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需求导向下“教、研、赛、产”融合的会计硕士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3-05-30李井林杨洪杰
李井林 杨洪杰
摘 要:从会计硕士(MPAcc)专业项目启动至今,会计硕士人才培养始终是我国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提高会计硕士人才培养质量,文章探究了会计硕士人才培养单位在建设会计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普遍与普适之处,基于“目标层—运行层—保障层”框架构建了在职业需求导向下“教、研、赛、产”融合的会计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文章以湖北经济学院会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为研究对象,发现湖北经济学院在会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在教学上以案例教学为主、研究上以案例研发为主、学科竞赛上以案例大赛为主、以及校企合作上以产教融合为主,并且四个方面相互融合与促进,多维度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因此,湖北经济学院会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正好契合职业需求导向下“教、研、赛、产”融合的会计硕士人才培养模式。湖北经济学院基于该模式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建设导师队伍、加强校企合作以及提高人才培养模式认可度等四个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关键词:职业需求导向;“教、研、赛、产”融合;会计硕士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共生理论视角下地方高校产教融合的作用机制与优化路径研究(YB202216)
作者简介:李井林(1985- ),男,瑶族,湖南永州人,湖北经济学院会计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公司理财、并购重组与企业社会责任;杨洪杰(1999- ),男,湖北荆州人,湖北经济学院会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司理财、并购重组与企业社会责任。
从200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开办会计硕士(MPAcc)专业项目至今,会计硕士人才培养已经经历了18年。截至2021年末,会计硕士人才培养单位已经稳步增长到296家,为国家培养了众多优秀的会计硕士人才。在此期间,各培养单位在全国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简称“会计教指委”)的指导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基于自身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自身会计硕士培养特色[1]。当然,各单位会计硕士人才培养模式既有自身的特色之处,也有许多的共通之处。为了探究会计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普遍与普适之处,本文将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会计硕士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从“教(教学)、研(研究)、赛(学科竞赛)、产(校企合作)”四个方面构建会计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然后从实例出发,着重分析湖北经济学院在职业需求导向下“教、研、赛、产”融合的会计硕士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以期为进一步提升会计硕士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提供参考借鉴。
一、职业需求导向下“教、研、赛、产”融合的会计硕士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会计硕士人才培养离不开高校、政府和企业三方主体共同参与,会计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便是各主体之间通过资源投入,共同构建的人才培养体系。“教、研、赛、产”融合便是三者主体之间相互结合,共同构建与实施的具体培养措施。其中,政府在会计硕士人才培养中提供政策性与方向性引导和国家级与省级竞争平台;高校与企业积极进行校企合作,调动双方资源推进人才培养。本文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由培养目标、循环运行以及保障机制等要素所构成,而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构建“教、研、赛、产”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在需求、过程和评价标准上逐步实现三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因此,本文基于职业需求导向下会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所需具备的能力出发,构建了“教、研、赛、产”融合的会计硕士人才培养模式(详见图1)。
(一)会计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
“教、研、赛、产”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统一的会计硕士人才培养目标,即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中指出,会计专业学位教育要直接面向职业需求。高校、政府与企业以职业需求为导向,通过“教、研、赛、产”融合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上,高校、政府与企业便达成了统一的共识,即在职业需求导向下培养会计硕士人才。
(二)会计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循环运行
高校、政府与企业基于市场对会计专业硕士的职业需求,需要构建“教、研、赛、产”融合的循环机制,共建人才培养资源池,从而满足会计硕士人才需要具备的理论知识储备与综合能力。
1. “教”与“研”相互启发,资源共享
“教”即通过案例教学,教授学生会计专业人才应有的基本专业理论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学习能力。案例教学能将财会理论融合仿真实践中,顺应会计硕士人才培养需求[2]。教师给定案例材料,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下解构案例,分析案例情境,解决相关问题,建构自身观点;随后,小组成员讨论各自观点,再次解构案例,优化各自观点,形成最终解决方案并进行课堂展示;在此期间,不同小组的观点可以再次解构小组内观点,给予案例更多的研究视角,进一步建构更多角度的解决方案;最后,由教师进行评价总结,形成归纳性的一般知识,再次对学生的案例认知与能力进行建构,促进学生形成逻辑思维链条,进而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学习能力。在“教”环节中,对于学生案例认知进行多次渐进的解构再建构过程正是“研”环节所需要的研究过程。“研”即通过案例研究方法,让学生描述现象,分析现象发生的机理,从中探寻事物的一般性与特殊性,最后形成总结性结论或新的研究命题,进而培养学生的系统分析能力和研究素养。学生在“教”或“研”环节中形成的一般性知识与构建的思维分析链条,都可以互相进行案例启发,推动学生参与“教”或“研”环节。此外,“教”环节所讨论的案例可能会成为学生进行案例开发、撰写学位论文的案例对象,“研”环节所形成的案例也可能会成为教学案例进行分享,即两者在案例选择方面可以共享资源。
2. 以“教”引“賽”,以“赛”促“教”
“赛”指学生通过参加全国级、省级MPAcc学生案例大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沟通协调能力。案例大赛组委会制定参赛规则,选取案例材料,高校组织研究生进行组队,以团队形式参与。在参赛形式上,“教”环节以小组形式进行的案例教学与“赛”环节进行团队参赛形式都需要学生进行沟通协调,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在参赛内容上,参赛团队需要根据不同阶段组委会给予的案例选题和要求,以案例企业为研究对象及其行业相关数据进行案例问题剖析,形成对案例问题的解决方案,最终形成专业明确的案例报告。从本质上看,参赛团队成员与带队老师积极交换各自观点,解构各自方案最终建构团队最优方案,与案例教学的思维运行模式基本一致。此外,案例大赛中的案例也可以为“教”环节的案例教学提供教学案例。因此,不论从参赛形式还是参赛内容来看,“教”与“研”两者都为对方奠定基础,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3.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产”通过企业多种形式参与,将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企业要求会计硕士人才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需要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在“教”环节,校企通过共同研发仿真实训课程,积极开辟以企业为主的“第二课堂”等方式,在“教”环节便为学生进入“产”环节提供理论知识与实践引导;当然,市场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并非一成不变的,学生在参与“产”环节后,由校企评估学生表现情况,用评价结果指导高校在“教”环节进行相应调整,适配市场人才需求。由此,校企在会计硕士人才供需链上形成“供给—需求—供给”的闭环反馈,达到校企协同育人效果。
4. “研”“赛”相辅相成
学生参与全国和省级MPAcc学生案例大赛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系统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些能力也是学生开展案例研究,参与“研”环节需要具备的能力。学生对案例大赛给予的案例材料进行分析,形成案例报告的过程实质上是在进行案例研究。通过案例大赛的锻炼,学生可以提高自身案例分析能力,进而更好地开展案例研究;当然,学生在案例研究中构建的分析问题框架可以帮助其在案例大赛中抓住案例问题的关键之处,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对案例大赛案例开展研究。此外,近年来已有多篇参赛案例报告在经过修改之后成功入选全国MPAcc教学案例库[3],学生在“赛”环节形成的成果成功促“研”,两者相辅相成关系更为密切。
5. 以“赛”育“产”,以“产”哺“赛”
全国和省级MPAcc学生案例大赛是学生深入企业调研,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进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平台;同时,企业也可以在大赛过程中选拔和考核优秀选手,招纳优秀的会计硕士人才[3]。因此,在“赛”环节中,学生可以通过展现和提升自身能力,优先获得企业实习或工作机会,进而积极参与“产”环节。当然,企业也为案例大赛开展与进行提供了案例资源,为学生深入企业调研实践提供客观条件,即在“产”环节也积极反哺“赛”环节。
6. 以“研”促“产”,以“产”强“研”
学生在“研”阶段进行案例分析,形成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思维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在“产”环节中更为深度参与企业实践,促进“产”环节的展开。反之,学生在参与企业实践中,企业可以为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提供真实的企业环境与行业环境,从而提高学生在案例分析方面的广度与深度。因此,在“研”与“产”的循环运行培养模式下,学生可以在丰富自身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强化思维分析和实践创新等能力。
(三)会计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
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离不开保障机制的构建。构建保障机制也需要政府、高校与企业三方共同参与。
在会计硕士人才培养模式中,政府处于政策性和引导性地位。2021年11月,财政部发布《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其中明确了政府机构要完善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体系,包括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核心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案例库建设和教育质量认证等方面[4],這便涉及到“教、研、赛”三个环节;此外,会计教指委针对案例大赛和优秀论文评选等工作也有明确的指示和评价标准,都是为了保障会计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稳定运行。
作为会计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参与方,高校与企业可以发挥监督和激励作用,保障会计硕士人才培养模式良好运行。为了提高“教、研、赛、产”环节的培养质量,高校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制定专业化与规范化的奖惩制度,形成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和保证体系[5],并与培养环节挂钩,对于参与度高的、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于没有达到要求的学生,给予相应的惩处,达到用制度推动人才培养的目的。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可以设立奖助学金资助学生,也可以通过学生实习提前吸纳优秀的会计硕士生进入企业工作。这些方法都可以监督或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研、赛、产”四个环节,进而保障会计硕士人才培养质量。
二、职业需求导向下“教、研、赛、产”融合的会计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湖北经济学院实践
湖北经济学院在会计硕士人才培养中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其在职业需求导向下“教、研、赛、产”融合的会计硕士人才培养模式所进行的实践。在全国MPAcc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湖北经济学院坚持以职业需求为培养目标,结合现有资源建设“教、研、赛、产”四个方面,进而形成了坚持重职业操守、重实践应用、重综合素质的“三重”人才培养特色[6],并通过构建监督与激励等保障机制,推动人才培养模式良好运行,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育高质量会计硕士人才。
(一)案例教学为主的“教”
案例教学可以拓宽学生思维,增加学生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学习能力,进而为后续学生进行案例研发、参与案例大赛等方面打下基础。湖北经济学院在进行会计专业硕士教育时,便明确了课程教学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将分析、解决案例问题的思维贯穿在课程中。同时,湖北经济学院在2011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会计专业硕士(MPAcc)人才培养项目后,立足会计专业硕士人才的市场需求,开设了中小企业财务主管(CFO)、金融企业会计、注册会计师(金融审计)3个专业方向,针对不同方向设置了不同的专业课程,特别是设置不同类型的专业仿真实习课程。并且,根据市场对会计专业硕士人才需求的变化,湖北经济学院不断调整和优化课程教学,创建学科交叉,满足人才发展需要。例如在“互联网+”背景下,湖北经济学院新开设课程“大数据与财务决策”以及“大数据审计”,响应数智时代会计专业硕士人才的市场需要。此外,湖北经济学院根据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积极开展第二课堂,不定期邀请实务专家走进课堂,以便学生了解相关行业动态。
为了提高“教”环节的培养质量,湖北经济学院构建了课程教学监督机制。在课程开设之前,湖北经济学院会邀请校外企业与合作院校共同讨论课程开设内容,保证课程设置做到与职业需求相结合。在课程开设中,学校成立研究生教学检查工作组监督教师备课情况,同时也会检查学生的课程参与互动情况。在课程结束后,学校会通过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此外,湖北经济学院将学生课程成绩纳入研究生奖学金评定标准,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学生参与案例教学过程。
(二)案例研发为主的“研”
以案例研发为主的“研”着重培养会计硕士人才研究素养和系统分析能力。湖北经济学院在会计教指委指导下,在案例研究与开发、科研立项和学位论文管理等方面积极推动会计硕士人才培养。在案例研究与开发方面,湖北经济学院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进行案例研发,一方面,对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案例库的教学案例进行相应的奖励评定;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分析与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对湖北上市公司开展跟踪研究,进行社会调查,撰写并出版《湖北上市公司年度综合报告研究》。在科研立项方面,湖北经济学院在研究生一年级便开始推动学生进行校级科研立项项目,邀请校外专家共同进行评审,对予以立项的科研项目给予相应资金支持,同时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导师课题。在学位论文管理方面,湖北经济学院在会计教指委规定的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下,鼓励学生采用案例研究方法撰写学位论文,同时邀请校外实务专家参与学位论文的开题与正式答辩,突出学位论文选题的实务导向和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提高“研”环节的培养质量,湖北经济学院出台相应激励政策以积极推动案例研发。一方面,学生与导师合作研究开发的教学案例成功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等案例库则可以计入学生奖学金评定和导师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鼓励导师指导学生撰写优秀学位论文,若学位论文被评选为全国MPAcc优秀论文,同样对学生和导师进行相应的奖励。
(三)案例大赛为主的“赛”
以案例大赛为主的“赛”是湖北经济学院培养会计硕士人才的重要一环。湖北经济学院要求全体会计硕士研究生积极参与全国MPAcc学生案例大赛或湖北省MPAcc学生案例大赛,以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会计教指委的指导下,湖北经济学院鼓励学生根据各自优势自由组队,并为参赛团队配备专业能力强和具有丰富案例大赛指导经验的指导老师团队;同时,湖北经济学院为参赛团队提供案例研讨室进行案例讨论与案例撰写,并要邀请以往全国MPAcc学生案例大赛获奖团队进行经验分享和指导。此外,湖北经济学院还积极联系校企合作企业,为参赛团队提供可供分析的案例素材。
为促进学生积极参与MPAcc学生案例大赛,湖北经济学院将学生参与全国和湖北省MPAcc学生案例大赛纳入到奖学金评定制度中,根据参赛团队的表现给予不同程度的评定分数。此外,湖北经济学院还会对MPAcc学生案例大赛获奖团队进行通报表扬,给予参赛团队更多的荣誉。由此,湖北经济学院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措施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全国和湖北省MPAcc学生案例大赛。
(四)产教融合为主的“产”
湖北经济学院积极推进校企合作,通过产教融合协同提升会计专业硕士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在会计教指委的要求下,一方面,湖北经济学院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外专家遴选社会导师参与学生培养工作,由社会导师在学生实践与学位论文上给予更多专业性和针对性的建議与要求。另一方面,湖北经济学院不断建设研究生工作站,夯实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向合作企业输送会计人才,再由合作企业向湖北经济学院反馈学生工作情况,由此来不断完善湖北经济学院的会计硕士人才培养。
为了提高“产”环节的培养质量,湖北经济学院积极加强对社会导师工作和研究生工作站工作的管理。在加强对社会导师工作的管理方面,湖北经济学院通过组织校内外专家对社会导师进行遴选,此后基于对社会导师工作的考核情况,决定是否续聘社会导师。在加强对研究生工作站的管理方面,湖北经济学院一方面对研究生工作站的设立有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会通过对研究生工作站的日常管理和绩效考核,保障研究生工作站发挥应有效用。
三、职业需求导向下“教、研、赛、产”融合的会计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湖北经济学院成效
基于职业需求导向下“教、研、赛、产”融合的会计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湖北经济学院会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21年,湖北经济学院成功获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这标志着湖北经济学院自2011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单位以来在会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21年9月,由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杭电)、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大)、浙江高等教育研究院和金平果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联合发布在中国研究生教育分学科(专硕)排行榜上(http://www.nseac.com/html/99/686837.html),湖北经济学院在247所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中位列第8名(5星级)。
(一)学生综合能力明显提高
学生在“研、赛”方面取得的成绩反映了学生综合能力不断提高。在MPAcc学生案例大赛方面,湖北经济学院在中国(2013—2022年)MPAcc学生案例大赛和湖北省(2017—2022年)MPAcc学生案例大赛上取得了良好成绩(详见表1)。
在全国MPAcc优秀学位论文方面,湖北经济学院2018至2020年连续三年共3篇学位论文获评“全国MPAcc优秀学位论文”,相比于部分财经类高校,湖北经济学院获评优秀学位论文次数靠前(详见表2)。此外,自2012年起,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和导师一起撰写并出版了3部《湖北上市公司年度综合报告研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导师队伍建设成绩显著
在双导师培养制度下,湖北经济学院始终坚持导师遴选高标准,优化导师队伍。湖北经济学院打造了一支280余名理论基础扎实、科研能力突出、实践经验丰富的校内外导师队伍。在案例研究与开发方面,10余人次在全国会计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论坛上进行教学案例开发经验交流,13篇教学案例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案例库,10篇获全国优秀教学案例,4篇案例论文在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案例写作大赛中获奖。此外,湖北经济学院主持完成全国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MPAcc深化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项。
(三)校企合作成果突出
湖北经济学院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帮助学生实习与就业。2013年以来学校共建成7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与11个校级研究生工作站,为研究生和导师进行专业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产学研合作平台。工作站合作研究项目的原创性成果被设站单位采纳,帮助设站单位解决了其会计、审计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重要问题。此外,湖北经济学院师生团队依托研究生工作站开展项目研究,并出版了《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设计与评价研究》《会计师事务所人才战略研究》等专著。
(四)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得到广泛认可
2014年湖北经济学院MPAcc人才培养项目中期考核位居湖北省之首。2015年湖北经济学院在全国MPAcc教学管理工作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2017年湖北经济学院“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项目”顺利通过国务院学位办的评估验收。2018年湖北经济学院在全国“特需项目”试点高校经验交流会上作主题发言。2019年湖北经济学院与浙江财经大学合作进行的“基于产学深度融合的MPAcc协同育人新模式探索”项目获浙江省研究生教育学会教育成果二等奖。2019年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显示,湖北经济学院MPAcc在全国235个会计硕士培养单位中排名第16位,位居前6.81%。2022年湖北经济学院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合作的“‘六共同一主线的MPAcc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新范式探索与实践”获得第九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参考文献:
[1] 张俊瑞,王永妍.踔厉奋发:MPAcc人才培养经验借鉴与趋势前瞻[J].财会月刊,2022(4):23-33.
[2] 陳吉凤,侯力纲,刘春晖.“案例”助力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变革——第四届中国MPAcc教育发展论坛综述[J].会计研究,2013(2):91-93.
[3] 王永妍,王化成,高鹏.强化实务导向培养卓越会计人才——MPAcc学生案例大赛的实践探索[J].财会月刊,2020(12):63-66.
[4] 加强新时代会计人才队伍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系列解读之五[J].财务与会计,2022(5):4-8+12.
[5] 郑伟.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问题及其改进[J].财务与会计,2014(12):67-68.
[6] 金苑.“六共同、一主线”探索会计专硕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N].光明日报,2021-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