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民族歌剧创作中传统音乐元素的应用研究

2023-05-30高原

参花·青春文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白毛女民歌歌剧

一、引言

中国民族歌剧作为中国音乐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回望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历史,并不是一路坦途,期间有艰辛也有坎坷,有成功也有失败。1945年,民族歌剧《白毛女》一经上演就产生了热烈反响,无数观众为喜儿的悲惨遭遇感动落泪,它的成功上演标志着中国民族歌剧的正式诞生。自此,民族歌剧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也标志着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西方歌剧的完美融合。歌剧《白毛女》诞生后,在中国文艺界掀起了一阵民族歌剧创作的浪潮,大量优秀的民族歌剧相继问世,进而形成了中国民族歌剧史上的第二次高潮。这一时期诞生了众多优秀的歌剧作品,例如《小二黑结婚》等。这一时期的歌剧作品大多属于比较传统的民族歌剧,借鉴了地方戏曲和地方民歌中的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其中,大型唱段的体裁大多以板腔体为主。第二次歌剧发展高潮之后,在关于新歌剧的激烈讨论下,基本形成了民族歌剧的概念,民族歌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之后,中国歌剧走向多元,也迎来了辉煌的第三次高潮。然而,这第三次高潮的歌剧作品《原野》《伤逝》等却存在一些争议。由于这些歌剧并非运用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甚至在唱法上也大多运用美声唱法,虽然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评价,但是关于其是否属于中国民族歌剧的问题,再次引发了一系列的热烈讨论。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究竟有何种魅力,为何会在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中担当如此重要的角色,二者在发展过程中怎样融合,融合过程中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笔者试图找出答案。

二、中国传统戏曲元素在中国民族歌剧中的运用

(一)戏曲的起源

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形式。中国戏曲种类繁多,由于各地的风俗习惯、经济发展、文化思想不同,产生了风格各异的剧种,例如大家熟知的豫剧、京剧、湖南花鼓戏、评剧、越剧、川剧等。中国戏曲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成熟于宋元时期,前期的发展以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等曲牌连套体为主,从明末起,以梆子腔为主的板腔体唱腔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戏曲与歌剧的融合

传统戏曲早在歌剧传入中国之前,就已经深深植根于这片广袤的土地之上了,八百余年的发展使其对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歌剧与戏曲都是歌、舞、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并且都具有大量的受众群体,无法将二者完全区分开。于是,如何处理好中国歌剧与传统戏曲之间的关系就成了关键问题。怎样才能既保留观众所喜爱的戏曲唱腔,同时,又能将西方歌剧这种艺术形式深入群众呢?就在此时,中国民族歌剧应运而生了。

歌剧《白毛女》一经演出就受到了热烈追捧,成为中国民族歌剧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白毛女》在秧歌剧的基础之上加入了人物形象和戏剧冲突,广泛的群众基础,加上新颖的表现形式,促成了白毛女的成功。不能忽视的是,戏曲元素的加入也是《白毛女》受到热烈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白毛女》唱段中大量运用了河北梆子的曲调,更加接近群众的审美习惯。中国戏曲种类繁多,给民族歌剧的发展带来了许多素材,例如,《小二黑结婚》运用了评剧元素;《红珊瑚》运用了河南豫剧元素等,还有许多歌剧根据剧情设置,用到了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戏曲元素。这些中国传统戏曲元素给歌剧中的人物注入了新鲜血液,使角色塑造得更加丰满、鲜活。

(三)板腔体在中国歌剧中的运用

中国民族歌剧大多是板腔体歌剧的形式,戏曲的唱腔在中国民族歌剧中有大量的运用,戏曲的唱腔大概可以分为三类。

1.叙述性唱腔。多使用原板或稍慢的快板唱腔,通常用来表现人物在情绪较为平静时的对话,类似于西方歌剧中的宣叙调。

2.抒情性唱腔。多用慢板或较慢的原板。一般表达人物的回忆、向往等感情。

3.戏剧性唱腔。也是大型唱段中使用最普遍的一种唱腔,表现人物内心激动的情绪,一般在情节发展的高潮或转折时演唱。与西方歌剧中的咏叹调作用相同,多用摇板、散板或快板,在演唱时多用“紧拉慢唱”的方式来演绎。

戏曲板式的运用在板腔体唱段中也尤为常见,例如:

(1)原板:也叫中板,是典型的“一板一眼”的中速板式,也是各种板式的基础。它曲调简朴,结构方正,易于传唱,因此,也是传唱度最高的板式。以它为雏形加花装饰、速度变慢,或者变奏可变为“快三眼”。①“慢三眼”②等板式速度加快,简化旋律、节拍紧缩等,可变为“无板眼”板式。

在《小二黑结婚》的选段《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中,就使用了原板的板式特点。从“你去开会的那一天……”起,小芹进入了回忆中,中速的原板很好地将小芹的思念之情抒发了出来,同时,塑造出小芹活泼天真、可爱又羞涩的少女形象。

(2)快板:由“原板”变化发展而来,多为2/4拍的“一板一眼”和1/4拍的“有板无眼”。

(3)慢板:通常是4/4拍的节奏形式,在民族歌剧中常用来抒发人物内心的情感。例如在选段《血里火里又还魂》中,田玉梅从死人堆里醒来,发现老支书和亲人们都倒在了血泊之中,已经离开了人世。在她绝望万分、呼唤亲人的唱段里,为了体现出玉梅的悲痛心情,采用慢板的处理更加贴切。

(4)散板:顾名思义,“散”即打破原有的节奏规律,根据人物的情感,相对自由地演唱。《娘在那片云彩里》的開头就运用了散板的板式,并使用“甩腔”自由地演唱,更能表达杨母对于胜利将要来临的坚定信念。

(5)摇板:又称“紧拉慢唱”,指伴奏乐器的节奏是快速的、紧张的,而演唱者却是自由的。伴奏跟着演唱者的变化而变化,一快一慢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中国民族歌剧中,往往以此来增强戏剧张力。一般使用该手法把人物性格塑造得更加丰满,更好地表现人物的品格。

三、地方民歌与中国民族歌剧的融合

(一)地方民歌的起源与发展

我国民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在打猎、祭祀时的随心哼唱就形成了最早的民歌。周代时,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诞生了,其中的“国风”被列为“十五国风”,因其内容为西周到春秋中叶黄河流域十五地区所收集的民歌而得名。《楚辞》在《诗经》之后诞生,主要记录了诗人屈原及其他楚国诗人根据楚国民歌曲调创作的诗歌,还有经他们收集、整理的歌词。随后又出现了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和相和歌,其形式和内容在前者的基础上做了改良,受到了大众的追捧。近代以来的作品有自由活泼的特点,语言更佳清新朴实,题材上也更加注重“人民性”。

1919年以后,中国民歌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此时期的民歌有着一定的时代特征。1949年以后,中国民歌也进入了大发展时代,创作出了《浏阳河》《歌唱祖国》《八月桂花遍地开》《在希望的田野上》《南泥湾》等流传至今的佳作。

(二)地方民歌在中国民族歌剧中的运用

1.歌剧《白毛女》与河北民歌《小白菜》

歌剧《白毛女》是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而成的。它吸收了前人的经验教训,把具有中国特色的戏曲元素与地方民歌融入了歌剧的创作之中,其中,《北风吹》使用了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曲调,体现出喜儿悲惨的人物形象。河北民歌《小白菜》讲述的是一名孤儿小白菜的悲惨生活,歌词和曲调都十分朴实,音乐线条的走向以下行为主,体现出小白菜对爹娘的思念之情和艰苦的生存环境。

《白毛女》从第一幕起就使用了《小白菜》的主題,《小白菜》的主题旋律贯穿了第一幕的第一曲至第五曲,为了使整体的旋律有一些起伏,不只是一味地悲苦,在第四首曲目之中,还加入了较为轻松、愉快的《青阳传》的主题旋律。在《北风吹》中,节奏由原曲的5/4拍调整为3/4拍,提取了《小白菜》的骨干音进行了改写,使音乐更加贴合优美的歌词,也更符合意境。此外,在《白毛女》中,大众所熟知的杨白劳所唱的《十里风雪》,运用了山西民歌《捡麦根》的旋律,朴实的旋律塑造出了杨白劳吃苦耐劳的人物性格。

2.歌剧《洪湖赤卫队》与湖北民歌《襄河谣》

歌剧《洪湖赤卫队》首排于1958年。1959年10月,该剧首次进京演出,一炮打响。剧中的著名唱段《洪湖水浪打浪》《没有眼泪没有悲伤》等广为传唱,也成了各大声乐比赛及音乐会的热门曲目。《洪湖赤卫队》在音乐上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是少见的不以戏曲为母体的中国民族歌剧,它的素材都来自当地的民歌。其中,《洪湖水浪打浪》就是在湖北地方民歌《襄河谣》的基础上改编而来的。原曲歌词比较哀怨,原词是歌唱汉江(即襄河)的,讲述的是汉江水灾频发导致两岸人民生活艰难困苦,民不聊生,在修好河堤之后,襄河变成了百宝箱,灌溉良田,襄河两岸人民的日子越来越美好的故事。《洪湖水浪打浪》在不改变其旋律的情况下,仅仅是对歌词做了调整,整个歌曲就变得不再哀怨凄苦,而是充满阳光,“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我洪湖鱼米乡”,对家乡无比热爱的幸福感随着旋律流进听众的心里。

3.地方民歌元素在其他歌剧作品中的运用

除了以上提到的例子,还有许许多多的歌剧作品借鉴了地方民歌,如歌剧《方志敏》中加入了《十送红军》的混声合唱;在歌剧《沂蒙山》中,《沂蒙山小调》作为一条主旋律线贯穿了整部作品;《八女投江》运用了东北民歌《五更调》;《运河谣》中的《彩龙船》运用了南方采茶调的特征、男生合唱《船夫拉纤歌》采用了船工号子的元素。地方民歌元素在民族歌剧中被大量运用,使观众可以通过这些耳熟能详的音乐旋律,迅速投入歌剧想要表达的情境之中,也使民族歌剧更加接地气,更加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同时,民族歌剧的繁荣发展带给地方民歌更加广阔的舞台,也为地方民歌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

四、结语

中国民族歌剧走进了新时代,近年来,大量优秀的作品纷纷涌现,《沂蒙山》《方志敏》《运河谣》等题材、风格各不相同的优秀作品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许多经典歌剧作品如《党的女儿》《白毛女》等也纷纷复排,重新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在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短短几十年的历史进程中,成功地借鉴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并且不断发展,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未来,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也要以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为核心要素,认真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传播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只有如此,中国民族歌剧才能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早日向世界展示中国民族歌剧的璀璨光芒。

注释:

①快三眼:“快慢板”亦称“快三眼”,即把慢板的过门和唱腔在旋律上尽量简化,并可用2/4节拍记谱。

②慢三眼:速度比正常慢板慢一倍(也可釆用8/4记谱)。曲调和节奏则增加了许多装饰性变化,从而使旋律更加柔婉、俏丽、深沉、隽永。此种唱法最初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但仍称之为慢板;新中国成立后,为区别于一般慢板唱法,方以“慢三眼”称之。

参考文献:

[1]李冰.中国歌剧中的传统音乐元素[J].艺术研究,2016(01):56-58.

[2]张谊婷.试论中国戏曲元素在中国民族歌剧中的移植生成[D].陕西师范大学,2011.

[3]胡士平.漫谈中国民族歌剧[J].歌剧,2007(07):46-49.

[4]栾凯.攀登艺术高峰 不断开拓创新——民族歌剧《沂蒙山》创作谈[J].人民音乐,2019(05):15-17.

[5]查汪宏,徐承跃.20世纪中国歌剧漫谈[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04):128-130.

(作者简介:高原,女,硕士研究生,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研究方向:军旅声乐表演)

(责任编辑 王玲)

猜你喜欢

白毛女民歌歌剧
“白毛女”姐姐
走进歌剧厅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藤县水上民歌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在延安,初见《白毛女》
河北博物院上演“白毛女”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