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言而动情 会意而得言
2023-05-30张元国
张元国
关乎童年生活的书或者文章,我读过一些,但像《少年闰土》那样能留下深刻鲜活记忆的似乎很少。是的,“少年闰土”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似乎是许许多多人心目中童年的一个标识性的意象——纯真而挚美,朴素而深切。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走进课文,走近闰土。
一、文本解读——会意而知言
显然,闰土向“我”讲新鲜事是《少年闰土》这篇课文的重点部分。从内容上看,作者依次讲述“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潮汛看鱼”这四件事情。通过一遍遍的读,一次次的品,一个见识广泛、机智勇敢的闰土静静地走进我们的认知世界,拓展我们的视野。文本描述的内容是易见而清楚的,鲁迅先生是如何通过这几件事来刻画丰盈、鲜活闰土形象的呢?这篇课文重点段落的表达密妙隐藏在哪里?
1.见多识广的闰土。在鲁迅的心目中,闰土不像他那样局限在天空之下的四角院子中,而是有着似乎说不完的新鲜事。(1)内容指向。我是通过“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潮汛看鱼”这四件事感受到闰土见识广泛。(2)细节隐含。如在讲述“雪地捕鸟”时,最后一句是“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在讲述“看瓜刺猹”时有这样一句描写“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在讲述“潮汛看鱼”时有这样一句话“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三个故事,三个省略号的运用,给我们无限遐想,让我们惊叹闰土见多识广。(3)写法凸显。如:“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这些句子中夹叙夹议写作方法的运用,进一步展现了闰土见多识广的特点。
2.勇敢机智的闰土。作者又是如何刻画出一个勇敢而机智的闰土形象的呢?
(1)多种写法的综合运用,详略得当。课文描写了“雪地捕鸟”“看瓜刺猹”“海边拾贝”与“潮汛看鱼”四件事情,但突出描写“雪地捕鸟”“看瓜刺猹”这两件极具典型性的事情,通过对这两件事的细致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的闰土形象。一是夹叙夹议。通过“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这样的几个议论句子,尤其是相关句子中“危险”“凶猛”等词语,突出闰土的勇敢机智。二是称谓转换。同样是详写,但表述完全不同。在闰土讲述“雪地捕鸟”的经过时,作者分别用“我们沙地上”“我扫出一块空地来……”“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鲁迅先生运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故事,这里的“我”显然是闰土。读一读不难发现,在讲述这件事时,闰土是一个讲述者,鲁迅是一个听众。但在讲述“看瓜刺猹”时,同样是闰土在讲述,但讲述时人称变了,由“我”变成“你”。如,“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通过讲述时人称的变化,一下子把鲁迅带进真实的情境中,让他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时的鲁迅似乎不是一个听众,而是和闰土一起在月光下的瓜地里“看瓜刺猹”的亲历者。讲述时人称的变化,其实不只把鲁迅,还把每一个读者带进当时的场景中,让每一个人都有强烈的场景感,在“亲历”之中唤醒我们的情感体验,更加切身感受到闰土的机智勇敢。
(2)由表及里的情节安排。文章为什么开始用“我”这个称谓来讲述“雪地捕鸟”这个故事,而后用“你”这个称谓来讲述“看瓜刺猹”?这样的情节安排有什么独到之处呢?细读,我们发现这便是鲁迅先生的厉害之处。如果一开始就用“你”来讲述,显然十分突兀,不符合人物心里和情感认知,反之,则一步步把鲁迅甚至读者带进具体的生活场景中,由简单的听众变成实际的参与者,进而激发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二、教学策略——得意得言
1.整体感知,感受形象。教学中,“看瓜刺猹”分两个环节展开教学。首先是读出人物形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紧紧围绕这两点展开对话。其一,感受紧张的气氛,可以抓住“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引导学生读完这句话后展开想象,感受当时紧张的气氛。其二,感受闰土机智勇敢,要抓住“你便捏了胡叉,輕轻地走去……”“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以及“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教师可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引导学生在读中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闰土机智勇敢的形象。其三,说出人物形象。如果你是闰土,老师和同学是鲁迅,谁来把刚才“看瓜刺猹”这个故事讲给我们听一听。这个环节要引导学生评议大家在讲述时的成功和不足之处,通过讲述、评议、再讲述这样的环节,既引导学生进一步和文本对话,又能让学生不断感受闰土机智勇敢的人物形象。
教学“雪地捕鸟”这个环节,主要引导学生抓住闰土捕鸟时的一系列动作“扫出、支起、撒下、一拉”进行品读,以及“稻鸡、角鸡、鹁鸪、蓝背……”这句话中的省略号展开想象,引导学生感受闰土聪明、见识广的形象特点。
2.比较不同,发现方法。“雪地捕鸟”“看瓜刺猹”这些都触动了鲁迅原本固化的神经,后来闰土又讲“海边拾贝”“潮汛看鱼”,可是鲁迅为什么还是对“看瓜刺猹”最感兴趣呢?为此这部分的教学要围绕两个环节展开。
(1)表述不同。为了让学生发现作者描写这两件事的异同,教师可以提问:你觉得作者在描述这两件事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区别一:“看瓜刺猹”写闰土与“我”的对话。区别二:“雪地捕鸟”是用闰土的第一人称讲述的,而“看瓜刺猹”更多的是运用第二人称“你”来讲述。(区别二学生很难发现,可提问“作者在描写这两件事上,人称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发现。)学生发现不同后,自由读一读,看一看插图,以小组为单位品一品、议一议,发现描写的不同:作者在描写“看瓜刺猹”时,通过第二人称的运用,仿佛自己也站在西瓜地边,看到了猹,并亲自去刺猹,有身临其境之感。
(2)方法不同。这里的方法就是作者描写“看瓜刺猹”时运用了“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为此,这部分教学分三个环节。首先,发现不同。鲁迅先生写“雪地捕鸟”和“看瓜刺猹”时还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呢?读一读,找一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发现,写“看瓜刺猹”时常用类似于“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等句式。其次,明晰概念。这些是鲁迅听了故事后的内心感受,在叙事过程中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发表感慨,这叫“议论”,一边写事一边议论,这叫“夹叙夹议”。最后,感受作用。通过引导学生读句子,初步感受这种写作方法的好处是进一步突出人物形象,深化文章主题。
3.迁移运用,会意得言。“看瓜刺猹”写得最吸引人,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看瓜刺猹”的写法,以小组为单位把“雪地捕鸟”写一写。为此这部分教学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展开。首先,听取意见。让学生说一说写“雪地捕鸟”时的大概思路或具体建议。在师生对话中进一步理清具体描述时要“加入人物对话”“运用第二人称表述”“叙事时可以适当写一两句自己内心的感受”等等。其次,试写评议。以小组为单位评议,并在组内交流、调整、修改。最后,交流评议。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写的内容,其他小组评价,再有针对性地调整等。
(作者单位:江苏淮安市人民小学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