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高效学数学
2023-05-30路林熙
路林熙
问题是学好数学的钥匙,设计合理、有效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很多数学教师对问题设计未能引起重视,出示的问题随意性比较大,这样的教学方式,与新课标、新课改是不相符的。作为新时期的数学教师,要扭转陈旧的教学观,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优质的问题,引领学生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中步步逼近知识的内核,形成结构化的认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考力、创造力和判断力,让数学课堂凸显生命的律动和精彩。
一、生活性问题,唤醒探索欲望
数学与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任何割裂数学与生活关系的做法都是不对的。因为那样做,容易造成数学与生活的脱节,使数学失去原有的模样,致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低效化,教学效率难以得到提升。当前,让数学课堂回归生活,已经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研究的热点话题。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生活化的问题,拉近学生与所学数学知识的距离,带给学生学习数学的亲切感、熟悉感,让学生在内心觉得数学是鲜活的,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他们的数学学习过程注入源动力,更好地提升学习效果。
以教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为例。新课伊始,教师出示了班级学生的集体照,学生看到照片后,都显得非常兴奋。然后教师出示了集体照的数据,它的长度是8厘米,宽是5厘米。然后教师拖动鼠标,将集体照进行了放大,放大集体照的长度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这时,教师指着屏幕中的两张图片,对学生说:“这两张集体照,长有什么关系?宽又有什么关系?”这样的问题,来自学生的现实生活,自然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自然会想到放大后集体照的长是放大前集体照长的2倍,放大后集体照的宽是放大前集体照宽的2倍。教师引导学生从比的角度思考,应该怎么说?学生想到放大后集体照的长与放大前集体照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教师趁势引出:放大后的集体照与原集体照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集体照按2∶1的比放大。在此基础上,教师抛出问题:把原集体照按1∶2的比缩小,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问题驱动学生进入了新一轮的思考中,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参与性更强,学习效果更好。
二、探索性问题,促进学生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应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索新知,促进理解,并学会学习,学会数学思考。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大包大揽,将课本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缺少思考的过程,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苦学生累,对所学的知识无法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能及时将所学知识融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适当“隐身”,为学生设计探索性的问题,并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积极地探索新知,让学生收获探索新知的快乐,更好地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以教学“圆的认识”为例。教师在课前搜集了赛车的视频,课堂中播放給学生看,学生的视角受到冲击,感到非常的震撼。然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赛车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学生们自然会说圆形,教师追问:“如果不是圆形,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教师顺势点击鼠标,只见选手骑着车轮是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的赛车,表情非常的痛苦,上下颠簸得非常厉害,无法向前,无法顺利进行比赛。这时,前后的情景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教师抛出问题:“将车轮制作成圆形,有什么奥秘呢?”这样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引领性,也具有探索和研究的价值。这时学生们的注意力都会聚焦于“圆”,进入到圆的特征探索中。此时,学生们拿出课前准备的圆形纸片,进入了探索中。这样的问题,有助于增进学生探索新知的内驱力,提升课堂教学成效。
三、反思性问题,实现辨伪存真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常受到思维能力、生活阅历的影响,形成思维定式,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停滞于表面,形成思维障碍,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让学生感到非常的苦恼,学习信心受到打击。其实,学生出现错误,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也是难以避免的。可以说,错误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必然产物。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首先要包容,不能责备学生,因为那样会让学生畏惧错误,丧失学习数学的热情。还要引导学生找出错误,分析错因,触及知识内涵,不能简单告知。而反思性问题的提出,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一点,让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再审视,对知识进行再认识,直击知识的本质,避免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出现同样的错误。
比如,在教学“运算律”时,教师出示了这样的题目:120÷5+120÷5。题目出示后,学生都觉得非常简单,很快便完成了解答。教师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是这样解答的:120÷5+120÷5=120÷(5+5)=120÷10= 12,都显得很轻松,殊不知已经形成了错误。教师此时提问学生:“这道题目,大家并没有按原来的运算顺序进行解答,如何验证结果的正确性?”这样的反思性问题,驱动学生进行思考。很快有学生提议,可以按照原先的运算顺序再算一次。这样的想法,得到其他学生的认可。很快得出结果:120÷5+120÷5= 24+24=48。不难发现,两次计算的结果并不一致,这是什么原因呢?问题再次引导学生反思,学生回顾原先的计算过程,发现是按照乘法分配律的原理进行解答,但乘法分配律只能运用于乘法,不能用于除法,因为除法没有分配律,不能随便使用。
四、实践性问题,提升应用能力
数学是一门注重实践性的学科,学习数学的目的,是要学会运用课堂中的所学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领略学习数学的魅力和价值。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很多教师只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学生的思维完全被禁锢于课本之中,未能将所学知识转化成技能,应用知识的能力得不到训练。面对这样的教学现状,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实践性问题,让学生运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进行解决,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比如,在教学“比例尺”后,教师没有进行单一、机械的计算练习,让学生进行解答,因为那样的练习,学生兴致不高,学生主动完成的意愿也不会强烈。于是,教师改变了以往的做法,为学生引入了实践性的问题。问题是这样的:你的家在学校的什么方向?这样的问题,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自然没有难度。你的家到学校的距离大约有多远?然后,确定一个合适的比例尺,画出相应的平面图,并且在图中标出学校和家的位置,画好以后,和班上的同学进行交流。这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改变对数学练习的印象,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学生自然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地完成。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既可以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顺利地从“课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让他们学会从生活中提炼相应的问题,并能运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灵活解决,形成数学技能,也可以领略数学学习的意义,收获学习数学的成就感。
总之,问题化教学是当前数学课堂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之一,有助于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降低内化新知的难度,更好地提升思维品质。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学生的思维特点,精心设计问题,让问题伴随学生的成长,让数学学习过程自然、真实地发展,建构更加精彩、更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朝晖小学)
(责任编辑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