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意识行为在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023-05-30钟兴仪孙太伟

工业设计 2023年3期
关键词:人机交互用户体验界面设计

钟兴仪 孙太伟

关键词:无意识行为;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用户体验;应用

1 无意识行为概述

1.1 无意识的起源与发展

无意识相关研究最早源于西方哲学,20 世纪弗洛伊德开创了心理学领域的无意识(潜意识)研究先河,无意识的概念开始获得关注。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被压抑的本能欲望,揭露无意识内容,将其转化为可被意识的内容,能够消除患者内心的不安[1]。荣格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建立了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理论,认为无意识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内容,与意识相比更具有智慧与洞察力。随着以用户为中心的时代到来,如何增强用户的情感化设计、提高用户体验成为设计师重点考虑的内容。在21 世纪时,深泽直人首次将无意识的概念应用到设计领域,提出无意识设计理念,该理念强调设计是服务于人、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不应增添人的“适应负担”[2]。此后,无意识的概念不再局限于心理学,它与设计的结合成为设计领域的新话题。

1.2 无意识行为的概念

由无意识产生的行为即为无意识行为,这是一种接近本能、毫不费力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行为[3]。无意识行为来源于人们先天性的本能直觉和后天形成的经验[4],因此在行为产生的时候,人们无需过多思考即可完成。

1.3 无意识行为的类别与特点

荣格将无意识分为集体无意识与个人无意识。前者是人类群体与生俱来的本能内容,后者是可习得与培养的内容。据此,将无意识行为分为本能无意识行为与后天无意识行为。本能无意识行为即为无需学习、天生的无意识行为,如遇到危险会不由自主产生逃跑或反抗行为、手指被刺伤会条件反射产生收缩行为。后天无意识行为即为在后天生活中养成的习惯性、经验性行为,与所在的环境、所受教育等因素相关。如在中国,上下楼梯靠右走、红灯停绿灯行等无意识行为。总体而言,无意识行为是基于本能或长期生活经验形成的自然行为,具有普遍性、自发性、可习得、暗示性等特點。人们进行无意识行为的时候,并不会刻意意识到这种行为产生的原因,因此无意识行为还具有隐蔽性,隐藏着用户自身不易察觉的某种需求或经历。

2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概述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属于交互设计的内容,又称为用户界面设计。其中界面是连接机器与用户之间的沟通媒介,机器可以通过该界面对用户传递视觉、听觉等方面的信息,用户则可通过界面输入不同的操作指令,将不同的信息传递到机器,机器进行处理后再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信息反馈给用户,从而形成一个循环的人机交互体系。人机交互界面从诞生发展到现在,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命令行界面、图形用户界面以及自然用户界面。命令行界面需要用户通过窗口输入命令进行操作,图形用户界面则更加直观,通过对图形的点击即可完成相应的操作,而自然用户界面相对于前两种更加自然、直观,更接近人类行为方式,是一种基于真实界面的用户经验和行为的交互方式,体现着知识积累、反馈以及良好的概念模型原则[5-6]。自然用户界面的发展体现了人机交互界面设计正在朝着更自然、更流畅的方向发展,而这种“ 自然”,多数都是在无意识行为中发生的。

3 无意识行为在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3.1 提高交互效率

用户在以往的界面操作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操作经验与习惯,因此在接触新界面的时候,会受之前界面操作经验和习惯的影响,用先前的认知模式去匹配当前新界面,对相似的内容会作出与先前认知模式相匹配的无意识行为。若新界面的交互方式与用户先前经验相匹配,那么用户在无意识下作出的操作行为则可以成功激活对应的界面功能,无需再次学习便轻松上手,大大地降低了用户的学习成本,提高交互效率。

3.2 降低认知成本

将无意识行为的暗示性特点应用到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中,不仅可以让交互行为更贴合用户需求,还能引导用户快速作出决策,降低用户认知成本。例如,设计者会通过大数据推荐感兴趣的内容模块吸引用户,引导原本无目的的用户开始有目的地浏览特定的界面模块,帮助用户熟悉界面;再如,用户需要在选项较多的时候快速操作进行决策时,考虑不同场景下用户的决策倾向后,将用户最有可能选择的选项用醒目的色彩标记,能够引导用户交互行为,降低用户认知成本。

3.3 创新交互方式

无论是本能无意识行为还是后天无意识行为,均隐藏着用户的潜在需求。本能无意识行为隐藏着符合用户最为本能的操作逻辑。后天无意识行为通常隐藏着某种职业下的经验或习惯[7]。通过观察无意识行为,不仅可以从中挖掘用户习惯经验,还能创新交互方式。例如,很多跑酷类游戏将用户游戏时左右摇晃的无意识行为作为控制前进方向的操作方式[8],不仅减少了交互界面中的视觉元素,更是创新了交互方式,增强了用户的沉浸式交互体验。

3.4 增强情感体验

无意识行为在人机交互设计中的应用能够从提高交互效率、降低认知成本、创新交互方式三个方面增强用户的情感体验,实现人机交互界面的情感化设计。情感化设计包含本能、行为与反思层面。无意识行为既满足了用户操作习惯与认知的本能需求,同时引导着用户自然的交互行为,通过自然流畅的交互体验增强用户在反思层面上对产品的使用黏性,从不同层面上增强用户的情感体验。

4 无意识行为在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4.1 直接应用法

直接应用法,即将用户的无意识行为直接作为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的操作方式。将用户在进行界面操作的无意识行为或在生活中的其他无意识行为直接转变为界面设计中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界面设计的高效性及创新性。

如iPhone 赛车游戏案例将用户玩游戏时左右摇摆的无意识行为直接转化为操控驾驶的操作方式[9],创新了交互界面设计的同时,也为用户带来了与生活经验相似的、更有沉浸感的游戏体验;如微信的“摇一摇”功能,将用户无聊时会摇动手机的无意识行为直接作为界面设计中的操作方式,增强了用户使用界面的趣味性与互动感,也减少了由传统交互界面设计所带来的繁杂视觉设计与逻辑框架,直接“摇一摇”即可实现寻人、识别音乐等多种功能;又如QQ 将用户通过手指擦拭来除去脏物的无意识行为直接转变为消除批量消息的操作方式――只需手指将消息的红色数字提示往旁边拖拽,即可批量消除消息提示(如图1)。

4.2 替换应用法

替换应用法,即将用户的无意识行为替换人机交互界面中的原有操作方式。这种应用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人机交互界面中的视觉设计元素、逻辑框架层级,从视觉、交互流程上为用户提供更加自然的交互体验。

替换应用法中最常见的方法为将用户在生活中的手势交互、语音交互直接替换原有的点按式操作方式。如智能手机的退出操作原来是通过点按“返回”图标完成,现在由手指从底部向上翻页的手势操作取代。翻页是人们从小看书学习养成的后天无意识行为,要比点击“返回”图标的行为更自然,也更具有操控感;再如智能音箱,用语音交互替换原本的界面操作,能够供用户远程操控音箱播放音乐的同时,还省去了复杂的界面视觉设计;此外,人脸交互也逐渐成为自然交互的新方式。例如,人脸识别解锁替换了先前的密码解锁与指纹解锁,当手机界面亮起,与用户“对视”后即可解锁,赋予手机拟人化的同时也更注重交互体验的自然流畅性。

4.3 预判应用法

预判应用法,即设计师对用户进行下一步的无意识行为进行预判,想用户所想,为用户设计出最符合用户无意识行为的操作方式与逻辑框架,协助用户完成自然流畅的交互体验。

如抖音预判了用户在浏览了某个视频后会进行相关内容的搜索行为,将与兴趣视频相关的话题直接显示在搜索框,并将相似关键词置于“猜你想搜”的模块中(如图2);还通过预判了用户观看完某个兴趣视频后会进入视频主页进行搜索观看的行为,设计了用户进入主页后会出现“刚刚看过”的指引设计,帮助定位到刚刚看过的视频,大大地增强了用户的检索效率;又如微信根据用户最近打开的小程序,预判用户小程序的使用行为,将最新打开过的小程序排列在前,以便用户使用。

4.4 剖析应用法

剖析应用法,即通过分析用户的无意识行为背后隐藏的需求,结合需求对人机交互界面进行设计的方法。这种方法一般用于产品开发前期调研的需求分析与产品功能定位中,对于拉近用户与交互界面之间的距离、进一步促进用户体验具有重要的作用。

如用户阅读纸质书的时候,会习惯地用手触摸书角、感受书本厚度。设计师通过对用户无意识的触摸行为进行分析,获取了用户实际希望能够了解自身閱读进度的行为目的,并将此转化为可视化的电子书进度显示条,协助用户了解自己的电子书阅读进度;又如淘宝通过剖析用户线下购物的价格对比、线上浏览网图对兴趣商品需要搜索的行为,分析出用户的检索对比需求,因此设置了“拍照找同款”的功能:此外,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五花八门的产品让用户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在货物选择与退货的流程中,据此分析出用户希望在购买前能够进行“试用”的需求,为此许多商家开启了线上“试妆”“穿搭推荐”的功能,为用户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4.5 关联应用法

关联应用法,即将原有的交互界面元素与用户生活中的无意识行为所发生的场景进行关联,将不易阅读的视觉元素、难以理解的操作方式与用户的实际生活场景进行结合,作为用户模拟无意识行为下的交互场景,使用户的交互行为能够在关联的设计元素中进行,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增强用户对界面的亲和力。

如网易云音乐与QQ 音乐播放界面的胶片设计,通过音乐播放与古典唱片的关联结合,从视觉行为上引导用户听音乐时的心理,触发用户行为、视觉与反馈之间的无意识联动;再如,微信将用户日常无意识的打招呼行为与人机交互界面进行关联,将“拍一拍”功能设计为新的招呼方式,既显示了幽默感,又增强了打招呼的场景体验感;又如,微博垃圾一键清理的设置,通过“扫把”图标的形象化关联,让用户非常直观地明白“扫把”图标的含义,无需过多思考即意识到“扫把”的功能,通过点击“扫把”完成消息一键清除。

5 无意识行为在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根据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中的视觉设计、逻辑框架、反馈、操作方式四个维度[10],展开对无意识行为在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中应用原则的阐述。

5.1 经验原则

经验原则,要求设计师充分理解目标用户的生活经验、技能经验,并将这种经验转变为人机交互界面中的设计元素,帮助人机交互行为回归自然的无意识行为。在视觉设计中,要采用用户所熟悉的意向图形进行表达。这种意向图形既源于常规的界面图标,也源于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抽象化表达;在逻辑框架上,要采用用户熟悉的交互逻辑,产品界面的迭代不能一次跨度过大,避免用户上手困难;在反馈设计中,要根据生活经验模拟物理反馈。生活中的反馈往往是多感官同步并存的,这亦是用户无意识行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除了要考虑常规的视觉、听觉反馈,还应结合触觉甚至嗅觉进行设计,通过“通感”的方法打通不同感官的反馈接收;在操作方式上,要采取用户常规的交互操作方式,如果需要进行创新,应从用户熟悉的生活场景切入。

5.2 简化原则

简化原则,要求设计师舍弃不必要的视觉装饰、简化复杂的框架层级、提供适时的反馈、设计合理有效的操作方式。在视觉设计中,图标设计应简约,整体界面的视觉元素不宜过多、过杂,要保持视觉元素的统一性。在配色上也尽量简化,避免为用户带入过多的无关信息;在逻辑框架上,不同功能模块、层级框架的设置不易过多,应有重点地将重要项目置于最前方,并将相似的功能、层级结合在一起,尽量优化逻辑框架的层次结构,帮助用户以最少的时间到达目的界面;在反馈设计中,足够即可,不可贪多;对于操作方式,要在遵循经验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手势交互、语音交互、人脸交互取代传统的点按式交互,尽量精简操作步骤。

5.3 引导原则

引导原则,要求设计师需要抓住用户心理,对界面进行适当的暗示性设计,让用户无意识地按照设计师的引导进行操作,在符合用户心理诉求的同时实现商业价值[8]。在视觉设计中,通过图标形态、颜色、字体或大小的设计,引导用户了解产品的功能及使用,并通过必要的初学者视觉导航,帮助用户进行渐进式的界面学习;逻辑框架上的引导主要由遵循经验原则而来;在反馈设计中,可以根据不同的视觉或声音反馈为用户提示某个操作的对错,帮助用户快速意识自己的操作结果;操作方式的引导主要由视觉设计引导而来。一般醒目的、与其他有所区别的视觉元素会直接吸引用户点击。此外,还应该巧用用户心理学,引导用户的操作行为。如设置“明星推荐”“好友在看”等类型栏目,借用从众心理吸引用户点击与关注,实现用户猎奇心理的同时促进商业价值的转换。

6 结语

无意识行为是一种自然流畅、无需过多思考的行为,将其应用到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中,能够促进用户更为自然流畅的人机交互体验,对于提升交互界面的易用性与易学性均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以无意识行为为研究对象,简述了无意识的起源与发展、无意识行为的概念以及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的发展过程,总结了无意识行为在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中的应用价值,并结合具体案例梳理了无意识行为在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中的五种应用方法――直接应用法、替换应用法、预判应用法、剖析应用法以及关联应用法,总结了无意识行为在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中的三个应用原则――经验原则、简化原则以及引导原则,为更加自然、流畅的人机交互体验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猜你喜欢

人机交互用户体验界面设计
《京燕儿》APP界面设计
中医养生APP界面设计
“共享员工”平台界面设计
面向智能手机的UI界面设计
某型柴油机虚拟维修系统研究
人机交互课程创新实验
手机阅读平台用户体验影响因子分析
浅谈用户体验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唯品会的品牌塑造研究
基于用户体验的电商平台界面管理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