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乐器的继承与保护

2023-05-30田家铭饶崇莘

参花(上) 2023年5期
关键词:乐器传统音乐

田家铭 饶崇莘

一、“沛筑”的历史发展沿革

“沛筑”在古代早期称为“筑”,据相关文献记载,“筑”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汉高祖刘邦胜利回乡时,设酒摆宴招待父老乡亲,酒酣击“筑”。之后,刘邦大力宣传这件乐器,因刘邦的家乡是沛县,筑也就被称为“沛筑”。现代沛筑是郝敬春先生在我国传统古乐器“筑”的基础上研制复原的击弦类乐器。所以在下文汉代之前,笔者将使用这件乐器早期的名称:“筑”。

(一)史料记载

“筑”作为我国本土最古老的击弦乐器,历经发展、鼎盛、失传、复原。其记载文献十分烦冗复杂。笔者将根据时间顺序罗列出古文献中关于“筑”的记载。

《战国策·齐策》“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由此可见筑在此时期的普及性较高,是一件很常见的乐器。

《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善击筑者高渐离……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由此看出高渐离擅击“筑”。秦始皇十分喜爱“筑”的音色,把高渐离留在身边。后高渐离以“筑”击秦,未中而死。秦王大怒,下令禁止击筑。因此,“筑”的发展就停滞下来。

汉代之后的文献大多描述“筑”的形制,如《释名·释乐器》《说文解字》《汉书·高祖本纪》等。《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汉高祖曾置酒沛宫,击筑而歌《大风歌》,因刘邦的家乡是沛县,筑作为汉代皇室乐器,便有“沛筑”之称。刘邦钟爱“沛筑”的音色,因此在汉朝时期大力宣传普及,并将“沛筑”编入了宫廷乐队。“沛筑”得以达到鼎盛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沛筑”的地位逐渐降低,关于“沛筑”的记载较多出现在诗词中,比如陶渊明《咏荆轲》:“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在隋唐时期,“沛筑”的使用形式变得丰富起来。在唐代,“沛筑”与琵琶、箜篌、筝等乐器出现在燕乐歌舞大曲中,《新唐书·音乐志》中“高宗即位,……张文收采古谊为 《景云河清歌》,亦名燕乐。有玉磐、方响、扫筝、筑、卧箜筷……”

宋代诗人舒岳祥《枕上闻蛩有感》:“有客悲歌持筑击,何时至治以韶鸣。”之后,沛筑就渐渐消失了,鲜有人去记载描述。

由于古代文献记载的内容不一,一直到1978年,有关学者才开始渐渐展开对“沛筑”的研究。2009年,乐器“沛筑”成功被复原出来,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形制与演奏形态

“古人论筑,莫衷一是。”古代不同时期对“筑”形制记载的文献有着不同的描述。 东汉《说文解字》中道:“筑,以竹,曲,五弦之乐也。”通过《说文解字》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在那个时期这是一件用竹击奏的五弦乐器。汉代《释明·释乐器》对“筑”的描述跟《说文解字》大致相同。宋代《乐书》中记载:“筑之为器,大抵类筝。其颈细,其肩圆。以竹鼓之,如击琴然。又有形如颂琴,施十三弦。”在宋代,“筑”的弦就增加到了13根弦。《隋书》中记载的“筑”有12弦。

自从20世纪70年代,陆续出土后的文物和画像中的图形形制也是不一致的。根据《从筑到筝》《五弦筑研究》等文献可知,相关研究学者根据各地出土文物分析整理,发现不同“筑”的形制有着较大的差异。第一类是形制较小的“筑”,以马王堆筑和连云港筑为代表,第二类筑身较大,以南阳筑为代表,第三类跟古筝有些相似,身子较长,因此共鸣更好,以绍兴筑为代表。这类筑被一些专家认为“筝由筑演变而来”。

不同形制的“筑”演奏形态也是不同的。根据研究相关文献、出土文物的图像以及黄翔鹏的表格整理来看,“筑”是以击弦演奏为主,还有多种演奏形式,比如“擦奏”,这是学者较为公认的猜测。根据相关学者整理总结,“筑”有三种不同的演奏方式:(1)演奏者一手持筑颈,一手执竹尺(竹片、竹弓)击弦,筑的一头着地,演奏时筑身与地面有不大的夹角;(2)演奏者将筑近似竖抱,演奏时一只手握住筑体或者底端,另一端斜靠在肩头,一只手执竹片等器物击弦;(3)演奏者将筑近乎平放在身前,演奏时一只手按弦一只手拿竹片击弦而发音。

(三)失传原因

刘邦大力推崇“沛筑”,使之在汉代十分盛行,后于宋朝失传。失传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1)因为自身的缺陷导致声音小,只能在小范围内演奏,很难登大雅之堂。在对郝敬春先生的访谈中他表示:“声音通过弦、码子、面板传到音箱里,音箱里空气振动使声音放大传出来。由独木做成的面板很厚,竹尺击弦后,弦通过码子振动,再传到面板上的时候,声音被木头吃掉了太多。”(2)漢朝从东京大乱以来,许多留存下来的乐章亡缺,后来元朝灭宋,统治者无视汉文化的影响,对文人乐师进行打击迫害,因此对一些汉文化和汉代的音乐、乐器有某种程度上有压制作用。(3)“沛筑”的形制较小,弦也较少,因此能够演奏的音乐有限,渐渐被其他乐器取代。唐代盛行的“轧筝”就是由“沛筑”演变而来,后来直接影响到了擦弦乐器的发展。

二、“沛筑”的复原现状与时代意义

(一)“沛筑”的复原现状

2010年,千古乐器“沛筑”的再生轰动了整个乐器界。江苏徐州沛县民间工艺大师郝敬春先生历时近20年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从木材的选择、木料的加工、音律的考量、乐器形制和演奏方式以及文化寓意等各个层面,探索传统古乐器“沛筑”制造与发音的基本原理,依据祖传的制作手艺,构建出了“沛筑”当代文化生命体,不仅复原了“沛筑”的原貌,还取得了多项革新成果。这包括战国时期的五弦筑、汉代的五弦筑,汉代的十三弦筑和宋代的十三弦筑。

2022年暑期,笔者与项目团队成员有幸拜访郝敬春先生,在工作室门外就闻到一股芳香,这便是制作“沛筑”的材料——香椿木的香味。郝先生讲:“香椿木具有强大的抗腐蚀性,从汉墓里出土的很多东西都是香椿木做的,出土后也依然不会腐烂。所以我现在做筑也都是爱用香椿木做,大半个中国的香椿木可能都来我这里了。”古代的“筑”是整块木板雕琢出来的,面板有一定厚度。导致未达到理想的音量,现代“沛筑”的面板用料是桐木。笔者现场试奏发现现代“沛筑”的音量跟古筝已经相当,音色脆亮动听。相比古“筑”,郝敬春先生仿制出来的现代“沛筑”在形制以及演奏方法上有些不同。现在“沛筑”的头部有琴轸装置,这个装置是参考了古筝的装置,它的作用是为了方便调音。

郝敬春先生对现代“沛筑”的制作在工艺上进行了创新,早期郝先生在乐团有拉小提琴的经历,因此在“沛筑”的面板上采用了小提琴的双面弧制作工艺,这使“沛筑”的音色更加清澈透亮。笔者与团队成员在郝老师的示范下,都尝试弹奏了“沛筑”,切身聆听“沛筑”透亮干净的音色。

“沛筑”的再生,是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郝敬春先生说:“我特别希望‘沛筑这件古乐器能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得到保护与传承,广大群众能够深刻了解‘沛筑,甚至能够演奏它,这是一种民族自信的表现。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是永不褪色的,它会在我们的传承中更加灿烂、闪耀。我们要竭尽所能把我们的民族乐器充分发扬光大,在世界流传。”

(二)时代意义

1.“沛筑”的民族性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体创造并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沛筑”作为我国本土最早的击弦古乐器,极具中华民族深厚历史文化的韵味。“沛筑”作为一个介质,承载着一个民族身后的音乐文化底蕴,也代表着我国艺术领域高度发展的历史积淀。而“沛筑”作为一种古老而传统的汉民族音乐形式,不仅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更是人文艺术的载体,在音乐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2.“沛筑”的时代性

音乐作为无国界的艺术形式,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沛筑”作为一件“复活”的乐器,被这个时代赋予了重要的意义。音乐的传播需要介质,音乐的传承需要时代的力量。中国传统的音乐是通过口传心授的,在新时期背景下,“沛筑”需要运用新的媒介去发扬光大。

3.“沛筑”的创新性

“沛筑”这件特殊的乐器从出现、发展、鼎盛、失传到复原,经历风雨的千年古乐器,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去做出一些改变,以紧跟新的时代潮流。早期古“筑”的缺陷是导致它失传的重要原因,因此,郝敬春先生所制作出的现代“沛筑”不仅解决了古“筑”音量小、面板厚等一系列问题,还进行了大胆创新。郝敬春先生的“中华筑”“复兴筑”更是赋予其时代的使命,彰显大国文化自信。

三、对“沛筑”继承与发展的思考

(一)对中国古乐器继承与发展的可行性与重要意义的思考

中国古乐器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在我国古代的礼乐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中国传统音乐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在中小学阶段强调古樂器继承保护的重要性十分有必要,这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下一代在音乐方面的发展方向。学生不仅能够深入地了解古乐器,提高民族音乐专业素养,并且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主动肩负起古乐器继承的重任。现在社会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中国古乐器的传承与发展需要音乐课堂的方式作为重要的载体与途径来支撑。将古乐器逐渐融入中小学课堂对古乐器在未来的发展具有持续性与可行性。

(二)对古乐器“沛筑”继承与发展的建议

1.编写关于“沛筑”的高质量书籍

国内有关“沛筑”的书籍寥寥无几。郝敬春先生在刚复原出“沛筑”后,采用了一些古筝的乐曲,比如《渔舟唱晚》来作为“沛筑”的练习曲目。因此,编写有关“沛筑”的书籍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内容上可以有效利用其他的本土器乐乐曲的素材,不仅精选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曲目内容,更可以在内容上大力发扬中国传统古乐器。应加强统一民族性音乐书籍建设,使之具有系统性、规范性等特点。

2.综合运用多样化形式,彰显“沛筑”的音乐文化价值

“沛筑”在宋代之前普及性较高的原因是由其自身音乐文化价值决定的。当今社会,为了更好地发挥“沛筑”的价值,让其得到更大程度的延伸,就要在尊重“沛筑”价值的基础上,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营造更丰富的体验。例如,可以将“沛筑”融入民乐演奏团,将“沛筑”与其他更常见的民族乐器如古筝、竹笛等一同演奏,从而达到交相辉映、互相融合的效果。还可以多组织一些民族器乐比赛,让“沛筑”更多地出现在大众视野里,彰显“沛筑”的多样化魅力和独特的音乐文化价值,在舞台上大放光彩,让更多人熟知。

3.充分发挥博物馆、文化馆等场所的文化传承功能

要想让“沛筑”走入大众视野,不仅要靠其音乐价值,还要将其历史文化价值充分发扬光大。博物馆和文化馆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其作用和重要性不可小觑。通过让“沛筑”入驻当地文化馆和博物馆,以陈列、展览的方式,直观地向大众介绍“沛筑”这一古乐器。博物馆、文化馆可以跟当地学校密切联系,定期组织学生去参观,不仅能够让学生能够深刻了解传统乐器的历史渊源,还能深刻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保护与继承的重要性。在文化馆等场地可以设立一个体验区域,公众不仅可以看到专业老师现场演奏“沛筑”,更可以选择尝试体验。通过现场感受,必定加深公众对“沛筑”这一传统古乐器的印象。这就会吸引一些感兴趣、热爱传统音乐文化的人去选择学习“沛筑”这件乐器。就“沛筑”而言,它的演奏根据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差别,文化馆陈设区域可以通过网络多媒体的方式,通过展示文物画像的图片和视频,加强公众对其理解程度,以实现音乐文化传承的现代化与多元化。

四、结语

自古以来,传统乐器都承载着一个国家醇厚的历史古韵,也沉积着民族的崇高精神追求。一台“沛筑”凝聚着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文化底蕴,彰显高度的人文精神。在访谈结束时,郝敬春先生送给我们一段话:“新一代的年轻人要善于学习,用不同的方式去传承传统文化。你们不仅是要为了课题而去研究‘沛筑,你们要拿出为国家做贡献的这份心去做这件事情。大学生学习的目的要往长远的方向去看,最基本、更持久、更深层地为下一代而努力奋斗。”中国传统古乐器“沛筑”的再次“发声”,带给我们的是震撼与情感共鸣,“沛筑”在未来的发展仍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我们要以传承“沛筑”音乐文化为宝贵契机,不断弘扬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传统古乐器“沛筑”能够走进千家万户,在未来社会能够绚烂生花。

参考文献:

[1]项阳.从筑到筝[J].中国音学,1990(01):131-134.

[2]徐文鸣.古乐器“筑”研究综述 [D].北方音乐:中国矿业大学,2018.

[3]龚雪.千古乐器 涅槃重生——论“沛筑”再度问世的研究意义与价值[J].乐器,2018(04):22-2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南京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国传统乐器的继承与保护——以沛筑的复原为例”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田家铭,女,本科在读,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音乐学、音乐教育;饶崇莘,女,本科在读,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音乐学、音乐教育)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乐器传统音乐
学乐器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乐器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