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深度学习的小说对话式教学建构
2023-05-26张丽君
张丽君
内容摘要:小说在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但以往小说教学内容浅表化,教学方式多以讲授、灌输的方式进行,学生多死记硬背所谓的答案和结论,思维和迁移应用的能力却并没有多大提升。通过对话式教学改变以往小说阅读教学单向灌输的弊端,以“对话”为手段,探究深度学习与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内涵,本文以《祝福》为例探讨了建构小说对话式教学的策略:从激活对话内容、提高对话深度、拓宽对话广度这三个方面入手,让学生在小说教学中能够与教师深入对话,促进其深度学习。
关键词:深度学习 对话式教学 小说教学建构
小说蕴含着深厚的思想内涵,在语文教材中占据了大批篇目,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文体。但当下语文小说教学中仍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沦为“看客”。对话教学,以对话为中介,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实现师生关系的平等。“既对填鸭式教学起到了解构的作用,又重新构建了新型的课堂教学范式。”[1]如何让学生通过与教师的对话,深刻理解小说中人物的命运与他们的悲欢离合、人生起伏,走进他们的人生内核,实现深度学习,是本文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内涵界定
(一)深度学习
近年来,深度学习已经成为国内外教育研讨的热点议题,但早于1976年,弗伦斯.马顿和罗杰.萨尔乔便将“深度学习”这一概念引入了教育领域,随着人们对于深度学习的不断研究,深度学习的内涵也在不断更新。
比格斯将学习划分为了“前提、过程、结果”,其中前提所指为存在于学习发生前的要素,即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动机等学习者本身因素与由课程、教学方法等所构成的教学环境,而过程则将学习过程中的动机与策略包含其中,此两者的排列组合将决定学习者采用何种学习方法[2]。2016年,郭华教授以核心素养为基点,将深度学习定义为,即“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科的核心知识能够作为被学生深度理解的知识点,并且学生能够通过理解这一认知行为逐渐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提高自我认知内驱力,从而获得高级的社会性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成为同时具备着扎实基础知识与高阶思维能力的杰出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3]。
深度学习逐渐从一种学习方式演变为学习结果最后上升为一种学习理念,但始终强调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批判性理解以及论据的逻辑性,即为了“迁移”而学习。本研究将深度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结果,以布卢姆所提出的认知目标分类学为依据,划分学习结果的层级。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学包含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面,且呈现出直线递近,具有经验性、积累性的特性,也就是说复杂性行为是建立在基础性、简单性行为之上的。结合裴斯泰洛奇提到的要素教育,可以知道教育内容同样是以简单、初始的内容为基点。基于以上结论,我们可以将教育过程理解为由一系列较简单行为所构成的过程[4],进一步将深度学习的目标追求总结为“运用”到“评价”。因此旨向学生深度学习的小说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小说,更要让学生走进小说,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美、生活美、心灵美,形成自我个性化的体验与感悟[5]。
(二)对话教学
语言产生以来,對话便是人们生产生活中最重要的沟通和交流工具,而作为一种概念,“对话”最早由巴赫特提出,认为“对话交际才是语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处”[6]。教学与对话是紧密相连的。克林伯格(Klingberg,L.)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在他看来,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7]。
我们可以对对话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作为教学的方法,一种是作为教学的原则。这两种看法我们难分对错,但既是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我们便不能将对话仅仅视作一种教学手段,更要将其上升为一种精神和理念。因此,对话教学是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8],手段只是它的一种表现形式。本质上讲,对话教学是指师生处于真正民主、和谐的应然环境中,以对话、共情、体验和反思等互动的方式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提高个人价值的教学形态。
将对话教学理论引入到语文小说教学中,开拓了语文小说教学研究的新视野,对“独白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强调在所有的教学中进行最广义的“对话”,包括不同范围、不同层级的言语相互作用,以此建构意义的、有机的、动态的过程。作品的意义便在这种“对话”中生成。
二.传统小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语文课堂常常被诟病为教师向学生一味灌输的机械过程,互动性极为缺乏,小说教学课堂亦不例外[9],教师强制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利于课堂生成,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阅读体验被教师讲解所代替,而学生并未得到阅读应有的情感体验。
(二)学生学习兴趣被压制
小说本身有着丰富的故事性,相比于其他文体,小说对学生来讲有着天然的吸引力。但研究发现,在长期的小说教学之下,学生对小说的兴趣逐渐降低,这与传统的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一味讲解,缺乏新意,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少之又少,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长此以往,学生在这种固定的套子便里失去了最初学习小说的兴趣和热情。
三.“对话”理论引入小说教学的意义
(一)打破单向灌输式的小说教学模式
传统小说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将教师当作权威,学生没有反驳和质疑的余地和权利。对话教学则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一种相互接纳,共同分享人生经验、知识、智慧的过程。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教师以参与者、促进者、帮助者的角色来参与对话,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通过对文字的咀嚼和文本交流,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发散思维,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师生相互言说,向对方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自由交流[10]。采用对话理论进行小说教学,有利于打破教师权威者的固有印象,使教师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双方的人格处于平等地位,让学生有说话的权利和勇气。
(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在小说阅读教学中经常出现学生不敢回答、害怕回答的现象,究其原因,是由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对等造成的。当话语双方的地位不平等时,会产生被迫接受的情况。费克尔拉夫曾提出“不对称”说话系统,将对话者分为“强大的参与者”和“不强大的参与者”两种类型。在课堂对话中,教师明显是强大的参与者,学生是不强大的参与者[11],因此学生无法自如、舒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甚至在二者观点不一致时,会下意识地产生自我怀疑或者强迫自己去接受教师的观点。对话理论带给教师和学生一种新的师生关系视角,使学生和教师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二者人格相同,从而改变学生的畏惧心理。
(三)即时反馈,避免误读
对话理论对小说教学的另一价值体现在对学生的即时反馈上。不同读者对于同一篇小说会产生不一样的看法,这也导致有的学生会产生误读。误读并不等于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误读是学生对文本地理解产生了偏差,而个性化解读是学生在正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创新性想法。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对话即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当发现学生存在误读时,便要通过追问的方式加以指导和纠正。
四.小说对话式教学的构建
根据IFR话语分析理论,将小说对话教学分为有效对话与无效对话。有效对话是在需要在学生的认知交互过程中生成,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反馈构建话语框架,促使学生相应或引出学生的新思想;低效对话主要集中于信息的传输和接受,容易使得课堂话语模式机械僵化和知识点的断层,让课堂变为教师一个人的独白,使得对话难以深入下去[12]。在课堂中实现有效对话的这一过程就是学生思维的多种转换,形成迁移应用的能力,完成深度学习的目的。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如何在小说教学中实现深度学习提出些许建议。
(一)激活对话内容:理清小说三要素
有效对话的前提是学生能够对话,有对话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学生对小说的整体把握。环境、情节、人物是小说的基本要素,情节是小说当中最为精彩的部分,人物是小说的核心,环境是人物的另一种表象。虽然当前许多研究者批判小说教学已经变成了小说三要素教学,教学内容僵化,但理清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对学生把握小说的内容和思想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阅读首先要获取其中的信息,只有获取了相应的信息,读者与作者才能展开有效对话,而在小说中,弄清楚了这‘三要素,文本的主要信息基本就获取了”[13]。可见三要素能够帮助学生更快、更清晰地梳理小说脉络,促使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围绕小说的内核进行。例如,《祝福》中,学生只有了解了祥林嫂丧夫、被卖、丧夫丧子的情节,才能感受其悲惨的人生经历,才能对人物的形象有自己深刻的理解。如徐振维老师在执教《祝福》时:
师:如果把句子中的修饰成分都拿掉,就成为“年底像年底”。那么,为什么要加上“旧历”、“毕竟”,还要加上“最”?
生:因为当时封建帝制虽然已经推翻,但封建制度仍然存在。
师:你怎么会得出这个结论的?
生:因为他强调旧历年底,说明现在已经是新历了,也就是已经有了新的制度了。
师:说得多好啊,旧历是跟新历、公历对比着说的,是为了强调这个“旧历”。请再补充,还有“毕竟”、“最”。懂不懂?
生:就是到底还像过去一样,说明某些制度跟封建社会一样。
师:程度副词“最”突出阴历年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不要说是村镇上,就是在天空中也显示出讲到新年的气象来。这句子用了三个修饰成分突出了什么意思?
生:封建的思想意识。
生:封建的势力。
师:可不可以说封建的风俗习惯根深蒂固(板书)呢?
.......
徐老师通过对字和句的分析让学生逐渐了解了当时祥林嫂生活的社会背景和生活背景,可以想象,在这样背景下生活的人一定是不幸的。通过对环境的分析,学生对祥林嫂的形象也有了一定的感知。因此,三要素本身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它依然是学生理解小说的重要路径。学者反对的只是小说三要素的模式教学,即教学时只教三要素,再没有其他内容了。
(二)提高对话深度:探究小说创作缘由
探讨小说教学内容,我们首先要知道学习小说的目的是什么?“它既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读小说,也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更不是为了应对考试,而是为了让学生通过阅读小说丰富人生体验,提升人生境界”[14]。小说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写照,故而小说教学应该将小说世界延伸到现实生活,让学生通过小说认识世界。《祝福》中,祥林嫂是一个值得人同情的女人,但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应让学生知道祥林嫂可怜,还要引导学生去探究造成祥林嫂悲惨生活的根源。在鲁迅先生的描写中,鲁四老爷、柳妈等这些人物都是维护封建礼教的愚昧之人。鲁四老爷的身份表明他在鲁镇人的心中是极有威严的,文中鲁四老爷反复几次的“可恶”、“然而”表明了他既反对抢人,但又要极力维护封建族权的一种矛盾心理。其次是柳妈,文中的柳妈是个“善女人”,但她的话反而将祥林嫂推向了深渊。他们都是封建社会的代表人物,既虚伪又冷酷。祥林嫂的遭遇不仅给当时的人们当头一棒,也让现在的我们不禁反思。人人都厌恶柳妈,但有时人人都是柳妈,尤其是現在的网络世界,自己的一句话便给他人带来一生的不幸。“读小说不仅要关注于人物命运的曲折与他们的喜怒哀乐,还要看到作家想要我们透过人物看见的生活的样子,如此才是一个‘合格的读者[15]。也是小说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
(三)拓宽对话广度:了解小说写作方式
随着小说的发展,学者对于小说的研究也早已突破小说三要素的桎梏,其中叙事学发展的尤为成熟,因此教师的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将其适当地融入教学当中,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书写的。通过思考、学习小说的写作方式,让学生的思维由纵向延伸转至横向拓展,同时拓宽师生对话的广度。
1.关注叙述者
现代叙述学强调对叙事技巧的研究,如叙述者、叙述视角、叙事时间等叙事形式等方面的分析。不同的小说有不同散文叙述者,这个叙述者可能是作者、可能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也有可能是小说中的一个普通角色。从小说叙事的角度出发,“谁在写”是理解小说的首要前提[16]。故小说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探究谁是小说的叙述者,这一问题既突破了小说三要素的桎梏,又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
《祝福》中,“我”便是那一个叙述者,“‘我承担的角色不仅是小说当中的一个‘说话者, 而且是作者别有用心的叙述选择。当我们从叙述者的角度再次分析祥林嫂的故事时,小说教学便不在局限于三要素中,變得复杂化了。作为‘新党,‘我似乎应该对封建礼教有所批判,由此给读者带来某种‘希望,然而,在叙述过程中,‘我又是那样彷徨无措,逃循自己的道德责任,反而与封建伦理构成了某种深层的‘同谋关系。选择这一叙述策略本身就是极有意味的‘形式”[17]。例如张强老师执教的《祝福》有这样一段:
师:鲁迅先生的《祝福》有两个故事,一个是“我”的故事,一个是祥林嫂的故事,上节课呢我们研究了祥林嫂的故事,这节课我们就开始研究“我”的故事。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每位同学提一个关于叙述者“我”这个方面的问题。
师:好,谁先来?
生1:“我”在祥林嫂看来是一个读书人,祥林嫂问我人有没有魂的时候,为什么开始我先说是有的,然后好像被她逼得走投无路一样再用说不清来解释。
生2:什么原因使得“我”产生“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这样的想法?
生3:我们曾经学过鲁迅的《孔乙己》,其中便是以小伙计来作为叙事者的,这篇文章里以“我”作为叙事者,这样有什么意义?
师:你把话说清楚一点,什么有什么作用?
生3:本文是以“我”来作为叙事者的,而不是祥林嫂或者是其他人,这是为什么?
.......
这一片段中,张强老师仅仅让学生围绕着叙述者“我”便引发了学生的众多疑问,接下来的整节课堂也围绕着叙述者“我”为中心展开对话,让学生深入《祝福》,深入鲁迅。
不同的叙述者叙事的角度都不一样,课堂中还可以让学生去思考由不同的人去叙述又会有怎样的结果,例如文中的鲁四老爷、柳妈、四婶等,这种多解读的问题给了学生创造性思考的空间,拓宽了思维的广度,激发了学生对话的欲望,让他们敢于对话,也就达到了我们的目的。
2.分析叙事结构
“叙事结构是小说布局谋篇的重要脉络和纲领,直接影响到小说情节的展开方式和思想主题的表达效果”[18]。每篇小说都有自己的叙事结构,分析叙事结构是深入理解小说的手段之一。教师在教学时应跳出小说故事内容这一表象层面,而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内部,分析小说的叙事结构。《祝福》一文,鲁迅先生采用了“归乡”模式,以回忆方式倒叙已发生的一段旅程[19],这一旅程中,主人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和“我”对这个故事本身的所见、所闻、所思“两者互相渗透、影响构成了复调”[20]。既把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深刻的表现出来,又通过“我”的所思所感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本质,表达作者对封建礼教和国民的麻木不仁的强烈不满。
我们可以这样让学生去思考小说的叙事结构:
(1)阅读小说,你认为小说有几条线索?
明确: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和“我”的所见所闻所思。
(2)再读文章,思考祥林嫂的命运悲剧和“我”的所见、索吻、所思分别是什么?
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理清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和“我”的所见所闻所思这两条线索,深入探究文中的环境描写和对话描写有何深意,从而了解这两条线索如何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构成这篇小说的复调结构。
较之诗歌、散文,小说虽然出现的较晚,但却后来者居上,发展的十分成熟,然而在教育中,我们对小说的教学却发展的不慎良好,最大的问题便是一味灌输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失去了对小说的学习欲望。以对话理论引入小说便是通过“对话”打破当前小说教学方式的弊端,以“对话”引导学生透过小说的故事表面深入小说本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耐心。“对话”应该发生在主体双方,有效对话要基于一定的思考,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并且对回答得不对或是不好的学生要多追问,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思考。
二是提问要清晰明确。学生思考的方向要根据教师的提问,因此教师的问题要明晰,不要有歧义,否则学生很可能会不明白教师要问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当教师的提问过难时,应及时给予学生提示,否则长时间没有头绪会让学生丧失对这一问题的探究欲望,降低学习积极性,课堂上自然也难以发生有效的对话。
三是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学生身心还处于发展中,对自己的认识也不清晰。因此在课堂当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状态和回答情况进行相应的评价和指导,让学生有明确的改进方向。
参考文献
[1]黄福艳.关于语文对话教学的再思考[J].语文建设,2010(04):27-30.
[2]J.B.BIGGS.INDIVIDUAL AND GROUP DIFFERENCES IN STUDY PROCESSES[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78,48(3).
[3]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1):25-32.
[4]Bloom,B.S.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Handbook1 Cognitive Domain[M]. London: Longmans,1956:18
[5]赵欣欣.基于对话理论的小说文本解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21.
[6]谭芳.巴赫金理论视域下的外语对话课堂理论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7]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1(03):33-39.
[8]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J].教育研究,2001(11):65-69.
[9]陈密红.高中小说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7.
[10]栾成勇.让阅读成为学生个性释放的过程——对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12):34-36.
[11]张娟娟,陈旭远,毛清芸,范会敏.促进深度学习的师生对话特征:基于会话分析理论的探索[J].教育科学研究,2021(10):82-89.
[12]吴志华,周喜欢.基于IRF话语分析理论的课堂对话教学有效性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5(03):71-74.
[13]张心科.重回“三要素“:小说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语文建设,2018(13):26-30.
[14]王荣生.小说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7.
[15]胡良华.小说教学要三问[J].中学语文教学,2014(11):18-21.
[16]李佳雨.现代叙事学理论视野下高中小说教学内容的建构[D].山西师范大学,2013.
[17]朱羽,倪文尖.叙事学与中学文学教育——以《祝福》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07(32):4-6.
[18]王月芹.浅析鲁迅《祝福》的叙事结构及叙述语言艺术[J].小说评论,2011(S1):86-88.
[19]张海鹏.论鲁迅小说的游记叙事结构[J].前沿,2008(12):175-177.
[20]白志坚.从《祝福》的叙事结构谈祥林嫂的悲剧意义[J].集宁师专学报,2007(03):27-28+32.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