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叙事疗法在厌学问题个案辅导中的运用

2023-05-30沈利红

中小学班主任 2023年1期
关键词:个案辅导厌学

[摘要] 本个案涉及一名由于厌学情绪導致产生自杀意念的小学生。教师在辅导中利用叙事疗法的相关技术,对个案的问题进行外化,并且在建立良好咨访关系的基础上,利用解构对话、重构故事等咨询技术,促使个案的厌学情绪得到缓解,取得了较好的咨询效果。

[关键词] 叙事疗法;厌学;个案辅导

叙事疗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是后现代心理治疗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心理咨询领域一种非常重要的治疗方法。叙事疗法强调通过咨访双方平等的对话,通过优势视角进行工作,协助来访者构筑希望,提升干预成效,主要咨询策略包括问题外化、解构对话、重构故事等。

一、个案基本情况

1.个案资料

小桐,小学四年级男生,来自一个四口之家。家中还有爸爸、妈妈和一个上初中二年级的哥哥。爸爸平时负责照顾小桐的饮食起居和学习,妈妈照顾得比较少。

小桐身体状况良好,无重大疾病史。经心理健康普查发现,小桐有轻生意念,PHQ9量表(抑郁障碍自评量表)得分16分,其中第9题:“有不如死掉或用某种方式伤害自己的念头”,选择“几乎天天都有”。MHT量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得分为53分。介入干预时,小桐情绪状态低落,自我效能感低下,但没有实际的自伤自杀行为。

2.学生主诉

小桐讲述:“我很早之前就想过自杀,因为觉得自己很没用,我读书成绩不好,同学们也看不起我,家里哥哥经常跟妈妈吵架,吵得我很烦,爸爸又经常让我做作业,我都没有玩耍的时间。奶奶还经常会说我比不上哥哥。我觉得自己活着没有任何意义,还不如死了算了。我考虑过自杀的方式,比如跳楼、被人用枪击或者窒息而死,但是想想觉得父母养育我也花了很多钱,挺不容易的,所以一直没有实施,没有伤害过自己。”

3.观察与他人反映

教师观察反映:小桐个性比较内向,成绩在班里属于下游水平。他对自己缺乏信心,在班里没什么朋友。在学习上,小桐比较懒散,经常拖欠作业,学习成绩也不理想。

二、个案问题分析

1.问题评估

医院转介后评估其抑郁症状不明显。根据访谈结合问卷评估,小桐有严重的心理问题,但没有自残自伤的行为。小桐的自杀念头是由于家庭环境和自身能力导致厌学情绪堆积,且状态持续时间比较长。

2.问题分析

(1)个性特征:小桐性格较为内向,与人交往时容易退缩,遇到困难以逃避为主。

(2)家庭养育:小桐有一个优秀的哥哥。父母没有考虑到两个孩子的个体差异,把弟弟当作哥哥的复制品进行培养。结果发现弟弟的能力完全达不到哥哥的水平,于是对小桐进行语言上的贬低,导致小桐自尊水平低下。

(3)人际关系:由于该生交往模式比较被动,很难融入群体。只有同样被群体排除在外的个别同学愿意与之交往,被孤立的遭遇加剧了小桐心理问题的发展。

三、辅导路径

1.第一阶段:融洽关系,外化焦虑

小桐第一次来咨询室是应邀前来的,我跟他聊了心理测验的情况。小桐告诉我,由于自己学习成绩很差,同学们都看不起自己,父母也会骂自己笨,觉得自己很没用,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没什么意义。

他愿意把自己的情况告诉我,但是希望我不要把他的想法告诉别人。我告诉他心理咨询中的保密原则,如果涉及伤害自己和他人,我是不能为他保密的。我向他保证我会用很好的方式跟他父母沟通,他们绝对不会对他进行责骂,小桐这才放心。小桐说很怕别人骂自己,爸爸教自己数学的时候总说自己很笨,当老师发现他作业没交时也会对他进行责骂。他说,听到这样的评价,觉得自己很没用,活着特别没意思。

小桐告诉我,爸爸妈妈经常会在辅导题目时流露出哥哥比自己强的意思。爸爸平常总是让自己做作业,生活中只有学习,太无聊了。他喜欢乐高,可是爸爸总不让他玩,说玩乐高浪费时间。

小桐说,自己在学校里也没什么朋友,班里只有小强一个人愿意找自己玩,但是小强又喜欢去捉弄别人,而且还要求跟他一起去捉弄别人,所以他并不喜欢跟小强玩。

在沟通交流中,我发现小桐特别真实,也很可爱。通过这次沟通,我和小桐的心理距离拉近了很多。小桐愿意跟我讲他的心里话,也觉得跟我聊天是安全可信的。

第二次咨询我把咨询重点放在了问题外化上面,希望能够利用叙事疗法的问题外化技术,降低小桐的自卑感,减少负面经历给他带来的紧张焦虑。我让小桐在咨询室挑选一个合适的娃娃,用这个娃娃代替自己的问题,并给这个问题取一个名字。小桐给这个娃娃取名为“烦”。接着,我让小桐尝试讲述自己和“烦”的故事,“烦”是怎么找到自己的,发生了什么让事情变得很糟糕。小桐断断续续地讲述着自己和“烦”的故事,他说原本“烦”在很远的地方,但是自己上小学了,开始进入培训班学习。一次英语练习中,他一走神,“烦”就从远处跑了过来,导致他没有办法听到英语老师的问题,结果把场面搞得一团糟。后来,“烦”就经常在英语课上出现,只要“烦”一出现,自己就没有办法集中精力听课。爸爸讲数学题时“烦”也经常来捣乱,老师上课的时候“烦”也经常出现,导致自己越来越没办法好好学习,自己也希望“烦”能够远离自己,但是它似乎总是会在学习的时候如影随形。故事越讲越深入,小桐的状态也越来越放松。

因为小桐心理筛查结果较为异常,在跟小桐进行访谈后我又约谈了小桐的父母。小桐的父母听到小桐有轻生的念头后特别惊讶。小桐的学习一向是由爸爸来负责的,妈妈几乎不参与小桐的学习。小桐的爸爸由于长期辅导孩子学习,知道孩子厌恶学习的情绪由来已久。

第一次面谈,我和小桐的父母形成了一个联盟。我告诉他们,学校和老师不是因为孩子有问题来质疑他们的,而是希望和他们一起帮助孩子摆脱目前的困境,毕竟孩子最大的支持来源是家庭,希望父母能够首先看到孩子的问题,接纳孩子原本的模样。面谈结束后,小桐的父母表示回去会好好商量,并表示愿意配合学校解决孩子面临的问题。

2.第二阶段:解构对话,提升效能感

小桐总是觉得学习很没意思,不想读书,想要玩,特别畏难,特别不愿意在学习上付出努力。我问他,如果给自己打个分,在学习上大概用了几成的力气。小桐说大概四成,剩下的精力都花在了如何逃避不做作业上。如何让“烦”远离小桐是下一阶段的重要任务。

我希望通过一次具体的学业辅导,让小桐感受到学习并没有他想象得那么可怕。哪怕是他最害怕的学习任务,也没有那么可怕。只有他亲身体会到克服困难的成就感,他才能产生信心,发生改变。

小桐在语文上最大的困难是识记。他总写错别字,默写总是错很多。这一天,我把他留下来默写两首古诗。小桐当天的默写任务表现得很糟糕。我让他在黑板上重新默写这两首古诗。考虑在黑板上让他默写是因为粉笔字比较大,能够看清文字的间架结构,更容易让小桐记住,而且在黑板上写字也是学生们很喜欢的一件事情。当我向小桐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他表现得很痛苦,不愿意动笔,认为自己一定默不出来。

我问他:“现在‘烦’在你身边待着吗?”他说:“是的。”接着,我启发他:“我们可以让它坐得离我们远一点吗?”小桐说可以试试,他把那个名字叫作“烦”的玩偶放得离自己远了一点。接着我又继续问他:“我们可以开始学习任务了吗?现在它还能影响到你吗?”小桐说还有一点点,但是不影响,应该可以开始。

于是,我鼓励他一句一句默写,写错了不要紧,经过几遍反复的练习,他发现这个任务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难,小桐的信心增强了很多。结束的时候,小桐告诉我,这一次“烦”很乖,没有出来捣乱。我告诉他,其实我们有很多办法可以让“烦”变得乖一点。

在接下来的咨询中,我让小桐寻找自己可以让“烦”变得乖一点的时刻,并想一想自己是如何做到的。小桐找到了一些瞬间,比如在一次完成一道比较难的数学题时,一次在和同学们合作完成语文成语接龙时,“烦”都比较乖。小桐觉得让“烦”乖一点还是有可能的。

与此同时,我给小桐的父母也提了三点建议:(1)希望妈妈能够在跟青春期的哥哥发生矛盾时利用其他的方式代替争吵,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2)希望爸爸能够改变一下辅导小桐的方法,可以运用奖励的方式激励小桐有动力去完成作业,要从小桐的实际情况出发给予奖励;(3)希望爸爸多陪伴小桐做一些他喜欢的事情,比如陪小桐玩玩乐高,给小桐一些特别的亲子时光,让他感受到在这个家里他也是有存在价值的。小桐的父母表示他们会去做一些改变,接纳小桐与哥哥的不同之处,更多地去鼓励、肯定小桐,让他对学习和生活产生更多的热情。

3.第三阶段:重构故事,改变认知

经过前期辅导后,小桐在很短一段时间内有了一些改变,但是并不明显。下一阶段的目标是帮助小桐对他和“烦”的故事进行重构,以建立新的叙事,寻找未来的方向和希望。

这一天,小桐和“烦”一起坐在咨询室的沙发上,我和他有了这样一次对话。

我:在你认识‘烦’以前你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可以介绍给我认识吗?

小桐:应该是一个很快乐的、很爱学习的小孩吧。

我:现在你学到了哪些训练“烦”的方法了呢?

小桐:在比较重要的时刻我会让它坐在旁边不要吵,比如考试的时候,那个时候我只要轻轻告诉它别吵我就行了,它还是比较听话的。

我:那它现在什么时候比较不听话呢?

小桐:做作业的时候吧,特别是作业很多的时候,它就会经常跳出来干扰我。

我:如果你学会了训练它,你觉得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呢?

小桐:那就太好了,它总是乖乖听我的话,当我有很多作业的时候我也有耐心将它们一一完成,老师就不会批评我了,爸爸应该也会表扬我的。

我:看起来,只要我们把“烦”训练得更听话一些,未来就会变得很美好啊。那么,我们今天一起来想想办法,让“烦”变得更听话好吗?

接着,我跟小桐展开想象,把“烦”当作一个无聊的小孩,思考如何让一个无聊的小孩听话,从而不打扰到自己。小桐说可以给它一些好吃的或者好玩的,还可以承诺它等自己完成作业就跟它一起玩,或者经常表扬它,让它更愿意坚持在旁边安静地待着,也可以让它去结交更多的朋友,这样“烦”就不会无聊了。

我表示很欣赏小桐的想法,并且希望他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自己在做作业时,“烦”可能在干什么。而且我还允许小桐把咨询室里面的“烦”带回家,等到作业很多的时候拿出来,先把“烦”安顿好再做作业。

经过这样的反复演练,小桐告诉我,他已经学会如何训练“烦”了,至少“烦”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听话的。

解决了“烦”和小桐的关系问题后,小桐的生活顺畅了许多,他变得更积极主动,也不怎么排斥做作业了。

四、个案辅导效果

1.辅导效果

对小桐的辅导持续了一学年,小桐的改变非常明显,从最初的低迷不振的状态,到后期动力满满的模样,也让我们看到了叙事疗法在厌学问题上的作用。

一年后,再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筛查,小桐PHQ9的得分为7分,自杀意念则选择了“从来没有”,MHT的得分为38分,两张量表的分数都呈现了明显下降的趋势。当我再次跟小桐进行沟通时,他表示自己觉得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挺有意思的,虽然学习还是很难,但是自己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还希望自己能够做得更好。家里的氛圍也比以前好了很多,现在回家能够感受到家的温暖,爸爸也不像以前那样逼迫自己了,同学们也对自己友善了很多。

2.辅导反思

(1)将问题外化,拨开迷雾显本质

小学生厌学的现象越来越常见,如何帮助学生克服不利因素,拨开迷雾,看清问题的本质,是促使其改变产生的关键点。本案例中,我利用叙事疗法的问题外化策略,提取了个案身上对学习厌恶的情绪,并将之形象化,有利于个案减轻责备和防御带来的压力,使治疗的焦点从问题转移到问题与个案之间的关系上,也能够让个案自身更好地看清问题的本质。

(2)为成长赋能,改变一触即发

在一次语文习作中,小桐以“学习不怕根底浅,只要迈步总不迟”为题写了一篇文章,回顾了自己成长的心路历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二三年级时,我总是成绩不好,也没有梦想。那时我就觉得,我成绩差是因为我智商低,记忆力差,人又丑又胖,成绩又是全班倒数。我那时候想,不要说人跟我比,猪都比我强一些。于是,我开始自暴自弃,每天唉声叹气。慢慢地,我把负能量积累起来,自己接受不了了,就想自杀……后来,我开始改过自新,努力学。我没多努力就记住了许多词,我发现他们也没有比我强多少。我相信,不久后,我就能变好,学习不怕根底浅,只要迈步总不迟。”

在辅导中通过解构对话、故事重构等技术的运用,为小桐赋能,为小桐的父母赋能,为小桐问题的改善提供了很好的成长土壤。叙事疗法强调以来访者为中心,强调从积极视角看待来访者的问题,强调由关注问题转向关注个体,有助于个案产生积极的改变。小学中低段学生的厌学问题成因虽然复杂但是干预难度并不大,效果也比较明显。叙事疗法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方法,在实践中可以广泛运用。

沈利红   浙江省杭州市娃哈哈小学。

猜你喜欢

个案辅导厌学
不想读书的中职生
爱哭的男“黛玉”
请你们关心我
我真的不适合在这里读书吗?
大学生厌学情绪浅论
写给厌学的孩子们
新形势下探究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女性主义视角下留守女童问题的个案辅导介入 模式初探
学生厌学心理的矫治探究
一例学生厌学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