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红色教育体系的实践探索
2023-05-26赵光辉 王琴 方云
赵光辉 王琴 方云
【项目简介】
南京市雨花台中学按照《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文件要求,结合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教育的重要论述,立足雨花红色文化教育资源,融合学校特色教育理念,不断探索,于2021年成功立项了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培根铸魂:高中生红色教育的雨花先锋行动”。项目重点构建“一大系统、三大行动”体系,即雨花先锋行动的组织系统、课程融创行动、特色实践行动及场域建设行动。通过系列化的红色教育实施举措,学校实现红色教育的“入脑入心”,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为其成长为信仰的先锋、道德的先锋、学习的先锋奠定基础,努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摘要:南京市雨花台中学坚持红色教育传统,探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路径,将区域红色教育资源与学校育人实践相结合,全面打造学校红色教育体系。为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学校从学科课程融合、特色实践活动建设和校园文化创新等维度,全面探索和构建了切合高中生全面发展的红色教育体系,培育时代新人。
关键词:普通高中;红色教育;课程融合;特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08-0034-05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塑造红色教育记忆,是新时代背景下培育时代新人、实现民族振兴的题中之义,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文化动力和应然诉求。因此,南京市雨花台中学将红色文化融入育人过程中,构建红色教育体系,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办学、树德、育人等方面的价值和意义,彰显“信仰的力量”,铸造青年的青春底色,有力推动了育人质量提升和学校改革发展。
一、红色教育的实施背景
南京市雨花台中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极发挥区域红色教育资源优势,结合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红色基因以及实践育人的重要论述,以“雨花英烈精神”为核心,将红色教育融入育人实践之中,重点展开“培根铸魂”行动,不断加强和完善红色教育课程体系,塑造和培育中学生的民族魂、红色魂和人性魂,增强中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一)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诉求
“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红色基因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延续,深刻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的民族性和本土性。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是提高青少年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体现塑造和增强身份认同、文化認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时代内涵。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是党和国家始终关注的时代主题,是应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的中国举措,是加强青少年和人民群众价值观教育和国家认同教育的时代诉求,是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的重要途径。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也是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时代要求。
(二)培育时代新人的教育需求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时期积淀和凝练的革命精神与红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教育内容。高中阶段正值学生政治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时期,将红色文化、红色基因纳入学校德育体系,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红色政权的来之不易,塑造其科学合理正确的红色文化记忆,进而形塑其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切实发挥红色文化的“培根铸魂”价值。
(三)学校德育实践的整体建构
学校始终重视德育工作,在区域红色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积极研发德育课程,编写德育读物,完善德育基地建设,打造学校红色教育的特色品牌。学校每年举办特色实践活动,以重要纪念活动和仪式为契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等融入其中,发挥仪式育人的价值功能。特别是在清明节期间,学校组织学生徒步11千米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祭扫,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长期特色,让学生在仪式参与、活动体验和情感融合中实现自我精神的升华。学校坚持“学习恽代英”的办学传统,开设专门的综合课程,编写《楷模——恽代英》《我们的学习榜样——恽代英》《雨花忠魂》等红色文化校本读物,以革命精神、革命事迹、英烈家属等为主要内容,推进红色教育课程建设。学校加强德育基地建设,与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雨花台烈士陵园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场馆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初步构建了双向互动、共建共享的协同合作关系,共同挖掘、研发教育资源,丰富了教育内容体系,拓展了教育场域,为将学生培养成为时代先锋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红色教育体系建构
区域红色教育资源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和内容来源,是学校德育工作创新的抓手,是充实德育内容、创新德育形式的重要媒介。红色教育体系的建构,以区域红色教育资源为基础,以形塑学生文化记忆为鹄的,以培育学生文化认同、国家认同为核心,最终指向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育。我校的红色教育体系建设,将雨花英烈的精神事迹与学校生活、育人实践、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结,实现课内与课外的融通。
(一)深化红色文化认知的常识教育
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是学习的起点与基础。红色教育体系建构的出发点是指向学生的红色文化认知,为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奠定知识基础。因此,在培育时代新人、弘扬红色文化的实践过程中,要开展深化红色文化认知的常识教育。首先,要让学生能够理解何为红色文化、革命精神,理解其形成和总结的过程,掌握基本的红色文化知识,形成初步的红色文化认知。其次,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将红色文化知识进行内化,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实现红色文化知识的入脑入心。最后,在理解和内化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形成砥砺报国、无私奉献等优秀品格。
(二)陶冶红色文化情怀的情感教育
红色教育要实现红色文化、红色基因真正有效地走进学生的头脑和内心,发挥形塑青少年文化认同、国家认同的作用。因此,红色教育体系的建构,要根据红色文化的特质和学生的身心规律,树立学生的红色文化情怀,着力开展情感教育。陶冶红色文化情怀的情感教育,具有参与性、体验性、贯穿性等特征,这就要求学校采用丰富多元、形式灵活的实践活动,如入学仪式、升旗仪式等各类仪式,创设主题鲜明、情感丰富的红色教育情境,为学习者的情感体验、具身参与提供活动载体与形式。情感教育是对红色文化认知常识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既加强了学生红色文化知识的内化,又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实现了革命精神的体认、革命情感的升华和理想信念的巩固。
(三)浸润红色文化精神的体悟教育
红色教育是构建学生红色文化记忆的重要途径。革命文化、革命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是中华文明的文化表征。因此,学校在塑造和构建红色文化记忆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与载体。学校在实施红色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校园文化的创新、物型空间的打造、文化氛围的营建等多元形式,为浸润红色文化精神的体悟教育实施创设条件。体悟教育唤醒学生的主动自觉,是对常识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再次升华,在浸润红色文化精神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红色教育实践路径
南京市雨花台中学红色教育体系的建构与实施,既是对区域红色教育资源的挖掘利用,又彰显了区域文化的历史底蕴;既构建了符合高中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特色德育体系,又将革命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改革紧密结合,培养了具有家国情怀、信念坚定、全面发展的时代新青年。
(一)打造青年联盟,注重红色教育自主化
有效推进红色教育的探索实践,需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此过程中,需要加强学生自治,尊重学生的主体权利,激发其主体意识,实现学生育德育人的自主化。学校在推进红色教育的过程中,将学生自我教育与青年联盟打造相结合,凸显学生自治与主体自觉。
学校在红色教育的主题下,明确了“雨花先锋行动青年联盟”的具体目标和组织规章,为学生开展红色主题的自我管理与教育搭建了平台。一方面,确立青年联盟工作目标。学校紧扣红色教育的价值追求,通过青年联盟的组建和先锋行动的实施,为学生“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奠定基础,将其培育成为信仰的先锋、道德的先锋和学习的先锋,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形成民主的校园氛围,营造崇信笃行的校园文化。另一方面,完善青年联盟组织建设。为进一步构建学生的红色教育的自治共同体,学校逐步完善了青年联盟组织结构,即由学生会、雨花英烈事迹宣讲团、话剧团、学生校长助理四大部门成员组成,吸纳优秀学子加入,每年开展全自主化的特色实践活动。
(二)加强课程融合,聚力红色教育进课堂
課堂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是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与途径。为有效实现红色文化的入脑入心,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学科课程需要统筹推进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和国家认同的培育工作,发挥学科课程协同育人的功效。“从记忆客体的角度来说,记忆就是一系列被选择、被征用、被赋予意义的符号;从记忆主体的角度而言,记忆的二次诞生本质上就是一个语言符号的建构和叙事过程——记忆必须以被记忆的方式展现出来——这两者之间天然地存在一种互文共证的关系。”[1]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红色教育与学校课程的融合,是塑造青少年文化记忆的重要途径。特别是《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印发,明确提出革命传统教育以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为主,艺术(音乐、美术等)学科有重点地纳入,其他学科有机渗透,实现“3+1+N”全科覆盖。
基于教育政策的明确指向和学校红色教育的具体实践,南京市雨花台中学立足学科课程,在学科教学内容中积极寻找合适的融创点,即与革命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内容。一方面,梳理明确课程融合的点与面。经过梳理,总结了语文学科8个任务群30个融创点,政治学科4个方面22个融创点,历史学科4个阶段21个融创点,艺术学科3个层次16个融创点。对于融创点的教学,学校要求学科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呈现德育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嵌入学生品质熏陶环节,在学习成果评价中考虑思想行为的评价因素。另一方面,着力开展教学范式的探索与创新。项目化学习是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其最大特点就是通过活动在基于生活的真实项目中完成知识的自我构建。相对于讲授,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的红色教育更加深刻,更有意义。例如,在历史学科中,教师布置“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宣传展板设计作业,学生在运用地理、政治、历史、艺术多学科知识设计展板的活动中也加深了对革命文化的理解。此外,学校探索实践了“课堂议题式探究范式”“小组实践性调查范式”等教学范式。“课堂议题式探究范式”即教师设计主题,引导学生围绕议题搜集素材,通过社会调查、研究性学习或时政解读等方式,以课堂辩论与展示的形式展现观点,剖解议题;“小组实践性调查范式”即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如情景剧、讲中国故事、摄影展、访谈实录、游记等,在过程展示中凝练调查结果,在自我辨析中达成价值引导 [2]。
(三)开展特色实践,着力红色教育活动化
用好用活红色资源,使静态的、历史的红色文化鲜活于学生生活,是学校育人实践的重要使命。红色教育的实施,需要结合学校教育实情,开展丰富多元、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特色实践活动,将红色文化进行具象化、生动化表达。因此,学校需要探索构建主题丰富、系统立体的特色实践活动体系,为红色教育的实施构建贯通式、渗透式和具身式的实践模式。基于此,我们以学校仪式活动、红色表达活动和研学之旅活动为主体构建了三位一体的特色实践活动体系。
学校仪式活动是思想情感、价值观念传输的重要载体,是思想引领的重要形式。学校仪式活动主要分为常规仪式活动和节日仪式活动。常规仪式活动主要是在每周的升旗仪式中,利用国旗讲话开展主题教育,传播主流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如在升旗仪式中,通过主题演讲等形式,向学生讲述革命精神、传达革命情怀、展现英烈事迹等,在仪式的参与中深化学生对革命精神的理解和体认。红色表达活动以“讲”“演”“观”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表达中强化情感认同。而节日仪式活动主要是利用传统节日、纪念日等契机,结合国家民族共有的和区域内特有的红色教育资源,将民族性与区域性的革命传统纳入学校教育之中,利用各种纪念仪式常态化定期开展仪式教育。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校园课余活动,如“我的中国心——雨花英烈事迹征文演讲”“唱信仰之歌——12·9大合唱”“让思想闪光——五四辩论赛”“舞青春芳华——红色主题舞蹈”等,使学生在校园红色教育活动的参与中体验革命情怀、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研学之旅活动聚合校内外教育力量,强化学校与社会的协同育人,使学生在老兵寻访、红色遗迹寻访、革命先烈后人寻访等研学之旅中深化对革命精神的理解。学校通过“浩然之旅”“红色之旅”“拓展之旅”三個活动课程,扎实推进研学之旅活动。“浩然之旅”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增强对中华悠久和博大文化的认知,增强学生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红色之旅”在红色寻访研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家国情怀,加深学生对雨花英烈精神的理解,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拓展之旅”实施党史、国史、革命史教育,着力培养学生仁爱、勇毅的品质,增强人性魂、民族魂、红色魂。
(四)创新校园文化,推进红色教育物型化
校园文化具有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学校文化及其物型空间的打造,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价值,会对学习者产生持续终身的影响,并内化为群体的文化记忆[3]。红色教育物型化之后,通过校园文化的“浸润”作用,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实现对红色文化的深切感知,激发民族情感的共鸣,进而厚植学生的民族情感,形塑其文化认同。基于此,学校开展了红色文化教育场景建设行动,从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两方面入手,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红色文化物型环境,使学生浸润在文化氛围之中。
一方面,建设学校红色教育物型文化空间。主要包括学校物型环境文化、廊道空间文化和教室空间文化,为红色教育实施提供“在场互动、实践生成”的载体和媒介。对此,学校建设了恽代英广场、“恽代英支部”团员角;充分发掘廊道文化的红色教育价值,以主题为划分维度,以学校筹划、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开发相结合的形式共同开发;鼓励学生自主制定正能量班风班训,张贴于教室墙壁;组织师生利用区域红色文化资源,设计主题鲜明、形式灵活、题材多样的班级文化墙布置。另一方面,打造学校红色教育虚拟文化空间。虚拟文化空间建设,能够有效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红色教育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对此,基于自主化交互终端和智慧校园的建设,学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字化资源,以“书籍阅读”“歌曲欣赏”“雨花英烈事迹”“红色格言、红色家书、红色诗歌”为主题,将红色教育的学习行动从线下延伸到线上。利用“VR全景纪念馆”,组织学生在线参观,全面、时时学习“雨花英烈精神”。搭建多元交流平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不断增设、更新红色文化选题,鼓励学生思考与讨论,深化其对红色文化、革命精神的理解和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静蓉.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43.
[2]赵光辉,程功群.普通高中育人实践与红色基因融合的路径探索[J].教育文汇,2022(5):7.
[3]刘大伟.雨花记忆:区域红色德育课程体系的建构路径[J].江苏教育,2021(10):35.
责任编辑:殷伟
*本文系2021年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培根铸魂:高中生红色教育的雨花先锋行动”、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红色基因涵育高中生成长的校本化实践探索”(JJZL/2021/02)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3-02-27
作者简介:赵光辉,南京市雨花台中学校长,高级教师;王琴,南京市雨花台中学副校长,高级教师;方云,南京市雨花台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