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儿童绘本中“木兰故事”的变异研究

2023-05-26李静李莉

文学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变异绘本

李静 李莉

内容摘要:中国南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中的“木兰故事”在跨文化传播到美国后被改编为各种版本的儿童绘本,绘本中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等方面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这些变异的产生与绘本作者的文化背景和绘本读者的群体需求有着紧密联系。“木兰故事”的变异和传播对中国故事的传播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关键词:绘本 木兰故事 变异

中国南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讲述了一个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这个故事代代相传,家喻户晓。基于此进行的各类改编也不断出现,不仅在中国有关于“木兰故事”的戏剧、电影、文学等各类版本的改编,“木兰故事”也传到美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美国多元文化背景之下,对于“木兰故事”的改编作品一个接一个出现,其中关于“木兰故事”的各类美国儿童绘本的出版值得我们关注,现今主要的版本共有六种:包括姜巍、姜成安的《花木兰的故事——中国古代女英雄》(Jiang,Wei & Jiang,Cheng An,1992),陈建文的《巾帼英雄花木兰》(Charlie Chin,1993),珍妮·李的《木兰歌》(Jeanne M.Lee,1995),张颂南的《木兰辞》( Zhang,Song Nan,1998);罗伯特·圣苏西的《花木兰》(Robert D.San Souci,1998)以及易钢、郭晓的《花木兰的故事》(Gang Yi & Xiao Guo,2007),儿童绘本中“木兰故事”的变异和变异原因也值得我们探究。

一.变异分析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向多元文化主义方向转变,在这一文化背景下,“木兰故事”在美国广泛传播开来,为了适应美国文化环境,儿童绘本中的“木兰故事”与《木兰辞》中的故事相比,在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上都发生了变异。

(一)故事情节

《木兰辞》受文体所限,故事情节简单。但绘本中的故事情节一方面有所改变,另一方面也有所增加,其中以故事情节的增加为主,使得整个内容更加丰富完整、合理有趣。

在故事情节的改变方面,《木兰辞》中木兰从军前是一个处于闺阁中织布的女子,在姜巍、姜成安的《花木兰的故事——中国古代女英雄》以及易钢、郭晓的《花木兰的故事》中,木兰变为一个自幼跟随父亲学武健身,练就一身好武艺的女子,罗伯特·圣苏西的《花木兰》中也提到木兰练武,这一情节的改变,使得故事更具有完整性和合理性,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不是一个普通弱女子的想法,而是有其自身條件基础的。从军归来后,《木兰辞》中提到可汗为木兰封赏,罗伯特·圣苏西的《花木兰》中对此略加改编,不同于原文中的赏赐钱财和加官进爵,只是说赏赐一千串铜钱而已,与作者的文化背景或许有关。《木兰辞》最后的“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这一句,在陈建文的《巾帼英雄花木兰》中改为“海洋曾是珠贝家,珠贝曾把珍珠藏;浑身盔甲鳞光闪,曾把巾帼英雄藏。”[2]这里把雌雄兔的难以辨别与木兰女扮男装难以分辨的类比变为了盔甲似珠贝、木兰似珍珠的比喻,更侧重体现木兰的宝贵难得,她是英雄,更是巾帼英雄。

在故事情节的增加方面,可以分为木兰从军前、从军时和从军后三个部分进行分析。其一,从军前,在《木兰辞》中木兰得知父亲姓名在军帖上后,担忧父亲,因为家中无兄长,所以决定替父从军。易钢、郭晓的《花木兰的故事》中增加了对木兰生活的时代背景的描述:“木兰十五岁的时侯,北方柔然部落开始骚扰南方内地,给当地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威胁。……”[3]丰富了故事情节。其二,从军时。在《木兰辞》中主要情节是木兰女扮男装,踏上征途,度过十年艰苦的军营生活,“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4]只有这四句对于远离家乡,战争残酷的概括描写。但在绘本中都增加了较为具体的对于木兰军营生活以及战争场景的描写,如陈建文的《巾帼英雄花木兰》中的描述,“旭日东升号角亮,漫山遍野敌军狂。万箭齐发如骤雨,我军溃退难抵挡。”[5]将战场上残酷的交战场景展现在读者面前。在姜巍、姜成安的《花木兰的故事——中国古代女英雄》和易钢、郭晓的《花木兰的故事》中还有更为具体的情节,木兰在战争中想出计谋,使得军队取得了胜利。前者中木兰受“羊”的启发,想到了“羊灯计”,他们买羊,赶制灯笼,找到登山小路,将灯笼挂在羊角上,再将羊群赶上摩天岭,敌兵以为是人,进行攻击,羊顺着斗坡往上跑,将敌军吓坏,乱了阵脚,木兰借机率兵将敌国彻底打败。后者中木兰设计让柔然可汗认为他们寡不敌众,于是下令追击,而后被木兰率军引入山谷之中,被封锁退路,擒住柔然可汗后,主力军投降,最终取得了胜利。两者对于木兰率军,有勇有谋的表现进行展开叙述,使得情节更加丰富和完整,为后面木兰受赏的情节增加合理性。其三,从军归来后。在《木兰辞》中主要情节是木兰归来拜见天子,天子想要给木兰赏赐,木兰思乡思亲,拒官还乡,脱下战袍,恢复女装。在陈建文的《巾帼英雄花木兰》中增加了木兰结婚以及皇帝招琵琶师入宫,琵琶师唱一曲巾帼英雄花木兰,让木兰美名世代流传下去的情节,让故事更加丰富,也是对木兰进一步的赞扬和歌颂。还有易钢、郭晓的《花木兰的故事》中提到“木兰回到阔别十二年的家中,双亲已经老了很多,后背都已经弯了。……”[6]这一情节的增加,更加表现了战争的漫长和艰难,可以想象木兰双亲在这漫长的十二年中无时无刻不在担心木兰的情况,亲人思念木兰,木兰又何尝不是日夜思念着亲人,情感色彩也更加丰富。

(二)主题思想

《木兰辞》中表达的主题思想是尽忠尽孝和男尊女卑,绘本却侧重突出自我意识和男女平等的思想。

在《木兰辞》中所描述的木兰是一个兼具孝、忠等美好品格于一身的女子,木兰从军的主要原因是追求孝道,如果不是为了替父分忧,木兰不会女扮男装,更不会选择从军。但在罗伯特·圣苏西的《花木兰》中,木兰在未从军前就对国家战事有所了解,明白战事的艰难,再加之木兰用木棍练武,可以看出木兰此时似乎已经有了从军的想法和自己的理想目标,替父从军可以看成她实现自己目标的一种方式。此外,该绘本中木兰在艰苦的军营生活中,产生了思想斗争,木兰在军营中要时刻掩藏自己女扮男装的秘密,这让她产生动摇,她想象要是自己离开战争,成为一位新娘、妻子和母亲会怎样,但家庭责任和国家荣誉将这些推到了一旁。这使得木兰的形象更为丰满,虽然有内心的矛盾,但还是为了忠义和自己的目标勇敢无畏。女性不必非要像传统社会要求的那样,成为新娘、妻子和母亲,也可以像男性一样,从军、拼搏和建功。自我意识在木兰身上已经体现出来。

《木兰辞》中“当户织”才是当时社会中女性该做的事情,而从军是男性该做的事情,女性被排除在以男性为尊的主流社会之外。对于木兰从军归来后的描写,六个连续的动词“开”“坐”“脱”“著”“理”“贴”也可以看出木兰归家后的喜悦之情,不用再隐藏自己的女性身份,回归到了自己原来的生活,这样符合当时社会要求的女性生活状态让木兰感到满足。木兰打破社会秩序的行为让其感到不安,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正常”的社会秩序,即遵从男尊女卑,不去僭越。但在陈建文的《巾帼英雄花木兰》绘本中,木兰号召兄弟一起作战,体现了木兰的英雄气魄,更体现了木兰在军中的领导力,也是一种女性主义的表现。该绘本中增加的木兰结婚的情节,她问新郎能否像对待朋友一样平等地对待妻子,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木兰的女性平等意识,不同于传统儒家三从四德的思想,木兰追求在婚姻关系中的平等地位,这一增加的情节表现了男女平等的主题思想。

二.变异原因

造成“木兰故事”在美国儿童绘本中产生变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各绘本的不同,主要将从绘本作者的文化背景以及绘本读者的群体需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中绘本作者可分为华裔作者和美国作者,华裔作者在“木兰故事”绘本的改编上受到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共同影响,而美国作者则深受西方文化背景的影响。绘本读者的群体需求也同样可以分为华裔读者和美国读者的不同需求,还有儿童作为绘本主要读者群体的特殊需求。

(一)作者的文化背景

华裔作者创作的木兰绘本主要与他们中西融合的文化背景有关。华裔作者对于“木蘭故事”的改编会有更多其他中国文化的融入,如姜巍、姜成安的《花木兰的故事——中国古代女英雄》和易钢、郭晓的《花木兰的故事》增加了一些木兰运用妙计取得战争胜利的情节,前者中提到的“羊灯计”类似于中国文化中的“三十六计”,后者中的妙计描述与“请君入瓮”相似,擒住柔然首领使其主力军投降,和“三十六计”中的“擒贼擒王”一计类似。再者,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之下,受到西方理性思维的影响,对于故事的合理性会有所考虑,因此将木兰织布变为木兰习武,以迎合西方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木兰辞》的中国直觉思维方式的故事表述,而是西方的逻辑推理思维。另外,在华裔作者张颂南的《木兰辞》中点明的女性平等的主题思想也是在受到西方女性主义的影响下,对于传统男尊女卑思想的突破。

美国作者创作的绘本中,“木兰故事”的变异则是与他们的西方文化背景有着密切关系。首先,不同于中国的集体主义精神,西方传统文化中的个人英雄主义会在美国作家的绘本中有较为突出的表现,如美国作者陈建文的《巾帼英雄花木兰》中对于木兰在军中领导力的表现,木兰号召兄弟一起作战,兄弟们紧紧更随着木兰将军,这就是对于木兰个人英雄主义的表现。还有增加的皇帝招琵琶师唱一曲巾帼英雄花木兰,让木兰美名世代流传下去这一情节,也是表现了作者对于英雄主义的追崇。其次,西方价值观念对绘本创作也有所影响,如前文提到的罗伯特·圣苏西的《花木兰》中对于皇帝封赏情节的一点变动,受到中西方价值观念不同的影响,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思想作者并不能够理解,所以在此处删减了原文中可汗赐官的意思。最后,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女性主义第二次浪潮从美国开始展开,美国作者笔下木兰对于女性不公命运的抗争所体现出来的女性主义思想更加显著,如前文提到的罗伯特·圣苏西的绘本中,木兰在艰苦军营中的思想斗争就是传统女性观念,女性依附于男性,但后因家国责任放弃了动摇她的想法,其实这里也包含了作者对于女性社会地位的思考,女性也和男性一样承担家国责任,表现了自我意识和男女平等的思想。

(二)读者的群体需求

对于华裔读者而言,生活在美国文化环境下的华裔第二、三代,他们对于了解族裔文化,增强族裔意识有所需求,尽管生活在美国,但是他们仍希望去掌握汉字以及自己的族裔文化,特别是族裔文化中的文化符号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和民族精神,因此就需要在改编的过程中融入更多的中华文化,并且由于绘本的特殊性,这些文化符号也能被更为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张颂南的《木兰辞》,增加了对木兰故事发生背景的介绍,对北魏的地理、文化以及战争形势的展现,融入了陶俑、瓷器、漆画、石窟等中国元素,满足了华裔读者的需要。

对于美国读者来说,在多元文化思潮达到高潮的背景下,美国读者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木兰故事”如果要满足美国读者的需求,就必须进行改编,如对故事情节的变异,多本绘本中都对木兰运用战术带领军队取得胜利的过程进行详细描写,不仅丰富了故事情节,而且满足了读者对于故事“高潮”的需求。在美国文化中,故事应该具有完整性,包括开始、高潮和结尾,所以故事“高潮”的展开也是吸引美国读者的重要内容。

儿童作为绘本主要读者群体也有其特殊的需求,主要是绘本语言要具有通俗性和趣味性。在姜巍、姜成安的《花木兰的故事——中国古代女英雄》,陈建文的《巾帼英雄花木兰》,罗伯特·圣苏西的《花木兰》以及易钢、郭晓的《花木兰的故事》中都将故事以更加简单、通俗的语言进行了叙述和改编。珍妮·李的《木兰歌》和张颂南的《木兰辞》作为双语绘本,中文虽是《木兰辞》原文,但也运用了很多简单的英文词汇进行翻译。在趣味性上,绘本中增加了很多有趣的故事情节,比如姜巍和姜成安绘本中的“羊灯计”。陈建文的绘本在改编的语言形式上也巧妙地满足了儿童对于趣味性的需求,作者将故事改成现代诗歌形式,如“阿爸膝下无儿郎,小女年轻身体壮。如今皇上欲征兵,我愿代父上前方”[7],读起来朗朗上口,既通俗又有趣。

“木兰故事”经过变异在美国文化中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力,前后共有三次传播高潮,对于中国故事的传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启发性。“木兰故事”三次传播载体不同,分别是小说、绘本和电影,载体的不同也让“木兰故事”需要以不同方式进行不同程度的变异,而且中国故事需要以丰富多样的形式传播,以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趣味。由于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西方的理性思维方式要求故事的结构和情节更加合理和完整,以增强故事的可理解性,这也是中国高语境文化向西方低语境文化转变的要求。此外,中国故事要传播就需要传达符合人类共通的道德观念,这样才能让不同的文化群体产生共鸣。

注 释

[1][4]郭茂倩编:《乐府诗集》,长春:吉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2][5][7]Charlie Chin.China's Bravest Girl [M].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Children's Book Press,1993.

[3][6]Gang Yi & Xiao Guo. The Story of Mulan:The Daughter and the Warrior[M].Beijing:China Intercontinental Press.2007.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木兰故事在美国的传播、流变和接受研究”(21D034)。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李莉为本文的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变异绘本
新型冠状病毒关切变异株的研究进展
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变异危机
变异
绘本
变异的蚊子
病毒的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