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主文化漫谈

2023-05-28阿有高

云南档案 2023年2期
关键词:南诏

■ 阿有高

土主崇拜的历史渊源

彝族人自古以来就崇拜自然物神,将龙、虎、火、鹰、葫芦、绵羊等奉为图腾,作为神的灵魂载体。彝族人自称“腊鲁把”,彝语“腊”为虎,“鲁”为龙,“腊鲁把”其意就是龙虎族人。“腊鲁”后写为“腊罗”,音稍有异,意思全同。

与自然物神崇拜一脉相承,彝族人还有深厚的祖先土主崇拜。人们将在社会活动中给百姓和后代带来福祉,对民族贡献大、影响深的族人,奉为“土主神”。“土主”即为“当地之主”,是典型的祖先崇拜。

彝族历史上产生过形态丰富的土主神。南诏建立后,历代南诏王在位时都曾被唐朝帝王加封,薨殁后都被赐予谥号,恩准在当地建庙塑金身,世代供奉。南诏为巩固中华西南边疆作出贡献,创下了丰功伟绩,因而南诏十三代王成为彝族最高土主,百姓建土主庙供奉祭祀他们。

始建于唐朝开元年间的巡山殿土主庙(阿有高/摄)

巍山土主始于南诏第一代王细奴逻。细奴逻去世后,其子逻盛为其在龙于图山建土主庙,尔后其孙盛逻皮又为细奴逻在巍宝山建土主庙。史料记载,唐开元二年(公元714 年),唐玄宗敕封细奴逻为巡山大土主,派遣风水先生到巍山踏勘,在巍宝山修建“巡山殿”,供奉细奴逻金身。后来,“巡山殿”更名为“南诏土主庙”。

南诏是彝族历史中辉煌的一页。由于南诏没有留下正史,人们对南诏国的认识,来源于《南诏野史》等记载,而野史记述中有很多传说元素和神化色彩。南诏史一半是历史,一半是神话。

民间对南诏王的神化,留下了这些记述:细奴逻是哀牢山下澜沧江九龙之子,母亲沙壶(名摩黎羌)在澜沧江水中触浮木而孕,生下龙子细奴逻。细奴逻耕牧期间,太上老君化作乞丐,多次向细奴逻妻讨食,细奴逻妻一一与之,于是老君点化细奴逻,敲犁杖十三下,南诏传十三代。建宁国祭南诏铁柱,金缕鸟歇在细奴逻肩上,八日不飞,建宁国王张乐进求视之为神迹,逊让王位于细奴逻,并将三公主嫁与他。

南诏土主庙位于细奴逻的耕牧地巍山县巍宝山,土主庙内供奉着南诏十三代王铜像。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由南诏镇前新村人牵头,彝族同胞到南诏土主庙祭祖,这一传统习俗已延续千年。

第一代王细奴逻土主

《南诏野史》记述:“(奴逻)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即位,年三十二岁,建号大蒙国,称奇嘉王。永徽元年,建都蒙舍川垅圩山(在今蒙化厅西北三十五里),筑龙于图城。永徽癸丑四年,遣逻盛炎入朝唐,唐授奴逻为巍州(今蒙化厅)剌史,赐以锦袍……奴逻在位,尊唐正朔,高宗甲戌上元元年,奴逻卒,在位二十六年,子逻盛炎立。”

南诏大蒙国诏主细奴逻土主原始塑像(阿有高/摄)

细奴逻少时居住在巍宝山麓前新村,在巍宝山耕牧,17 岁时娶乌蛮民女蒙欻为正妻(蒙欻,《白古通纪》为蒙织,《南诏图传》为浔弥脚)。老君点化细奴逻传说中,送饭的妻子即蒙欻。细奴逻在位26 年,奉行“独奉唐朝为正朔”的方略,得到唐王朝的扶持。

公元674 年,细奴逻卒。民间传说,细奴逻卒后第二年,其子逻盛炎在龙于山为其父建了土主庙。根据民间传说和龙于山现存的“蒙国土主庙”实物推测,南诏的第一座土主庙建于龙于山。龙于山现存的“蒙国土主庙”和“三公主斗姥阁”即是物证。

唐开元年间,唐玄宗下令各州府在发生过重大战争的地方兴建佛寺,以超度亡灵,各地风行一时,掀起建寺热潮,这些寺庙都以“开元”命名。细奴逻之孙盛逻皮于唐开元二年(公元714 年),在巍宝山修建“巡山殿”,供奉细奴逻,后来“巡山殿”更名为“南诏土主庙”。巍宝山南诏土主庙是西南彝族地区建盖时间较早、规模最大的土主庙,是彝族土主崇拜的中心和源流。

南诏第一代王细奴逻的铜像立于南诏土主庙彝王大殿正堂,其他十二代王分立于左右厢房,同堂共祭。几经修葺的原南诏土主庙,已经改造为“祖灵殿”,专供彝族千家姓姓氏牌位。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前新村的村民沿袭传统习俗,在巡山殿(今祖灵殿)、老君殿祭祖。

第二代王逻盛土主

南诏王室实行父子连名制,即父王名的后一个字即是王子名的前一个字。如细奴逻之子逻盛,逻盛之子盛逻皮,盛逻皮之子皮逻阁,皮逻阁之子阁逻凤,阁逻凤之子凤伽异,凤伽异之子异牟寻,异牟寻之子寻阁劝,寻阁劝之子劝龙晟、劝利晟,劝利晟之子晟丰佑,晟丰佑之子佑世隆,佑世隆之子降舜,隆舜之子舜化贞,直至南诏灭亡。

逻盛,又名逻盛炎,细奴逻之子,生于唐贞观八年(公元634 年),于唐上元元年(公元674 年)即位,在位39 年,唐先天元年(公元712 年)卒,享年78 岁,谥号兴宗王。

逻盛深谋远虑,与唐朝修好。《南诏野史》记述:“永徽癸丑四年,逻盛炎入朝唐,唐授奴逻为巍州(今蒙化厅)剌史,赐以锦袍。”

逻盛子承父业,奉唐朝为正朔,深得唐朝鼎力支持。逻盛即位后,任用张建成(唐汉)为相,辅佐朝政,秉承父志,精心治理南诏,巩固和扩大疆域,继续与唐朝交好。逻盛时期,蒙舍川南诏的力量进一步发展壮大。

民间传说,逻盛卒后,逻盛子盛逻皮不仅为其祖父细奴逻在巍宝山建唐朝赐封的“巡山殿”土主庙,也为其父在离蒙舍城不远的河上湾村立牧甸逻土主庙,尔后民间顶礼膜拜,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在这里祭祀,供奉香火。

对牧甸逻土主庙的记载,历代史志说法各异。《南诏野史》记载:“开元二年迁都,立省城(蒙舍城)土主庙。”《康熙蒙化府志》载:“盛逻皮714年遣张建成入唐朝贡,赐以图像,立土主庙于蒙舍城东麓。”《蒙化志稿》称:“蒙舍庙,俗名土主庙,南诏十三代王之其一。”《巍山民族宗教志》载:“牧甸逻土主庙在庙街乡河上湾村,初建于南诏中期,祀南诏第二代王逻盛。”《巍山县志》载:“牧甸逻土主庙在庙街乡河上湾村,初建于南诏晚期,内奉南诏第二代王逻盛。”《巍山彝族简史》载:“牧甸逻土主庙,初建于南诏晚期,位于庙街镇六合村委会河上湾村,内祀南诏第二代王逻盛。”

第三代王盛逻皮土主

盛逻皮,逻盛之子,生于唐咸丰三年(公元672 年),唐先天元年(公元712 年)即位,唐开元十六年(公元728 年)卒,在位16 年,享年56 岁,谥号威成王。

《南诏野史》载:“盛逻皮(石刻作诚乐魁)封台登郡王,伪谥太宗威成王。盛逻皮,唐元宗壬子先天元年即位,年四十岁。明年为元宗癸丑开元元年,唐授逻皮为特进封台登郡王(今四川宁远府冕宁县地),设官征商税。开元二年,遣张建成入朝于唐,立土主庙。开元十四年,立庙祀晋右军将军王羲之为圣人。元宗戊辰开元十六年,逻皮卒,在位十六年,子皮逻阁立。”

盛逻皮继位后,以老相张建成为国老,杨法律和尚为国师,治内安邦,与唐朝保持友好关系。唐开元二年(公元714 年),盛逻皮遣张建成率使团入唐朝贡,盛逻皮被朝廷敕封为台登郡王。盛逻皮经唐朝钦准,在巍山巍宝山为其祖父细奴逻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土主庙。盛逻皮制定法律,收商税,在诏内提倡崇孺尊孔,劝民习读汉书,使汉文化在蒙舍诏得到推广,增强了蒙舍诏的国力,为南诏经济、文化、军事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盛逻皮在位期间,始终与唐修好。唐朝廷认为,吐蕃是朝廷的一块心病,只有扶助南诏强大,才能钳制吐蕃,与之抗衡。盛逻皮努力发展经济,积蓄粮财,扩充兵力,扩建龙于图城王宫,扩充修建蒙舍城附城,为后来统一六诏打下坚实基础。

盛逻皮卒后,其子皮逻阁并未专门为他建土主庙,将他供奉于蒙国土主庙内。也有说法称,牧甸逻土主庙供奉的是盛逻皮。

第四代王皮逻阁土主

皮逻阁,又名归义,盛逻皮之子,生于唐神功元年(公元697 年),唐开元16 年(公元728 年)即位,被唐玄宗敕封为云南王,唐天宝七年(公元748 年)卒,在位20 年,享年51 岁。

皮逻阁是一位拥有雄才大略、远见卓识的南诏王。在唐王朝的支持下,皮逻阁进一步开拓进取,经过多年战争,统一了六诏,征服了洱海周围的“河蛮”,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 年)统一了洱海区域。因皮逻阁破蛮有功,唐王朝册封他为云南王,赐名归义。

《南诏野史》记载:皮逻阁,唐元宗戊辰开元十六年即位,年三十一岁。开元十八年,灭五诏,自称南诏王。先是,蒙氏恐三十七蛮部不服,选亲族为五诏。未几,五诏抗命,逻阁遂赂剑川节度使王昱求合六诏为一,昱奏于朝,许之。时六月二十四日也,国人以是日燃炬吊之(祭祖),名为星回节。云当祭祖,不赴者罪。二十四日,(五诏)皆至逻阁所。逻阁偕登楼祭祖,祭后烹胙食生饮酒,迨晚,五诏尽醉。逻阁独下楼焚钱,遽纵火,火发,兵围之,五诏皆焚死。逻阁既灭五诏,遣兵围其城。开元戊寅二十六年,逻阁破吐蕃及弥蛮,入朝,元宗礼之,加封为特进云南王、越国公、开府仪同三司,赐名归义,并锦袍金钿带七事。王归国,以兵逐洱河蛮,筑太和城,又筑大厘(理)城守之,尽有云南之地。元宗戊子天宝七载,王卒,在位二十年,子阁逻凤立。

“火烧松明楼”是云南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唐朝时期,洱海地区有六个诏,即蒙舍诏(南诏)、蒙嶲诏、浪穹诏、越析诏、施浪诏、邓赕诏,六诏各有诏王。皮逻阁有兼并其他五诏的谋划,于是借星回节祭祖之际,邀请五诏主到龙于图城祭祖,设宴于松明楼上,五诏王酣醉,皮逻阁借故退场下楼焚烧纸钱,松明楼顿时失火,烧死五诏王,皮逻阁一举统一六诏。在巍山民间,火把节的日期即源于这一历史事件。

唐朝为了抗衡吐蕃,长期扶持南诏,早在盛逻皮时期,南诏辅臣就已动议征伐其他五诏。皮逻阁统一六诏后,参照唐制,实行均田制度,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政权组织。为便于统治,皮逻阁迁都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南太和村),之后又迁羊苴咩城(也作阳苴咩城,今大理城)。皮逻阁及其子阁罗凤以洱海区域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加强与中南亚、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经济社会迅速发展。

皮逻阁统一六诏后,汉文化在南诏的传播加快加深,由王室建土主庙的传统渐渐淡化,从皮逻阁开始,南诏王室不再为逝去的王族建土主庙,修建土主庙逐渐演变为百姓的自发行为。皮逻阁卒后,继任者没有为他建土主庙,供奉皮逻阁的土主庙,是唐代中后期由民间自发修建的。

《巍山彝族简史》记述,供奉南诏王皮逻阁的土主庙有两处。其一,为纪念皮逻阁统一六诏的丰功伟绩,在蒙氏寨原址上建了蒙氏庙,俗名土主庙,内祀皮逻阁。该庙清代时已毁废,现仅留遗址。其二,利克村土主庙,位于庙街镇营盘村委会利克村口,离当年蒙舍城不远,初建于南诏中期,内祀皮逻阁。

第五代王阁逻凤土主

阁逻凤,皮逻阁之子,生于唐先天元年(公元712 年),唐天宝七年(公元748 年)即位,袭封云南王,唐大历十三年(公元778 年)卒,在位30年,享年66 岁,谥号神武王。

皮逻阁统一六诏后,南诏国日益强大。阁逻凤继位后,继续壮大国力,开疆拓土,疆域大幅扩大。唐朝支持南诏的目的是以南诏与吐蕃抗衡,钳制吐蕃,日益强大的南诏国成了唐朝的心腹之患。

南诏建国初期,唐朝与南诏关系和睦。天宝七年(公元748 年),皮逻阁病逝,子阁逻凤继位。唐朝皇帝缅怀皮逻阁功勋,为表彰孝道,派遣中使黎敬义持节赴南诏,悼唁死者,抚慰亲属,册封王储阁逻凤为云南王。天宝十年,阁逻凤脱孝大典,唐朝宫中大办斋事。脱孝典日,唐朝派五百高僧为亡灵颂经,并筹建崇圣寺,以便高僧颂经养性。阁逻凤崇信汉文化,也崇信神灵,修建了崇圣寺。

随着南诏国力日渐增长,唐朝逐渐对南诏产生了戒备。阁逻凤计划向东出兵兼并西爨,唐要维持西爨,又要南诏出力攻吐蕃,双方矛盾逐渐加深。南诏的扩张野心让唐朝无法容忍,又有南诏权臣从中作祟,挑拨离间。云南太守张虔陀、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奉行遏制南诏的策略,张虔陀称阁逻凤有造反之心,唐朝持续对南诏施压。阁逻凤起兵围杀了张虔陀,给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写信请罪,鲜于仲通挥师攻入南诏,天宝战争爆发。

天宝十三年,唐朝派剑南节度大将军李宓统兵十万进逼南诏。次年,唐朝对南诏又一次发起战争。两次战争都以唐军失败告终,二十万大军在洱海地区覆没。

虽然挫败了唐军,但阁逻凤惴惴不安,为忏悔过失,令清平官郑回撰《德化碑》,立于太和城门外,建万人冢收葬唐军阵亡战事尸骨,立碑大书“唐天宝战亡士卒之墓”。将李宓将军遗体葬于苍山斜阳峰麓的仙鹤塘,建将军祠,供奉神位。

唐代宗戊午大历十三年,阁逻凤卒,在位三十年。因子凤伽异先死,孙异牟寻立。阁逻凤卒后,巍山民众在大仓修建阁逻凤土主庙。《巍山彝族简史》载:“大仓土主庙位于大仓办事处东山,始建于南诏中期,内祀南诏第五代王阁逻凤,现在的庙宇为当地群众在原址上新建。”大仓系南诏阁逻凤为王时期的屯粮仓库所在地,故名“大仓”。大仓土主庙,当地也称“童家寺土主庙”,每年农历三月二十日,当地百姓会在庙内举行祭祀活动。

南诏王子凤伽异土主

凤伽异,阁逻凤之子,先于其父死,没有继承过王位,生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 年),卒年时间不祥,谥号悼惠王。

王储凤伽异年青时,南诏王阁逻凤遣派他入唐,唐朝廷授凤伽异为鸿胪少卿,赐龟兹乐一部。后又授他为上卿,兼阳瓜州剌史、都知兵马大将。《南诏野史》载:“代宗乙巳永泰元年(公元765 年),凤伽异筑云南城(即今云南府省城),又筑拓东城(今云南府昆阳州北平定乡),遂以兵攻陷曲靖。”

南诏最大的疆域开创于阁逻凤、凤伽异年代,形成于贞元十年(公元794 年)异牟寻年代。公元829 年,南诏在今四川西昌设置建昌府,公元860 年后,南诏国曾两陷安南都护府(今越南河内),建立通海都督府管辖。至此,南诏国的疆域基本稳固下来。《新唐书》对南诏国疆域作了如下记载:“东距爨(今贵州、广西西部边界一带),东南属交趾(今越南河内),西摩加陀(今印度境内),西北与吐蕃(今西藏)接,南女王(今泰国北部南奔府一带),西南骠(今缅甸中部的曼德勒一带),北抵益州(以今大渡河为界),东北际黔巫(今川东南及贵州东北地区)”。

凤伽异未承王位,但在南诏历史中显赫有功,民间奉其为土主。凤伽异死后,供奉在蒙化旭照山南坡庙中,称“北山寺”,凤伽异被称为“北山老爷”,寺中塑有其与妻子唐公主塑像。

《蒙化志稿》记载:“北山寺为南诏时建,兵焚毁,仅存遗址,后重修”。经过当地群众多次修复,现庙宇完整。每年农历正月初三日和三月二十日,当地百姓会到北山寺举行祭祀活动。

扩建后的南诏土主庙(范健华/摄)

第六代王异牟寻土主

异牟寻,阁逻凤之孙、凤伽异之子,生于唐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因其父凤伽异英年早逝,故于唐大历十三年(公元778 年)继南诏王位。贞元十年(公元794 年),唐封异牟寻为“南诏王”。南诏重新归唐后,朝廷袭封他为云南王,赐“贞元南诏印”,唐元和三年(公元808 年)卒,在位30 年,享年54 岁,谥号孝桓王。

《南诏野史》记载:异牟寻,唐封云南王,又封南诏王。异牟寻居史城(即大厘城),封岳渎。封叶榆(今大理)点苍山为中岳,乌蛮(今东川)乌龙山为东岳,银生府(今景东)蒙乐山为南岳,又封越赕(今永昌腾越州)高黎贡山为西岳,嶲州(今丽江府)雪山为北岳。封金沙江、潞江(怒江)、澜沧江、黑惠江为四渎。德宗丙寅贞元二年,考疆域,其地东至于铜柱铁桥、蟠桃玉榆,东南至于交趾国,南至于骠国,西南至于木落山,西至于太石,西北至于吐蕃,北至于神川,东北至于黔巫。

异牟寻延续祖父基业,曾联合吐蕃,合兵十万进攻唐朝蜀地。吐蕃日渐强大后,试图削弱南诏,将南诏降为属国,封异牟寻为日东王,向其征发兵赋,派兵驻南诏。异牟寻不满吐蕃,在清平官郑回的推动下,意欲重新归唐。唐贞元九年(公元793 年),南诏异牟寻与唐朝剑南节度使韦皋合力夹攻吐蕃,得铁桥等十六城,移宁北节度至剑川,称剑川节度。

异牟寻多次遣使赴唐,以示与唐朝修好。唐德宗召见南诏使节,命韦皋为云南安抚使,办理南诏归唐诸事。贞元九年,韦皋派节度巡官崔佐时赴南诏会盟。贞元十年,异牟寻择日,韦皋、崔佐时见证,拥太子寻阁劝在点苍山祠会盟。盟词曰:“贞元十年,岁次甲戌,正月乙亥越五日乙卯,南诏异牟寻及清平官、大军将,与剑南西川节度使巡官崔佐时,谨诣点苍山北,上请天、地、水三官,五岳四渎及管川谷诸神灵,同请降灵,永远为证……谨请西洱河点苍山神祠监盟,异牟寻与清平官、大军将等全部归附唐朝,山河两利……”《誓文》四份,按大礼一份投入洱海,一份供奉于南诏祖庙之中,一份留存南诏都城王宫,一份转献唐朝天子。

苍山会盟后,异牟寻择吉日入唐,献南诏地图和土贡产品,献《南诏奉圣乐》。唐德宗见南诏归唐诚意,下诏册封异牟寻为云南王。《南诏野史》载:“贞元十年,异牟寻点苍山盟誓归唐,唐册封异牟寻为云南王,复国号南诏,于是唐以郎中袁滋为中承,赐金紫充册使,赐王银窠金印,印文曰‘贞元册南诏印’。王(异牟寻)北面跪受,宴使者,出元宗天宝五载所赐王父凤伽异银跳脱、马头盘数物,并指老笛工、歌女曰:‘皇帝所赐龟兹乐,惟二人在耳。’使者曰:‘南诏世荷唐恩,当深思祖考,子孙勿替,尽忠唐皇’。”

宪宗戊子元和三年(公元808 年)七月,异牟寻卒,唐遣使祭吊,子寻阁劝立。异牟寻年代,南诏与唐朝关系修好,南诏国力鼎盛,避战消乱,休养生息。异牟寻死后,当地百姓在巡检司建土主庙祭祀,续以香火。

巡检土主庙位于巍山坝子北端巡检河畔,始建于南诏中期,内祀南诏第六代王异牟寻。庙宇曾毁坏,现已重建,百姓视南诏王异牟寻为天子,重建的土主庙更名为“天子庙”。

第七代王寻阁劝土主

寻阁劝,又名新觉劝,异牟寻之子,生于唐大历十二年(公元777 年),唐元和三年(公元808 年)即位,袭封南诏王,唐元和四年(公元809 年)卒,在位1 年,享年32 岁,谥号孝惠王。

《南诏野史》记载:“寻阁劝,唐宪宗戊子元和三年即位,年三十一岁。唐册劝袭封南诏王,赐元和金印。宪宗己丑元和四年正月,改元应道。群臣尊劝曰骠信,以鄯阐为东京,大理为西京,重修曲靖崇真寺(寺为晋代所建)。十一月王卒,在位一年。子劝龙晟立。”

寻阁劝32 岁卒,在位仅一年。寻阁劝年轻时,曾受唐朝皇帝召见,唐朝诗人白居易曾专门作《蛮子朝》以诗相赋。《蛮子朝》其中一段诗云:

异牟寻男寻阁劝,特敕召对延英殿。

上心贵在怀远蛮,引临玉座近天颜。

冕旒不垂亲劳徕,赐衣赐食移时对。

移时对,不可得,大臣相看有羡色。

寻阁劝即位后,被众臣奉为“骠信”,夷语乃皇帝之意。骠信,彝语为君子,唐汉指古南蛮诸国的国君,《新唐书》有载:“寻阁劝,或谓梦凑,自称‘骠信’,夷语君也。”“骠信”一词,始于南诏。

寻阁劝继位初,往曲靖督修崇真寺,返达鄯阐(今昆明)时逢星回节。鄯阐部段忠国设宴于“避风台”,王喜文采,召文武共欢,饮酒赋诗,各尽情怀。寻阁劝骠信作诗《星回节游避风台与清平官赋》:

避风鄯阐台,极目见藤越。

悲哉古与今,依然烟与月。

自我居震旦,翊卫类夔契。

伊昔颈皇运,艰难仰忠烈。

不觉岁云暮,感极星回节。

元昶同一心,子孙堪贻厥。

这首五言古诗,被收入《全唐诗》。没有史料记载民间曾何时何地为短暂为王的寻阁劝建土主建庙,但《星回节游避风台与清平官赋》已让寻阁劝青史留名。

土主庙内的彝王大殿(范健华/摄)

第八代王劝龙晟土主

劝龙晟,寻阁劝之子,生于唐贞元十三年(公元797 年),唐元和四年(公元809 年)即位,袭封云南王,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 年)卒,在位7年,享年19 岁,谥号幽王。

《南诏野史》记载:“劝龙晟,伪谥幽王。唐宪宗己丑元和四年即位,年十二岁。唐册袭封南诏王。明年,改元龙兴。铸佛三尊,送佛顶峰寺,用金三千两。元和九年,晟寇嘉定州,有飞天神兵破之。宪宗丙申元和十一年,晟淫虐失道,弄栋节度使王嵯巅弑之,时年仅十九岁,唐命少监李铣祭吊,在位七年。弟劝利立。”

劝龙晟继位时尚年幼,年龄渐长,他出台改革举措,力图充实弄栋、拓东城二处。弄栋辖姚安、楚雄等云南六城,并辖川南攀枝花之属,弄栋节度使王嵯巅势力、权力为南诏外藩之最,逐渐养成骄横跋扈之气。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 年),劝龙晟欲彻查王嵯巅劣迹。王嵯巅遂起弑君之念,领兵入宫,诛杀劝龙晟。劝龙晟之死,是南诏国开始衰落的转折点。

唐朝廷听闻有志改革的南诏幼主被杀,命少监入南诏祭吊,吊词用李白《临终歌》结尾:“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王嵯巅杀害南诏王劝龙晟后,本欲篡夺王位,但此时劝龙晟之弟劝利晟已经15 岁,众臣推拥劝利晟继位,为“靖王”,改元“全义”。

幽王死于非命,蒙舍境地没有为幽王专门建盖土主庙。

第九代王劝利晟土主

劝利晟,又名劝利,劝龙晟之弟,生于唐贞元十七年(公元801 年),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袭封南诏王,唐长庆四年(公元824)卒,在位8 年,享年23 岁,谥号靖王。

《南诏野史》记载:劝利,袭封南诏王,伪谥靖王。劝利,唐宪宗丙申元和十一年即位,年十五岁。唐册袭封南诏王。王嵯巅东寇。明年,改元全义。元和十三年,厚赏王嵯巅,赐姓蒙,封太容(兄长),命敬信三宝,为清平官。元和十四年,废王嵯巅,敕其罪。元和十五年,又改元大丰,重修崇圣寺。五月,大雨淋,龙首、龙尾二关倾。除洱河水怪,建龙屋塔,高十二丈。《白古记》:唐时洱河有妖蛇,名薄劫,兴大水淹城。蒙国王出示,有能灭之者,赏半官库,子孙世免差徭。部民有段赤城者愿灭蛇,缚刃入水,蛇吞之,人与蛇皆死,水患息。王令人剖蛇腹取赤城骨葬之,建塔其上,煅蛇骨灰塔,名为灵塔。今《龙王庙碑》云:洱河龙王毁赤城云。穆宗甲辰长庆四年,赐南诏王金印。是年,王卒于东京,在位八年。丰佑立,慕中国之风,独不肯连父名。

段赤城灭洱海水怪是野史和神话,可也反映出关于劝利晟的史实。第一,劝利实名叫劝利晟,唐封劝利晟为南诏王,改元全义。第二,劝利晟厚偿王嵯巅,封太容,后又废王嵯巅,敕其罪,为清平官。第三,重修崇圣寺,建龙屋塔。第四,慕中国之风,王储丰佑独不肯连父名。

王嵯巅杀害幽王劝龙晟,推拥王二弟劝利晟继位,各权贵将劝龙晟的改革策略推翻,趁机巩固各家权势,形成显贵集团。

劝龙晟和劝利晟在位的15 年间,南诏动荡不安。没有资料记录蒙舍川民间有专门祭祀劝龙晟、劝利晟的土主庙。但也有民间传说,称劝龙晟、劝利晟的土主庙在苍山脚下、洱海之滨。

第十代王晟丰佑土主

晟丰佑,劝利晟之子,文献记载其名为“丰佑”,是由于他“慕中国”不肯连父名所致。生于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 年),唐长庆四年(公元824 年)即位,被朝廷赐封为滇王,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 年)卒,在位35 年,享年42 岁,谥号昭成王。

《南诏野史》记载:丰佑(石刻作劝丰佑),册封滇王,伪谥昭成王。丰佑,唐穆宗甲辰长庆四年即位,年七岁。唐遣京兆少尹韦审规持节册封为滇王。王遣洪成酋等人谢。明年,改元保和,又改元天启。

阁逻凤时期,曾绘制“崇圣寺及三塔”蓝图,只因战祸频频,无力施工,只作简单轮廓式建筑。异牟寻扩建了崇圣寺,劝利晟也作了重修扩建,但崇圣寺的三塔迟迟未能修建。晟丰佑花了十五年时间,修建崇圣寺三塔。

晟丰佑施政35 年,他死后,民间将其奉为土主。《巍山彝族简史》记载:“罗甸勃土主庙,位于大仓镇甸中罗甸村,该庙以村取名,初建于南诏晚期,内祀南诏第十代王晟丰佑,现存新修复的庙宇,不知何原因,无塑像。”经实地走访,笔者得知,罗甸勃土主庙近期已再作修复,并塑有晟丰佑塑像。

第十一代王佑世隆土主

佑世隆,又名酋龙,晟丰佑之子,生于唐会昌三年(公元843 年),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 年)即位,唐亁符四年(公元877 年)卒,在位18 年,享年34 岁,谥号景庄皇帝。

《南诏野史》记载:世隆(《唐书》作酋龙),伪谥景庄皇帝(僭称帝始此,以后郑、赵、杨、段、高五姓之国咸效之)。世隆,唐宣宗己卯大中十三年即位,年十六岁。明年,为懿宗庚辰咸通元年,改元建极,改西京曰中都,东京曰上都。

《南诏野史》记载:后汉诸葛武侯南征至白崖,杀雍闿、擒孟获,乃封白子国王仁果十五世孙龙佑那为酋长,赐张氏,于白崖筑建宁城,号建宁国,立铁柱,后南诏蒙世隆复重筑,名曰天尊柱,高八尺。其柱刻字云:建极十三年岁次壬辰四月朔庚子十四日癸丑建立。

世隆在位的18 年间,南诏与唐朝战火不断,世隆长期坐阵云南昭通、四川凉山一带,最后病卒于四川凉山。凉山百姓在世隆病卒的地方,修建了“景净寺”。如今,景净寺已经只存遗址。

南诏土主庙祭祀(韩勇林/摄)

关于世隆土主庙,《巍山彝族简史》载:“小密喜土主庙,位于牛街乡爱民村委会小密喜村旁,庙宇以村取名,内祀南诏第十一代王世隆,初建于南诏后期,后损毁,现当地百姓在其遗址上建了一间小庙,无塑像。”笔者近日走访时看到,土主庙已经修复扩建,内祀土主雕塑,雕塑背后书有“武宣皇帝”四字。每年正月十五日,当地百姓云集这里朝山打歌,祭祀土主。

第十二代王隆舜土主

隆舜,又名法,佑世隆之子,生于唐咸通元年(公元860 年),唐乾符四年(公元877 年)即位,唐乾宁四年(公元897 年)卒,在位20 年,享年37 岁,谥号武宣王。

《南诏野史》记载:隆舜(一名法),伪谥武宣王。唐僖宗丁酉乾符四年即位,年十七岁。明年,改元贞明。又改元嵯耶、承智、大同,改国号曰大封民国。遣使于唐请和,诏许之。

隆舜自幼贪玩,不愿攻读诗文,不喜欢玩刀弄枪。他见先王惨死于战争归途中,厌恶战争。唐乾符五年(公元878 年),大唐劝说隆舜延续异牟寻归唐和唐之策,摒弃世隆敌唐之计。曰:顺祖考,孝也;事大国,义也;息争战,仁也;守名份,礼也。隆舜欲四者皆备。是年,隆舜命铸观音像一百零八座,散于民间,改年号为“嵯耶”。

唐中和三年(公元883 年),唐朝廷以宗室长女安化公主嫁隆舜。次年,南诏幸臣郑买嗣得奇大宝珠献于隆舜,隆舜大悦,封郑买嗣为清平官,谓之健士。隆舜宠信郑买嗣,为日后埋下了祸根。

唐乾宁四年,隆舜被臣子杨登暗算,死于东都昆明。隆舜死时,其子舜化贞已经21 岁,唐昭宗乾宁四年(公元897 年),舜化贞即位,改元“中兴”。

隆舜死后若干年,蒙舍川民间自发为武宣王建盖土主庙,续以香火。《巍山彝族简史》记载:“嵯耶土主庙,位于县城东山上,内祀南诏第十二代王隆舜。因嵯耶为蒙隆舜的年号,所以又叫嵯耶土主庙。”《蒙化志稿》记载:“南诏时屡用兵,间阎苦役,隆舜与民休息,民德之,因立为庙。”嵯耶土主庙建筑气派,殿宇敞亮,雕塑威武,香火不断。

第十三代王舜化贞土主

舜化贞,隆舜之子,南诏最后一代王,生于唐乾符三年(公元876 年),唐乾宁四年(公元897年)即位,唐天复二年(公元902 年)卒,在位5年,享年26 岁,谥号孝哀王。

《南诏野史》记载:唐昭宗乾宁四年(公元897 年),南诏王隆舜在鄯阐城(东京)被人害死,立“白衣太子”舜化贞即位,改元“中兴”。

舜化贞即位的第二年,即公元898 年,他请名师绘制了一幅连环画长卷,名为《南诏中兴二年画卷》。画卷分为“图”与“传”两大内容,因此又称《南诏图传》。《南诏图传》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南诏时期最重要的文献之一,它是以当时流传的南诏立国与密宗传入南诏的“巍山起因”“铁柱记”“西洱河记”“(南诏)国史”等南诏图书为依据绘制而成的,对研究南诏历史有重要价值。

《南诏图传》由“图”与“传”两部分组成。“图”全长582.2 厘米,高31.5 厘米,全卷为纸本设色,线描彩绘。“传”部分又称“文字传”,共2000余字,是对图部分的说明,详细地记述了密宗传入南诏的始末、舜化贞的赐书以及有关“阿嵯耶”观音的种种经历。“图”和“传”互为验证,互相说明,构成了一幅图文并茂的历史画卷。

唐天复二年(公元902 年),舜化贞卒,在位5 年,享年26 岁。舜化贞死后,郑买嗣起兵,斩杀蒙氏家族八百人威慑示众,簒位自立为王,立“大长和”国,改元“安国”。南诏至此覆灭。

南诏最后一代王舜化贞去世后,民众为其建白牛土主庙。《巍山彝族简史》记载:“白牛土主庙,位于庙街镇北桥村大厂队,内祀南诏第十三代王舜化贞。”笔者近日走访了白牛土主庙,院内柏树苍天,舒枝展叶,大门字匾上书“白牛土主庙”,黄底黑色大字。殿内神像逼真,香火不断。

南诏后事

南诏史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即细奴逻、逻盛、盛逻皮三代为起步阶段;皮逻阁、阁逻凤(含凤伽异)、异牟寻、寻阁劝四代为强盛阶段;劝龙晟、劝利晟、晟丰佑三代为衰弱阶段;佑世隆、隆舜、舜化贞三代为败落阶段。

《中国彝族通史》第一卷序言中评价了南诏的历史贡献:“南诏曾经是中古时代东亚、南亚、东南亚结合部的一个强盛大国,历史上发挥过重大作用。南诏促进了伟大祖国的统一,维护了西南地区的社会安宁,推动了西南地区的社会进步,促进了西南地区的文化繁荣,开创了各民族平等相待的历史传统。”

坚边固疆是南诏最显著的历史作用,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彝族属于边疆少数民族,一直生活在祖国西南边疆。南诏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高中历史教材有一段关于南诏的记述:“南诏的13 个王中有10 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边疆、内地各民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交融局面。”通观南诏彝族历史,南诏是中华的一部分,彝族是祖国统一的坚定维护者。

南诏故地蒙舍川历经沧桑岁月,雄壮威武的龙于图城成了遗址,蒙舍城成了遗址,许多土主庙损了又建、建了又损,一部分也成了遗址……目前,唐开元年间建造的三座土主庙(龙于山蒙国土主庙、巍宝山南诏土主庙、河上湾牧甸逻土主庙),经保护和修复,至今完好;南诏中晚期修建的大仓土主庙、北山寺土主庙、利客村土主庙、巡检土主庙、罗甸村罗甸勃土主庙等,也得到修复;南诏覆灭后,民间陆续自发修建的东山嵯耶土主庙、白牛土主庙、举雄村土主庙等,延续了彝族土主文化的根脉。我们怀念南诏,缅怀南诏王,能够以土主庙为契入点,回溯感知历史的痕迹与灵魂。

猜你喜欢

南诏
《近年来艺术品市场的南诏大理佛精品》插图
唐代“骠国献乐”背后的秘密,一场以献乐为名的救国运动
兴西南边陲 促民族融合
——南诏兴衰二百五十年
韦皋经略西南始末
山,南诏国的“龙舆”山
新旧唐书关于南诏记载浅析
浅谈唐与南诏的和战关系
论韦皋在南诏归唐中的作用
《南诏德化碑》史料价值散议
从南诏大理三座古都规划布局谈中华建筑文化之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