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史”学习教育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重维度

2023-05-21马冬云

文教资料 2023年4期
关键词:学习教育四史人才培养

马冬云

摘 要: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形式单一、教学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影响思政教育的实效。本文立足“四史”学习教育,探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重维度,进而使得“四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促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四史”学习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人才培养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1]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2]在国际环境日益复杂多变的当下,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指出,大学应该“重点引导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认识世情、国情、党情,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意见》中将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专题教育作为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教育的重要方式,强调了加强“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性。[3]

一、“四史”学习教育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存在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4]构建高校“三全育人”工作体系的总体要求是实现各育人主体、育人资源的协同运行,从而形成巨大的育人合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5]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提高教育主体思想认识、促进教育环节无缝对接、协调教育资源有效整合,成为提增“三全育人”工作质效的迫切要求。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教育方法单一、育人体系薄弱以及思政教育工作载体缺乏时代性等问题。

1. 思政教育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

开展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是授课教师,重点是要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也应该根据学生的适应性与接受程度做出相应调整,这些调整主要集中于教师教授的内容、话语以及形式上。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式与政策”等课程。每一门课程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需求,相互之间的关联性不高,课程的教授主要还停留在每门课程独立备课、独立教学为主,缺少顶层设计上的规划以及落实到具体教学过程中的有机衔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对于教学资源,特别是对“四史”教学知识的了解不够,出现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对同一知识点疑惑甚至理解有所冲突的情况。

在当下高校开展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学习教育之际,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摒弃充满“政治话语”的空洞说教,坚持从充满爱国主义教育价值的史料中挖掘有意义的教育素材,及时更新教学课件,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走进学生心里,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当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树立远大抱负的人生追求。

2. 思政教育体系不够完善,缺乏整体规划设计

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党和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长期以來,我国思政教育是一种一元话语教育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教育者在思政话语体系中享有主导权,支配着思政话语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挤压了受众对思政话语体系的参与权,缺少与受众之间的沟通对话。[6]

目前,很多高校的思政教育的目的性明确,即以学生的言论及行为不出事为原则,缺乏思想教育长效工作机制的构建,同时高校思政教育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往往依赖思政课教师,依托第一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与价值观塑造,但是仅仅依靠课堂内的思政教育远不能达到在思想上启迪学生心智的成效。从育人主体的角度来说,应充分整合思政课教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辅导员、班主任)、党务干部三者的力量,发挥校内外教学资源的优势,构建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体制机制,真正实现校内外、课内外的多元育人主体共同推动思政教育取得实效。

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专业学习不仅仅依赖于课堂,更多的是在实践以及主题活动中,因而学校要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以及主题教育活动之前的联合作用,利用专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加强校企联动,将生动的、鲜活的“四史”素材贯穿学生思政教育的课内外。

3. 思政教育工作载体较为传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普遍意识到思政教育不应该只是通过课堂上的口头说教以及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长此以往,难以激发学生个人主动参与到思政教育的过程中。

高校思政教育现状的破解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对于当代“00后”大学生群体心理的探索与研究,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及话语体系,依托现代的教育载体,从认知、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等方面去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从而达到教育“知、意、信、行”的统一。学校应该开辟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这些学生易于接受的新媒体阵地,以拉近与学生交流的距离。

在认识到这一问题后,“网络思政”的概念应运而生。如何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媒介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政教育仍是亟须思考并解决的课题。

(二)当代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

1. 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坚定“四个自信”

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当代大学生,既是中华民族复兴伟大进程的见证者和积极参与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四史”集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以及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各个历史时期为实现共产主义不懈奋斗的历程。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就是要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然和应然,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强化自身的使命担当。

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有助于引导当代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所走过的艰辛路程,提升其辨识鉴别多种社会思潮的能力,促进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党的光荣传统照亮新时代奋斗者的长征路,凝聚发展力量,用党的奋斗实践和历史经验锤炼作风,引导师生全面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深刻领悟“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具体寓意,在细学、细品、细悟中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担当意识,激励大学生培育爱国和爱党情怀,练就过硬本领,在不断探索学习、不断创新实践、不断思考领悟中准确寻找自身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位,将个人的涓滴细流凝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之力。

2. 有助于大学生明确时代使命,实现自我价值

高校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就是引导大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格局中不断激励自我成长,自觉把个人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矢志拼搏奋斗,在学思践悟中感知时代脉搏,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他们既在各条战线上为中国的建设忘我工作、添砖加瓦,也为全国人民树立了艰苦创业、任劳任怨、为国争光的好榜样,激励着广大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在他们的英勇事迹与精神品格的烛照下,当代大学生更加坚定了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将个人梦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紧相连的远大志向,通过不断学习扎实打好专业基础,在知行合一中践行历史赋予他们的时代任务。

3. 有助于大学生开展专业学习,做到知行合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7]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包括他们所带来历史影响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昨天的历史、把握今天的现实、开创明天的未来。推进和深入开展“四史”专业课程素质教育的一个根本宗旨,就是不断努力提高新的历史时代下高校大学生能够综合掌握并运用当代社会科学理论技术和现代理论科学方法研究解决各类实践性社会问题的理论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其未来几年能够真正胜任历史时代所赋予的重大社会历史使命。

落实到每位大学生的行为实践中,就是引导大学生从当下做起、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把通过“四史”学习教育中获得的認知、情感、意志内化为自己的学习方式、行为方式,与自己的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相融合,即通过“四史”学习教育,使大学生形成自身在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中的历史意识、学理意识、方法意识,自觉运用历史的方法、历史的视角、历史的思维去学习专业知识,解决学术问题,处理好学术传承与学术创新的关系,努力做“四史”和党的创新理论的传播者、研究者和践行者,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征程中建功立业,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二、“四史”学习教育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重维度

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依靠思政课教师,而且需要立足专业,特别是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以及与主题教育活动的有效衔接,确保思想教育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协调互通,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依托“四史”学习教育资源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重要的一环,同时这种创新要注重结合既有思政教育教学资源,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以一种更加具有亲和力的方式表现出来。

思政教育要创新话语表达方式,首先要优化话语表达方式,将规范化、书面化的理论话语转化为直白易懂、简短灵活、现场感强的家常话语,通俗话语,打破居高临下的生硬说教,直击学生内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其次要理论联系实际,教师要从学生感兴趣的“热搜”中找寻素材和题材,剖析社会生活中的热点,使深奥枯燥的政治理论通过讲故事、说案例的方式变得具体、形象、直观,讲好故事、讲清道理、讲明价值,充分发挥思政课传播真理、解疑释惑的作用。

(一)“四史”融入思政课、专业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离不开专业思政的系统化设计、一体化推进。打通专业与思政教育的壁垒,创新专业教师的教育话语体系是重要的一环,在这个过程中课程思政是重要的媒介。当下,课程思政是高校在专业课堂上进行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实践,力求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从而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效应,通过选树课程思政示范课以及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将专业学习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教师课前深挖思政元素,提炼专业学习所要求的核心价值,积极寻求“四史”中的红色故事、典型人物以及他们身上所代表的精神价值,用于在课堂上启发学生思考,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并将之融入课程教学中、融入实验室文化中、融入教学与科研团队中、融入学科建设中、融入全方位育人中,以培养师生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立德树人的有机整体。

在第一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话语体系还需要注重教学方式的选取,探索“知、情、意、行”的渐入式思政教学方式,让思政教育触动心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可以深入阐释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实现从专业知识点的讲解升华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人格培育相统一。围绕专业特点及课程教学内容,深入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和其所承载的育人功能,有机融入家国情怀、法治意识、职业精神、大医精诚、医者仁心等要素,并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对专业知识进行精彩讲解,有效激发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认同,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教书与育人相统一。

近年来,高校依托课外实践开展思政教育已探索出成熟的教育模式,立足专业建设与培养,将“四史”元素融入课外实践,加强学校与企业单位的双向联动,打通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思政教育的盲点。积极拓展社会实践资源,各高校应充分利用现有基地(场馆),持续推进思政课实践基地(场馆)建设,着力推进思政课程教学资源与实践教学基地(场馆)有机结合。思政课教师深入各临床教学点开展线下思政教学,利用“四史”学习教育资源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授课,同时通过各线上学习平台加强学生对于思政课程的学习与认知。

(二)“四史”融入大学生主题教育

对于“00后”大学生来说,在当下各种社会思潮蜂拥而至的时代背景下,个人的价值观极容易被影响,因此在外部世界如此瞬息万变时能坚定思想、建立稳定的价值体系,从而树立人生成长的坐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以“四史”学习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第二维度需要将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与思想教育有机融合,通过开展主题教育引导大学生确立社会身份认同,了解所处时代的背景,将个人的人生前途与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联系在一起,明确作为这个大时代背景下个体的人生动力与人生目的。同时,“四史”学习教育可以加强对大学生批判性能力和思维的培养,提高他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增强他们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心与毅力。

学校要以主题教育活动为学习抓手,将“四史”学习教育与德育活动、政治理论学习会、社会实践服务有机融合,陆续开展“青年大学习”“听懂共产党”“品读经典‘声援祖国”“青春建功‘十四五矢志奋斗新征程”等系列主题活动,以讲故事、唱红歌为主要形式讲好“四史”故事,让学生了解英雄模范、革命先烈的典型事迹,学习他们英勇报国的革命精神;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以及辉煌成就,传递奋斗的时代精神;学校要围绕改革开放以来的努力探索、伟大创造所取得的宝贵经验,讲述信念的故事。

加强校地合作,用活用好校地红色资源,构建学校—医院—场馆合作育人新模式。充分利用“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十一”国庆节、“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重要节庆日及纪念日,结合毕业生离校教育、新生入学教育等不同时间节点,开展主题党日团日、党课团课活动,打造“红色移动课堂”,推动“四史”学习教育融入日常。通过传统节日、社区志愿服务开展经典诵读、临床志愿服务等社区实践活动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感恩父母、感恩国家。通过“四史”主题实践教育活动,让广大学生能够从珍贵的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学习革命前辈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使他们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汲取扎根向上的力量,使奋斗成为青春最靓丽的底色。

(三)“四史”融入大学生课外教学实践

“四史”学习教育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仅在思政课理论课堂上开展一般意义上的历史学习,而且要引导大学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内容有新的理解,汲取“四史”中的智慧與力量,培养坚定的理想信念。当代大学生知识的获得不仅仅是通过第一课堂的学习,课外教学实践也占了很大的比重,因而在课外教学实践中融入“四史”学习资源开展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三维度的融入内容立足于“四史”内容的意义性解读与价值性诠释,将历史观念转换为行为,达成观念与行为上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此外,学校充分立足第一课堂、第二课堂,重视在临床教学实践中渗透以“四史”为依托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学生对于医学专业的认知、对于家国情怀的培养。

为充实校外学生思政教育师资力量,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破解学生在校外教学基地学习实践过程中存在的思政教育短板,高校应立足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专业特色,筑牢院校共同育人平台,深挖资源,凝聚合力,探索出将“四史”学习教育资源融入大思政共育新人的创新路径,着力培养师生讲“四史”的能力;同时,高校应立足服务地方医疗卫生事业,牵手共建社区,探索推动“四史”学习教育融入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

三、结语

“四史”学习教育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贡献,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伟大奋斗历程中蕴含的宝贵启示。以“四史”学习教育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制度构建、路径创新、思维转变等多个方面,需要高校多方力量的参与,更需要学校党委的高度重视与有力保障,将“四史”学习教育落实到思政教育全过程的体系构建并与机制建立有机结合起来,将高校立德树人的总任务、总目标与高校日常教学、管理与服务工作深度融合,形成“时时有育人、处处有育人、事事有育人”的良好局面,以此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性、高质量发展,培养大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1-09.

[2]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7):4-17.

[3] 中办印发《意见》 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N].人民日报,2020-09-15.

[4]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12-09.

[5]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印发 聚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下一步[J].中国民族教育,2017(4):4-6.

[6] 钟以彬,社会转型期思政话语体系如何转型[J].人民论坛,2018(16):212-213.

[7]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 [N].人民日报,2021-04-16.

基金项目:2021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四史教育维度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创新研究”(2021SJB1051)。

猜你喜欢

学习教育四史人才培养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提高博物馆宣教工作的策略分析
关于创新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把握的基本点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