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赋能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审视
2023-05-26陈俊珂王晴
陈俊珂 王晴
摘要: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能推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理念和方式的全方位变革。目前信息技术赋能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存在乡村教师缺乏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专业发展的知识和技能、信息技术赋能课堂教学停留在“技术植入”范式、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内容和形式缺乏针对性、技术易用性和技术有用性水平不高等问题。要实现信息技术赋能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乡村教师主动利用信息技术赋能专业发展,强化信息技术赋能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理性,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优化乡村学校信息化教研环境。
关键词: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信息技术;赋能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07-0022-05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个体和外部环境互动下,实现‘主我-客我的融合,使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行为等素质不断加强,并逐渐由不成熟走向专业成熟的过程”[1]。受地理位置、硬件设施以及培训机会等因素的影响,乡村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赋能专业发展方面与城区教师相比处于劣势。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赋能乡村教师专业发展。
一、信息技术难以赋能乡村教师专业发展
(一)乡村教师缺乏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具备有关信息技术使用的知识和技能是乡村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赋能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推进,尤其是2012年底启动的“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实施,乡村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已经大大增加了,但是乡村教师并未充分掌握使用设备和资源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一方面,乡村教师缺乏用以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技术知识。技术知识(technological knowledge)是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TPACK)的三类基础成分之一,是关于在生活和学习中运用技术的知识。很多乡村教师不具备有关各种信息化教学软件(包括通用软件和学科软件)或平台的功能和特点的技术知识,难以熟练使用相关的教学软件或平台达到优化课堂教学、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乡村教师缺乏利用信息技术赋能自身专业发展的技能。熟练使用各种功能强大的信息化教学软件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技能,但是乡村教师往往缺乏这些能力,通常使用教学设备的PPT放映、投影等简单功能,难以从整体上利用信息技術对于专业发展的强大赋能力量。
(二)信息技术赋能课堂教学停留在“技术植入”范式
信息技术能够通过赋能课堂教学来改进教学实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然而,乡村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赋能课堂教学仅仅停留在“技术植入”范式的层面,表现出技术本位的立场、功能替代的思维以及主体异化的特点[2]。
其一,受教育理念不够先进、技术能力相对薄弱等因素影响,乡村教师难以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难以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之间的关系,往往在技术使用过程中忽视了教育教学的本真价值。其二,乡村教师难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育功能。乡村教师往往使用信息技术将原本需要教师板书的内容直接呈现在课件上,这并未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被动地位,未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育功能。其三,难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促进师生发展的功能。在“技术植入”范式中,乡村教师通常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简单嫁接,而未找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点,难以发挥信息技术赋能自身专业发展的价值。
(三)信息技术培训内容和形式缺乏针对性
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能够帮助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赋能自身专业发展,但是目前乡村教师信息技术专题培训较少且缺乏针对性。
首先,乡村教师培训往往着眼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培训重点关注乡村教师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教学技能的训练等方面,很少有培养乡村教师信息素养、提高其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容。其次,培训内容城乡趋同,有关信息化教学的培训较多针对城区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城区教师的能力水平,缺乏对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实际情况的关注。在培训前未对乡村教师进行针对性的需求调研,难以满足乡村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实际需要,培训内容与乡村教师真实的工作场域脱节。最后,培训组织形式大班化。“现阶段教师培训中普遍采用的大班额讲授法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针对性比较弱,实效性也不高”[3],这也使得乡村教师难以通过培训获得信息技术赋能专业发展的技能。
(四)技术易用性和技术有用性水平不高
美国学者戴维斯于1989年提出了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该模型指出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影响人们是否使用新技术的因素。其中感知有用性是指“人认为使用特定系统将提高他或她的工作表现的程度”,高度感知有用性的系统就是用户相信能够提高绩效的系统。感知易用性是指“一个人对使用特定系统的难易程度的感知”,同等条件下,用户更有可能接受更容易使用的应用程序。[4]目前,乡村学校缺乏信息化专业发展的氛围,乡村教师的技术易用性和技术有用性都处于较低水平。
乡村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水平制约了乡村教师对技术易用性的感知。目前乡村学校信息化教学设备配备不足,教学应用没有覆盖全体教师,数字校园建设并未真正覆盖乡村学校。因此,乡村教师对技术易用性的感知难以提高,影响了其对新技术的接受度。同时,乡村教师信息素养偏低导致其难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体会到技术有用性,因此难以获得运用信息技术赋能专业发展的动力。
二、信息技术难以赋能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原因分析
(一)乡村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专业发展的意识淡薄
只有具有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专业发展的意识,乡村教师才会主动学习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赋能自身专业发展。然而,目前乡村教师受年龄、信息资源、教学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专业发展意识淡薄,尤其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个人专业发展的意识更加淡薄。曾新等通过调查发现,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结构呈现出以中老年教师为主的特征[5]。一些年龄偏大的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已经固化了教学方式,不仅在思想上难以接受新技术,而且缺乏运用新技术的相关技能,因此很难运用信息技术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二)乡村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倾向于工具理性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将人类理性分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6]。“在教育领域中,技术的应用只是手段和过程,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7]24-25但目前鄉村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并未达到促进自身和学生发展的目的,技术理性“突出了效用最大化的工具理性,忽视了学生情感需求和精神追求的价值理性,陷入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功能的挟持、信息技术泛化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丧失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等技术陷阱”[8]。由此可见,“技术植入”范式便是在工具理性影响下出现的一种范式。实际上,信息技术对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不仅能够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实现个性化教学和精准化教学评价提供了可能。利用学习分析技术形成学生的数字画像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特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数字画像快速全面了解学生,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定制化的教学和评价。然而,乡村教师往往将信息化设备当作PPT的显示屏以及黑板的替代品,相对忽视了其支持课堂教学的功能。乡村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常仅从目标出发,如着眼于某个具体教学问题的解决或是某种教学能力的获得,而缺少促进自身发展的长远眼光。
(三)校长未充分发挥信息化领导力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是实现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他们的信息化领导力决定着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9]乡村学校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不仅决定着学校信息化环境的建设,而且影响着乡村教师是否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信息化领导力较强的校长会为学校积极争取信息化教学资源,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本校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水平,从而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以及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提供硬件支持。信息化教学领导力强的校长还会注重营造信息化教研的氛围,定期组织信息化教学研讨活动,引导教师针对运用信息技术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帮助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赋能专业发展。然而,目前很多乡村学校的校长年龄偏大、观念陈旧,并没有发挥带头作用,不重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使用,造成信息化教学设备的闲置和资源的浪费。有些校长虽然认识到了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但由于自身的信息素养不高,加之应试教育的压力,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更不要说发挥信息化领导力,指导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赋能专业发展了。
三、信息技术如何赋能乡村教师专业发展
(一)乡村教师主动利用信息技术赋能专业发展
根据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发挥学习主体性的主动学习和参与学习最有利于知识的保留。在教育信息化2.0的背景下,乡村教师要发挥自主性,在主动加强专业化学习、提高专业发展意识的同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专业发展。
首先,在专业知识方面,乡村教师应充分应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MOOC等补充教育教学知识,成为终身学习型的教师。其次,在专业技能方面,乡村教师可以积极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活动,提高利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利用线上学习资源或者向同行请教等多种方式学习使用信息化教学设备,感受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赋能。应增强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意识,在教育教学中主动运用、创生信息化教学资源,借助各种通用教学软件和学科软件使教育教学更加高效。最后,在专业情意方面,乡村教师要通过教育技术的应用减轻非教育教学负担,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减轻职业倦怠。乡村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于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价值,推动网络使用类型从“娱乐类应用”向“严肃类应用”转变,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工作、学习以促进自身全面而具有个性化的专业发展[10]。乡村教师可以通过多种网络交流平台,构建开放多样的线上专业发展共同体,在团队交流中找到信息技术赋能专业发展的归属感和动力源。
(二)强化信息技术赋能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理性
在价值理性的引领下,教育必须回归育人本真,“使技术理性回归到教育的终极价值上来,以人的发展为最高目标,从对技术的过分关注转移到对人的主要关照上来”[7]25,发挥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发展和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两方面的价值。
一方面,乡村教师应关注信息技术对于教育教学的深层次赋能价值。价值理性要求乡村教师能够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深度融合,而深度融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要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形成“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11]。乡村教师还可以将信息技术引入学生评价中,提高评价的精准性,以助力实施个性化教学。另一方面,教师应发挥主动性,秉持“应用为王”的理念,充分运用信息资源助力专业发展。在运用信息资源时,要切忌“拿来主义”,否则将导致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却助长了自己的惰性,降低了教学设计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
针对当前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较少且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有必要加大信息技术对乡村教师培训的支持力度。
首先,在常规的教师培训中增加关于信息技术的内容,提高教师对技术的感知有用性。教师培训机构要根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的要求合理安排培训内容,保障用于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专项经费,切实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和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12]。其次,做好培训需求调研,提升信息技术培训内容的针对性。立足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以及乡村学校的实际条件,为乡村教师提供个性化的培训内容,以便乡村教师“学有所用”。探索利用测评工具,分析诊断乡村教师的实际需求,判断乡村教师信息素养的薄弱点并进一步给予精准化的培训。“人工智能支持的学习分析技术能够有效诊断教师的能力短板,以补齐能力短板为目标的教师培训资源将为用户带来个性化、精准化的资源服务体验。”[13]最后,采取多样化的培训形式,引导乡村教师积极利用网络研修社区、教师工作坊进行有效合作学习,创新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乡村教师培训形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便捷性,增加乡村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互动性和参与性,采取多种方式让教师参与到培训中,给予教师发表看法或提出疑惑的机会,真正做到因需施培。
(四)优化乡村学校信息化教研环境
信息化教研环境能够提高乡村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赋能自身专业发挥的主动性,要通过多种途径在乡村学校优化信息化教研環境。
首先,加强乡村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力度,提高乡村教师对技术易用性的感受。利用专项经费推进乡村数字校园建设,推动“三全两高一大”①发展目标的实现以及“三通两平台”②的建设与应用,为乡村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赋能专业发展提供硬件支持。其次,定期举行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评比活动。仅仅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技术易用性是不足以实现信息技术赋能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还应增强乡村教师对技术有用性的认可度。乡村学校要定期举行示范课评比、微课比赛、教学技能比赛等活动,帮助乡村教师切身体会到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和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价值,进而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主动性。再次,在教师评价中增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评价,以评价为导向激励乡村教师主动提高信息技术使用率。最后,乡村学校校长要注重提升自身信息化领导力。“中小学校长是本校(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14],乡村学校校长要提升信息技术与教学改革整合的意识和能力,为学校教师的信息化发展提供支持[15];要发挥自身的引领示范作用,激励乡村教师主动运用信息技术赋能自身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德新.地方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互动机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2):8.
[2]曹树真,付杨,陈德鑫,等.从技术植入到生态优化:信息技术赋能课堂教学的范式转型[J].中国电化教育,2021(12):103-110.
[3]陈向明,王志明.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培训调查:现状、问题与建议[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4):18.
[4]DAVIS F D.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MIS quarterly,1989,13(3):320.
[5]曾新,高臻一.赋权与赋能: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之路——基于中西部6省12县《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情况的调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57(1):176.
[6]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第1卷[M].阎克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14.
[7]殷旭彪,陈琳,王永花.论信息技术在教育应用中的技术理性[J].中国远程教育,2011(2).
[8]曹志峰.信息技术背景下课堂教学功能的重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0(21):111.
[9]饶爱京,万昆,任友群.优质均衡视角下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9(8):41.
[10]张辉蓉,毋靖雨,刘燚,等.城乡基础教育的“数字鸿沟”:表征、成因与消弭之策——基于线上教学的实证调查研究[J].教育与经济,2021,37(4):20-28.
[11]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J].教育研究,2017,38(10):60.
[1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的通知[EB/OL].(2014-05-19)[2022-10-2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405/t20140519_170126.html.
[13]单俊豪,闫寒冰.教育新基建赋能数字化教师培训资源建设[J].现代教育技术,2022,32(3):37.
[14]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EB/OL].(2013-10-28)[2022-10-26].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310/t20131028_159042.html.
[15]李华,李昊.农村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路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7,27(6):69.
责任编辑:杨孝如
*本文系2021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河南省乡村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研究”(2021BJY0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23-01-02
作者简介:陈俊珂,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王晴,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