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核心素养提升教与学若干问题探析
2023-05-21吕兆杰
吕兆杰
摘 要:为进一步提高对口译学科的认识,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水平,本文紧扣“口譯能力系统提高”这一主题,从口译认知生态系统出发,剖析了口译员综合素质、信息认知模态、笔记脑记统一、脱形抓意、口译习得教学建议、口译实战评估和职业化等问题。本文最后介绍了人工智能下人机耦合现状,并对其前景做出预期,从而使口译教与学更具前瞻性。
关键词:口译 认知模态 笔记 语块 职业化
口译历史源远流长,据《册府元龟·外臣部》考证,早在夏商时代少康年间就已经出现,而笔译最早记录则在公元148年,当时西域名僧安世高在洛阳传播佛经,翻译了中国第一部著作《安般守意经》,由此可知关于口译有记录记载远早于笔译,但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受制于客观条件,口译却没有像笔译那样取得充分的研究成果。
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口译大规模运用,再加上录音技术、语料库和机器辅助口译的飞速发展,其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不仅涉及口译习得过程、学习主体、学习效果、评估和测试,也涉及口译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主体方面,还触及译员培训与市场调查研究等方方面面。[1]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重点梳理了口译员的必备素质,主要体现在语言能力、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口译和交际能力;也提出了口译教与学的新格局、新目标、新征程和新理念,以期提高人们对口译学科的认识,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并拓展大家对口译学习的新认识。
一、口译习得认知模态
一般来讲,和笔译相比,口译更具挑战性甚至残酷性。首先,相对于笔译的“信、达、雅”,口译员不仅有语言层面的要求,如译语可信度既包括信息完整、准确和忠实,还包括译语要简洁明了等等,而且有非语言层面的特殊要求,比如发音清楚、头脑灵活、思维反应快、举止得体、熟练应对紧急情况、熟练使用设备等。其次,口译具有即时性,要求口译员具备听力理解、语言分析、脑记和笔记、双语转换、精力分配、现场处置等能力。口译员不仅需要了解自己的口译短板,比如当出现词汇、语法、数字等具体口译失误而导致句法甚至语篇层次译语失真,即出现口译危机时,口译服务接收方也会即时捕捉到口译的瑕疵甚至导致交流失败。
因此,口译是一种要求极高的脑力活动和交际活动。为了达到口译质量标准的“准、顺、快”,习得者就必须练就出众的学习意识、广博的知识面、较高的听力水平、专业的口译笔记及口语输出能力,想要铸就这些能力,就有必要分析口译认知规律,并对各个具体环节进行针对性的分析。
(一)多模态信息处理
口译习得模式整个流程十分复杂,具体表现在,口译员要在有限时间内,几乎同步地处理多重认知负荷,不仅包括话语听辨、原语脱壳、逻辑分析、信息存储、精力协调等一系列理解过程,还涉及双语转换、目的语表达、译语质量监控、非语言理解等一系列过程。
而要完成这一流程化口译操作,概括来讲需要经历理解、转换、表达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主要是指听觉感知(auditory perception)阶段,主要包括原语听音预测、听入和视入、完形填空、听辨和筛选、信息输入、信息解码等活动;第二阶段即为转换阶段,主要是指信息认知计算(cognition and calculation)阶段,主要涉及意群切割、认知理解、得意忘形、工作记忆、信息转换、目的语编码等主要环节;第三阶段则为信息输出阶段,包括编码排序、言语表达等输出活动[2],具体如图1所示。
根据图1所示,口译认知和习得是一个综合系统认知的结果,口译过程中要求每个步骤都要达标甚至要有完美表现。对于口译学习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就要针对口译流程图中的某一环节进行具体分析,并对症下药,比如在听辨认知阶段不能正确断句,习得者极有可能是语法出现了问题,就要重点加强其对关系词和特殊句式等的理解;而习得者“完形填空”情况如果出现得过于频繁,大多是由于其词汇和表达匮乏所致,因此要补充词汇量和习惯表达,而一味追求技巧训练不仅是片面的也是偏离正常口译学习轨道的;目的语表达不流畅,语音语调不完美,就要多做影子练习,多纠音模仿并成就“播音腔”,提高一语和二语口语表达,自然也能提高听力理解。
(二)脱形抓意
理解和转换是口译过程当中最基本的环节,就理解而言,主要是指译员利用语言知识、语言外知识、分析能力和交际环境以调动其认知能力的过程,也是脱形抓意的过程。此时口译者通过语言符号和认知,在大脑深层相应的功能分区对原语做出解释,此时口译者追求的不是语言单位的对等,而是原文意思或效果的等值,即不是传统的语法式思维,只注意语言表层结构关系,忽视语言深层意义结构关系;只考虑语言的表层结构,而不注重意义层面的转换。
口译者在转换为目的语时,也绝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结构或代码的单纯转换。原语在向目的语转化时,基本可划分为可直接传达和不可直接传达两类。口译者对于这两种语言情景要灵活多变加以应对,而不必拘泥于语言层面字斟句酌。对于可直接传达的信息,可以很容易找到对应词组或句子表达、专业术语、谚语和格言,并按习惯表达遣词造句或进行排序组合,进行直译,以达到口译的准、顺、快,而不必像笔译那样精益求精,追求“雅致”。
那些相对抽象的语言现象,包括双语深厚文化背景的典故、独特文化现象、修辞效果和隐含意义、语篇和特定情景中的非语言因素等等,在进行口译转换时,根据发言者和听众的专业背景,正确理解原文真实意图,须排除原语结构干扰,跳出原文表面现象并进行释意。一方面要保证理解的准确性和忠实度,另一方面要被目的语听众所理解接受,口译员在准确传达原意的基础上,适当发挥,不追求语言单位结构的完全对等,而要努力做到原文意思或口译效果的等值。正如巴黎释义派创始人塞莱斯科维奇在《释意翻译》一书中所说的,“口译不要忘记其目的是传递意思,永远不要过分迁就原文短句结构和短句字句,切莫按照原文字词和结构去口译,因为字词和结构都只是些符号,指明了道路通往方向,但却不是道路本身”[3]。
(三)二元记忆
口译包含理解原语和目的语表达两个阶段,理解完成后,记忆显得尤为关键,它是连接两者的桥梁。它通常包含两种形式:一种是“脑记”,往往更快速,特别是简短信息往往便于大脑记忆,几乎与解码同步发生,但缺点是容易遗忘,信息存储不持久;另一种是“笔记”,具有持久性、不易忘、记录相对缓慢,却在信息存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成为职业译员的必备素质之一。
为了更高效地提高记忆效率和效益,口译者在理解这一前提下,必须充分发挥二元记忆的各自特点和优势,秉承“脑记为主、笔记为辅”的原则。一般来讲,口译脑记要遵循图示化和逻辑化原则,视觉化记忆会更加清晰,并有助于显示意群之间的逻辑关系。口译笔记所记内容主要包括脑记不太容易抓住的信息,如信息负载词、意群单位、专业词汇、复杂地名、数字和列举项等等。此外,口译笔记主要记意思和逻辑关系,而非具体到所有单词。口译笔记通常由文字和符号构成,文字笔记要尽量用目的语;符号系统也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包括个人擅长的一些图形、标识符等。
脑记和笔记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记忆内容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为短时记忆载体的笔记,主要起到勾起脑记的作用,而脑记则会发挥迅速和容量大的特点,有助于还原笔记的指代信息。若能发挥好脑记和笔记二者之间的关系,则有助于串联起原语的完整信息,构成逻辑清晰的条理和记忆,为目的语表达做好充分准备。
(四)语块表达积累
口译时,译者必须做到“准、顺、快”,具体表现是,在听力理解、意思转换和口语表达时,口译者要准确而敏捷地进行口语翻译,甚至要条件反射式地脱口而出。此外,口译效果与译员出众的长时记忆密不可分,而语言表达积累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口语化的原语和目的语表达积累形式,并非完全以句子、段落甚至是篇章为记忆单元。袁卓喜认为预制语块(prefabricated chunks)可视为翻译中的最小单位,这意味着存储和输出单元往往不是单一词,而是固定和半固定的“语块”[4]。口译大多是通过预制语块构建话语来实现的,毕竟它们具有丰富生成性、情境性、稳定性、范例性、高频性等优势[5],从而使译者迅速提取目标语词块,达到选詞规范、准确、快捷,表达流畅、自然和地道。[6]廷格(Tinger)和德卡里科(Decarrico)进一步阐明和论述了预制语块,主要包括多元词语块,主要指动词语块、固定搭配、习俗语、流行语、口语语块和语用功能;短语架构语块,内部结构可以变动,允许词替代或插入,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句子语块经过微小处理,就可以组合成句子。[7]
吉尔提出的口译认知负荷模型中指出,口译尤其是交替传译,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为CI=L+N+M+C,即听力分析+笔记+短时记忆+协调;第二阶段为CI=R+NR+P,即记忆+笔记阅读+产出。在该口译认知过程中,储存大量语块将有效降低译员的认知负荷,主要表现为:在译前准备阶段,利于译员预测并理解输入信息;在原文听辨阶段,语言组块力可降低译者理解的难度。首先,在口译产出阶段,存储的记忆语块将减轻口译时的语言解码压力,极大地提高译员产出的流利度,达到脱口而出的效果;其次,预制语块可以缩短口译中词语重组时间,减少母语负迁移影响;再次,语块有生成性,会产生更大翻译单位产出,译员的反应速度会进一步提高。
二、基于口译习得的教学建议
基于以上口译学习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整体性,口译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各项能力为目的,包括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如掌握词汇、语法等语言表层信息符号;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了解百科知识和专题知识;并使其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具备分析、综合、比较、概括、推理等思辨力;培养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能力,如具备公众演讲能力和交际能力。此外,学生还需掌握一系列交传和同传技巧,以提升口译能力。这自然就要求口译教学也要有相对系统的教学体系,做到教学理论兼顾教学的内在合理性和科学性。口译教师须掌握口译理论和培养技能,以便建立起口译训练的知识体系。
(一)推进以产出为导向的混合式教学
和传统的知识重点讲授型学科不同,口译教学更偏向于提升学生的口译技能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应践行“从做中学”的理念[8],以成果为目标导向,采用逆向思维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将学习者作为教学实践的中心环节,贯穿整个教学设计,这样才能解决外语教学中“学用分离”的问题,具体表现如图2所示。
根据图2所示,口译课有理论成分,但更重要的是实践部分。学校有必要增加学生在课堂内外的练习机会,以实践为主,主要表现在教学媒体与资源相混合、课堂教学与学习环境相混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混合、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相混合,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9]
课堂上要理论讲解、示范点评,完美再产出模式。课堂教学目的不在于能为学生提供多少课堂练习时间,而是讲解翻译理论和实践,以检查学生进度,发现并讲评问题,以提供指导。[10]课后产出,则鼓励教师把线下课堂不好完成或课堂补充材料转移到线上,相比传统线下课堂,线上教学将会进一步提升以产出为导向教学的效率,主要包括辅助课堂的强化练习,充分地进行多维度质量评估,如鼓励学生互评和师评,并根据评估结果让学生撰写反思日志。[11]除课堂内和课后实践教学外,如条件许可,也可与语言用人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口译实践平台。[12]这种实战式学习带来的收益大于课堂模拟练习,从而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课堂习得融入口译服务,这样学生在独立完成任务的同时,也能促成其主动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以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
三、结语
作为多模态信息处理集合体,口译要同步地处理多重认知负荷,在培训中要求各个环节都要加强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口译的本质就是对知识面的考察,口译员不仅仅要大量阅读资料并强化听力训练以获取信息,通过广泛阅读扩充知识面,也要积累大量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行业领域的词汇和表达,还要分析原语和目的语的内在语法结构,解析文化差异,对这些信息要达到脱口而出的地步。这些都是对口译员的基本要求。
对减轻译者语言解码和编码压力,语块存储显得十分关键,要加强以语块为单位的语料库建设,为此要对其来源加强审核,以保证资源库的质量。这些语块主要分为练习资源、测评资源、理论资源和技术工具资源。口译习得者有必要据此做好译前准备和译后总结,以内化语块,从而促成习得者理解和表达水平的提升。
在口译教与学新格局、新目标、新征程和新理念背景指引下,口译教师要贯彻落实好提升口译核心能力的教学方式,深入了解口译思维处理模式,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口译规律,达成发展口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作为口译方向的习得者,有必要把口译学习理念融入实践,并积极拥抱人工智能下的各項新技术,从而提升能力并达到职业化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郭月琴,李涵.国内外口译教学研究热点与前沿可视化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22(6):42-53.
[2] 康志峰,李夏青.认知口译学:多模态嵌入式研究[J].上海翻译,2021(5):66-71.
[3] 刘和平.释意学派理论对翻译学的主要贡献——献给达尼卡·塞莱丝柯维奇教授[J].中国翻译,2001(4):62-65.
[4] 郭颖敏.语块视角下的口译长时记忆提高策略研究[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20(2):65-69.
[5] 袁卓喜.试论语块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与启示[J].外语界,2009(5):83-89.
[6] 吴华佳,刘绍龙.预制语块在翻译过程中的效应优势及实践[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115-120.
[7] 王剑娜.预制语块在交替传译中的有效性实证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32-137.
[8] 鲍川运.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及教学[J].中国翻译,2004(5):29-33.
[9] 王艳.基于“产出导向法”的MTI口译混合式教学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21(9):80-85.
[10] 詹成.口译教学理念、模式与课程设计再探讨[J].语文学刊,2022(4):100-106,124.
[11] 邓军涛,许勉君,赵田园.“欧洲会议口译硕士”师资培训工作坊:回顾、评析与启示[J].外语界,2022(4):80-87.
[12] 王炎强,姚斌.服务学习与口译教学创新[J].教学研究,2022(4):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