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借助“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学习《登高》

2023-05-30万磊蕾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3年1期
关键词:登高悲情画作

万磊蕾

《登高》是一首对仗工整、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七言律诗。诗人通过写“秋景”来抒发“悲情”,可谓“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在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品读诗歌的基础上,笔者以“杜甫推荐会”为主题创设情境,试图借助学习任务引导他们学习《登高》。

情境如下:

近期,学校将要举行唐宋诗词推荐大会,我们班正好抽中了杜甫的《登高》。为了加深同学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请各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任务。

学习任务一:请为《登高》设计一幅宣传画。

教师布置该任务,意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既然要设计宣传画,就要先解决“需要画什么”的问题。我班的学生大都能够通过自主朗读走入“诗境”。在读诗的过程中,他们尝试用画圈的方式勾选出诗歌中出现的主要意象,并对其加以区分。如:

自然类:风、天、渚、沙、落木、长江。

动物类:猿、鸟。

教师首先肯定了学生的阅读成果,接着提问:“以上内容是否都适合入画?”借助这个问题,可以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做出取舍和判断。有的学生结合既往经验提出:“‘天在画中一般很少也很难单独被呈现出来,画‘一只飞鸟就足够了,正好可以对应诗中的‘独字。”有的学生说:“‘渚清沙白这样的色调和意境是很难被呈现出来的,不如直接将其舍弃。”还有的学生从欧.亨利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中汲取灵感,想要画几片落叶。不过,小组内部也有不同的意见。有的学生提到:“要使观画者能够看清飘下的是落叶,绘画者就得分别绘出近景和远景。这样一来,构图就会显复杂,不利于展现诗歌高远辽阔的意境。”教师追问:“诗中的‘落木是否能够换成‘落叶?”提出这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联系词语所在的诗句进行思考。學生结合语境去感受和思考,发现“木”比“叶”更加厚重,既符合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也和处于对仗位置上的“长江”一词更相配。诗中既有近景,也有远景,绘画者需适当取舍或者缩放,以呈现诗歌的意境。

有的学生认为,应该让诗人杜甫入画,因为人物“繁霜鬓”的外表是比较容易被画出来的。但是,有的学生表示:“‘艰难苦恨却是难以被画出来的,难道要画一位眉头紧锁、抚膺长叹的老人吗?”教师并不急于解答学生的这个问题,而是请他们跳出思维的圈子,思考是否一定要画人物的正面像。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们的思路纷纷被打开了。

有的学生抓住诗眼“悲”分析,认为诗歌写了以下几种悲情:

目及秋景之悲、作客他乡之悲、年老多病之悲、功业无成之悲、亲朋零落之悲、独自登台之悲……

教师提出问题:“对此等悲情,该如何排遣呢?”(旨在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与“酒”有关的诗句)有的学生提出了“古人多借酒浇愁”的观点。但是,诗人因病断酒,故而连这一点也无法实现。

悲情如此之深,诗人自然不堪重负。学生认为在画面中呈现诗人的背影或者侧面的剪影更好。身形最好要消瘦一些,略微佝偻。秉持宁少不滥的原则,运用国画中“留白”的技法,给观画者留下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学习任务二:请在宣传画上题写一段词。

该任务能在前一个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

教师首先展示一组文人画,并与学生一起赏析画及画上的题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基本明确了:所题之词需与画作密切相关,但又不能太过直白。如果词与画不相关,往往会出现词画分离的情况,不利于观画者欣赏画作;如果所题之词太过直白,则会使观画者失去想象的空间,难以获得良好的观画体验。

接着,让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过的杜甫的诗歌,引导其全面地感知人物,进一步体察诗人的身世之悲,体会他的忧国之情。

之后,引导学生欣赏“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拓宽其眼界,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表达。

部分学生的题词如下:

1.诗史千言那堪付,傲骨一身纵古今。(该生从对仗工整的律诗中找到了灵感,对诗人作出了较高的评价。)

2.一杯酒

留在了那个秋

你则留在了唐朝的余晖里。(该生模仿“三行诗”写出了自己的感受,表达了无奈叹惋之情。)

3.他也曾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翩翩少年,也敢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慨,最终却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收场。(该生采撷杜甫的名句,增强了画作的感染力,以引发观画者的共鸣。)

以上题词与画作的意境相符,能启发观画者把重点放到画作之外,走进诗人杜甫的内心世界。

北宋苏轼云:“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这句话的意思是写诗和绘画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既主张技法天然也需要具有清新的风格。在此之后,张舜民则更加直白地提出“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观点。笔者在备课的过程中受到“诗画一家”理论的影响,希望通过布置与绘画相关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将诗与画联系起来,培养其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事实证明,如此开展教学是可行的。本节课的教学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登高悲情画作
悲情英雄
学生画作欣赏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行走的时髦画作
《登高》教学设计与反思
执教“登高”绝句及对“群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悲情中亦有壮怀——重读《项脊轩志》有感
陈水扁“悲情奔丧”
悲情富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