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现代书院制:回顾与展望

2023-05-22赵如娜

山西青年 2023年9期
关键词:导师制书院导师

樊 琪 赵如娜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跃升,包括办学规模、培养质量、服务能力等方面,例如1977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2.6%,2021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57.8%,这表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普及化发展阶段。但我国高等教育不仅要注重扩大规模,更要注重提高质量,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要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还是要回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上。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大学作为人们进行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场所,不仅仅要注重教书,更要注重育人。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更要陶冶学生的品德,培养德才兼备的、有正确三观和家国情怀的大学生。因此,很多高校都在努力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期学生既专业突出,又人格健全,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我国高校不断探索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书院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2005 年开始,我国内地陆续有高校开始自发地实践现代书院制。2017 年9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第一次鲜明提出要“探索建立书院制、住宿学院制等有利于师生开展交流研讨的学习生活平台”,从此现代书院制在我国有了存在的合法性[1]。文章对我国高校现代书院制的发展进行梳理,并尝试为下一步的探索提供建议。

一、我国高校现代书院制的概念界定

我国高校现代书院制借鉴了西方的住宿学院制,同时融入了我国古代传统书院的元素,对西方的住宿学院制进行了中国化改造,书院与学院协同配合,成为大学的人才培养共同体。

对于我国高校现代书院制的具体定义,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富有权威和一致性的定义,尽管研究者们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不同的认识与论述,但总的来说存在着两种分歧:一种观点认为现代书院制是一种学生管理模式,而另一种观点认为现代书院制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例如李翠芳、朱迎玲(2009)和田建荣(2013)以及黄厚明(2010)等学者从历史的承袭和发展视角出发,认为书院制融合了我国古代书院制和西方的住宿学院制,在管理学生宿舍的同时渗透通识教育、德育以及行为养成教育等,实质上是学生社区生活管理模式[2]。而和飞(2013)基于制度的视角,提出我国高校现代书院制是与专业学院制相配套的教育管理制度和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革新了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的方式。它的特征是非形式教育、多元文化交流、社会实践活动、全方位育人,以独特优质的书院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学生。[3]

笔者认为,我国高校现代书院制是结合了西方住宿学院制和我国古代书院制的要素而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它以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目的,注重营造优质的书院文化、聘请优秀的导师、提高学生的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我国书院制既非简单照搬西方住宿学院制,亦非盲目回归我国古代书院制,而是一种中西贯通的全新探索,“浸润”“熏陶”“养成”“感染”和“培育”是它的关键词[4]。我国高校实践书院制是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了提升大学生品行、能力、知识、思维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不让学生跑偏和走极端,为了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优秀社会公民,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我国高校现代书院制的发展状况及分析

2005 年,我国内地的高校开始探索现代书院制建设。复旦大学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通识教育改革,以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掌握未来、终身发展的复旦人为目标,率先进行书院制的实践,陆续成立了五所书院。同年,西安交通大学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及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进行书院试点,成立了“文治苑”,后更名为“文治书院”,并陆续成立9 所书院,实行全员书院制。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也都先后建立了书院,在实践中探索现代书院制。目前,国内已经有几十所大学陆续设立上百所风格各异的现代书院。笔者阅读文献并梳理各高校的书院之后发现,我国内地起初是985、211 高校率先进行书院制探索,普通高校、高职院校紧随其后,实践书院制的高校类型越来越多样化,在全国呈现多点散发的特点。2013 年4 月21日,清华大学开始建设“苏世民书院”,2015 年10 月“苏世民书院”正式成立,这是我国内地高校中成立的第一所研究生书院,书院制的探索从本科层面扩展到了研究生层面。

2014 年7 月,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台湾政治大学政大书院、台湾清华大学厚德书院、复旦大学任重书院、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西安交通大学文治书院以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知行书院7 所我国高校书院代表在北京共同发起成立了“亚太高校书院联盟”,这标志着高校从各自探索实践书院制转向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5]。我国澳门大学郑裕彤书院于2015 年7 月正式加入该联盟,成为8 个常任理事单位之一。2017 年开始,不断有高校书院申请加入该联盟,希望能与其他同行加强沟通交流,提高现代书院的办学水准,共同探索现代书院制建设与发展规律。目前,该联盟的成员已有60 所书院。亚太高校书院联盟是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组织,以沟通协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整体提升为目的,一般而言,每年夏天该联盟会举办一次现代书院制教育论坛。

根据查阅梳理文献以及高校书院联盟的会议交流情况,笔者发现每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历史沿革、改革方向都是不同的,因此各高校的书院也是各具特色,并未形成统一的模式。

西安交通大学于2017 年发布了《高校书院发展报告》,第一次探讨了我国高校书院的模式。它从书院学生群体和组织制度视角出发,把高校书院分为实体和非实体两种类型,实体书院又分成全员和非全员两种模式,非全员模式书院再分为分年级、分学年、分校区、实验班、特定群体五种模式(见图1)。[6]

图1 我国高校现代书院的类型

其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书院的模式进行了探讨(见图1)。根据书院和学院之间的关系,可以把书院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不隶属模式,即书院和学院相互独立,书院学生来自不同的学院和专业,同时受到书院和学院的管理;另一种是隶属模式,即书院和学院高度关联,双院的学生专业吻合[7]。根据书院有无教学功能,可以把书院分成三种模式,即学生教育管理主导模式、教学管理并重模式、教学科研模式。根据书院的组织依托,可以把书院分成独立建制和部门统筹的模式,独立建制的书院和学院是平行设置的,有较大的自主性,部门统筹的书院归属于学工部门或者专业学院,自主性较小。[8]

书院模式的多样化反映出现代书院制蓬勃发展的趋势。虽然目前我国大学的书院制还没有形成一个具有很强推广作用的基本模式,但是这些书院的总体目标是基本一致的,可以概括为“立德树人,德才兼备,师生共处,知行兼修”。这些书院的产生均属于建设与发展的道路,也就是说它们既不是由大学历史自然而然演变而来,也不是对我国传统书院的直接继承,而是我国高等院校为了完善现代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在已经高度成熟的学院体系基础上,人为进行设计建构的结果。简而言之,我国高校现代书院是在保留学院这一组织机构的前提下,人为建构的新的组织机构。

三、我国高校现代书院制的困境分析

(一)书院与学院协同关系失衡

在我国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中,学院主管教学与管理工作,对教学和管理资源拥有绝对优势,师生均按不同的学院(系别)、专业、年级、班级进行组织。书院制作为我国现代高校人为设计建构的产物,自然会与原有的专业学院制发生冲突与矛盾。

从书院和学院的关系角度出发,我国高校设立书院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设立专门的书院组织机构,学院和书院之间彼此独立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双院要互相协调配合;另一种则是在学校原有机构上加以改革,学院和书院相对应,机构成员承担书院和学院的相应职责。这两种情况都会遭遇原有组织壁垒的困境,例如复旦大学的书院在发展过程中,就存在组织机构的相互衔接、部门协同发展和分工等问题。[9]这两种情况各有优缺点,设立专门的书院组织机构便于学生之间开展跨学科交流与研讨,但不利于人力以及物力等资源的调配。例如,书院所开设的一些课程的落实离不开课程所在学院及任课教师,但课程所有权是学院的,书院只有使用权,书院需向学院购买课程、向老师支付课酬,这增添了中间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同时也使得学院和书院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在原有组织上进行变革便于协调资源,但不利于学生开展跨学科交流与研讨。

在住宿方面,有些大学的书院将同专业的学生编入不同书院或同一书院的不同宿舍区,即采取学生混住模式。不同专业的学生混住便于学生开展多学科交流,但不利于学生与自己本专业的衔接。有些书院在生活园区设立了组织管理架构以便于顺利开展生活园区的工作。还有一些书院为了便于开展学生活动,设立了学生组织,但这些组织如何与原有学生组织协调配合也是问题之一。

(二)导师制推行受阻

当前我国高校在书院制的探索中,导师制的实施效果普遍是不够理想的。第一,书院的导师数量不足。我国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任务比较重,各高校书院虽大力推动实施导师制,但若一位导师同时指导的学生太多,精力不足,就难以产生持续性的、高质量的、实质性的指导效果,就容易使导师制成为形式。第二,导师投身书院的动力不足。担任书院导师意味着更多的付出和责任,同时导师在指导学生方面的投入是琐碎细微、不易量化、短时间内难见效果的。目前,在我国高校以科研为主的评价导向下,多数教师较难有足够的动力愿意为书院学生倾注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第三,书院导师队伍的专业化指导水准有限。书院导师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胜任的,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一定的学术成就和指导能力,方能有效指导学生的思维、学习和生活,对学生产生积极、正向的影响。当前各大学的书院在推行导师制的过程中,虽然也有教师的加入,但多数仍为教学管理人员,缺少专职导师和学术大师;在工作方式上,多数书院难以做到师生共同生活、随时释疑解惑。

(三)对书院的理念和价值定位未达成共识

书院制改革既包括改革制度模式,又涉及转变教育理念,这并不容易。陈平原教授表示在当今社会,大学改革包括理想和现实、中国和西方、制度和精神、个人和国家等方方面面,并不仅仅是拟定一些操作手册[10]。目前,书院制是否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种必然性和普适性的选择,在我国学术界还没有形成共识,甚至部分研究者质疑书院制改革的合理性。同样,高校在实施书院制的过程中,也有部分师生对书院制认识不深,对书院理念和价值定位没有达成共识,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导致他们欠缺建设书院的凝聚力、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书院推进通识教育、导师制、学生自主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进度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出现要么各自按照各自的想法去工作,要么工作拖沓的现象。

笔者认为,书院制可以弥补学院制在师生互动、学生自治、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的不足,存在一定的优势。但目前书院制在实践中尚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普遍经验,如何让少数高质量发展的经验走向普及性、让更多高校从中受益,很多高校的同仁仍在为此努力。

四、书院制未来发展展望

(一)有效促进双院协同育人

现代书院制是我国高校在已经高度成熟的学院体系基础上,人为建构的新的组织机构,所以书院和学院的协调配合自然是实践书院制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的难题。实践书院制如果不能有效形成双院协同育人的格局,对学生发展和书院发展来说都是非常不利的。

首先,要做好书院制的系统性制度构建和保障机制。实践书院制属于学校层面的系统工程,它包括机构设置、职责分工、干部分配、经费分配、绩效考核等许多方面。现代书院是各高校自主探索的产物,目前没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其职责,也很少有高校在大学章程中对其加以明确规定,这给了探索书院制很大的自由灵活度,但反之,也使得书院制缺乏制度保障。因此,高校可以在大学章程中对书院制的运行进行相关规定,给予现代书院以制度保障。书院制要在学校顶层设计的引领下推进建设,在基层创新的过程中促进学校顶层设计的发展。

其次,要完善书院和学院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一是学校可以建立健全双院联席会议机制,研究制定学生事务和学业指导分工协作手册,划分双院职责,推动双院在人才培养上的协调配合,使学院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书院的培养方案有效配合。二是学校可以使用信息技术方式为双院协同育人服务,尽可能降低学生事务和学业指导的协调成本,例如建立统一的学生信息管理平台。以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为例,最高决策机构是校区育人工作指导委员会,成员有校区领导、各机关部门领导、学院院长以及书院执行院长。对于双院协同育人方面的工作,学校会定期举行委员会会议进行交流和作出决策,以保证书院和学院在顶层设计上的目标一致。[11]

(二)推动导师制有效实施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普及化阶段,高质量发展已是新阶段的现实要求,高质量师资是高质量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拥有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必不可少。现代书院要想平稳高效地运行下去,就必须有专兼结合、德才兼备、构成多元的高质量的导师团队,这支团队应由师德高尚、才学渊博、热爱教育事业的专职教师所组成,并保证导师在课堂内外都能切实发挥育人功能,使书院导师发挥对学生学业、思想和生活上的积极影响,而不是使导师制变成学生管理的制度。

高校要努力纠正以科研为主的教师考核导向,现代书院要探索有效的、科学合理的导师工作机制,考核激励机制保障应尽可能完善,激发导师投身书院的热情,确保优秀的书院导师在其职业发展中长期受益。这样可以提高书院导师这一职业的吸引力,不仅能减少原有导师的流失,也能吸引更多的人才。例如,教师评价指标中,把导师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对育人工作的投入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导师考核机制的完善也有利于现代书院增加一线教师,提高师生比。现代书院要努力挖掘并聘请专长和阅历不同、愿意奉献的教师担任书院导师,明确书院导师的职责,同时聘请专业的专职人员管理书院的事务性工作,尽可能减少兼职和挂职的情况,提升书院导师和工作人员的稳定性。

导师制的推行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强行安排师生交流容易使得导师制流于形式。书院推行导师制是为了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与联系,进而加强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各方面的指导,所以推行导师制需要围绕师生交流,可以通过各种非正式互动、通过各种生活化的方式来拉近师生距离,例如有的书院推出“导师下午茶”“院长午餐会”等方式,师生熟悉之后更容易发挥导师育人的功能。

(三)推动书院理念和价值定位达成共识

根据制度变迁理论,意识形态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如果集团成员具有共同的意识形态,就容易把他们组织起来实现集团的目标[1]。因此书院制在实践中,学校全员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形成共同的认知对改革的顺利推行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高校应该认识到实施书院制不是为了取代专业学院制,也不可能取代专业学院制,而是给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带来更为多样的选择。体系成熟的学院制有它自己的优势,各高校要针对自己的实际状况考虑是否要推行书院制以及怎样推行。[12]其次,高校也应理解实施书院教育是对专业教育的一种扩展和补充,书院教育要服务于专业教育而不是要弱化专业教育。书院的通识教育开阔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视野,使学生在其专业发展上有更长久更旺盛的生命力。[13]最后,学校要认识到“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是现代书院制的关键和核心。书院制要给学生创设支持性的书院式学习环境,提供学生发展需要的各种资源,使学生踊跃参加书院举办的活动,让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如果对现代书院制的理念和价值定位缺乏共识,高校领导层、教师和学生各有各的理解,在实践中就极易形成冲突,阻碍现代书院的推行,影响书院的实施效果。

五、结语

当前我国高校现代书院制的探索呈现出以下的趋势:1.现代书院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高校将现代书院制付诸实践;2.政府也开始关注到现代书院制,出台的文件中倡导高校要勇于探索现代书院制,但目前还没有关于如何实践现代书院制的规范性文件;3.每所书院各具特色,表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具有很强推广作用的基本模式。因此,我们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勇于进行现代书院制的实践探索。

我国每所高校的实际情况都是不同的,包括校情校史、办学实力、人力物力财力和自身优势等各方面的不同,所以各高校要在把握现代书院制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扎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我国古代书院制度及其精髓,吸收其中的有益元素,不拘一格、锐意创新,因时、因地、因校地探索富有我国特色的本土化、校本化的现代书院制,不要盲目借鉴或简单移植他国、他校的书院制模式,不能单纯借鉴古代书院或住宿学院的外在形式。从书院模式来说,虚体模式或实体模式都可以选用;从书院学生群体来说,面向全院学生或面向精英人群都可以;从书院学生来源而言,可以只面向新生,可以面向一二年级,也可以面向所有年级;从住宿安排来说,可以打乱专业混住,也可以根据大类相对集中,也可以按照学生本专业安排住宿;从通识教育来说,可以选用显性课程或选用隐性课程,也可以将二者结合;就管理学生来说,管理单位可以是站区、书院班级,也可以是寝室和楼层[14]。综上所述,书院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书院在实施中的难度是不同的,我国高校实践现代书院制应在遵循教育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坚持多样化的路径,要适应中国水土,综合考虑实施难度,一切从高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适合的才是最佳的。

猜你喜欢

导师制书院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朵云书院黄岩店
V eraW an g
导师榜
白鹿洞书院记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爱情导师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化工类学生试行成长导师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