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阅读整本书的重要性及如何激励学生阅读整本书
2023-05-30林根鸿
林根鸿
我省使用新版高中语文教材已经近两年了。使用这些新教材的学生也即将进入高三。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作为新教材中的亮点,“整本书阅读”并未受到学生的重视。本文就谈谈“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及如何激励学生阅读整本书。
一、“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
高中新版教材首次以单元的形式编入“整本书阅读”的内容,其中包括必修上册第五单元阅读学术著作《乡土中国》、必修下册第七单元阅读章回体长篇小说《红楼梦》。在单元导语中分别作如下要求:
“阅读《乡土中国》,要注意理解书中的关键概念,把握全书的逻辑思路,了解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学会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法,积累阅读学术著作的经验。”
——必修上册第五单元导语
“通读《红楼梦》全书,梳理小说主要情节,理清人物关系,理解和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整体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建构阅读长篇小说的方法和经验。可以从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和语言等方面入手,反复阅读品味,获得审美感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必修下册第七单元导语
如果从时间轴的角度纵向来看“整本书阅读”的编写体系,就不难发现教材编写者的良苦用心。新版初中语文教材每一册书均有两个“名著导读”版块,每个版块向学生推荐一部经典,三个年级的教材共向学生推介了12部经典著作。小学语文教材每一册书均有一个“快乐读书吧”栏目,六个年级的教材共有12个“快乐读书吧”栏目,共向小学生推荐了古今中外作品43部(篇)。
三个学段的教材对整本书阅读的要求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形成一个完整的螺旋式上升的阅读体系,重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其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进而终身受益。有了小学和初中教材“快乐读书吧”和“名著导读”的铺垫,高中教材的整本书阅读自然水到渠成。
笔者所在的“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新版教材整本书阅读学业质量评价研究”课题组,在 2022 年 1月以问卷星的形式对潮安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进行调查,总共有2878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其中高一学生 1727 人,高二学生 1151 人。调查问卷分三个部分共30道小题,下面以其中四项调查的数据为例进行分析。
由图1可知,只有57.09%的高一学生和54.3%的高二学生完整读完《乡土中国》,有26.4%的高一学生和27.89%的高二学生只阅读《乡土中国》的部分章节,竟有16.5%的高一学生和17.81%的高二学生没读过《乡土中国》!而我们进行调查问卷的时间是2022年1月,即便是高一的学生,按照必修上册的要求也必须通读《乡土中国》,不用说高二的学生。但居然有近两成的学生没读过《乡土中国》,能通读的学生不到六成,能通读《红楼梦》的高二学生也不到四成(图3)!学生“整本书阅读”的低水平性可见一斑。如果分析图2和图4,就能大致推知学生整本书阅读水平低的原因。高一、高二学生对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不曾了解的有近一成的学生,大体了解的也只有四成左右的学生。而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理解程度虽然取决于自身能力、态度等因素,但很大程度上还是受老师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老师评判教材内容上不上的标准依然停留在有没有课文,而新版教材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这些单元中并没有“课文”,部分老师想当然地认为上不上这些单元无伤大雅。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就不再赘述,即便是像“家乡文化生活”这样的综合活动单元,新版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也是这样要求的:“综合活动单元是新课型……这些课的设计,是教材的有机部分,也很重要,不要因为不好讲,就放弃了。”所以,只要教师转变观念,让学生充分认识“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学生整本书阅读的低水平性定可改变。
按理说,能通读(完整读完)《乡土中国》的学生中,高二应该比高一的多,一类学校的学生应该比普通农村面上中学的学生阅读量大。但实际上,从纵向看,高一、高二学生阅读《乡土中国》的量差别并不大(图1),能完整读完《乡土中国》的学生反而是高一,其比高二高出近三个百分点;从横向看,一类学校和普通农村面上中学(图3、表1)阅读的量差别不大。参与调查的八所学校高二学生,能完整读完《红楼梦》的有七所学校集中在27.5%—37.21%之间,阅读量差别并不大,甚至是呈现出一类学校的学生阅读量还不如普通农村面上中学学生的反常情况。
从横纵向所呈现出的阅读趋同性,可以看出学生的整本书阅读不大受学历和学力的限制,换言之,只要老师思想足够重视,善加引导,即便低年级、学力一般的高中生,也完全能做好“整本书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专门设置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这一任务群,并将其置于十八个任务群之首,明确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在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整本书”这个关键词总共出现了22次,足见其重要性。
在閱读整本书的过程中,“通读全书”是前提,“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等方式去“梳理”“探究”书中的内容是过程,“读懂文本”是目标。学生可利用课外时间“自主”阅读整本书。教师除了要提出要求、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学习之外,还“应善于发现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成功经验”,“善于发现、支持和保护学生阅读中的独到见解”。
新教材首次以单元的形式安排整本书阅读任务,足见其重要性。新教材的编写者吴泓教授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强化‘读整本书的观念……从概念上强化‘整本书的意识,突出阅读的对象——‘整本书,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从自然状态上升到观念上的自觉”。
二、如何激励学生阅读整本书
(一)以“评”促“读”,发挥出评价的激励作用
针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与“学业质量水平”相关的内容,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和需求,采用合适的评价方式。比如,针对高一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只要求其通读整本书,理解整本书的内容;针对高二及高三年级的学生,我们则可以要求其在通读整本书的基础上,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要综合发挥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选拔等多种功能,不宜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可见,科学地评价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励他们阅读整本书,使他们学会学习。我们可以根据教情和学情,通过随堂测试、现场观察、对话交流、小组分享、自我反思等多种途径,动态地监测学生的阅读情况,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评”促“读”。
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之后,教师可以出示相应的评价表,对其作出评价,并引导他们自评、互评,以此来激励他们更好地阅读整本书。
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改变以往由自己进行评价的单一方式,鼓励学生、家长等参与评价,建构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具体如上图:
(二)以“考”促“读”,发挥高考试题的“杠杆”作用
诚然,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激励学生阅读整本书。高考试题的作用自然也是无法被替代的。高考会不会考查整本书阅读能力?会怎样考查?这无疑是教师、学生和家长非常关心的问题。笔者认真研究了北京、江苏、上海等地的高考试题和各地的模拟试题,发现其对“整本书阅读”能力的考查大致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纵观上面五种类型的试题,我们可以发现:
第一类试题只与“整本书阅读”有关,并不能真正考查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情况。学生读或不读整本书都不会影响其做题。
第二种类试题结合《乡土中国》中“无讼”的观点,考查对所选文本的理解。学生必须阅读《乡土中国》并知道“无讼”的意思(即人们在发生纠纷时不主张利用诉诸法律来解决问题,而是利用传统的伦理道德等观念来调节、协调),才能答题。此类题考查的是具体的内容,而不是方法和能力。
第三種试题最为常见。此类试题将“整本书阅读”与试卷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结合起来,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当然,此类题目不能真正考查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能力,只着重考查了其阅读节选文段的能力。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依然要引导他们积极阅读整本书。
第四类试题将“写作”与“整本书阅读”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既考查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考查了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情况。此类试题非常好,所占的分值也比较高,是值得师生研究与探讨的。
第五种试题往往会提供整本书中的某些信息,考查学生对书中人物、情节等的了解。学生如果没有读过整本书,将难以在此类题目上获得高分。此类试题综合考查了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出现的频率比较高。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可以适时展示一些高考真题,使其能够端正态度,严肃认真地看待“整本书阅读”。
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发布的《2021年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评析》中有这样一段话:“试题有利于让完整阅读了原著的学生准确作答,有利于读完整部原著的学生得到更高的分数。这两道题意在纠正名著阅读备考中‘以练代读的行为,有利于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并在阅读中提高综合能力,拓宽视野,提升语文素养。”
因此,笔者希望广大师生能够将“整本书阅读”放在重要的位置,尽快行动起来,真正发挥出整本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