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西南边陲 促民族融合
——南诏兴衰二百五十年
2018-02-28王善铸
■ 王善铸
南诏兴起及与唐朝建立联系
据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三国时期蜀国皇帝使丞相诸葛亮平南方时,到达百崖,立龙佑那为酋长,赐姓张氏,于是据有云南,或称昆弥国,或称白国,或称建宁国,传十七世。到唐贞观年间,国王张乐进求因蒙舍诏强盛,举国逊位于细逻奴。细逻奴时为南诏首领,之前积极靠拢唐朝,得唐的扶持日益强大。而此时白国因境内有部落叛唐朝而受唐朝打压,细逻奴帮唐军平乱后,唐朝将白国的建国中心白崖划与细逻奴代管,后如上所述南诏取而代之。
南诏是西南洱海地区六个部落之一,为蒙氏舍龙及其子细逻奴建立。六个部落又称六诏,即蒙嶲诏、邓赕诏、浪穹诏、施浪诏、越析诏、蒙舍诏,是今天彝族、白族、纳西族的祖先。蒙舍诏在蒙氏川即今天巍山南部、南涧大部及弥渡西部,位于其他五诏南边,故称南诏。653年,南诏首领细逻奴遣使向强大的唐朝朝贡以寻求支持和认可,唐高宗册封细逻奴为巍州刺史,并赐与锦袍,南诏和唐朝正式建立起臣属关系。经过细逻奴、逻盛、盛逻皮及皮逻阁四代王在蒙氏川92年的经营,为统一六诏奠定了坚实基础。
南诏在唐朝时期的疆域图
738年,南诏首领皮罗阁因帮助唐军平乱有功被唐玄宗封为云南王,成为唐朝封建体制内的地方官员(在唐太宗时期云南大部分地区就直属唐朝统治)。739年,皮逻阁在唐朝的支持下运用“求唐相助,远交近攻”策略(联姻作为“交”的重要策略在南诏后来的统治策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先后统一了其他各诏,结束了部落之间长期的对立纷争,皮逻阁将王都从巍山迁至大理太和城(今大理太和村西部的山坡上),建立了统一的地方多民族政权,成为我国西南地区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有力的维护了南诏地区的安定、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成为唐朝抗御吐蕃的西南屏障。
天宝战争及与唐朝关系的破裂
南诏统一洱海地区以后,接着掌控了唐朝在滇池地区的利益特别是安宁盐矿,使唐朝统治者坐立难安,为此唐朝开始压制南诏。双方矛盾逐步发展,日益加深,终于导致了唐朝与南诏之间近5年的“天宝战争”。现存的滇中第一大碑《南诏德化碑》中记载了唐朝与南诏天宝战争的详细经过,记录了南诏向世人表明不得已与唐朝发生战争的前因后果。
751年,唐朝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领唐军八万多人进攻南诏。此时皮罗阁已死,其子阁罗凤为王,阁罗凤具有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早年随父久经沙场历练。此时阁罗凤多次派使向唐军请求罢兵,鲜于仲通拒绝,率军直指洱海地区,遣大将王天运从点苍山后出兵攻击,自率大军从东南进攻腹背夹击太和城。为了抵御唐军,阁罗凤派人向吐蕃求援,并动员洱海地区的民族一起参与战斗。又命长子等迎击苍山后背唐军,自己率主力正面迎战。南诏、吐蕃联军与唐军在西洱河决战,王天运战死,鲜于仲通逃走,唐军全军覆没。唐朝诗人白居易有诗记云:
鲜于仲通六万卒,征蛮一阵全军没。
至今西洱何岸边,箭孔刀痕满枯骨。
752年,阁罗凤被吐蕃封为“东帝”,与吐蕃结为兄弟之国,国号大蒙国,开始独立建南诏。754年,唐朝国舅宰相杨国忠从北方强行征发20万士兵,命令李宓进攻南诏。南诏与吐蕃联军战胜唐军,李宓沉江而死,唐军死者十之八九。明代万历云南总兵邓子龙有诗叹云:
唐将南征以捷闻,谁念枯骨卧黄昏。
唯有苍山云道雪,年年报白吊征魂。
“天宝战争”的失败使唐朝的政治势力彻底退出洱海、滇池地区,收缩至巂州(今四川省凉山州)一带。唐、诏之间自此中断关系达四十年之久。断交期间,阁罗凤进行了全面的政权统治机构建设,建立健全了一套从上而下,完整有效的行政架构,巩固了对南诏的统治和促进了南诏的社会进步。
点苍山会盟及恢复与唐朝的关系
南诏离唐以后依附吐蕃,每年交重贡赋,经常受命于吐蕃出战,深受驱使,盘剥之苦。779年,阁罗凤死,因其子凤伽异早逝,故立其孙异牟寻为王,史载异牟寻“颇知书,有才智,善抚其众”。787年,异牟寻从太和城迁都至羊苴咩城(今大理城)。794年,南诏配合吐蕃攻唐,大败。吐蕃怒以南诏用兵不利,把异牟寻从“东帝”封为“日东王”,封号中“日”是臣之意,地位由兄弟降为臣属,后吐蕃攻南诏列南诏为直属藩部正式征税,双方的矛盾日益加深。这时唐朝与西北的回纥和亲后,断了吐蕃左臂,与南诏和好,可断吐蕃右臂,以更集中力量对付频频侵扰唐境的吐蕃,于是就通过剑南节度使韦皋招抚南诏。
793年,异牟寻遣使三路赴成都、长安,表示归顺唐朝。794年春天,唐朝派巡官崔佐时到南诏与异牟寻在点苍山神祠会盟(又称“贞元会盟”)。在盟文里,异牟寻表示南诏全部落归附唐朝,双方互不侵犯土地,南诏有患难,唐朝应予以救恤,唐朝要给南诏充分的自主权……。文中说明这次会盟南诏政权相对独立,但又隶属于唐朝,是唐朝的藩属国。双方会盟以后,南诏废弃了吐蕃所立之王号,遣使随崔佐时入朝。同年,南诏出兵攻取了吐蕃神川都督府等地,与吐蕃断交。794年的10月,唐德宗派袁滋到云南,正式封异牟寻为南诏王,并颁发了一颗金印——“贞元册唐诏印”。
点苍山会盟,恢复了南、唐的亲密友好关系,有力促进了多民族多元一体、共同发展的格局。
南诏的强盛
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特别是点苍山会盟以后,南诏摆脱了吐蕃的盘剥和威胁,南诏统治者积极学习、交流、引进先进特别是唐朝先进制度和文化,促进区域发展,在丰佑时代到达了南诏历史上国力发展的鼎盛时期。
一是政治仿唐,军事有创。南诏起于部落,积极学习唐制,从奴隶制逐步转向封建制,建立了一套效学唐制又符合南诏国情的较为完善的行政体制。南诏王之下设“清平官”与“大将军”,清平官相当于宰相,共六人,有时可以七人。大军将十二人,与清平官同级,属武官。清平官与大军将之下设置“六曹”,在异牟寻时代改为“九爽”,为南诏最高行政执行机构。在行政区划上,初设六睑,后增设成十睑,睑相当于唐朝的州。十睑之外,设六节度,二都督。在最基层的村庄设村邑理人处。南诏设有常备军,约3万人,负责平时防务,使用的武器主要有剑、刀、枪和弓箭。同时实行乡兵制,乡兵平时为农,战时为兵,战时可动员总兵力达20万人。南诏王宫设“羽仪军”,基本由高层官员子弟充任,负责防卫南诏王室。对兵士的选拔,训练均有一套完善的制度,更有一套完善的监察制度。《蛮书》说:“每战南诏皆遣清平官或心腹一人在军前监视。有用命不用命及功大小先后,一一疏记回具南诏,凭此为定赏罚……”。这种制度有力的激励了南诏军队的士气。
二是经济转型,迁民开发。南诏初主要以奴隶制经济为主,到后期发展了封建经济,到后期形成以封建经济为主的经济形态。南诏积极学习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引进生产工具,使南诏有了与内地相当水平的农业和手工业。746年,南诏王阁罗凤将滇池地区的20万居民移入比较落后的大理、保山一带,仿效中原发展水利修建了许多水利灌溉系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南诏每征服一地就随之设立机构建造城市进行管理,必要时移民、迁民开发,如阁罗凤筑拓东城(今昆明)后,异牟寻开始加强对滇池及其周围地区进行经济开发,并把征服地区的少数民族根据情况迁到滇池地区进行开发等。通过移民、迁民开发和商业贸易,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发展和融合,由此出现了许多贸易城镇中心,如南诏都城羊苴咩城、永昌、拓东、铁桥(丽江塔城)等,贸易十分活跃。
三是文化多元,学汉为主。南诏文化以境内民族优秀文化为主,兼收并蓄其他优秀文化,其中受汉文化影响最大。当时的公文和各种文章、图书均使用汉文。异牟寻视儒学为文化的代表,派贵族子弟就学内地,学成后在本地传授。在汉文化的影响下,以汉文创作的文学作品成为南诏文化一道色彩,这些文学作品见证了南、唐之间的密切关系,如南诏王寻阁劝从小师从郑回,是南诏名操一时的诗人,其诗收入《全唐诗》,开创了彝族运用汉文学创作的先河。唐朝的音乐、建筑艺术等对南诏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如在南诏异牟寻时期受唐影响融合民族元素创作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大的乐团——南诏古国奉圣乐,再如受唐朝佛教建筑艺术的影响,南诏丰佑时期修建了号称“天下第一楼”的大理古城五华楼、名闻遐迩的巍然耸立于苍山洱海之间的崇圣寺三塔及昆明现存最古老的南诏建筑物东、西寺塔等等建筑。
四是攻城掠地,强化贸易。公元829年,丰佑命嵯颠攻入成都西区,俘回了大批技艺精湛的工匠艺人及财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诏的建筑技术和生产技术……。南诏积极向外扩张攻城掠地,先后征服了银生地区(今思茅、西双版纳地区)、茫天连(今孟连县)、茫吐薅(今澜沧县一带)、黑齿等十余部落(今缅甸南掸邦一带),设置银生节度进行管辖。南诏的活动范围达到女王国(今泰国北部的南奔虎一带)、陆真腊、水真腊(分别位于今老挝、柬埔寨境内)几个中南半岛古国,在南诏控制和统一的区域内,各民族积极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南诏社会经济的发展。
南诏的衰落与灭亡
寻阁劝逝后,立幼子继位,王权后期逐渐为臣权所控,为强化王权,南诏统治者大兴佛教。世隆时期,南诏与唐朝战争近二十年,最终以南诏失败而结束,从此南诏国力骤减,进入衰败时期,最终亡国。
一是外交陷入僵局,臣权架空王权。点苍山会盟后,南诏与吐蕃断交;南诏王世隆自称帝后,与唐朝断交。南诏国先后在外交陷入了僵局。808年,异牟寻之子寻阁劝继位。809年,寻阁劝被权臣所杀,长子劝龙晟继位。816年,劝龙晟被弄栋(今云南姚安)节度嵯巅所杀。后嵯巅被段氏所杀。897年,隆舜被郑买嗣所杀。南诏后期,以郑氏(指异牟寻时期清平官郑回及其后裔,郑氏家族世代为清平官,其七世孙郑买嗣为南诏权臣,后灭南诏)、赵氏、杨氏、段氏为首的政治势力不断强大,平衡关系被打破,尾大不掉臣权架空王权。
二是过于沉迷宗教,劳民伤财误政。9世纪中叶以后,南诏内部权臣势力膨胀,臣权左右王权。南诏王室前期信奉道教,宣传“君权神授”,后期为应付危机,受唐朝影响,大力提倡和利用佛教,控制所统治地区的精神意识。自丰佑时期始,废道教昌佛教,佛教逐渐在南诏形成全覆盖之势,修建了大量佛寺。到了隆舜时代,隆舜即是一国之主又是一位高僧,立佛教治国。南诏境内是寺庙林立,成为名副其实的佛国,佛教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却因广修建佛教建筑而耗费了大量钱财,导致上下怨疾,为南诏王室的覆灭埋下了隐患。
三是大战造成大耗,国力转向衰退。859年,南诏王丰佑卒,子世隆继位。同年唐懿宗继位,唐懿宗短视,以世隆“名近玄宗讳,遂不行册礼”为由,对南诏故王不行吊祭之礼,对新王不袭册封之礼,冷南诏于一边。感王面无存、愤怒之下世隆自称皇帝,立国号大礼,大礼即今之大理称号之来源,并进攻唐境,然而最终以南诏的失败而告终。近二十年的战争严重阻碍了南诏的发展,造成民生凋敝,南诏国力从此转向衰退,南诏王族统治力江河日下。
902年,权臣郑买嗣起兵杀舜化及蒙氏贵族800余人于五华楼下,至此,南诏灭亡。南诏灭亡后,郑买嗣依袭南诏之旧制,改元安国,国号大长和。928年,剑川节度使杨干贞灭了长和国,拥郑氏之清平官赵善政为王,建立天兴国。不久,杨干贞取代赵善政,建立了义宁国。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赶走杨干贞,建立了大理国,西南地区结束了频频政权更迭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南诏从细奴逻封刺史起到舜化灭亡共十三世,历时250年,统治的疆域东接贵州、广西,北抵大渡河,南至越南、缅甸的边界,西部与古代印度为邻,覆盖了今云南全省、云南与川、黔二省交界的部分地区,以及东南亚缅甸、老挝、泰国和越南的部分地区,总面积约为相当于云南省国土面积的2.7倍,从臣属唐朝到藩属唐朝到称帝自立,最终形成与唐朝、吐蕃三足鼎立的局面,大体与唐朝相始终,深受唐朝影响,是当时东南亚、南亚地区的第一大国,9世纪下半叶世界第四强国。先后有13个王执政,王族采用世界独一无二的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国王与长子的“父子连名制”,分别是细奴逻、逻盛、盛逻皮、皮逻阁、阁罗凤、异牟寻、寻阁劝、劝龙晟、劝利晟、丰佑、世隆、隆舜、舜化,其中前10个王接受了唐朝的册封。这250年里,南诏与唐朝的交往为主要关系,尽管南诏与唐朝有战争,然而大多数和则两利,战则两伤,和平相处、友好交往仍是两者之间的主流,符合各自统治区域内人民的利益。
南诏的兴起和发展,对于开拓、维持疆土,形成当今中国位居世界第三的巨大版图,为加快我国西南边疆的开发,促进我国西南各民族的团结进步、共同发展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历史贡献,创造了独具风格、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的南诏文化。今天,这些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对于推动作为南诏国发祥地的巍山建设精品历史旅游目的地、为推动有得天独厚苍山洱海绝境的大理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为云南旅游跨越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占据了区域民族历史资源这一不可代替的比较优势,是组成、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资源,为树立、培养中华文化的自信作出积极贡献。
〔1〕谷跃娟著.南诏史概要[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2〕李东红,杨利美著.苍耳五百年[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1.
〔3〕只廉清主编;南诏史论,第 1辑[M].影印本.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3年3.
〔4〕只廉清主编;南诏史论,第 2辑[M].云南南诏研究中心编.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4.2.
〔5〕李丽芳.南诏国与大理国的兴衰[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2.2.
〔6〕杨周伟著.大理国.朝圣 魂归[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9.
〔7〕大理白族自治州研究院,大理白族自治州南诏史研究会编。南诏史论丛选辑[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4年11.
〔8〕梁晓强著.南诏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0.
〔9〕南诏国之历史贡献——辉煌与探索[M].中国文艺出版社,2013.7.
〔10〕南诏国之历史贡献——历史与人物[M].中国文艺出版社,2013.7.
〔11〕南诏国之历史贡献——文化与遗产[M].中国文艺出版社,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