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几点思考

2023-05-30赵研学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 2023年1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小学语文

赵研学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主要存在教师劳动教育观念传统、劳动教育内容浅显、劳动教育渗透方法单一等问题。教师要从转变观念、挖掘元素、丰富途径等方面做起,不断提升劳动教育素养,强化劳动教育渗透意识,提升劳动教育实效,真正让劳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

关键词:小学语文;劳动教育;劳动意识;劳动习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既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又能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然而,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劳动教育渗透效果不佳,暴露出一些问题。语文教师要厘清劳动教育内容的特点,提高思想认识,采取多种策略渗透劳动教育,彰显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一、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

1. 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传统的学科教学只重视教材知识的传授,追求所谓的高分数,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忽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重智育而轻德育,不利于素质教育的落实。劳动教育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的劳动知识,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促进综合素养的发展。

2.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许多学生由于缺乏劳动实践,所以不理解劳动的意义。开展劳动教育,有利于学生理解美好的未来需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的道理,进而热爱劳动、积极劳动,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 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学生参与劳动,能够体会衣、食、住、行皆离不开劳动,理解劳动决定发展,进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教育能够引导学生理解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都值得被尊重的道理,避免学生陷入歧视体力劳动的泥沼。

4.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放手实践,大胆尝试和探索,让学生手脑并用,即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打破原来的思维定式,革新操作方法,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现状

1. 劳动教育观念传统

部分教师只注重劳动理论的教育,忽视了学生劳动能力、劳动习惯的培养;部分教师对劳动教育存在偏见,把学生参加體力劳动、干活简单地归结为劳动教育,有时将劳动作为惩戒学生的手段等,这些做法违背了劳动教育的初衷;还有部分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存在局限性,认为没有必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意识薄弱,劳动知识储备不足。

2. 劳动教育内容浅显

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但是,部分教师缺乏深入研读教材的能力,只能捕捉到教材中显性劳动教育资源,无法挖掘教材中的隐性劳动教育资源,对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梳理。此外,部分教师不善于利用课外劳动教育资源,影响了劳动教育渗透工作的持续开展。

3. 劳动教育渗透方法单一

方法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工具,教学方法是否恰当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部分语文教师在渗透劳动教育时,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充足的实践经验,且渗透方法单一,不能充分发挥语文教育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效果。部分教师习惯采用单一的理论讲解,鲜少开展具体的实践操作,学生劳动体验感不强,影响了劳动教育的渗透实效。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

1. 转变观念,强化劳动教育意识

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劳动素养影响着劳动教育的高度和深度。劳动教育是一种价值观教育,青少年阶段正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一旦对劳动缺乏正确的认识,轻视劳动、远离劳动,将对其人生选择和终身发展造成消极影响。小学语文教师要摒弃应试教育中“唯考分”“唯升学”的教育思想,要明确认识语文学科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积极树立以劳动教育人、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积极承担起渗透劳动教育的重任,在扎实教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将劳动教育渗透其中,努力将学生培养成能够从事社会劳动的有用人才。

例如,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统称“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是一篇说明文,主要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以及用不同材料造纸的优、缺点。教师在教学时,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融入劳动教育。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记载文字的载体,从“龟甲和兽骨”“青铜器”“竹片和木片”“帛”“麻”到“纸”,认识“纸”的发明过程,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转变轻视劳动的错误思想。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渗透劳动教育。

2. 挖掘元素,整合劳动教育资源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解读,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劳动教育内容,找到最佳结合点,让学生在文本的学习中感悟劳动精神。例如,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落花生》这篇课文详细描写了收获花生的情景,通过谈论花生的品质使学生明白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让他们从内心深处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又如,教材四年级下册《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这篇课文,介绍了纳米技术及利用纳米技术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从古至今脑力劳动都很重要,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都不可或缺,在体力劳动的基础上,利用好脑力劳动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便利。

除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外,教师还应当积极将劳动教育延伸到课外。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蕴含劳动教育资源的文章推荐给学生,还可以组织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在植树节组织开展以“植树常识知多少”为主题的语文与劳动相结合的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与植树相关的知识。学生通过展示学习成果,讲述植树节的来历、植树的意义、植树的步骤等,进而丰富劳动知识。

3. 丰富路径,提升劳动教育实效

第一,以阅读为阵地,渗透劳动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巧妙地将阅读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阅读中接受劳动教育,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二年级上册《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点阅读、赏析朱德同志用扁担挑粮食的片段,让学生对劳动工具产生深刻的认识。有了学习的榜样,劳动教育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真正发挥了教育价值。又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一年级下册《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结尾石碑上的一句话“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告诉学生劳动可以造福后代,劳动能够造就幸福生活,我们要懂得饮水思源的道理,要热爱劳动,养成劳动的良好习惯。除了课内文本的阅读,教师还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向学生推荐与劳动相关的课外书籍,提升劳动技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劳动观念的形成。

第二,以写作为纽带,丰富劳动体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家务劳动,如扫地、洗碗等,或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义务劳动,如植树、社区服务等,并引导学生用文字记录劳动的经历和感受,以达到“以文促劳、以劳促学”的教育目标。长此以往,学生在写作时就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劳动教育实效。

第三,以活动为载体,加深对劳动的认识。目前,很多学生对劳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劳动最光荣”演讲活动或征文比赛,也可以开展与劳动相关的辩论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劳动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热爱劳动、乐于劳动,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下去。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举措。教师要认真分析劳动教育渗透现状,积极转变劳动教育观念,深入挖掘劳动教育元素,丰富劳动教育渗透路径,引导学生热爱劳动,拓宽语文教学的外延,切实提升劳动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少霞. 小学语文中劳动教育的渗透意义及策略[J]. 天津教育,2021(2).

[2]李苗苗. 新时代劳动教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研究[J]. 成才,2022(16).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小学语文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