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两种方法
2023-05-30朱永刚
朱永刚
在教学的过程中,一些教师将“读”和“写”区分开来,在阅读教学中只引导学生阅读,在写作教学中只引导学生写作。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意识到“读”与“写”本身就是密切相关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妨采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将在阅读过程中积累到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中去。接下来,笔者就谈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讲授单篇文章,鼓励学生随堂写作
很多学生害怕写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他们改变对写作的看法,让他们爱上写作。首先,我们要明白每个人对写作有且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在创作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其次,要让学生明白学习写作是需要不断摸索的,任何人都有可能写出好文章來。最后,写作和阅读是相通的,阅读大量的经典作品也有助于提升写作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教材中的课文为基础,讲授单篇文章,鼓励学生随堂写作,勇敢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争做“小作家”。
例如,在讲解《说“木叶”》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先引导学生区分“木叶”和“树叶”两个概念。从表面上看,“木叶”和“树叶”是同一种事物,没有什么值得讨论的。“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木叶”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但是,将其放到诗歌中去读,学生就会发现二者存在较大的差别。有的学生提到,“树叶”在人们的印象中是平平无奇的,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象。“树叶”可以是绿色的、黄色的、褐色的、红色的。“木叶”则不同。“木”不仅容易使人想起树木的枝干,而且还带有一定的暗示性,会使人联想到“木”的颜色和质地。树木的枝干一般是褐色的,摸上去是干燥的。于是,见到“木叶”一词,人们自然就能联想到褐色的、干燥的落叶,感受到它所带有的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出自《九歌》)
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随堂写作。“木叶”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比较常见的意象,最早出现在屈原的《九歌》中。作者仅仅围绕“木叶”就探讨了古典诗词的意象之美,非常巧妙。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具体来说,可以在教材中选取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语,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让他们围绕这个字或者词语写一篇散文。为了充分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让他们自由组队,合作完成一篇文章,并在班级内诵读、分享。
二、讲授多篇文章,引导学生积累写作技巧
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文章。这些文章的内容、形式等都各具特色。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些相同类型的文章整合起来,引导学生阅读,从中积累各种写作技巧。将多篇同类型的文章放在一起引导他们分析、对比,可以帮助其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某一类文章的写法。
比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恩格斯在自己的好友马克思的墓地上发表的讲话。在开始教学前,教师可以多选择几篇演讲稿,如《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我有一个梦想》等,将其整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思考这类文章具有哪些特点。通过阅读,学生会发现演讲稿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演讲者需用观念、感情、事例、理论来打动听众,必须提出听众关心的问题,或围绕听众关心的话题进行演讲。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类型的听众,演讲者往往需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2.具有较强的逻辑性。逻辑清晰,语言有力,才能被听众接受,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
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归纳、整理一下从这三篇演讲稿中学到的写作技巧。如:可以在演讲稿中综合运用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通过叙述来记录事实,通过议论来阐明观点,通过抒情来吐露心声。在叙述和议论的过程中,适时运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选用合适的修辞手法,表达真挚的感情。
总而言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阅读单篇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写作,可以鼓励他们阅读多篇文章,积累其中的写作技巧,“以读促写”,不断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