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省、守正与创新:打造初中语文作业的新生态
2023-05-28刘娟
摘要: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双减”政策落实的具体环节,作业设计是否科学、学生落实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达成。事实上语文作业设计存在很多问题,必须要自省反思;对好的做法必须要守正坚持;结合时代发展,必须要进行创新,使作业设计真正发挥出最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为此对当下语文作业设计做了全面分析与实践探索。
关键词:语文作业 自省 守正 创新
刘娟,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实验中学教师。
作业作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形成积极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资源和策略方法,支持着教师课堂教学、课外辅导,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重要的载体。[1]“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在教师的教学层面和专业发展层面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实践重视。然而,在积极致力于作业创新过程中,需要纠正很多偏颇。
一、自省:审视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现状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彰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途径,更是落实“双减”政策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必然选择。因此,审视当前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现状,有助于教师在“把好脉”的基础上进行守正与创新。结合当前语文作业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目标短视、内容异化、形式俗化和功能弱化等几个主要问题。
目标短视。当前,初中语文的作业设计缺乏明确的目标意识、流于形式化,尤其是不能立足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并针对学段、单元、单篇进行整体性设计,进而导致设计初衷、设计方法、实施办法、预期目标等与语文核心素养差距较大。换言之,当前初中语文的作业设计尚未与课程目标有效关联,偏离了“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与语文课程的独特育人价值,这正是作业设计亟需纠正的问题。
内容异化。在内容选择方面,对“创新”的理解容易陷入“为创新而创新”的形式化趋向,即只重视作业的新颖性与趣味性,而脱离了课程标准、教材文本、学生学情的实际情况。显然,这种不以学生为主体、不以教材为基础、不以课标为标准的创新设计观忽视了作业设计的本质要求,进而割裂了教学与作业之间的关系。显然,这种内容选择是异化的,偏离了作业在推动核心素养生成上的“主攻点”。
形式俗化。无论是作业结构还是作业过程,都要符合作业设计的本质要求。当前,为契合“双减”政策,部分教师过分注重形式上的新颖与创新,或者仅为了迎合政策而减少作业量,导致作业创新效果并未得到实质性改观,自然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显然,这种功利性、“庸俗化”的作业设计观容易陷入“唯形式化”的怪圈,限制了作业功能和价值的发挥,与作业系统的原初目的背道而驰。
功能弱化。在落实“双减”政策过程中,作业设计要从功能上科学定位。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作业的功能在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对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对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对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对文化的理解与传承等。一旦目标定位不清、内容选择异化、形式构建俗化,那么作业的功能定位就会偏颇。当前,部分学校与教师在政策解读与课标挖掘方面不透彻、不全面,导致作业设计盲目性、实施碎片化、反馈低效性等问题,进而弱化了作业的功能。
二、守正:双减政策下语文作业设计的本质
基于对双减政策的落实,为切实推动学生身心全方面发展,初中语文作业既要在“量”上进行创新设计,也要在“质”上坚守本质,在“减量”与“保质”结合的基础上实现守正创新,从而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保持同向,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量:坚守减负绿码
削减数量。削减无效性与重复性作业是落实减负政策的关键。只有在减量的基础上,教师才能从作业设计的目标、形式、内容、结构、功能等方面进行优化创新。与以往“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题海作业设计理念不同的是,新背景下的作业设计以统整性和目标指向性为主要设计目的,不求量,只求质,主要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资料搜集运用能力。作业的设计可以少,但是要具有趣味性,依据这个理念,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在课外名著《西游记》的阅读中就设计了一个课后作业题目:“通过对《西游记》的阅读,结合手边资料,请谈一谈到底谁是小说的主角?”笔者没有设计选择或填空等传统题目,以一个开放式和辩论式的题目来锻炼学生的整合能力和解题思维,起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作业效果。
压缩时空。在压缩“量”的基础上,还要压缩时间与空间。在时间方面,坚持课前预习、课堂练习、课后巩固的教学思路。在此基础上,再针对存在问题设计作业。在空间方面,作业设计并不限于教室或家庭,而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链接,鼓励学生通过“走出去”增强生活体验。比如,在学习完朱自清先生的寫景抒情散文以后,笔者灵感突发,趁着此时窗外春天的季节,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在学校的花园中让学生仔细观察和欣赏,然后回到教室以后,模仿《春》的写作方法,对花园中观察到的事物进行描绘。该作业的设计突破了以往“教室”的空间局限,让学生在感受生活真实的同时获得创作的灵感和力量。
(二)质:坚守作业本质
内化与迁移。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决定了语文学习既要积累知识与技能,也要将所学知识内化与迁移,进而培养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因此,作业设计就要突破知识记忆与理解的瓶颈,在知识内化与迁移运用上创新设计。由此可见,学习知识是基础,运用知识是根本。从这个角度讲,守正创新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其中,守正是前提,创新是动力,素养提升是落脚点。
转变学习方式。基于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作业设计要坚守作业的实践性特征,在实践中完成知识的消化、吸收、内化,并形成个人的核心素养。因此,分数从来都不应是作业设计的初衷与目标,题海战术的作业观更应慎重考虑。相反,努力让学生从题海中、从流水式的机械作业中脱离出来才是作业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实践性作业脱离了简单重复性作业的困扰,有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并促成学习方式转变,进而落实课程的实践性特征。由此可见,多样性体现着作业设计的质量,如知识封闭型与实践开放型的结合。
强化思维发展。思维能力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需要培养的语文核心素养之一,也是检验学习能力与品质的重要指标。强调作业的“守正”,即强调作业设计不能偏离思维提升的本质。其中,开放性与综合性作业正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开放性作业契合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本质,有助于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情境中拓展学生的高阶思维。由此可见,指向思维拓展的作业设计观避免了作业陷入孤立性与单向性的窠臼,引导学生的思维从低阶向高阶进阶。所以,“守正”正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恪守。
三、创新:基于守正的作业设计策略
从教学的系统性角度讲,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辅助,是整个教学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基于对双减政策的落实,为切实推动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初中语文作业既要在“量”上进行创新设计,也要在“质”上坚守本质,在“减量”与“保质”结合的基础上实现守正创新,从而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保持同向。
(一)真内容
如上文所述,作业创新是为了更好地守正,因而在内容选择上求真务实。显然,只有与学生的认知基础与身心特点相结合,与教学需求相结合,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作业才会彰显其价值与本质。
首先,以知识内化与迁移为目标。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创新必然要以知识内化与迁移为具体而真实的目标,而不是停留在形式化、肤浅化的重复性任务,这也是创新的意义与价值所在。新课程改革下的核心素养目标集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观。遵循此教学思路,作业设计首先要遵循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与迁移,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与审美创造等素养,而不是对知识的机械记忆与积累。因此,作业的创新设计就是要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与迁移,引导学生在深度思考、真实情境中提高核心素养。比如,在学习完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以后,笔者布置了如下作业:“模仿文中的拟人、排比等手法,以夏、秋和冬季节为例,进行模仿写作”。就是让学生内化写景抒情散文的语言和形式,获得知识的有效迁移与实际应用。
其次,体现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创新的作业设计要切实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思维能力与审美创造,以契合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只有坚持挖掘作业的独特育人价值,教师才能跳出“中考化”作业的窠臼,避免无效重复的作业设计思路。从这个角度讲,基于“双减”政策的作业创新设计,既促进了教学方式的革新,也体现了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思路,有助于学生在“真实”的作业中实现全面发展。
作业是实现“育人”价值的重要途径,笔者将情感教育融入到作业设计之中,提升了作业的质量与水平。比如,学完《背影》后,笔者布置了“回家观察自己最亲近的人,模仿文中的动作、外貌和语言等细节刻画出自己的亲人形象”的作业任务,该作业锻炼了学生的生活观察能力,让学生与亲人的关系更加亲近,感受身边至亲的爱与付出,获得情感的熏陶和感恩教育,展现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再比如,笔者在教授学生“写人物”教学课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抓住人物的特征与精神内蕴,讲授完写作方法及技巧以后,笔者并没有让学生立马下笔写作和练习,而是给他们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放学后,让学生去观察社会上的某些群体,看看他们的言行举止和生活内容,然后再进行人物的创作”。按照这个作业要求,学生深入真实生活场景之中,看到各种群体生活的艰辛和不同职业人群的勤劳与淳朴,不仅积累了真实的写作素材,还从不同的群体中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和他们积极、乐观面对生活的态度,写出来的人物更加真实、饱满,发挥出作业的有效价值,完成“育人”的基本目标。
(二)善结构
结构的“善”集中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彰显了作业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从教学流程看,作业既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准备,也是基础知识的巩固延伸,更是能力的整合提升。换言之,作业设计是一个系统性任务,任何脱离教学需求、学生学情的作业,任何不能体现学科人文性特征的作业,以及任何与核心素养无关的作业都是偏颇与孤立的。
首先,系统化的设计结构。优化作业结构是确保作业功能的必然选择。其中,精细化的课时作业与结构化的单元作业是优化作业结构两个方面。一方面,课时作业是在单篇教学基础上的作业,其突破口在于克服作业的碎片化,尤其是强化课时作业与教学内容、学生认知的联系,在教学与作业的统一中提高作业效能。这就需要教师立足课堂直面现实问题,精准把握学生存在的认知弱点与缺陷,强化课时作业的针对性。其中,情景化作业是规避碎片化作业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消化、吸收、运用知识。另一方面,单元作业是立足整个单元的作业,关系着能否落实单元的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这就需要教师“站得高”,立足单元学习目标设计作业。同时,还要注重单篇与单元之间、篇与篇之间、篇与辅助系统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单元内的知识进行整合、归纳、提炼,进而设计系统化的作业结构。显然,无论是课时作业还是单元作业,这种系统化的设计避免了固化的“中考式”趋向,有助于学生真正解决自身知识弱环。比如,在进行名著导读的作业中,笔者设计出“用一句话概括四大名著主题”的作业,实现了名著之间的对比阅读,完成一篇到多篇的作业练习,提升学生的提炼能力和整合思维。
其次,系统化的实践结构。系统化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施。在作业实施环节,同样需要设计系统化结构。这种实践导向是对当前作业实践“唯中考是瞻”的革新,有助于在真内容与善结构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因此,教师要合理安排不同环节的作业,如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课中教师的集中讲解、课中教师的单篇教读与课中学生的习题练习、课堂重要知识点的课后巩固与运用等。只要确保实施的系统性,才能真正落实减负政策,才能提高作业的实际效能。比如,笔者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就设计了三种作业类型,分别是课前预习小作业、课时随练小作业和课后巩固大作业。其中,课前预习小作业的题量一般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多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对即将讲授的新课内容进行引导性学习,起到辅助新课学习的作用;课堂随练一般跟着教学的节奏来走,题量适中,难易程度与文章结合,多以开放性的讨论题或辩论题为主,边讲解新课边讨论作业,起到盘活课堂氛围,锻炼学生合作探究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课后大作业题量相对较多,题型多元,起到复习和巩固的作用。三种作业形成一个系统化的实践结构,由浅入深,由简到难,层层推进,最终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
(三)美过程
优秀的作业设计能够体现语文课程的独特美。换言之,无论是阅读类作业还是写作类作业,学生在实施过程中要能够感受到知识内化与迁移带来的文化美、语言美、思维美与审美趣味,从而凸显语文课程的独特价值。这就需要教师全面把握作业设计的本质与原则,正确处理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精准贴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利用好各类教学资源,增强作业设计的开放性、趣味性、自主性,从而构建学生乐于参与、善于反馈的作业机制。比如为了实现作业系统美的彰显,笔者创新了以往的作业批改和评价反馈机制,打破以往教师批改和评价的限制,实行作业同桌互改互评的机制,每次的作业先让同桌之间互相批改,并写上评语,作业的优点和不足都有找出来,然后将批改完以后的作业集中收集上来,老师做最后的检查,总结归纳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在同桌互改互评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及时发现彼此的优缺点,提升彼此发现“美”的能力,作业的价值不断提升,学生都积极的做作业,改作业。
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设计质量直接关系着核心素养的生成与否。一方面,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是彰显学生主体意识,提升学生知识内化与迁移能力的重要阵地,更是巩固、彌补、落实课堂教学目标的必要途径;另一方面,作业设计的肤浅化、形式化、唯中考化现状,要求教师要重新审视作业设计的问题,把握作业的本质,在守正与创新中生成作业新样态。从这个角度讲,作业设计同样要体现语文课程的独特育人价值,同样要以核心素养的提升为目标,尤其是在践行“双减”政策的过程中,更要以守正之心与创新之法体现语文课程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周日.四个转向: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应然[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23):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