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院校“新文科”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2023-05-30杨锐

关键词:新文科制度

摘 要:地方院校文科专业亟需构建符合“新文科”建设总体目标的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完成“强化价值引领、促进专业优化、夯实课程体系、推动模式创新、打造优秀质量文化”的“新文科”建设任务。但大多地方院校该体系与“新文科”建设要求不相匹配,应尽快在组织机构、制度体系、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改进专业教学质量监测手段和方法等方面开展研究,使“新文科”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国家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和专业评价指标相适应。

关键词:新文科;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制度

基金项目:2020年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第六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施”(CJ20164);福建省教育厅2022年本科高校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高校文科专创融合教学改革研究——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CJ23003)

作者简介:杨锐(1975- ),女,辽宁锦州人,集美大学诚毅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质量管理、外国文学。

“新文科”这一概念由美国希拉姆学院于2017年率先提出,是指对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文理交叉,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其目的是打破专业壁垒,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1]。

2018年8月,中共中央提出“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简称“四新”建设),其中正式提出“新文科”这一概念。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在天津联合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2019年6月20日,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等,均使得“四新”建设的战略目标逐渐清晰,即促进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特别强调“我们一定要让新文科这个翅膀硬起来,中国高等教育飞得才能平衡、飞得高”[2]。这更是明确了发展新文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020年11月3日,由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主办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在山东大学(威海)召开,吴岩司长作题为《积势蓄势谋势 识变应变求变 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主题报告,明确回答了什么是新文科这一问题。他指出:“新文科”就是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包括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培育新时代社会科学家;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即着重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践行中国道路[3]。

大会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明确了我们的任务是: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绘就了“明确总体目标,强化价值引领,促进专业优化,夯实课程体系,推动模式创新,打造质量文化的“施工图”,新文科建设进入全面启动的新阶段[4]。

那么,当前新文科建设究竟怎么走?目标如何达成?效果如何保证?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本科院校在新文科背景下如何建设一流专业?如何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符合新文科建设要求?这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依据新文科建设的“施工图”,体现新战略、新专业、新模式、新方法、新课程、新评价,要坚持“产出导向”“学生中心”和“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紧密对接产业链和创新链、贯穿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推动新文科建设、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发挥重要作用。

一、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文科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意义

自2018年“新文科”一词在中央文件中出现以来,学者们对于新文科这一新生事物非常关注。2年多的时间里,学者对其研究比较广泛。但新文科建设作为新生事物,还没有产生成熟的、可复制的经验,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相对于“旧文科”,新文科具有更综合的学科专业属性,更前沿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要求。构建新的文科专业及课程体系,建立跨学科的师资队伍,确立新的教学与科研评价标准,探索新的育人模式,是新文科建设的核心要素。要完成以上新文科建设任务,就必须要进行制度创新,在组织上建立有助于学科整合的协同机构;在管理上,变刚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刚柔并济的、灵活自主的学习模式;在制度上,要变约束为激励,形成有利于创新、交叉、开放和共享的文科建设机制[5]。构建一个多维度的、涵盖专业建设全过程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利于新文科建设任务的实现。

(一)构建适应新文科建设的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时代的要求

在“新文科”大背景下,传统文科必须适应时代变革,与时代要求相融合,对研究领域、研究方法进行调整[6];面对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新文科亟需构建新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要破解新问题,实现新发展,必须立足实际,结合具体情况,寻找新思路、新技术、新路径[7]。新文科强调实践问题导向,跨学科融合和实践培养人才。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都应进行相应调整,原有的质量标准、保障措施等均已不再具有完全的适应性。因此,建立与新文科建设相适应的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成为时代要求。

(二)构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于完成新文科建设任务具有积极意义

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一般由目标管理、资源管理、过程管理和监控改进等子系统构成。它的构建与有效运行对于完成新文科建设任务具有积极意义。

其中目标管理子系统首先能够解决观念重构的问题,促进专业建设按照新文科建设理念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完善顶层设计,明确专业发展定位,确立人才培养“能力素质为本”的质量观。目标管理的有效实施,能够引领文科专业建设新格局,實现由观念的重构到专业结构的改造,再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再造。

资源管理子系统在推动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提高教师实践教学的指导能力,保障教师有意愿并有能力完成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角色转换将发挥最重要的作用。同时,能够实现物质、经费等资源在专业建设各环节更加科学的配置。

过程管理子系统能够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完善,优化课程体系,强化价值引领,深耕课程思政,建设“一流课程”;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模式等的创新;促进新文科专业建设逐渐与区域社会经济与产业转型升级同频共振。

监测与改进子系统能够推动文科专业评价体系的健全,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开放、创新、融合的文科专业保障与监测机制,形成持续改进的闭环质量管理系统,提高专业建设内涵发展水平。

四个子系统能够共同作用于推动地方院校树立大学科、大专业、大知识等教育观,聚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需求,培养学生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能力,实现传统文科的转型提升。

(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在专业层面上更能准确解决新文科专业建设问题

一般来说,高等院校构建并实施的是校院二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或者管理重心下移至院—系、院—教研室层面,但实际上,专业才是高校教学的最基本的独立单位,在“双一流”的国家高等教育战略布局中,专业建设也是重中之重。在“新文科”建设要求下,虽然新文科专业体现出交叉融合的特性,但新专业仍然会有各自的特点。其专业定位不同,人才培养模式自然也不同,在专业建设中可为的领域和角度也不同。因此,质量保障体系关注点和监测点自然会不同,体系中的质量标准制订、制度体系的构成、监控保障指标的设置也会有差异。只有靶向解决问题,问题才能得到迅速、准确、高效的解决。因此,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在专业层面上才更能准确发挥其引导和保障作用。

二、当前地方院校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新文科建设要求不相匹配的表现

当前,地方院校中的部分院校构建并应用了校院二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质量保障落在院系层面,对专业缺乏明确的、有针对性的质量管理,大而不当。也有少数院校构建了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但因对新文科建设的关注度不够,对其内涵和特性理解不深,保障和监测的项目、设置的指标、教学关键环节的质量标准、监控与评价机制等与新文科建设的要求不相匹配。具体问题表现为:

(一)专业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建设滞后

专业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在数量、职称、结构、水平等方面都有待改善。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对专业教学质量管理的理念过时,尤其是对新文科建设的新使命、新理念、新体系、新模式、新标准不能准确和深入地理解,新文科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不明,新文科专业的建设路径不清,质量管理方式陈旧,管理效率低下。教学质量管理队伍是舵,只有舵掌稳了、掌正了,专业建设才能不偏离新文科的航向。

(二)专业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不完善

因为大多数院校实施的是校院二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所以在专业层面的制度建设就常常存在缺失,往往完全依赖校院级的规章制度。一旦因专业自身的特殊性出现制度空白,或与校院级制度相矛盾,教学管理工作就会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要么屈从于校院级制度,要么特事特办,采用特殊化的无依据的处理方式。这样的做法明显存在严重弊端。因无法可依,没有权威性,容易产生分歧;因削足适履,不符合专业建设的需要和特性;因某些具体工作缺保障、少支持,还容易伤害教师的感情和损害其工作积极性,非常不利于专业建设的发展。

(三)特色的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尚未建立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大多尚未建立与新文科建设相适应的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校内专业自评可能未曾开展或流于形式,往往自说自话,缺乏来自第三方的客观评价和多维评价,体现新文科特点的评价指标也严重缺失。新文科专业建设各关键环节没有明确的质量标准,没有标准就没有判断的依据,就无法形成正确的评价结果,更无法形成持续改进的机制。

(四)专业教学质量监测与保障体系运行不畅

专业教学质量监测与保障体系运行的循环闭合回路往往尚未形成。信息收集渠道不全面,尤其是毕业生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信息收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教育教学效果不能及时反馈,导致不能及时调整培养方案。专业教学信息反馈机制未形成,相关数据尤其是学生校外实践实习、就业创业后的职业发展、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等无法全面、及时、准确地被专业教师和管理者所掌握,更不能科学进行分析,自然会造成整改不及时、不到位,纠正与预防措施不力等后果。至于数据的深入挖掘和利用就更加谈不上了。

三、构建与新文科建设相适应的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具体路径

新文科专业建设如何从理念到政策再落实到日常的教学和科研层面呢?自然需要系统的措施来保障。只有构建并有效运行全过程的、全方位的、持续改进的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从最基层的教学单位把教学质量管理做实、做细、做对,在专业层面打造优良的质量文化,才能更好地促进文科专业持续向好发展。

具体来说,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该在新文科建设“施工图”的几大环节中发挥引导或助力作用,在制定质量标准、理顺工作流程时,体现“明确总体目标,强化价值引领,促进专业优化,夯实课程体系,推动模式创新,打造质量文化”的建设思想和思路,促进专业建设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评估的内控机制,并形成不断改进的循环系统。

(一)建立独立的专业教学质量管理组织机构

建立独立的专业教学质量管理组织机构,首先是为了解决好教学质量管理队伍的新文科建设理念及OBE等先进的教育理念两大问题。机构负责人及成员应该对新文科和教育教学理念、方法相当熟悉和理解,能够明确新文科建设对文科专业教学质量保证的新要求,从而形成明确的文科专业发展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做好专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为开展有效的教学质量管理定好调子。科学的理念要落地需要一个有力的组织来负责具体实施,因此設置专业的教学质量管理专门委员会,行使专业教学质量管理权力十分有必要。这一独立的专业层面的教学质量管理机构使专业建设能够在统一口令的指挥下,明确需求导向,实现观念重构,提升教师队伍的认识水平和资源的科学配置水平,确保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偏离于总体目标,并在专业建设价值引领方面发挥保障和监督作用。

(二)构建专业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体系

在构建新文科的背景下,文科专业课程体系要重构、育人模式要创新,教师的角色要转换,所有这些动作都需要相应的科学管理制度。构建专业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体系,才能使这些新动作有法可依,有标可对。而这些管理制度需要根据新文科的特点和要求来制订,还应体现专业教学工作系统性、科学性、可持续发展性的建设要求和理念。它们既需要与校院二级质量保障体系框架之内的质量管理制度相一致,又要能够解决本专业在新文科建设中的特殊问题。即既要有規定动作,又要有自选动作。比如针对教师的角色转换问题,要有相应的激励制度促使教师乐于转型,这样就要出台“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提高教师指导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科研项目、技能竞赛等的工作量等。同时还要有相应的保障措施来使教师能够实现转型,比如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双师”培训和学生实践指导能力提升培训等制度等。再比如针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也应该有相应制度保障培养方案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及修订的频率,这就需要出台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管理办法等。同理,专业课程设置也必须有课程的管理细则,对新开课、课程的评价和动态调整,尤其是对校企、校政合作开发和开设的课程进行全过程的管理,保证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支撑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三)构建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新文科建设要求在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下对知识生产与再生产进行重组与重构,构建核心课程为基础、相关课程为支撑的通识课程体系,建立跨学科的师资队伍,确立新文科教研评价标准,并形成新文科建设的运行模式。因此,强化新文科建设任务与要求相对应的新型课程评价、多维度的教师评价、教科研工作质量评价、专业教学管理水平评价指标等。适时开展专业教学质量评价和管理评审,贯彻“能力素养为本”的人才培养质量观,要打破以数理量化逻辑为主要方式、以学科内部规训为标准的传统评价系统。打破校内外评价主体界限,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注重发挥行业、用人单位在评估评价中的作用,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质量评价与认证[8]。评估要事前有计划,过程有组织,关键节点有指导,最终结果有考核,要发挥评价对新文科专业建设的导向功能。构建持续改进机制,实现专业内部的自管、自检、自评、自改,切实推进专业教学质量持续改进。

(四)改进专业教学质量监测手段和方法

构建新文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文科专业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机制,还应推进专业教学质量检测数据库建设,以大数据改进专业教学质量监测手段和方法。高校自建或购买专业数据库,其数据的采集和管理应包含但不限于国家本科教学数据监测平台、审核评估数据平台、专业评估数据平台等,关注与自身发展紧密相关的数据,关注系列数据的成长和变化规律,深挖数据内涵,有效利用数据,为高校自身的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明确专业教学质量监测的主体和监测点,明确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的对象与内容,通过专业教学质量检测与评价,及时获得专业教学过程中各个要素、环节的即时状态数据,进行科学深入的数据分析和挖掘,有效利用数据分析结果,进行专业教学的及时调整和改进。

四、结语

构建新文科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必须紧密结合新文科的新要求,既要符合新文科之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导向,符合多元化、复合型、创新型的新文科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导向,还要符合《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相关专业认证标准中的标准导向,更要结合地方高等院校新文科建设的实际,在专业教学质量保障理论框架、制度体系与运行机制构建上做到好而实,形成自身鲜明特色,打造全员全程参与的优秀质量文化,才能真正推动传统文科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 张艳凤.应用型本科高校新文科建设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6):53-56.

[2] 吴岩司长在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EB/0L].[2020-03-07].https://jdx.cdtu.edu.cn/info/2042/3358.htm.

[3] 吴岩.积势蓄势谋势 识变应变求变[J].中国高等教育,2021(1):4-7.

[4] 新文科建设工作会在山东大学召开[EB/0L].[2022-07-25].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11/t20201103_498067.html.

[5] 黄保.高校“新文科”建设:概念与行动[EB/0L].[2022-07-25].http://fzgh.upc.edu.cn/2019/0322/c7460a200328/page.htm.

[6] 王湘蓉;冯潜;浩然于心,求识求变——专访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J].教育家,2022(22):26-28.

[7] 李石勇.紧扣新时代主题 推进新文科建设[N].中国教育报, 2019-09-02(5).

[8] 刘在洲.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与思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4(20):50-53.

猜你喜欢

新文科制度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新文科”内涵探析及建设思考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