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视角下留守女童问题的个案辅导介入 模式初探
2016-12-27李晓夏李幸
李晓夏+李幸
摘要:随着我国外出打工人群队伍的不断增大,大批农村留守女童成为了无人看管的弱势群体,也使农村留守女童在教育及社会化过程中的成长问题日益突显。以中国中部某县属X乡镇为个案研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访问了12位留守女童,运用女性主义治疗的相关理论,从社会工作辅导的理念、工作进程及方法技巧等角度,探讨了女性主义社会工作辅导在农村留守女童问题中的介入模式。
关键词:女性主义 农村留守女童 个案辅导
中国社会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之后,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向了城市。留守在农村的农民工子女数量也随之激增。然而,基于“男孩好养”等传统观念,外出务工人员又倾向于将男孩带在身边,这就使得更多的农村女孩留守在了家里。因农村留守女童处于边缘地位,不被纳入主流社会视野之中,我国学术界对农村留守女童问题的研究零星而稀疏。
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在X乡镇所收集的田野调查资料与展开的留守女童心理问题的行动研究,并运用女性主义治疗的相关理论,来总结女性主义视角下个案辅导的介入模式。
一、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辅导理念
1.以差异求平等。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男女平等”的论调,持女性主义视角的社会工作者,强调差异的存在;并且,也批判传统社会工作者将案主视为同质性群体的做法,认为这样的理念实际上对案主造成了压迫。我们的调查发现,对于中国大多数的农村留守家庭,特别是有着多个孩子的农村留守家庭而言,留守女童事实上已成为了“替代母亲”的角色。而这些女孩打理家务,从事农活,照顾爷爷奶奶或年幼的弟弟,甚至为了兄长上学而退学打工。在“男女平等”的幌子下,留守女童的性别和年龄被忽视了,她们被照顾的特殊权利被抹杀了,其本应享有的福利被剥夺了,相应地,其生存环境也变得日益恶化。因此,要求平等,第一个需要重视的介入理念就是承认差异,以差异求平等。
2.赋权增能。在具体的辅导工作中,要求工作者带给留守女童一个全新的视角,即让留守女童了解到自己拥有哪些优势素质和环境资源,以帮助她们实现自己理想(即回应其需求),增强其自信心。与此同时,促进赋权则意味着,相信留守女童不仅具有优势和潜能去解决其生活中的困难,并且她们也有能力去增加其优势,以此为社会整体利益做出贡献。
3.反抗父权。反抗父权,事实上是一种抗逆力,是一种反弹的力量,是女性面对父权的磨难和挫折而抗争的能力,也一种“自我纠正体制”。因为在这种能力和体制的导引下,女性可以自己超越和克服异常困难的负面事件。从这个角度看,女性主义视角中反抗父权的理念,就是指相信所有的女性都具有内在的学习、成长及改变的能力。相应地,这就要求工作者利用积极期望的驱动力量,去激发这种反抗的力量,用信仰、希望及爱去点燃女性的潜力。
二、女性主义视角下辅导模式的工作进程
1.订立阶段。在这个阶段,社会工作者需要完成的工作主要有四个方面:无条件接纳,传递给这些留守女童一个“工作者随时在此等候的信息以及无条件的爱”;治疗过程透明化,邀请留守女童全程参与治疗,让这些女孩自己决定自己的未来;减少工作者与案主之间的权力差异,尊重女孩的话语权;检视辅导过程中的权力平衡,营造平等的关系,重现将生活中男女权利的不平衡,引导这些女孩子进一步去思考如何在主流社会的压迫下,表现得不卑不亢。
2.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主要应完成三个方面的工作:性别角色分析,帮助这些女孩认识到其问题是社会与家庭对男孩女孩的刻板印象或期望造成的,并非她们个人的责任;社会-政治分析,强调留守女童的问题是内在心理因素与外在环境的影响互动而成;优势分析,从留守女童自身到周围环境中,发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提升留守女童的能力建设。
3.计划与订立契约阶段。社会工作者需要完成三方面工作:界限澄清与责任归属,解构问题,让留守女童不再将自己病态化,以此把由社会文化承担的责任从自己身上卸除;对未来的乐观愿景,培养留守女童积极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与目标,不受社会和家庭的钳制;重新架构,将痛苦的记忆代之以正向、乐观的解释。
4.介入阶段。这一阶段是工作的主体,需要完成的任务较多,主要有两大方面的工作:(1)增进自我觉察、接受自我觉察、加强自我接受度、发展行动的力量。引导留守女童畅所欲言,了解她们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坦然接受自己有这些需求,从而化解可能产生的冲突。(2)了解社会的限制、接受社会的限制、接受自己的能力与限制。鼓励留守女童体验新的选择,可以冒险,也要学会承担冒险所带来的责任。
5.检讨与终结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有五项任务:肯定训练,训练并要求留守女童在以后的生活中多说肯定自己的、正面的、积极的话,清楚而平等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家庭作业的运用,要求留守女童每天做一些行为方面的训练,来肯定自己的努力成果;建立联系系统;成立农村留守女童的支持小组,以此在遭遇痛苦时,留守女童可以寻求同辈、家庭及社区的支持,避免孤立无援的状态;结束工作,温柔而坚定的离别,做一个“愿望树”,写一张祝福的小卡片,或是一份代表祝贺留守女童独立走上发展道路的小礼物,都是“结束与分别”可以选择的较妥方式。
三、女性主义视角下辅导模式的方法技巧
1.伙伴关系。据本次行动研究发现,性格柔顺的留守女童可能会对工作者言听计从,从而使工作者很容易忽略留守女童真正的需求和想法,忽略她们自己发现自己的问题及价值的能力,忽略她们自己解决自己问题和实现自我发展的潜能。因此,在工作关系展开伊始,社会工作者就必须使留守女童认识到,留守女童与社会工作者之间是平等的关系,相应地,在分析和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应鼓励她们尽量多谈自己的理想、兴趣和行事习惯,全程参与评估和决策,共同缔造实践的目的、目标和任务。同时,对于个性抗拒排外的留守女童,工作者应及时快速地和她们建立伙伴关系,以化解其排斥心理,为以后工作地顺利开展创造条件。我们认为,在这里,采取游戏的介入方法是不错的选择。因为,与这类留守女童玩熟悉的游戏,可以化解留守女童的抵触情绪,渐渐地,留守女童会把工作者当作自己的玩伴,也愿意和工作者聊天。
2.经验叙述。女性主义者批判教条式的工作方式,批判“静默文化”对女性发出自己声音的限制。从女性主义社会工作辅导出发,社会工作者首要的工作是,鼓励留守女童说出她们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她们一起体验生活中的快乐与痛苦,找出这些经验带给她们的创伤与重新站立起来的勇气。随后,工作者要与她们一起重构生活,把注意力聚焦于留守女童如何生活以及从她们的经验里寻找意义。
3.文化脉络。这里的“文化脉络”,指的是一个群体所特有的文化氛围。而将女性主义“文化脉络”放入我们在X镇的农村留守女童社会工作辅导介入中,我们认为,就是应将留守女童放在其特有的文化脉络中来看待,以此把家庭问题公共化,为遭受家庭虐待或被忽视的留守女童赋权,为被迫辍学而从事家务或农务的留守女童增能,从而培养留守女童的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鼓励她们为维护自身的权利而斗争。由此,她们就可以拒绝伤害,拒绝家庭暴力,拒绝正当权利的剥夺。
参考文献:
[1]周宗奎,孙晓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01).
[2]郭少榕.留守儿童问题性别差异调查分析——以福建省为例.青年研究,2006,(05).
[3]武慧玲,陆福兴.关注留守女童的性安全问题.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04).
[4]李晓凤,王曼.留守女童成长问题的若干表现及其对策研究.青年探索,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