔霍恩.教学模式[M].兰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6.

[4]钟志农.心理辅导课设计指南与范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3.

[5]光明网."网红校长"唐江澎的毕业寄语又火了!他的这番话对每个孩子都适用[EB/OL].(2022-06-29)[2022-07-16].https://m.gmw. cn/baijia/2022-06/29/1303021133.html.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班会课班会乡土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班主任如何有效开展主题班会
谈班会课的主题及组织形式
初中生主题班会创新策略
小学主题班会课中德育的实施策略
乡土中国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
主题班会共话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