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化教学,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2023-05-30仇红丽
仇红丽
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开启学生求知的历程,加快新知内化的历程。数学问题是数学教师输出信息并进行教学诊断的桥梁,是促进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的纽带。但在传统的课堂中,很多教师设计的问题非常随意,毫无启发性和挑战性,诸如“听懂了吗?”“是不是?”“同意吗?”“学会了吗?”等简单的问题,没有任何思考价值,课堂上表面热热闹闹,实则思维含量不高,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意识,随声附和的多,难以有效地触发问题化教学的展开。因此,教师应扭转传统教学的做法,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含金量高的问题,有效展开问题化教学,构建更加精彩的数学课堂。
一、运用问题,引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探索知识的动力,没有兴趣的有效支撑,学生的学习就难以持久地开展。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教师享有绝对的话语权,学生处于被动“听”的状态,对探索新知没有兴趣,课堂参与性不强,致使他们的学习效率难以得到提升。因此,怎样在数学课堂中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而问题化教学的引入,就是可行的教学方式之一,运用问题,可以引领學生的学习方向,增强他们对所学知识点的期待。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剖析教材,挖掘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在兴趣的引领下探索知识,让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变成快乐的旅程。
例如,在教学“乘加、乘减的运算”时,教师在屏幕上出示了四大名著,并标出它们的价格:《水浒传》33元,《西游记》16元,《三国演义》26元,《红楼梦》21元。买1本《水浒传》和2本《西游记》一共多少元?买2本《三国演义》比买1本《红楼梦》贵多少元?这样的问题与购物相关,自然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依据生活经验,认为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先找出数量关系式。解决买1本《水浒传》和2本《西游记》一共多少元这个问题,数量关系为:1本《水浒传》的价钱+2本《西游记》的价钱=一共用去的钱数。解决买2本《三国演义》比买1本《红楼梦》贵多少元这个问题,数量关系为:2本《三国演义》的价钱-1本《红楼梦》的价钱=贵的钱数。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运用综合算式进行解答,学生列出的算式为:33+16×2,26×2-21,然后,教师让学生观察所列算式有什么特点?学生发现每道综合算式有2个不同的运算符号。该怎样计算呢?学生进入了探索中。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兴趣的驱动下更加高效。
二、运用问题,促进思考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他们掌握知识本质、发展思维的过程,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才能提升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但在教学中,很多教师设计的问题过于随意,学生要么不爱思考,要么不会思考,课堂上肯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不多,而且到了高年级后,这种情况会变得越发的明显。教师在引导探索的过程中,要么班级中的学生闹哄哄地一起回答,教师无法听清回答的内容,要么就是一片肃静,等待教师公布结果。想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应捕捉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贴近学生学习实际的问题,努力提升问题的质量,促动学生思考的欲望,用思考促进其思维品质的发展,养成勤学善思的好习惯。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教师抛出这样的问题:“现在老师准备了不同长度的小棒若干根,你需要几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3根。”学生纷纷说出结果。此时,学生根据自己所想,任意抽出3根小棒,然后将它们首尾相连。但奇怪的是,有时抽出的3根小棒很快就围成了三角形,有时抽出的3根小棒,无论花多大力气,都围成不了三角形。这时,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围三角形,对小棒的长度有什么特殊要求吗?教师没有进行直白的讲解,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们探索其中的规律。学生先收集每个同学所抽3根小棒的长度,然后进行分类,将能围成三角形的数据分成一类,将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分成另外一类。然后再对能围成三角形小棒的长度进行观察、比较,顺利地得出了三角形三条边关系的结论,也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思考力。
三、运用问题,强化理解
数学是深奥的也是复杂的,单纯的讲解学生难以做到深入的理解。针对此情况,教师应该对问题教学法引起足够的重视。小学时期的学生,思维能力不发达,注意力也难以持久地集中。教师应顺学而导,为学生设计具有引导性的问题,触及知识的内涵,将所学知识点融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发展他们理性思维的能力。
每个人都会出错,学生当然也不例外。面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作为教师,不能指责、批评,应有包容之心,学生之所以出现错误,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刻所致。
例如,让学生解答这样的题目:将一张长12厘米、宽10厘米的纸板,如果从中剪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剩下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很显然,这个最大正方形的边长应该是长方形的宽,依据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计算出它的周长为:10×4=40(厘米)。计算剩下图形的周长时,学生算出了原来长方形的周长,12+10=22(厘米),22×2= 44(厘米),然后减去最大正方形的周长44-40=4(厘米)。不难发现,学生因为理解不到位,出现了错误。教师没有过多进行讲解,而是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剪一剪、想一想,思考剩下图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剩下图形的周长又是多少?学生在操作中,找出了错因,因为剩下图形的长是10厘米,宽是2厘米,它的周长应该是24厘米。经过这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明确在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应先判断它的长度和宽度再作解答,这样的过程,可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可见,如果教师未能意识到问题引领的重要性或是采用灌输式的讲解,就会降低课堂教学效果,甚至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构成一定打击,无法掌握知识的本质。
四、运用问题,提升能力
数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学习数学知识不是为了记忆,而是为了应用。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联系实际,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实现数学与生活的深度融合。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讲解,进行单一形式的练习,而学生缺少用心思考、灵活应用的机会,无法实现“慧”心学习的目的。对生活实际问题的有效解答,可以帮助学生密切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进行解决,感受数学的适用性,开阔学生的视野,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相关知识后,教师为学生引入这样的问题:“胜利广场准备建一个圆柱形花坛,它的高是35厘米,底面周长25.12米,在它的外侧准备贴上瓷砖,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的瓷砖?将花坛里填满土,需要多少立方米的土?(花坛壁的厚度忽略不计)”这样的问题,具有浓厚的生活味,学生也乐意去完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要运用的知识点比较多,首先要判断出花坛的底面半径,要求贴瓷砖的面积,就是要求圆柱的侧面积,求需要多少立方米的土,就是求圆柱形花坛的体积。可见,这个问题的引入,可以训练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充分凸显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热词,也是学生思维的“触发器”,有效的学习过程需要从问题开始。好的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进探索知识的内驱力,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更好地提升教学的实效性。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研读和剖析教材,设计有效、有度、有质的问题,引领学生的思维逼近知识的内核,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推动思维能力的提升,获得更多的触动,真正实现认知结构的网状化、系统化。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