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文专题教学的经验分享
2023-05-30傅于俊
傅于俊
著名学者袁行霈先生认为,陶渊明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其思想、人品、个性、行为,包括奇闻轶事,为士人津津乐道,并广泛深刻地影响了世人群体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诚如他所言,陶渊明身处一个“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字之奇”的环境,却写出了“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的诗文;他身处一个“个个要官职”的晋、宋群体之中,却选择了“真个能不要”“逃禄而归耕”的道路;他生活在一个众人都追求修仙,以期长生不老的时代,却能真正领悟“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人生哲学。可以说,陶渊明的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在高中阶段开展陶渊明诗文专题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陶渊明诗文专题教学契合“新课标”中设定的“中华传统经典文化研读”任务群。笔者结合语文教材中陶渊明的诗文,紧紧围绕陶渊明诗文所呈现的语言特色、审美风格、生命哲学,甄选了与陶渊明的诗文相关的评论性文章,采用“诗文鉴赏+评论性文章的研读+学习任务驱动”的形式来设计学习活动,以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其人格修养。接下来,笔者就详细地谈一谈。
一、选择教学内容
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我们需解决两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选择陶渊明的诗文?
选择陶渊明的诗文作为专题教学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三个原因:其一,陶渊明诗文的艺术成就极高。欧阳修曾言:“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陶渊明在人人崇尚清谈、雕章琢句的大环境中,能坚持贯彻“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的创作原则,写出“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的“田家语”诗文,是难能可贵且值得学生深入思考的。其二,陶渊明的诗文展现出极高的思想文化价值。陶渊明诗文是中国文学史、思想史上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陶渊明本人经历了“五官三休”,是历史上真正做到“逃禄而归耕”的知识分子。他那抱朴守真的生活原则、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躬耕田园的生活趣味,深深地影响了历朝历代的知识分子。“把握陶渊明这一文化符号,不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陶渊明其人,而且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士大夫文化获得更多感性的认识。”历史上有许多大文豪(如孟浩然、苏轼等)对陶渊明非常崇拜,以至于写下诸多的“和陶诗”“律陶诗”。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现象。其三,“陶学”的发展方兴未艾,人们对陶渊明及其诗文的研究也永远不会停止。因为陶渊明本身就是丰富且复杂的。比如,关于他去世的时间,就有五十二岁、六十三岁、七十六岁等多种说法;多年前,左翼领袖鲁迅与京派文人朱光潜在评判其是否浑身“静穆”时展开了思想交锋。教师带领学生了解这些不同的观点,既有助于他们更加全面地了解陶渊明,又有助于培养其思辨能力。
(二)选择陶渊明的哪些诗文作品?
我们需结合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来选择陶渊明的诗文,紧紧围绕诗文所呈现的艺术特色、审美风格、生命哲学来甄选其他与主题相关的陶渊明的诗文和评论性文章。
在本次专题教学中,笔者选择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五首)《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形影神》《咏荆轲》《乞食》《拟挽歌辞》《自祭文》《饮酒》(其三、其五、其六、其二十)《杂诗》(其一、其二、其五),萧统的《陶渊明传》《陶渊明文集序》,袁行霈的《陶渊明年谱简编》以及其他相关的评论性文章。
二、确定教学目标
在开展教学之前,我们需确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苏轼说:“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出自苏轼的《东坡诗话录》)元好问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出自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其四》)这些评价是极高也极准确的。在奢华文風盛行的六朝,陶渊明能用近似“田家语”的“冲淡”“平和”“自然”的语言赋诗写文,尽显“自然”的审美风格,本身就是难能可贵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细读陶渊明的诗文作品,感受其诗文的语言特色,培养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陶渊明既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真实存在的人,又是一个“活在”后人心中且被不断阐释的“文化符号”。陶渊明究竟是“金刚怒目”还是“浑身静穆”?陶渊明的“逃禄而归耕”究竟有哪些文化意蕴?这些问题都值得学生深入思考。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阅读陶渊明的诗文,思考各种问题,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培养、健全学生的人格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的陶渊明是“无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可见其“论怀抱则旷而且真”。“任真”“自然”的陶渊明已然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袁行霈语)一千六百多年来,“和陶”“律陶”“慕陶”的现象层出不穷。陶渊明的人格魅力也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人。
陈寅恪先生在其《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一文中指出:“然则就其旧义革新,‘孤明先发而论,实为吾国中古时代之大思想家,岂仅文学品节居古今之第一流,为世所共知者而已哉!”陈先生的见解准确而深刻。陶渊明的诸多思想,特别是他对生与死的体悟,在本体论与价值论上都达到了一定的哲学高度。“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体证,已然具有生命哲学的特征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阅读陶渊明的诗文,帮助其领悟其中的人生哲理,培养、健全其人格。
三、设计教学过程
在此次陶渊明诗文专题教学中,笔者先带领学生整体感知陶渊明其人、其诗、其文,再一步步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各种问题,最后鼓励他们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学术小论文的形式呈现出来。
(一)引导学生泛读与陶渊明相关的文章,初步了解其人、其文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为了让学生对陶渊明的人生历程及其诗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在教学的开始,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各种学习活动,以帮助他们“知人论世”。
学习活动一:泛读袁行霈的《陶渊明年谱简编》学生需用浏览、泛读等方式阅读袁行霈的《陶渊明年谱简编》,摘录、勾画其中的关键句子。通过泛读年谱,他们对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以及其家世渊源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对陶渊明行状中的重要事件(如出任桓玄与刘裕的参军,辞去彭泽令返归田园等)有所了解,同时对陶渊明诗文中的一些时间节点有了一定的把握。
学习活动二:精读萧统的《陶渊明传》《陶渊明文集序》
在研究陶渊明的过程中,萧统无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正因为他创作了《陶渊明传》《陶渊明文集序》,世人才得以知晓陶渊明的文学主张、人格魅力和哲学思想。
任务一:《陶渊明传》分别记录了江州刺史檀道济给陶渊明送粮食和陶渊明的好友颜延之受江州刺史王弘之托给陶渊明银钱这两件事。两件事明明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为什么却分别产生“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的婉言拒绝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的欣然接受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呢?请阅读萧统的《陶渊明传》,并回答问题。
任务二:《陶渊明文集序》中说陶渊明“文章不群,词彩精拔,跌宕昭章,独越众类,拥物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请概括这段文字中陶渊明的特点,再结合这段文字,谈谈你对问题一的理解,并写成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论述有力。
(二)引导学生深情诵读陶渊明的诗文,探究其诗文的语言特色
陶渊明诗文的语言具有平淡、自然的特点,历来受到研究者的一致好评。清人王夫之说:“陶诗‘平淡自为一体,平者取势不杂,淡者遗意不烦。非近侄为平,无味为淡也。”感知陶渊明诗文平淡、自然的语言特点,知晓其形成的原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能加深其对陶渊明诗文的理解。
在这个环节,笔者挑选了一些能反映陶渊明诗文的语言特点(平淡、自然)的作品,包括《归园田居》《饮酒》(其五)《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读山海经》(其一)等,供学生反复诵读,同时挑选了张国民先生的《陶渊明诗歌语言艺术新论》、戴建业先生的《回归自然——论陶渊明的诗歌语言》、魏耕原先生的《陶诗“平淡”说反思》等三篇评论性文章,供学生学习。
学习活动一:反复诵读陶渊明的诗歌,找出其中频繁出现的意象。
学习活动二:阅读三篇评论性文章,分别概括其观点,并思考作者选用了哪些材料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材料与观点之间有何关系。
通过参与第一个学习活动,学生一方面可以发现陶渊明诗文中频繁出现的意象是飞鸟、白云、微风、菊花、草木等富有田园气息的自然景物,另一方面可以直接感知其朴素、平淡的语言风格。通过参与第二个学习活动,学生一方面可以了解陶渊明诗文语言特色形成的原因与审美价值,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归纳名家、学者的观点,加深对陶渊明其人、其诗的了解。
之后,笔者还为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学习任务:
梁启超先生在《陶渊明文艺及其品格》中说:“渊明何以能有如此高尚的品格及其文艺?一定有他的整个人生观在背后。他的人生观是什么呢?可以拿两个字来概括他:自然。”
戴建业先生说:“渊明诗歌语言的‘自然特性萌发于诗人存在的深渊,源自他的委运自然的存在方式,也来于他对世俗的超越。诗人对生命有着深度的体验,他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目的就在于生命自身,自然而不矫饰地表现生命——任真——就是生命目的和价值的圆满实现。”
以上两名学者的评论恰恰道出了陶渊明的诗文具有平淡、自然的语言特点的两个原因:一是受他的生活经历的影响,二是受他的人生哲学的影响。
请你根据以上两个结论,结合《饮酒》(其五)写一篇1000字以上的文学评论,并参与班级交流活动。
(三)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感受陶渊明诗文的审美风格
关于陶渊明诗文的审美风格,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朱光潜在《说“曲终不见人,江上数峰青”》一文中说:“‘静穆是一种豁然大悟,得到归依的心情。它好比低眉默想的观音大士,超一切忧喜,同时你也可说它泯化一切忧喜。这种境界在中国诗里不多见。屈原、阮藉、李白、杜甫都不免有些像金刚怒目,愤愤不平的样子。陶潜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鲁迅先生在《题未定草》中则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形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更加抑扬,更离真实。”还说:“自己放出眼光看过较多的作品,就知道历来的伟大的作者,是没有一个浑身是‘静穆的。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由此,足见两位大家对陶渊明诗文的审美风格有着不同的见解。
在這个环节,笔者选择了一些能体现其“静穆”的《归园田居》《饮酒》(其五),与能体现其“金刚怒目”的《杂诗》(其二)《咏荆轲》《读山海经》(其九)两组诗歌,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同时选择了朱光潜先生的《说“曲终不见人,江上数峰青”》、鲁迅先生的《题未定草》(六、七)、钟优民先生的《关于朱光潜评陶潜‘静穆说的新论争中的几个问题》、高恒文先生的《鲁迅对朱光潜“静穆”说批评的意义及其反响》等四篇学术性文章,供学生提炼观点、比较研究。
任务一:概括两组诗歌的主要内容,分别写出你在读完两组诗歌后的所想所感,同时将成果展示出来。
任务二:依次概括四篇学术性文章中的主要观点,谈谈两种观点产生的主要原因、这两种美学风格的特点以及其在陶渊明作品中的具体体现。思考学者在学术争鸣的时候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
(四)引导学生品鉴陶渊明的诗文,体悟其中的生命哲学袁行霈先生说:“陶渊明不仅是诗人,也是哲人,具有深刻的哲学思考,这使他卓然于其他一般诗人之上。”诚然,陶渊明作为哲人,在诗文中展现了“聊乘化以归尽”的生命哲学。陶渊明的生命哲学集中反映在《形影神》《归去来兮辞》《拟挽歌辞》中。在这个环节,笔者引导学生品鉴陶渊明的《形影神》《归去来兮辞》《拟挽歌辞》,阅读戴建业先生的《纵浪大化——论陶渊明的生命意识》一文。
任务一:阅读《形影神》《归去来兮辞》《拟挽歌辞》,找出诗文中直接写生死的句子,并在小组内交流、分享。
任务二:结合陶渊明的诗文,参考戴建业先生的文章,深入分析“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问”“甚念伤吾身,正宜委运去”“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中蕴含的生命哲理。
任务三:面对生与死的问题,陶渊明反复说着“愿君取吾言,得酒苟莫辞”“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酒似乎是他所理解的生命的一部分。而萧统在《陶渊明文集》中则说:“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请在中国知网上查阅相关的评论性文章,写一篇 1000 字左右的学术文章,谈谈“酒”在陶渊明的生命哲学中的表现及作用。
任务四:整合已学过的陶渊明的诗文与已读过的评论性文章,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从陶渊明诗文的语言特色、审美风格、生命哲学中选择一方面或几方面写一篇评论性文章。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材料能够支撑观点,不少于5000字。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独具魅力的诗人、思想家、哲学家,确实值得学生深入研究。通过参与专题活动,学生们对陶渊明及其诗文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魅力,也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