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南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研究

2023-05-30胡敏米尔阿迪力江·托合提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3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政治理论课

胡敏 米尔阿迪力江·托合提

摘  要:近年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南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部分高校依然存在着课程主体能力不足,课程内容有待强化;课程对象差异较大,课程效果有待加强;课程方法较为单一,课程方式有待提升;课程载体较为有限,手段有待丰富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各高校需要注重课程教育,实现情感与价值认同;加强教材建设,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一体化教育;细化培育方案,提升中华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进而构建多元化的教育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南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9-0001-0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1]可见,历史问题是重大政治原则问题,要正确认识历史、还原历史真相、澄清错误认知、树立正确观念、提高辨别能力。因此,南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必须要承担起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历史使命的人才重任,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进程,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以《简明新疆地方史》教程为例,该课程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围绕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主脉,着眼新疆与中原地区的内在联系,讲述了从先秦两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新疆地区历史,系统阐述了中国多民族大一统的历史进程、中央政权对新疆地区的治理、新疆各民族的分布与交融、新疆地区经济的发展、新疆各民族文化发展历程、新疆地区多种宗教并存格局演变等,这些共同反映了新疆地区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历史主流及前进方向。该教程对于帮助新疆地区学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增强“五个认同” ,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五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的思想政治根基,有重要价值意蕴。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文明长期演化的产物,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蕴含着具有共同历史记忆的集体意识。马克思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2]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意识”都展现着时代的特征和主题,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写到,“民族”本质上是一种现代性的想象形式——它源于人类意识在步入现代性过程当中的一次深刻变化[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经了生成、发展及升华的演变过程。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经了从“自在”到“自觉”的发展历程,体现在中国各民族的物质生产、精神文化及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集中表现为国民的情感属性与价值认同。郑大华教授认为:“中华民族自我意识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尤其是甲午战争后,随着中华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而逐渐形成的。”[4]从时间维度上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国历代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经验,始终存在于中华民族各族儿女的思想观念中,进而增强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在提升社会凝聚力的同时实现社会整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一定社会存在基础上产生的社会意识,认知和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客观事物”[5]。培育中華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的重大任务,其表述历经着“树立”到“培育”再到“铸牢”的话语体系转变,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发展的历史方位与价值坐标,更是南疆高校思政课应承担的历史重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国家认同具有一致性,注重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强调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进而凝聚人心,增强认同感。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系国家认同的关键环节和情感纽带,具体表现为对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政治共同体的归属与确认。因此,要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来理解中华民族的整体性,注重中华民族的整体性与各民族的多样性,强化各族师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进而增进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南疆高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的指南,在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南疆高校处在反分裂斗争的前沿阵地,需要进一步加强培育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力度。因此,要有问题导向意识,对相关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的把握。

(一)课程主体能力不足,课程内容有待强化

课程主体在高校思政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授课对象对内容理解的深度、价值评价的效度及行为践行的效果。围绕课程思政,南疆高校思政课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与评价体系,进而实现预期的效果。

第一,主体认知有待统一和深化,以促进实现思想共识。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南疆高校思政课教师对其了解程度较为有限,缺乏系统深入的学习及全面系统的把握,直接影响了教育效果。具体来说,教师难以清晰、立体、系统地阐释其理论根基和现实价值。目前新疆高校普遍开设了简明新疆地方史教程课程,将培育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课程主体在专业背景、学科素养、个人兴趣方面的差异,各课堂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的效果也有一定的差距。

第二,课程内容有待整合和创新,以提升培育效果。以简明新疆地方史课程为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要围绕新疆地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各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关系、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等内容。在理论层面上,大多是具有通识性的理论知识,未能清晰阐释其理论价值,导致该课程理论研究的薄弱,难以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内涵,对现实问题缺乏理论的解释力度。在实践层面上,由于缺少问题导向意识,课程内容存在理论与实践脱离的现象。新疆地区由于多元化的地理人文环境、多样化的民族聚居格局及差异化的宗教文化信仰,若教育主体缺乏对特殊区情的把握,则难以引发教育对象更深层次的兴趣和热情,更难以进行深度的理论概括与经验总结,进而实现预期的效果。

第三,课程资源需要进一步挖掘,以突出培育特色。从总体上看,南疆高校思政课资源呈现零散性、碎片化的特征,缺乏挖掘力度,难以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加大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南疆高校思政课的难度。以南疆高校为例,屯垦文化、红色文化、博物馆等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教育主体难以在整合资源的过程中较为全面地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未能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创新机制、保障机制、预警机制、评估机制[6]。因此,要挖掘和总结南疆高校“石榴籽”“大花园”“中国结”等文化符号,激发教育对象的兴趣与热情,凸显南疆地区高校的特色。

(二)课程对象差异较大,课程效果有待加强

从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南疆高校思政课的课程对象具有“广泛性、层次性、可塑性、主体性”[7]等特征,但是,由于家庭背景、学缘差异、思想认知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效果也有所不同。

第一,课程对象差异较大,培育特色仍需凸显。在南疆高校思政课的授课过程中,对授课对象的具体数量、知识水平、思想状况等基本情况未进行深入细致地摸排,这些会影响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效果。当前,培育对象大多为新疆高校的大學生群体,引领其进行相关的理论探究与实践探索。南北疆客观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不同,若采用普遍的培育方式,则难以突显南北疆地理环境及文化因素的差异化,甚至难以把握学生更深层次的思想认识及心理特征。

第二,课程对象划分模糊,培育方式仍需改进。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思政课往往将授课对象统一化,采取整齐划一的教学方式。对课程对象缺乏细化,普遍采取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理论灌输,忽视学生内在的心理特点与个性特征,使得培育效果大打折扣,难以突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第三,课程对象群体单一,培育效果有待评价。高校思政课的授课对象往往集中在高校,并未做到社会群体的全覆盖。若培育对象只局限于特定场域,忽视对其他群体的关注,则难以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保障培育效果。因此,应针对不同的课程对象,选取有针对性的培育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精准的评价体系,进而实现全面、客观和科学的评价效果。

(三)课程方法较为单一,课程方式有待提升

在经济迅猛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传播方式多元的时代,南疆高校为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实践经验。但是,南疆高校对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体的运用还有待进一步加深,以提升受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接受与认可程度。因此,要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根据南疆高校各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传统课程方式予以创新,选择具有针对性的培育方式,进而实现良好的课堂效果。

第一,理论教育形式单一,培育手段有待提升。目前,南疆高校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要通过理论教育,“理论教育法也叫理论灌输法或理论学习法”[8],采取讲授知识、宣传教育、理论学习、培训研讨、研究性学习等形式。理论教育有特定的运用条件,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完整准确地理解相关内容,坚持正面讲述且寓情于理,进而形成培育合力。否则,单一的培育方式会影响受教育者的认知程度、知识水平及生活体验,难以引发他们思想层面的共鸣及理解程度。第二,实践教育方法有限,培育效果有待深化。近年来,南疆高校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提升了南疆高校各民族师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力度。目前,实践教育大多注重形式的多样性,但还有待进一步地深化,削减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效果。第三,培育方法较为传统,培育力度有待加强。南疆高校往往采用理论宣讲、集中学习、专题讲授等传统方式,若较多地依赖这些传统方式,难以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要,使得培育效果大打折扣。

(四)课程载体较为有限,课程手段有待丰富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要有明确有效的信息,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案,在契合教育目的基础上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有效互动。一般来说,“常见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包括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传媒载体、网络载体等类型”。高校思政课程载体往往承担着教育目的、任务、原则、内容等,教师需要借助相应的载体形式,实现双向的互动。但思政课程由于课程载体的数量较为有限,难以共同发挥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功能。

第一,依赖传统课程载体,课程建设缺乏创新。目前,南疆高校思政课程存在传统与新兴课程载体交叉使用的现象,尚未形成有针对性的课程载体,对于不同的授课对象,课程载体不够清晰和明确,更缺乏一定的创新性。第二,课程载体数量有限,课程效果不够突出。目前,南疆高校主要借助宣告栏、横幅标语、建筑围栏等进行宣传,与互联网、短视频、融媒体、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等载体,结合力度较为有限。载体数量难以满足授课对象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需求,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内容有着较大的重复性和交叉性,难以实现进一步的更新和发展,未能实现应有的培育效果,关注度有待进一步提升。第三,载体融合力度不够,课程合力有待形成。南疆高校往往使用课堂教学传统载体,若过于依赖单一的载体,往往出现形式大于内容的情况,削弱了其他载体的功能,这使得评价方式也较为局限,影响了教学效果与目标的适切性、教学效果与对象的达成度、教学效果与环境的契合度,进而难以形成教学合力。

三、构建多元化的教育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新疆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9]。要将新疆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作为有机统一的整体,构建多元化的教学体系,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一)注重课程教育,实现情感与价值认同

思政课程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灵魂”,实现情感与价值认同的统一。具体来说,南疆高校要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对其思想困惑进行引导,教育他们深化思想认识。因此,教师需要灵活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及方法,注重教育引导与管理服务并重,采取契合南疆高校学生实际情况的具体措施。

第一,以“共情”教育为抓手,促进情感认同。结合南疆教育对象特点,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加大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力度。这需要学校加大对共同体意识的宣传力度,让教育对象感知新疆地区的历史及风土人情,提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归属感,运用新疆地区各族青年熟悉的“石榴籽”“手拉手”“新疆故事”等文化符号,注重情感认同。基于共同的历史记忆、文化根基及情感体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提升教育的实效性。第二,以“共鸣”教育为主线,增强价值认同。教育内容要与南疆地区的具体环境相结合,选择具有特色的教育内容。具体来说,教育者需要挖掘新疆各地的教育资源,结合具体的教育情境。南疆地区由于自然环境闭塞,青少年视野较为狭窄,对于外界世界缺乏基本的了解与认知。这需要教育者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给南疆地区教育对象介绍祖国及各民族的概况,了解各民族生活区域的地貌特征及不同习俗,进而增强对中华民族整体性的认知与把握。第三,以“共行”教育为目标,强化知行合一。让学生在提升思想认知的同时将其转化为具体行为,将具有新疆特色的经验及做法进行推广,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示范引领效应,营造良好的培育环境。

(二)加强教材建设,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一体化教育

教材是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为教育主体提供基本的教学原则及价值遵循,教材应具备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特点。在构建多元化的教育体系的进程中,要注重教材建设,针对各阶段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制定切合實际的教材体系。

第一,构建目标体系,实现一体化设计。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各学段的课程标准,将一体化作为主线贯穿教学过程中,将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灵魂和主线,把握各个教学阶段的侧重点,呈现在大中小学各个阶段。第二,统筹教材内容,注重整体性和层次性。根据不同学段的特点,注重内容的难易程度及教育对象的接受程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进行系统规划,构建符合教学规律的授课体系。在小学阶段,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展现中华民族的整体性,用“大花园”“石榴籽”“大家庭”等通俗易懂的话语,提升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在中学阶段,通过历史教育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与认知,使其较为理性地认识新疆地区各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密切关系,提高教育对象的领悟与理解能力;在大学阶段,在理论、历史与现实逻辑中,深入挖掘新疆各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因素,让教育对象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觉认知。第三,优化教学方法,增强针对性和亲和力。在大中小学各个阶段,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在小学阶段,注重开展社会实践,使教育对象感受中华民族的整体性特征,生成最初的认同情感;在中学阶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教育对象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大学阶段,注重教育对象理性思维的培养,加深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与认知,进而指导具体的实践。

(三)细化培育方案,提升中华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南疆高校拓展课程载体类型应从实践教学、校园文化、志愿活动等入手,针对培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及行为方式,注重寓教于行;文化载体从学生会、社团、班级文化入手,注重教育情境的创设,强调寓教于境,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传媒载体运用现代媒体技术,创新多元化的传播方式;管理载体注重寓教于管,运用结合、渗透、规范、养成、比较、激励等方式,教育引导各族师生形成统一的思想认知及价值共识。

第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在进行教材建设的同时需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提供源源不断的师资储备,健全和完善新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新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决定了培育的效果,基层教师要提高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激发教育对象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兴趣与热情,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加强认同教育,让教育对象意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个人发展始终与中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其理想信念、发展前途必须与国家利益相契合,增强其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第二,挖掘南疆地区特色的教学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在南疆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展现在民族文化、音乐舞蹈、饮食风俗等方面,这些都是丰富的教学资源,应挖掘新疆地区的特色,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衔接大中小学,在循序渐进中更好地调动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资源,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合力。第三,推进民汉合校,提升中华民族认同感。南疆高校积极稳妥地推进民汉合校,夯实各族民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民汉合校打破了单一的办学方式和教学形式,各族学生在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能够增进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民汉合校有效整合了南疆高校的教育资源,挖掘了地方教育的特色,打破了城乡、区域间教学的各种壁垒,实现了教学资源的流动,加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民汉合校的实质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实现教育资源的自由流动,满足各族学生对教育的共同需求和期待,更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与使命,将自身发展融入中华民族的共同发展。

总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南疆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中,要注重构建多元化的教育体系,构建具有新疆特色的共同体叙事体系,挖掘特色教育资源,发挥理论研究的基础性作用。在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与新疆各民族间的关系后构建具有新疆地区特色的培育体系,例如,开展全民化的宣传教育,抓紧编写具有新疆地方特色的教材,使得多元化的教育体系能够落地生根。要正确处理差异性与共同性的关系,让各族师生认识到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同一性,创造符合各族民众需求的文创作品和文艺作品。在多元化教育体系中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合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N]. 人民日报,2021-02- 21(01).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翻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2.

[3]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 吴叡人,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8.

[4] 郑大华. “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形成[J]. 近代史研究,2014(04):4-9.

[5] 青觉,赵超.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机理、功能与嬗变——一个系统论的分析框架[J]. 民族教育研究,2018(04):5-13.

[6] 马立新,孙成武. 论新疆农牧区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113.

[7] 陈万柏,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59.

[8] 郑永庭.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28.

[9] 习近平. 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N]. 人民日报,2020-09-27(01).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政治理论课
正确认识“多元一体”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建构与解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民族主义因素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