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教育背景下“至善”德育的校本实践

2023-05-30符方军

中小学德育 2023年3期
关键词:礼仪育人德育

符方军

摘 要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德育的应有之义。构建“至善”课程,夯实育人底色;塑造“至善”教师,发挥引领作用;推行“至善”活动,培育美好品格,能促进学生德性提升,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

关 键 词 立德树人;校本课程;至善德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3)03-0047-03

①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促进道德素养发展的善文化实践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编号:2021YQJK036)阶段性成果。

《大学》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这里,“至善”意为“最高的善”。通俗地说,就是达到道德完善的境界,这与学校当前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都是契合的。基于此,学校以“至善至博”为校训,根据时代特点赋予“至善”新的内涵,即“完善自我,关爱他者,追求卓越”,要求学生力争做一个道德完善、立志高远的人,并为此开展了实践探索。

一、构建“至善”课程,夯实育人底色

课程是育人的核心载体。“至善”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德”的核心代表,与现代德育具有天然的契合度和融合性[1]。学校从办学积淀中不断挖掘、提炼,形成了以“至善”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将“至善”文化融入校本课程,推动“至善”德育课程建设,构建学校 “至善”德育内核[2],培植学生“善”的根基。

1.以“至善读本”为依托,让学生明辨“善”

为了让学生知善、明善,树立“善”的道德观,学校推动“至善”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开发了“至善”德育课程校本读本。读本分为“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孝敬父母,尊师爱友”“心存感恩,乐于助人”“诚实守信,求真向善”“举止文明,形端表正”等七个章节,通过经典选读、美德故事、至理名言等形式,把善的元素渗透到教材当中,构筑学生品格底座。例如在《孝敬父母,尊师爱友》章节,节选了《学记》《弟子规》中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善”文化的熏陶;讲述“扇枕温衾”“上书救父”“子贡尊师”“程门立雪”等美德故事,为学生树立“善”的榜样;列举“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师者,人之模范也”“一日之师,终身为父”等古人名言,让学生领悟“善”的真缔。学校还定期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演讲、征文等活动,让学生感悟“善”的魅力,激发对真善美的向往,成长为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责任担当的新时代“至善”少年。

2.以礼仪教育为载体,让学生体悟“善”

孔子言:“不知礼,无以立。”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通过特定的礼节仪式,向人们呈现一定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进而维持一种共同的情感,形成一定的价值认同[3]。讲礼仪是对友善价值观的践行,为此学校开设了礼仪课程,力求“以行润心,以心慧行”,既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强化学生行为,使学校“至善”理念入心、入行。

在礼仪教育课程中,学校注重日常文明礼仪、升旗礼、开学礼、个人礼仪、社交礼仪、重大场合礼仪等方面的教育。每学期开展一次文明礼仪周活动,通过知识竞赛、礼仪讲座、礼仪教育情景剧等形式,让礼仪深入每一位学子的心中;通过接待、导游等服务性礼仪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他人的善言善意,最终实现“与人为善、善待他人”的友善价值观由理念向行动的自觉转化。

3.以社会实践为平台,让学生践行“善”

社会实践是学校教育的延伸,也是学校教育的最终检验地,为此学校开发了“至善”德育社会实践课程。首先,通过“寻访老红军”“寻访革命遗址”“寻访美丽乡村”等活动,让学生发现善、感受善。如清明节开展“缅怀革命先烈 感恩幸福生活”主题系列活动,组织团员到老红军家中进行慰问,与老红军亲切交谈,了解革命事业的艰苦卓绝和革命将士的勇敢无畏精神;学校毗邻革命圣地华峰山,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学校组织“寻访革命遗址”活动,带领学生瞻仰东江纵队纪念碑,缅怀革命先烈,勿忘国耻;组织“寻访美丽乡村”研學活动,让学生感受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这样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不屈革命史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英烈为楷模,树立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提升国家意识和爱国爱党情怀。其次,通过志愿者服务活动,走近身边社会,走进社区敬老院等,让学生付出善、内化善。如学校专门组建“至善服务队”,周末参与社区志愿活动,去探访老人、清洁社区卫生、进行环保宣传及植树绿化等,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二、塑造“至善”教师,发挥引领作用

加里宁说过:“教师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一个传授知识的教师,而应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育有德之人,需有德之师,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决定着其教育工作的价值方向。“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这是新时代对广大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为此学校通过师德培训、教师论坛、青蓝工程等塑造“至善”教师,提高学校育人水平。

1.通过师德培训铸造高尚师魂

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教师应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立德树人,首先要立“师德”,“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即“师魂”。师德师风培训是教师培训中的重要内容,为此学校将“善德”主题纳入教师培训课程,同时开展读书、征文和演讲比赛等,通过培训和交流,增进了教师对学校 “至善”文化的认同,促进了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

2.组织教师论坛促进能力提升

围绕“科研兴教、至善立校”的目标,学校积极搭建展示、交流、学习平台,每月组织一次教师论坛,探讨如何建立善德修身的品行、形成从善如流的风范、筑实慎思笃行的追求、培养诲人不倦的爱心等师德修养问题。交流形式包括教育经验分享、情境答辩、困惑解答等。在此过程中,老师们分享智慧,弥补不足,不仅提高自我反思能力与师德水平,还可以激发出教师内在的潜能,提高教师的育人积极性[4]。

3.启动青蓝工程传续优教文化

《礼记》曰:“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为了促进新教师迅速成长,学校启动“青蓝工程”,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新老携手,既利于知识的传递,也能助力学校“至善”文化的传承。老教师把无私、不计得失、敢于奉献的学校文化传承给青年教师,新教师主动融入,虚心请教,扎实钻研,向上向善,加快提高业务能力和师德素养,在老教师的带领下迅速走向成熟。所谓“师其意不泥其迹”,新教师将所学结合自身特点投身实践,传承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使命,这本身就是一种“善”。

三、推行“至善”活动,培育美好品格

为践行“至善”德育,学校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至善”品格,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引导学生追求“至善”,争做“至善”学子。

1.“六节”精彩纷呈,助力学校“至善”教育

为搭建让学生展示风采、交流学习、技艺提升的舞台,学校每年举办“语文节”“数学节”“英语节”“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等六大节 ,让学生各显其能,通过诵、唱、弹、舞、画、演讲、竞技等活动,走上舞台展现自我,弘扬积极向上、至善至美品格,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

2.“至善少年”评选,展现学子“至善”风采

为了让学生学有榜样、行有楷模、赶有目标,学校大力开展“至善少年”评选和表彰活动。通过班级、年级、校級等层层选拔,每个学年评选出10名“至善少年”,这些少年品学兼优、朝气蓬勃,有着向上向善向美的宝贵品格和远大志向,他们是同学身边的榜样,是弘扬时代新风的使者,展现了新时代学子的“至善”风采。通过这一活动,进一步促进学生“修善心、正善念、讲善言、践善行”,形成“处处有善,人人向善”的良好校园氛围。

可以说,“至善”德育诠释了“止于至善”的时代要求,即完善自我,关爱他者,追求卓越。“至善”德育是对新时代背景下学校立德树人新路径的探索,对完善学校育人体系、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许伟.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研究——评《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研究》[J]语文建设,2022(22):8.

[2]叶应松.从善如流 文化育人——"从善文化"校本课程建设思考与实践[J].江苏教育,2021(36):21-24.

[3]胡金木.学校礼仪教育的内在理路及实践要求[J].教育科学,2018(05):14-19.

[ 4 ]蒋佳燕.教师论坛在校本培训中的应用[ J ] .教育导刊.2008(9):83—86.

(作者单位:广州市黄埔区华峰学校广东广州 511356)

责任编辑 余志权

猜你喜欢

礼仪育人德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礼仪篇(下)
孝——礼仪第一礼
知礼仪,做谦谦君子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