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何以生存与发展

2023-05-26刘历红杨骅骁

中小学德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机器人思维

◎刘历红 杨骅骁

ChatGPT自2022年11月推出以来,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内就吸引了活跃用户约1.23 亿,被称为史上用户增速最快的应用程序。[1]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认为ChatGPT 将“改变世界”;[2]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则表示,ChatGPT“本质上就是高科技剽窃”和“避免学习的一种方式”。[3]因ChatGPT具有强大的解题能力和写作功能而成为教育与学术界关注的焦点。[4]

一、人工智能机器人是否会取代教师

笔者在参加在东京举行的“2018亚洲教育论坛”时,聆听了一位美国学者“AI是否会取代教师?”的主题报告。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AI无法取代教师,理由是:教师不单纯传授知识,而是以知识为载体实现育人目的。教师对学生有精神引领、情感支持等人际互动,这是机器人难以做到的,因而教师无法被AI取代。但在与身旁一位外国学者讨论时,他的观点让我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怀疑。他认为,单纯传授知识、情绪波动大、对学生发展不能做出及时正向的激励性评价的教师将会被AI取代。因为AI机器人不仅在传授知识上具有优势而且情绪稳定,同时还能给学生即时的积极反馈。2019年春节,即将医学博士毕业的朋友告诉我们,她因为本科不是毕业于211高校,博士毕业后若是想留在母校的附属医院工作,只能成为功能科大夫而无法继续做肿瘤科大夫。她的母校在广东,在那里,功能科大夫的岗位已经出现被机器人取代的情况。鉴于此,她只好选择回到读博前所在的中原地区的一家省级肿瘤医院就业,以便能继续做有处方权的肿瘤科大夫。

在短短不到半年的三次经历带给我的冲击,岂是“强烈”二字所能概括的!一种从未有过的危机充斥着我的内心,让我体验到“汶川地震”中失去心里承重墙的孩子般的感受。“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何以生存与发展”这个问题,从那时起就时时萦绕在我脑海中。《中小学德育》的征稿,瞬间激活了我的再思考。而“吴军:计算机科学家为你讲解人工智能”的在线讲座,则将我的思考引向深入。

据吴军老师的分析,ChatGPT作为AI发展的典型代表,已拥有2000亿个参数,其发展得益于深度学习研究,这使它具有了经强化的AI深度学习模式,成为人工智能内容生成技术(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AIGC)的最新成果。所以ChatGPT具有智能特性,既能和用户在同一语境下持续聊天,根据前后文实现互动,又能帮用户制作个人简历或求职信,还能完成诗歌小说及论文撰写、代码编写与修改、企划案撰写等工作,甚至能陪用户玩游戏。[5]

正是因为新型AI的强大功能,各行各业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危机感,教师这个古老的职业也受到极大挑战。有人说,因为育人的情感性,让对教师依恋程度高、年龄小的孩子的教师被替代的可能性小,所以幼儿园、中小学教师的生存概率远高于大学教师。也有人说,今后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育人,AI机器人的任务是辅助教师教书。还有人说,国外的一些大学已经禁止学生使用AI机器人,所以只要禁止使用此类产品,教师就不会被AI机器人所取代,等等。各种说法莫衷一是,进一步加剧了教师的忧虑。囿于认知盲区,一些人对此毫不关心的现象也不少。对此,我认同吴军老师的观点: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对待新生事物,拒绝将导致灭亡;接受将诞生新的文明。对于AI也是一样,一味拒绝,必将被时代抛弃;主动研究,积极提升数字化素养与信息化技术,对AI针对性应用,才能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并创造人与AI机器人和谐共生的新文明。

二、追问人之为的根本所在

应该说,AI机器人应该是人类可以驾驭的工具。当前,之所以对这种工具产生了忧虑乃至恐惧,一方面是AI机器人具有的迭代发展能力,因为决定其发展的参数可以累加,尤其是AI机器人具有学习能力后,面对潜在的未知因素及由此导致的各种风险,难免滋生焦虑乃至忧虑。我们认为,消除焦虑的方式是理性分析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以及人机之间的本质差异,从而重视发展人之为人的素养,才能促使人更好地发展,并能更好地驾驭AI。

首先,从生理角度看,人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和冰冷的机器相比,人的血是热的。但恰因血是热的,就意味着人是有生命的生物体的同时还表明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其次,因为人是有生命的,所以人的情感是丰富的,但情感越细腻越丰富也意味着越容易为情所困,越容易因情感波动导致智能下降乃至为情所伤。同时,人的情感性还隐含着人与人之间存在情感感受与表达等方面的差异,而这常常导致情感错位。而AI机器人在“情感、情绪”表现方面则更为稳定。其三,人是有自我意识的,但正因为有自我意识,所以难免会产生自我冲突;同时,人具有自由意志,而自由意志的被限制乃至被压制又常常引发各种矛盾。而目前为止,各类研究尽管在测查AI机器人是否具有自我意识,但结论尚不明确。其四,人有问题意识,而且专业水平越高问题意识越强,而AI机器人目前似乎更多的是解决问题,尤其是聊天机器人主要是根据输入的指令解决问题,还不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其五,人具有原创能力,但人的原创能力无论是技术还是知识都需从头学起,而无法直接借助外力实现原创,或者说,当人不能理解前人创造的知识、当不能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或技术时,就无法进行原创,所以原创需要长时间学习前人创造的知识,也就是要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这表明,人类文明的传承需要一代一代人通过学习,通过丰富的生活体验、系统的学习经验,实现继承与发展,做不到像AI机器人那样在已有的基础上接续式推进。人在学习中是有惰性的,也做不到像机器人那样,只要有能量储备就能随时完成指令下达的任务。而且人的学习受体能、智能、兴趣、毅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单纯从承载知识的量的角度,人根本无法和机器人抗衡,因为机器人语料库的参数从理论意义上来说是可以无限增加的。因此,就目前而言,ChatGPT还做不到原创,它只是在语料库中对已有知识进行识别与拼凑,所以吴军老师认为,如果说ChatGPT会取代某些职业的话,“99%没有原创能力的岗位都有可能被取代”。

通过人和AI机器人的差异性分析,可以总结出,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至少有三点:第一,是爱。襁褓中的婴儿还没有学习知识就能感受爱,而且爱的满足与否直接影响他此生健康发展的程度,所以爱的需要、爱的能力、爱的付出是人之为人的根基所在。[6]就此而言,教育是大爱的艺术。教育现象学创始人马克思·范梅南先生提出,教育机智的产生是教师内心深处有父母替代者的角色意识。舍此,则难以在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教育情境中瞬间做出机智的行为。第二,是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学生是独立的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学生内在发展的需要,所以尊重、引导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是促使人之为人、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但在这一点上,常常会出现错位,所以需要教师高度警惕。要特别警惕的是,以教师的自我意识包办、替代乃至限制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现象。对此,要明白,人是意识的载体,对人的存在与发展的哲学思考应该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底层逻辑,学生的体验是其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关键,而差异性分析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基本方法。[7]第三,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一点,在当下人和AI机器人的比较中显得尤为重要。小孩子天然具备问题意识,但在规训化尤其是标准答案的束缚下,孩子的问题意识常常被限制乃至被扼杀。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新时代,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已备受重视。

三、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促进思维发展

为了检测聊天机器人的思维结构层次,我们让机器人做了3道初中二年级的语文题。例如输入问题:《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得到的答案是:《桃花源记》描写的世外桃源是一个没有统治者、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差别、原始互助的理想社会。这个社会没有战争、没有贫富之分,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安居乐业,和睦相处。此外,人们实行了公共利益高于个人私利的原则,不会增加生产力的节日和仪式都被废除,以便更加专注于生产和互助活动。这一社会在小说中被描述为人世间世界的理想化的自给自足农村社会,它所体现的原始互助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无疑成为文化的精神寄托。语文教师对ChatGPT的答题质量进行了现场评价,认为聊天机器人可以完成单个知识点的任务,尽管答案啰嗦、表达不精练,但是正确的。但对关联结构的任务ChatGPT输出的答案是错误的,如请它回答“《核工记》和《核舟记》在写作特点上有何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时,它输出的3段答案都是错误的。而请ChatGPT完成“‘之’做动词在‘统编版教材’中出现过多少次?”的总结归纳性任务时,得到的答案是“很抱歉,作为一个语言模型AI,我无法查询……请问有什么其他问题我可以帮您解答吗”。

思维结构有“前点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抽象延展”5个层次,层次越高,思维能力越强。通过实践检验,让学科教师对发展思维结构层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通过可观察的学习结果,如语言表达、文字表达、图像表达、肢体表达等方式,可以测查出思维结构所处的层次,从而让隐性的思维显性化,因此想方设法促进隐性思维显性化是发展思维能力的载体。

实质上,中、高考的指挥棒对此已经转向,测查学生思维结构层次成为考试命题、人才选拔的理论依据。对此,教师重点要研究如何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思维结构层次实现进阶,从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8]林崇德先生曾说过,思维是核心素养的核心。现在看来,思维还是人驾驭、发展AI机器人的根本。我们认为,判断能否应对AI机器人挑战,关键是要看人的思维能力水平是领先还是滞后于机器人的智能发展水平。领先即可驾驭,滞后则被取代。所以,AI时代,人应全面发展,尤其是要促进思维发展,这意味着教师要自觉追求高质量发展,主动拒绝平庸。

促进学生思维结构层次进阶,发展思维能力水平,需要转变教学目标重知识的倾向,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将发展思维作为教学的重点目标,以掌握知识为载体,重视对学习方法尤其是思维方法的指导、总结、评价和反思,要转变掌握了知识就完成了任务的思维局限,要想方设法用科学的方法促使课堂提质增效,在多快好省地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学习过程中应用的方法,提取这些方法共同的规律与原理,并对其进行结构化提炼,进而概括出学习某一类知识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等,在让知识从点到面到体再到系统的过程中,建构知识相互关联、抽象延展的网络,提升学生举一反三,创造性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情境、综合性、复杂性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都能这样高质量地学习,那么提高思维能力,拒绝平庸,就不会成为空话、套话,而是能生动体现在行动中。

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是自己要首先具备高水平思维能力,否则难免会因自身思维的局限制约学生思维的发展。这需要教师坚持终身学习,需要教师具有研究意识与能力。教师的研究能力,不仅是教师专业水平的体现,还是能否感悟教育成就感的路径,对此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教师摆脱日复一日重复劳动走上幸福道路的方式就是帮助教师走上研究道路。我们认为,教师终身学习,重视自身思维能力发展,拒绝平庸,更是教师应对AI时代保障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做法,应该成为教师角色重建中高度重视的要素。

人工智能时代,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教知识的教师将被淘汰;教知识产生的教师将会得到重用,获得发展机遇。同时,仅仅学习知识的人将找不到工作,而学习生产知识的人将大获成功。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机器人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
机器人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