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练习形式,建构实效数学课堂
2023-05-30张梅
【摘要】练习是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手段,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练习对学生积累知识的重要作用。数学学科具有逻辑性、抽象性,为学生带来了不小的学习阻碍,教师要将其巧妙化解,优化练习形式,促使学生自主进行练习。如此,教师能够将小学数学课堂构建成有趣、高效、有价值的学生学习平台,实现学生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数学;练习;优化;形式
作者简介:张梅(1973—),女,江苏省海安市实验小学。
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可见,练习的作用不容小觑。好的练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地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并将课堂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更好地培养数学核心素养。但是,很多的数学教师仍然沿用“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大搞“题海战术”,设计的练习机械、重复,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苦不堪言,只能被动应付,一直处于低效练习甚至无效练习的状态。时间久了,必将挫伤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让他们谈“练”色变,显然,这与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是相背离的。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数学教师,应改变以往的教学策略,优化练习形式,改变学生对数学的印象,让学生主动练习,更好地巩固新知,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深度、广度。
一、设计趣味性练习,唤醒学生的探索欲望
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小,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有着很强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了好奇心,就没有了学习的兴趣[1]。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心理,为学生设计具有趣味性的练习,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改变他们对练习的印象,让他们兴趣盎然地融入学习活动,更好地提升学习效果。
在教学角的知识后,笔者为学生设计练习,提问学生:“运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多少不同度数的角?”很多学生认为这道练习题很简单,回答:“可以画出90°、60°、30°、45°四种不同度数的角。”很显然,学生被题目的表面蒙骗了。于是笔者卖关子说道:“同学们继续思考,动手画出不同度数的角,答案远远不止四种呢!”听了笔者的话,学生都觉得不可思议,说道:“怎么可能?还可以画出哪些度数的角呢?”学生的好奇心顿时被激发了,很快有学生发现可以拼着画,这一想法,立即得到了其他学生的肯定,纷纷投入动手操作中。学生发现,除了前面所说的四种度数的角,还可以画出15°、75°、105°、120°、135°、150°等度数的角。
上述案例,笔者在教学完相关知识后,让学生运用三角板画角,自然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心怀好奇进行探索。如此,既可以帮助学生强化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二、设计层次性练习,实现因材施教
数学教育应有层次性,实现因材施教[2]。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学生先天的智力因素存在差异,后天的生活经验也存在差异,因此,学生的学情也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以往教师在设计练习时,采取的是“一刀切”的做法,也就是所有学生完成的都是相同的作业,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设计具有层次性的练习,让学生灵活选择,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适合的练习可做,从而实现最大程度的发展。
在教学时、分、秒的知识后,虽然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差异性表现得并不明显,但笔者仍然需要通过具有难度梯度的练习来测试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更易于在后续的教学中对症下药。基于此,笔者为学生设计具有层次性的练习。如A层次基础性练习—1时=( )分;1分=( )秒;看一场球赛用时1( )30( );做一道口算题要4( )。这个层次的练习,难度不大,学生根据课堂所学便可以完成。B层次提高性练习—下面这段话中的单位用得是否合适,如果不合适,请修改:今天早上我读了20小时的课外书,然后吃早餐,爸爸说吃饭不能快,于是我花了10秒才吃完早餐;放学后,我用了1秒钟的时间完成作业,爸爸工作了8分钟后下班,我将学校的趣事讲给爸爸听,让他开心。这个层次的练习,旨在搭建桥梁,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C层次拓展性练习—3名同学参加100米跑步比赛,小强用了18秒,小浩用了20秒,小林用了17秒,跑得最快的是谁?最慢的呢?这道练习,旨在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他们活学活用的能力。这样层次分明的习题,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反思自己的学习成果,也能够让笔者更好地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共同问题、个别问题以及特殊问题,从而因材施教,使学生学有所得。
上述案例,笔者在教学完相关知识后,为学生设计了层次性练习,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进行选择,后进生“吃得饱”,优秀生“吃得好”,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快乐,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设计比较性练习,让学生掌握知识本质
比较是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3]。比较能够帮助学生筛选更为有用的、有价值的学习方法和信息,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比较学习能够令学生尝试举一反三,对所学知识掌握得更为牢固。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比较学习的机会,创设比较学习的情境,搭建比较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比较中获得更深层次的感悟。
在教学有关分数的应用题时,笔者发现学生对数量和分率的概念经常混淆,导致练习的效果不尽如人意。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为学生设计了如下比较性练习。(1)一根绳子,长8/9米,用去了1/4米,还剩下多少米?(2)一根绳子,长8/9米,用去了1/4,还剩下多少米?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这两道题目大体上相同,只有一字之差,但在解题策略上却有极大的差异。对此,笔者提问学生:“这两道题目的不同之处在哪?”学生很快便能分辨清楚。笔者便继续提问:“第一道题目中的‘1/4米’,是什么?”学生马上能够反应过来:“是具体的数量。”笔者继续引导:“那么,要求还剩下多少米,应该根据什么计算?”学生思考片刻,随即回答:“应当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计算,即总米数减去用去的米数=剩下的米数。”基于此,学生列出算式8/9-1/4,便可以算出结果。接下来,学生找出了第二道題目中的特殊数据“1/4”,学生认为它是一个分率,要先算出它对应的米数,列出算式8/9×1/4,然后用总米数减去用去的米数,列出算式8/9-8/9×1/4,最终求出结果。
上述案例,笔者在教学中抓住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为学生设计比较性题组,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题目之间的差异,探寻有效的解题策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不同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真正让学生在比较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
四、设计开放性练习,发散学生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新课标也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数学课堂练习也不例外。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要落实新课标要求,以学生的自主练习为主,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对此,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落到实处,设计具有开放性特点的练习。与此同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多加关注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开放性,促使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能动起来,迸发出更多的思维活力,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敏捷性。
在教学行程问题时,笔者考虑到小学阶段的行程问题虽不至于复杂,但比较多变,需要进行对比教学才能让学生探及这一类问题的深度,发挥问题的价值。对此,笔者在课内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拓展,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开放性练习:一辆货车从A城到B城,前3小时行驶了135千米,照此速度,还需要行驶8小时才能到达,A、B两城相距多少千米?学生通过对行程知识以及相关基础题的回顾,打开了解题思路,并想到了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解答。(1)135÷3×8+135,即先算出还剩下多少千米,再加上已经行驶的千米数,就可以算出A、B两城一共相距多少千米。(2)135÷{3/(3+8)},也就是先算出135千米对应的分率,然后求“单位1”,也就是总的路程。(3)设A、B两城相距x千米,135︰3=x︰(3+8),用比的知识进行解答。(4)(3+8)÷(3÷135),先求行驶一千米需要多少小时,再求行驶多少千米要11小时。解答结束后,笔者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分享与讨论,促进了学生之间有效交流解题思路,令学生收获更多的解题技巧。尽管学生用的方法不同,但都顺利解决了问题,笔者对此进行了鼓励。
上述案例,笔者没有指定学生用固定的方法解答问题,而是让学生自主思考,灵活进行解答,只要学生能够理出清晰的思路,笔者都给予肯定和表扬,从而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开放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设计实践性练习,促进知识巩固
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数学练习的目的是帮助其巩固所学,并令其获得思维的进步。但由于学生天性爱玩,且活泼好动,因而其在数学学习中若受到过多机械化、模板化的训练,会导致其个性发展被遏制,从而难以对数学学习激起兴趣。为了帮助学生更为有效地掌握和巩固数学知识,又兼顾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教师可通过设计实践性的数学练习,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一方面,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与运用方法,达到巩固所学的目的;另一方面,学生在实践性强的数学练习中,能够投入更多的兴趣与精力探究数学知识,并从中感知数学知识运用的过程。
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时,为了帮助学生通过观察来确定几何图形的各部分名称以及相应的特征,笔者要求学生在预习阶段寻找家中圆柱、圆锥形的物品,先进行观察,尝试总结其一两个特点,然后再将部分物品带至课堂中作为学具使用。笔者在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把握物体的特征之后,再展开物体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教学,更能实现无缝衔接。在此前提下,笔者在课堂中帮助学生巩固表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时,设计具有开放性、实践性的练习。如在回顾圆柱表面积的知识时,笔者提出问题:“同学们,利用你手边的生活学具,提出一道表面积求解练习,同桌之间交换探究。”这样的练习环节,令学生的练习热情高涨,同时,学生之间的交换练习也促进了学生的有效互动。在此过程中,学生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有的学生在进行测量时,会因物品包装的问题而无从下手,笔者便借机指导,帮助学生将包装修正成更接近圆柱的形状,以便其更好地进行高和底面直径的测量。在笔者的引导以及与同学的交流下,学生的实践性练习卓有成效。
上述案例中,无论是笔者的指导还是学生之间的互动,都对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学生在实践性强的练习中,对于数学习题的形式产生了新的看法,从而更愿意以练习的方式强化数学知识的运用,实现数学能力的提高。
结语
总之,练习是建构高效课堂的助推器,优质、高效的练习,可以增强学生获取新知的内驱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和练习观,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多元化的练习,让学生练而不厌,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解题习惯和思维品质,不断提高数学课堂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豆宪兰.智慧练习+深度思维:小学数学练习课模式新探[J].智力,2021(36):1-3.
[2]黄灵灵.关于提高小学数学练习效率的思考与实践[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8):75-76.
[3]賴罗妹.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与优化刍议[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2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