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滇西土司抗战历史档案文献整理发掘研究

2023-05-28杨慧文

云南档案 2023年2期
关键词:滇西土司抗战

■ 杜 丽 杨慧文

早在2015 年7 月,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让历史说话 用史实发言 深入开展中国抗日战争研究》[1]系列讲话以来,我国就十分重视抗日战争的研究,各级档案馆和学界积极加入,加快了抗战档案史料的整理开发,系统成果丰富。其中,滇西土司抗战历史档案记录了滇西抗战时期,怒江以西的土司群体积极投入对日作战的历史史实,体现了各族人民为中国现代史上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做出的特殊贡献,也反映出广大中华人民的爱国情怀,弘扬了民族团结进步精神。2019年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学界亟需深入研究的重要领域。对此,在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的视域下,加快对滇西土司抗战历史档案文献的整理发掘意义重大。

一、滇西土司抗战历史档案文献的基本概况

根据档案载体类别不同,将滇西土司抗战历史档案文献分成纸质档案文献、实物档案文献、遗址档案文献、音像档案文献、口述档案文献五种类型。

(一)纸质档案文献

纸质档案文献有一手史料,也有各机构汇编公布的有关滇西土司参与抗战的史料出版物、各界学者对滇西土司抗战历史开展研究的形成性论文和专著成果。如表1 所示:

表1 滇西土司抗战纸质档案文献(部分展示)

1.一手史料。一手史料主要是国民政府当局对土司的任命、训令、电报、嘉奖令;军政官员争取团结土司抗日的号召书、对土司抗日的工作汇报、鼓励诗集、手记以及各土司的输诚意函等。

2.其他资料。其他资料包括现代出版物、期刊和硕博论文。按照内容划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土司抗战”为核心主题;另一种以小专题或者是论证史料出现,常见的小专题有“西南少数民族”、“滇西各族民众”“西南民众”等。

(二)实物档案文献

实物档案文献指的是指滇西抗战中土司参与抗战所形成保留下来的武器、用具、徽章、勋章、头盔、衣物等实物。如现存于腾冲市滇西抗战纪念馆的龙陵县训所章、宋希濂等连衔书赠潞江土司线光天锦匾等。

(三)遗址建档文献

滇西抗战中土司生活以及战斗过的地方,均可以作为抗战遗址建档保护纳入文献,可通过对遗址的拍摄存档,并将其背后的历史辅以文字说明。例如潞江土司府遗址就有一段土司爱国的史实。抗日时期,为打击在潞江土司府内开会的日寇,土司线光天不惜炸毁土司府也积极支持军部。[3]此外,根据出版的文献汇编来看,还可以梳理出部分土司抗战的遗址,如旧城浑水沟伏击战遗址、芒允保卫战遗址、芒牛坝战斗遗址、新城抗战遗址、龙潞游击队司令部旧址等。

(四)音像档案文献

音像档案是反应滇西土司抗战历史最形象生动的资料,照片档案方面,如《坚持敌后抗战的潞江土司线光天》、《盈江抗日土司刀京版》、《在潞江土司掩护下深入敌后侦察敌情的远征军便衣队员》等。并有一视频资料《龙潞江抗日游击队震慑滇西》[4]反映滇西土司参与抗战的历史。

(五)口述档案文献

口述档案文献主要是“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形成的文集、回忆录、口述记录等。这部分文献主要能从不同人的角度看出滇西土司参与伏击战役、惩办奸细、侦察敌情等情况。如表2:

表2 滇西土司抗战历史口述档案文献

二、滇西土司抗战历史档案文献资料的整理发掘现状

(一)取得的成绩

1.对滇西土司抗战历史纸质档案文献资源的发掘整理。首先,从主体上来看,对滇西土司抗战历史档案文献资源整理发掘的机构主要有档案馆、图书馆、史志办、抗战纪念馆、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等,在个人方面,主要是土司后人以及相关学者。其次,从内容方面看,以“滇西土司抗战”为主题的内容主要穿插在滇西抗战历史研究的相关的书籍中,由此,以“滇西抗战”为专题的档案文献便十分丰富,有综合性的也有专题性的文献出版物。此外,各机构也有意识地收集滇西土司抗战历史档案,如保山市档案馆不仅收藏有纸质档案文献,还于2014 年翻拍了潞江土司参与抗战的照片档案,如《坚持敌后抗战的潞江土司线光天》、《在潞江土司掩护下深入敌后侦察敌情的远征军便衣队员》。在滇西抗战纪念馆中,也有部分专题展览了滇西土司抗战的照片,如干崖土司刀京版、潞江土司线光天等。

2.对滇西土司抗战地面遗址遗迹建档文献资源开展系列保护。1981 年和1995-2007 年,我国开展了两次文物普查,滇西抗战地面文物遗存基本完全普查清楚,并对残破甚至损毁的地面遗存进行了维修或重建,建设了一批博物馆,或者设置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1988 年,保山市隆阳区将潞江安抚司遗址——憩娱楼列为了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属于土司线光天的住所,在抗战期间被日军占据,为歼灭日军,土司协助对其进行了轰炸。[6]同时,在保山市太保山公园里面,设立有“历史名人堂”,将土司线光天的抗战事迹以碑刻形式公开展览。此外,各机构组织田野调查研究,实地走访抗战遗址遗迹,并将遗址的经纬度详细记录,配合照片整理建档,从中也能查阅到部分土司参与战场的遗址档案文献。

3.滇西土司抗战历史“三亲”史料调查和整理出版。在“三亲”口述档案收集方面,主要是对土司的亲信及家人、战友以及当地居民的采访。在口述档案收集方面,以德宏州做出的成果最为丰富和完善。此外,相关机构还借助微信公众号宣传解读大量滇西土司抗战的历史文献,如“芒市史话”、“微美芒市”“德宏网”“史话保山网”等借助微信公众号平台,将发掘到的滇西土司抗战历史档案内容予以解读公布。

(二)存在的问题

1.研究视角未形成。云南省保山市和德宏州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是滇西土司抗战历史档案文献整理与保存的重要主体,但是从原始文献汇编和研究利用情况来看,对滇西土司抗战历史档案文献整理的研究视角仍未形成。其一,从官方出版物来看,以“滇西土司抗战”为专题的历史档案文献整理汇编尚缺,其内容常现于滇西抗战史或是土司制度发展史史料汇编下的部分章节。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作会议主编《西南民众对抗战的贡献》、云南省档案馆编《云南土司抗战研究》《滇军抗战密电集》等,官方将大部分焦点都聚焦于宏观历史档案文献整理上,缺乏从微观群体角度分析研究滇西抗战史。其二,对数字共享利用的重视程度不够。在馆藏可见的滇西土司抗战历史档案文献部分,存在复制件字迹不清晰或者原件被遮挡、复印件缺字少句等情况。对土司抗战的历史贡献认识不够深刻,对其文献整理研究的视角未形成,将会导致在汇编整理原始文献以及数字化加工方面都不够重视,使滇西土司抗战历史档案文献被埋没在体量较大的的滇西抗战历史档案文献中。

2.文献梳理不系统。滇西土司抗战历史档案文献资源结构不完善,整体上缺乏系统的梳理。其档案文献以纸质文献资料为主,实物档案、音像档案、碑刻档案等大量空缺。深入文献内容可知,在抗战期间,国民党为了团结土司一致抗日,不仅给土司派送了大量信件以及武器装备等,还赠予牌匾和勋章,但在各馆并未查到具体内容。其次,抗战期间,土司参与游击队伍,负责奸细惩办、情报搜集等工作的照片和来往信件均未被发掘整理。其中,“文化大革命”是重要因素之一,1966 年至1976 年,中国发生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土司因其特殊身份,大量的土司遗址墓葬、实体实物、书信函件等均被直接损毁,或是因土司出逃造成档案无法追溯。例如,芒市土司方克胜,在1966 年至1976,因对国内局势判断后失去信心,带家眷一起逃跑至缅甸,辗转香港、台湾多地。[5]此外,从档案的整体性认识角度出发,若滇西土司抗战历史档案文献单独提取不当,则会割裂档案的“整体性”,破坏滇西抗战历史记忆的完整性,不利于问题研究的全面深入。由此,对滇西土司抗战历史档案文献开展系统梳理存在很多困难。

3.文献整理特色未彰显。目前滇西土司抗战历史档案文献资源主要分布存放在滇西抗战纪念馆、保山市图书馆“滇缅抗日战争图书专库”、保山市档案馆“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档案史料中心”等地。从存放地点来看,其中土司抗战历史档案文献并未被作为专题单独存放,而是放置于滇西或者滇缅抗战的整体视角下,且都是遵循常规的红色档案资源保管和展览要求,在地方特色上面缺乏有力彰显。从构建地方特色历史档案文献资源的角度出发,滇西土司抗战历史档案文献无疑是滇西地区一个重要的特色,其记载了在滇西抗战时期,该区域内的土司群众积极参与国家抗击外敌的历史事迹具有一定的区域性以及民族性特点。若能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规划,合理挖掘整理滇西土司抗战历史档案文献资源,也能为塑造本地方特色的红色旅游资源提供重要的档案支撑。

三、滇西土司抗战历史档案文献整理发掘的对策建议

(一)总体思路

对滇西土司抗战历史档案文献的整理发掘,建议以地方政协为主导单位,以“土司主体”为联系依据,围绕土司参与滇西抗战历史事件的档案文献史料开展资源体系的构建,以“滇西土司抗战历史档案文献资源”为专题设立数据库,在不割裂滇西抗战历史记忆完整性的前提下,将分布在各馆藏单位的纸质档案文献、音像档案文献、口述档案文献、遗址档案文献以及其他相关档案文献全部纳入专题建设,系统梳理出滇西土司抗战历史档案文献。

(二)实施路径

1.突破滇西土司抗战历史档案文献的研究视域。开展土司抗战历史档案文献整理发掘研究,需要形成以“滇西土司抗战历史档案文献为核心的研究视域,并对其整理发掘的资源体系范畴进行规划,按照“主体(土司)+档案”的体系进行构建。“主体”即参与过滇西抗战的土司群体,包括干崖土司刀京版、南甸土司龚绶、潞江土司线光天、陇川土司多永安等人。“档案”指土司参与作战中形成各类纸质、实物、遗址、音像、口述等档案文献。

2.梳理滇西土司抗战历史档案文献的原始资源。在对滇西土司抗战历史档案文献开展整理发掘时,不仅要从特色专题角度系统挖掘,而且要把滇西土司抗战历史档案作为滇西抗战历史档案文献整体的重要实体构成,在保持原有专题的完整记忆视角下对滇西土司抗战历史档案文献的原始档案资源发掘整理。首先,基于已整理分散存在的。从现代出版物中收集滇西土司抗战历史档案文献,以复制和全文录入的方式将原始文献汇集进新的专题,对于实物档案可以以拍照或者仿真件制作等方式纳入整理范围,遗址档案则可以拍照并辅以经纬度注释说明。口述档案方面则以复制拷贝等方式重新放置该专题下面。其次,对于缺失的档案文献,可以根据文献资料描述向社会群众征集,走访土司后人、土司抗战过的地方等开展收集。对于真实存在但因历史缺失的可以寻找证人了解详情,制作仿真件,并将文献档案依据和证人口述证词同时纳入作为附件。

3.鉴别滇西土司抗战历史档案文献的历史真相。关于土司参与滇西抗战的历史,存在争议的事件对于土司后人来说,是一件十分困扰的事件。例如,在陈正德口述史《沦陷时期梁河游击部队概况》[7]中,将土司龚绶视为投降日本的队伍,认为龚绶带领的游击队游而不击,表面卫国,实则维护日军。在《南甸土司在沦陷时期的两面政治中》,[8]陈正德又指出土司积极参与抗击日寇侵略的事实。对此,在土司抗战历史事实上存在争议和怀疑的地方,应该加以考证,以历史档案文献作为证据,给土司抗日的历史贡献给予印证和表扬,消除后人的误解,这对于团结民族来说十分必要。

滇西土司抗战历史档案作为滇西抗战史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抗战记忆整体视角上无法分割,但是,从维护民族团结,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角度出发,意义重大。对此,对滇西土司抗战历史档案文献开展发掘研究工作应不断推进。

猜你喜欢

滇西土司抗战
走进大美滇西·探寻红色印迹
腾冲 打造大滇西旅游环线上的璀璨明珠
大滇西旅游一线6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德宏
“土司文化圈”的内涵、特征与意义
Fort Besieged
我们家的抗战
助推滇西乡村幼儿教育事业更上层楼
乌江流域土司文化述略
忆·抗战
抗战音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