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年制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校本实施方案的研制与思考

2023-05-26丁春明 朱晔

江苏教育研究 2023年8期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丁春明 朱晔

摘要:五年制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校本实施方案基于《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以提升五年制高职学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研制内容包括制定实施性课程标准,建立课程教学实施和评价体系,规划教学设施与教学资源建设路径,建设师资队伍等。实施方案需要在实践中调整、完善,使课程教学改革更有成效。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08-0062-05

为贯彻落实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大会精神,積极落实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推进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江苏在全国率先研制五年制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标准研制项目被列入教育部“十四五”期间全国五年制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工程。目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经过10轮修改与调整,通过了专家组多轮评审。为了更好地落实课标,实现江苏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省联院”)如东分院组织研制了《五年制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校本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在我院原有师资、教学设施、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依据课标要求全面进行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教学改革,以提升五年制高职学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前期调研

我们以如东分院五年制高职部分师生和教学管理人员为调研对象,围绕学生基础、课标执行、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手段与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师资结构、教学评价等方面确定问卷内容,力求贴近教学实际,全面覆盖信息技术教学的各个方面,找准企业、教师、学生关注点;通过问卷星平台较为精准地获取五年制高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和信息素养情况;实地访谈各专业大类负责人及用人单位人事主管,获取高职学生信息素养需求,调研周边同类院校教学现状,搜索国内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案例,为制定本院各专业大类信息技术实施性课程标准奠定基础。

调研发现:目前我院各专业的学生基础、学习状态存在较大差异;原有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难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学习和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部分信息技术任课教师由于年龄偏大、知识更新能力较弱,难以胜任课标中的现代信息技术项目教学任务,尤其是课标基础模块中的人工智能、提升与拓展模块;现有教学设施与教学资源等教学环境难以承担课标中部分模块主题教学内容的教学任务;等等。因此,课程实施方案的研制应当充分考虑我院教学软硬件环境、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实际情况,针对课标中各模块主题的教学内容提出可操作性的教学实施建议。对于基础模块,必须兼顾考证与学生信息素养综合培养要求,覆盖考证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点。对于提升模块与拓展模块,可以选择学生能够接受、比较容易上手,同时兼顾学生所学专业与区域行业相对应的模块主题教学内容,让学生有学习欲望,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1]。

二、实施方案的研制

依据课标要求,我们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着手研制五年制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校本实施方案,包括制定实施性课程标准,建立课程教学实施和评价体系,规划教学设施与教学资源建设途径,建设教师队伍。

(一)制定实施性课程标准

课标将课程内容分为基础、提升和拓展三个模块。基础模块(9个主题)为必修内容,除保留原有教学主题外,增加了程序设计、人工智能等内容,学科教学时长由2个学期调至6个学期;提升模块(8个主题)、拓展模块(7个主题)为选修内容,省联院各分院(办学点)可依据专业大类、教学资源等情况自主选择2~3个主题(32学时)内容进行教学。

实施性课程标准依据课标的课程设计,对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进度做了调整。教学时长由2个学期(1学年)调整至6个学期(3学年),即在第一、二、四学年进行学科教学。第一学年完成基础模块主题1~4的教学,教学课时为64课时。学生完成学习后可通过全国计算机一级或ATA高新技术考核,考核通过可基本达到学科核心素养的“合格级”。第二学年完成基础模块主题5~9的教学,教学课时为64课时。学生完成此阶段的学习,能进一步提升信息素养和计算思维,基本达到学科核心素养的“进阶级”。第四学年的两个学期根据专业大类和我院实际情况,分别从提升模块、拓展模块中选择3个模块主题进行教学,每学期教学课时32课时;将提升模块的“办公高级应用”和拓展模块的“项目信息化管理”两个主题作为必选内容,从而较好地实现学科核心素养“增阶级”的达成。通过深入探究不同专业大类所选提升模块、拓展模块主题项目及教学要求,收集、整理与专业大类匹配的教学案例,进行协同研发、实施与交流,提炼出我院课标“三大模块”组合体系,从而形成了我院各专业大类的系列实施性课程标准。

(二)建立课程教学实施和评价体系

通过对课标各模块主题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进行分析研究,我们发现不同模块主题包含的教学内容存在着结构性差异,其特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类教学内容以介绍信息技术发展历程和前沿技术为主;第二类教学内容偏重理论知识,操作内容较少或受到教学设施限制难以进行实操训练;第三类教学内容理论知识较少、实操内容较多,而实操项目由若干个小项目构建;第四类教学内容是由理实交替的一个个小项目组成;第五类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生已具备,在此基础上通过整体完成类企业项目任务单进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因此根据主题教学内容的特征,我们建立了科普型、理主实辅型、理辅实主型、理实融合型和实操型五大类型课程实施体系。对应模块主题教学内容所选择的教学案例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应用场景,从情境创设、教学流程、技术手段、教学方法、资源开发与运用等维度,针对各类型主题教学内容,围绕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空分别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并提炼出课程教学实施体系架构,从而生成具有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特色的“五类”系列教学案例。

原有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时长为2学期,以学生完成学习后参加全国计算机一级或ATA考证是否合格为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学生获取的知识与技能远远滞后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教学评价体系依据课标6学期教学时长的要求。一年级学生学完基础模块主题1~4,只要通过第三方考证,即可获得“合格级”;二年级学生学完基础模块主题5~9(非考证项目),通过省联院组织的学测考试,可获得“进阶级”;四年级学生完成提升模块和拓展模块所选主题,通过省联院组织的学测考试,可获得“增阶级”。“合格级—进阶级—增阶级”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由中职、高职的二级评价指标升级为五年制高职的三级评价指标,使以信息素养为基础,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教学评价体系更加完善,更能彰显五年制高职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三)规划教学设施与教学资源建设路径

五年制信息技术课程各模块教学主题绝大多数是在实验环境下开展教学的。然而,我院原普通机房只能承担计算机一级或ATA考证项目的教学任务,对于基础模块的程序设计、人工智能,以及提升模块和拓展模块主题项目的教学,必须整体规划与调整院内现有信息技术教学设施布局,添置与更新部分教学设备,才能有效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规划了以下教学设施与教学资源建设路径:一是选择部分普通机房,对电脑配置进行提档升级;二是充分挖掘院内信息技术类专业实训教学资源,通过精心策划、合理安排,将网络组建、信息安全、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技术、物联网技术等主题项目教学安排在院内相关功能实训室;三是面对五年制高职学生数多、提升模块与拓展模块主题项目院内功能实训室也难以安排相关实验任务的现状,通过组建部分信息技术综合实训室(见表1)来实现。对于教学资源建设,可通过组织任课教师进行合理分工,依据各专业大类实施性课程标准,开发紧贴学生学习、生活和专业实际的课程教学资源;还应与省联院课程指导委员会、省内同行建立紧密性联系,通过经常性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四)建设师资队伍

目前我院信息技术课程专任教师有10人。他们都有高级职称,能较好地胜任全国计算机一级或ATA考证教学任务,但由于普遍年龄偏大,缺乏知识更新能力,对最新信息技术知之甚少,难以胜任人工智能、提升模块和拓展模块主题的教学任务。因此,任课教师队伍的扩充、信息技术素养和教学能力的提升是课程教学改革取得成效的关键。鉴于此,实施方案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有以下几点:一是着力关注院内专任教师的专业发展,让教师通过学习更新教学理念,拓宽教育视野,提升现代信息技术素养和教学能力。学习的方式有:组织教师研读课标,领会课标要求;按模块主题分工,教师自主学习钻研,团队定期开展研讨活动;选拔教师参加省联院组织的项目开发、公开课、教学比赛、技能大赛与课程改革沙龙研讨活动等;选送部分教师参加有关专业培训。二是请院内熟知最新信息技术的教师担任兼职教师。三是引进高校优秀毕业生充实专任教师队伍。四是通过校企合作方式,邀请信息技术设备供应商的产品工程师、合作企业(行业)的信息技术人员来校承担部分模块主题教学内容。以上措施有利于形成一支融合专业大类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能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确保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推进。

三、对后续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基于课标的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研制,根据课程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采取相应教学策略,结合专业大类需求,引导学生通过多形式的学习活动、案例体验,有效实施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空教学流程,提升学生认知、交流合作、自我展示、评估总结和创新能力。实施方案不仅含有师生、模块主题内容、教学要求、教学资源和质量评价指标等元素,更有行业(企业)、社会环境因素和教育理念等要素。因此,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通过省联院职教人的共同努力,在实践中调整、完善,最终历练出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五年制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目前来看,还有不少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比如:如何依据企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调整实施性课程标准?如何更新模块主题教学内容?如何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开展难度较大的模块教学活动?如何综合评价课程改革的成效?

(一)应对实施性课程标准进行滚动修订

由于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企业(行业)对五年制高职人才的要求也在变化,相应的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也随之更新。因此,信息技术课程改革项目组应通过任课教师公开课观摩、学生状态问卷调查、专业负责人和用人单位访谈等方式,定期组织交流与检测实施性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对不完善之处进行修订。

(二)应及时更新模块主题教学内容

模块主题选择的教学案例应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应用场景。如基础模块的数据处理主题,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应当通过成套服装面料、辅料、设备能耗、职工工资、管理费、利润和税收等字段构成电子表格;机电一体化专业可采用工件加工过程中所用工件毛坯、刀具、工量夹具、设备能耗、职工工资和其他项目等构成电子表格。再如拓展模块的虚拟现实应用技术主题,工程造价专业可应用家居装饰设计项目,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则可应用整车装配项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而依据各模块主题教学内容特征的五大类型,有些模块主题并不局限于某种类型,应当由模块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对象和任课教师的实际情况决定。

(三)应加大教学资源挖掘力度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急需的部分高端教学设施短缺问题,可以充分利用周边高校的高端信息技术专用实验室、合作企业(行业)的信息技术应用场所,让任课教师带队组织学生走出去。还可以加大院校合作、校企合作力度,聘请高校教师、校外工程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相关模块主题教学内容的实验教学与指导。这样既能解决学院教学设施短缺的问题,又能让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景中获取知识与技能,更能使任课教师提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的开发对于普通教师来说难度较大,可以为他们提供教学资源搜索路径。教师可以下载省联院团队开发的教学资源,或通过分工协作引擎下载高校或专业公司资源,通过一定的共建共享機制供全体教师分享使用。组织任课教师在购置的超星泛雅教学平台、自主开发的可视化课程教学平台上进行教学设计和常态化教学,这样既能拓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空间,又能满足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需求。另外,可将课程核心素养评价指标嵌入教学平台,实现即时跟踪教师教、学生学的行为,通过平台工具自动生成足量的教学行为数据,全面实现课程教学的实时评价,生成课程教学改革成果。

(四)应关注课程教学改革成效

课程教学改革是否有成效,关键看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创新与发展、信息社会责任等学科核心素养是否得到提升。应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信息技术职业体验活动,参加院内外信息技术各类项目技能竞赛和作品展示活动,从而提升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热度;通过可视化课程教学平台自动检测系统、第三方认证、省联院学测、师生自评与互评、用人单位满意度等多主体多途径评价方式,综合检测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在此基础上,建议成立由部分兄弟院校组成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校际合作联盟,协同研究与探讨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丁春明.五年制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的调研报告[J].江苏教育研究,2022(4C):80.

责任编辑:丁伟红

*本文系第五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自筹课题“基于课标的五年制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ZCZ2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3-03-07

作者简介:丁春明,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如东分院正高级讲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类专业课程改革与教学资源开发研究;朱晔,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如东分院信息工程系副主任,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类课程改革研究。

猜你喜欢

五年制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五年制高职护生谦虚心理品质培养实践研究
浅谈新课程下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讲授法简析
五年制高职班主任学生工作的探讨
如何将教改精神与创新信息教学融合在高中教学中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