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元认知理论的小古文阅读教学范式探寻

2023-05-26何卫君陈霞

阅读(教学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小古文元认知范式

何卫君 陈霞

【摘要】元认知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关于自己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的认知。本文在梳理统编版教材小古文训练目标的基础上,以元认知理论为指导,实施多维朗读,感受声韵之美;创设任务情境,提升思维能力;着力感悟发现,培养审美品质;注重拓展延伸,传承中国文化,探寻小古文阅读教学范式。

【关键词】元认知;小古文;阅读教学;范式

元认知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于20世纪70年代首先提出,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关于自己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的认知。20世纪末,我国学者提出,元认知与阅读能力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元认知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小古文”是指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短小浅易的文言文。本文旨在以元认知理论为指导,探寻小古文阅读教学范式,提升小古文的学习效能。

一、实施多维朗读,感受声韵之美

结合教学目标,落实“读”的要求,学生既有共性的理解,又有个性的体验。引导学生学会朗读,了解朗读的作用。这些元认知体验能让学生把握不同小古文的语言风格,感受文章感情基调。

学习方法读准字音。小古文篇幅短小,学生可以自主朗读,相互倾听正音。碰到通假字、生僻字,先作标注。正音结束,鼓励学生总结方法。《守株待兔》一课中,“释”“耒”可借助拼音学习,那“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念“wéi”还是“wèi”呢?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反思:刚刚认读课文,我用的是什么方法?别的同学用了什么方法?下次我还能怎么做?在这过程中,巩固旧知识,学习新方法。

迁移方法读好节奏。小古文朗读时的正确断句是难点。一种断句方法是理解文意前基于模仿的朗读,一种断句方法是理解文意后基于意义的朗读。《守株待兔》中最难读的是“因释其耒而守株”,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因”“释”“耒”,尝试通过字与字之间意义上的组合,形成词义短语,准确划分节奏。学至“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时,学生迁移方法,尝试断句。

比对方法读出韵味。小学生原有的朗读经验,往往不足以读出“小古文”的韵味。只有经过抑扬顿挫地反复诵读,才能感受声韵之美。教学《守株待兔》“因释其耒而守株”这一句,教师反复示范,明确要求:听读,体会快慢、轻重、强弱。学生反复练习、揣摩、比对,最终呈现出朗读的韵味。

多维朗读中,学生能从自己、教师和同学身上感受朗读的魅力,不断调整自己的元认知监控,达成学习目标。

二、创设任务情境,提升思维能力

通过创设“讲故事”这个任务情境,展开具体的言语活动,把静态的文字转变为活生生的言语场景,拓宽元认知体验领域,促进学生个性化的言语表达,提升思维能力。

理解内容讲清楚。理解大意是深入文言文内核的前提。从第一篇小古文《司马光》开始,就要求“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怎么讲,用什么方法讲,都要研究。讲《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个故事时,学生自由练说,倾听并思考:哪里讲清楚了?用的什么方法?哪里没能讲清楚?我能用什么方法講清楚?同学还有哪里没讲清楚,我也讲不清楚的?交流发现,“诸儿竞走”“唯戎不动”讲清楚了,用了“借助注释”的方法;“多子折枝”没讲清楚,可以用“看插图”或“联系生活”的方法;“取之”的“之”大家说不明白。教师适时点拨:大家争着跑过去摘什么呢?学生联系上文,“之”是代指李子。理解“人问之”和“取之,信然”的“之”时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就水到渠成了。学生利用元认知理论展开阅读评价和自我评价,不断提升阅读“小古文”能力,增强自我评估意识。

厘清思路讲明白。小古文语言凝练。讲故事时,有的需要通过推理讲明白内在逻辑,如《自相矛盾》;有的需要结合“资料袋”交流感受,如《伯牙鼓琴》;有的需要通过辩论说明观点,如《两小儿辩日》……《自相矛盾》课后习题 “‘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对应的是单元目标“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落实。回忆《王戎不取道旁李》用 “如果”“那么”“所以”等词语来表述人物思维过程,这里可以借用:“如果矛戳穿了盾,那么说明……如果矛戳不穿盾,那么说明……所以‘其人弗能应也。”这一过程,既厘清了人物思维过程,又落实了单元训练目标,同时初步建立学生的思维体系。在相似任务驱动下,新旧知识同化、顺应,丰富了元认知策略,实现言语、思维同生共长。

补充细节讲生动。小古文言简义丰,简练文字的背后,有不少留白。学生沉浸在任务情境中,紧扣空白处想象,通过个性化的表达,加深对文本的感悟,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布置课后任务“把《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个故事讲给奶奶听”,倾听并讨论:你觉得奶奶最喜欢听他讲的哪个部分?为什么?还有哪里也可以像这样加入细节描写来讲呢?学生从同学的故事讲述中获得了间接经验,并尝试自我实践,将他人的学习策略转化为自己的直接经验,建立有效的索引体系。

在“讲故事”的任务情境中,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有意识地检测和控制,自我导向、审视、激励,丰富元认知体验,提升元认知水平;在师生碰撞中,借鉴他人知识经验,调动自我元认知监控,及时强化、中断或持续、调整阅读行为,形成一种更高级的元认知阅读能力。

三、着力感悟发现,培养审美品质

学习小古文,还需透过字面浅层含义,感知内在的情感价值和深刻内涵,建构精神世界,培养审美品质,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是评价元认知阅读能力的重要维度。

品析文字感知语言美。小古文语言凝练,句式简洁,给人以无尽的遐想与享受。《司马光》语言简练,《精卫填海》语言神奇,《伯牙鼓琴》有精妙双声叠韵……《杨氏之子》中“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尽显杨氏之子的风趣机智。引导学生发现“夫子家禽”轻松破解了“君家果”,“未闻”“夫子”分寸感十足,凸显了杨氏之子的聪慧机智。教师通过引导,调动学生认知潜能,反省自身认知,实现自我内化,提升了学生对“小古文”的语言感悟和文本建构。

咀嚼文字感受人性美。不同作品表现出来的人性之光不同,司马光的智慧、精卫的坚韧、车胤的勤学……都是文本最动人心弦之处。交流学习《伯牙鼓琴》的感受:有的读懂了音乐能表达心声;有的读出了知音情深;有的听懂了知“音”更知“志”;有的明白了伯牙“破琴”因音乐无人能懂,心意无人能知,“绝”的是心弦……学生读出了文字背后的音乐之美、知音之美、人性之美……进而讨论:什么收获最有价值?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发?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考察自己的阅读心得,交流中积累丰富经验,学会自我评价,真正成为阅读的实践者。

审视文字感悟情理美。小古文中的“情”是古人的生命体验和由此产生的慨叹;“理”是先贤对人生的理性思考和哲学观照。阅读时要推敲情味和理思。“说说那个农夫为什么会被宋国人笑话”指向《守株待兔》这则寓言所承载的道理。初学课文时,很多学生都提出了書后的这个问题。学完课文后,再回头看看,自己的疑惑是否有了解答?学生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交流阅读感悟,合理评判思想,产生移情共鸣,是元认知阅读能力的具体体现。

感悟发现是建立在学生的元认知体验基础上,引导其深入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加深学生的元认识体验。在自我提问、自我思考中,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文本的能力,提升元认知阅读水平。

四、注重拓展延伸,传承中国文化

通过延伸拓展,力求培养兴趣,构建运用平台,即学生利用元认知理论,针对不同阅读任务,制订阅读计划,及时发现阅读问题,综合运用有效策略,不断提升学科素养,凝聚文化传承的向心力。

依托“人文主题”横向拓展。以人文主题为依托横向拓展,触摸文化符号,积淀方法,迁移运用,深入故事内涵。学习了《王戎不取道旁李》,可选用原著《世说新语》中众多聪慧孩子的故事,进行“1+X”主题阅读,也可以阅读同是七岁小儿“不取李”的《许衡七岁讲良知》。读前制订计划:反复诵读,讲讲故事,思考许衡为什么“不取李”?与王戎有何区别?读中反省:阅读目标是什么?阅读策略是什么?是否要调整?调整的策略是否有效?读后交流:是否完成阅读目标?用了哪些方法?能否迁移运用?如何改进?有声思维的方式,便于学生时刻监控阅读行为和阅读进展,调整阅读策略,在自我评价中总结学习经验,并内化为元认知学习的能力。

依托“课本剧”纵向延伸。学生将小古文改编为课本剧,在文本思维中融入生活实践,对表层阅读认知进行深层加工,使古今文化产生共鸣,让古今思维完美契合。改编《杨氏之子》前需思考:如何通过细化动作、补白语言、丰富场景等细节更好地表现杨氏之子的聪慧?表演后讨论:情节是否合理?是否表现出杨氏之子的聪慧?学生大胆表演,始终对自己的任务活动进行自觉监控、积极调节,真正触摸到小古文的“温度”,达到有元认知参与的阅读高度。

拓展延伸是学生将以往习得的元认知阅读计划、监控、评价策略,有效迁移到正在进行的阅读任务中,推动元认知阅读能力从他控到自控、从无意到有意的阶梯式发展。

在元认知理论的指导下,探寻更适合学生成长与课程发展的小古文阅读教学范式,优化课堂结构,夯实语文素养,提升人文内涵,追求语言与精神的和谐统一。

(作者单位:何卫君,江苏省靖江市教育局;陈霞,江苏省靖江市滨江学校)

猜你喜欢

小古文元认知范式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元认知策略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多维诵读有效感知与积累小古文探究
对小古文教学的探索
小古文,打亮学生一生受用的中国文化底色
小学语文课程中引入“小古文”未尝不可
元认知在大学英语教改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