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明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及有效策略

2023-05-21刘振武

语文教学之友 2023年5期
关键词:说明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摘要:说明文是现实生活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文体,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新课标对说明文阅读与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应遵循部编版语文教材编选理念、教材结构设计及文本内容,结合说明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学情,在实践中探索开展初中说明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说明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教师应明确初中说明文教学目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创新说明文教学方法,才能引导初中生快速学习、掌握说明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精读”“略读”“自读”“默读”“思读”说明文,掌握说明文的构思特点、段落间的层级关系以及语言特色,进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学习效果。

一、统编版初中语文说明文编选理念、结构、内容分析

(一)遵循教材编选理念,明确育人价值

初中语文教材的说明文围绕“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来选编,中华优秀文化以及积极向上的道德价值观融入其中,这对于提高学生德育素养、拓展学生文化视野意义重大,亦体现了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基于此,语文教师在确定说明文教学内容时,应明确教学目标。比如,讲授《苏州园林》这篇说明文时,可以从文化角度、艺术视角出发,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追求人与自然相统一、文化与景物相结合的文化内涵。通过教学实践,明确说明文的教学维度之一是从文化与艺术层面入手,深入剖析说明文中所蕴含的育人价值。

(二)遵循教材结构编排,明确教学线索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从自读、教读与课外拓展阅读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掌握“三位一体”的说明文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把说明文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比如,教师在讲授《蝉》这篇说明文时,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昆虫记》,引导学生从课内外相结合的视角进行系统阅读。教师应遵循语文教材编排特点,把“双线组织单元结构”与“三位一体”教学体系融入说明文教学。首先,让学生了解“双线”即人文主题与阅读能力两条阅读学习线索,在给学生讲解说明文之前,应让学生明确该单元的教学线索,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其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如知识、能力与思维等。教师应把精读与教读相结合、把略读与自读相统一,引导学生在阅读说明文时能够遵循规律系统、全面地阅读,并灵活设计“预习”“探究”“积累”以及“读写”等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说明文学习能力。

(三)遵循教学内容编排,明确“四个维度”

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说明文的内容编排时,应从导学、选文、作业以及知识系统四个维度展开。针对导学系统,教师应注重“单元提示”“课本插图”以及“插图旁批”等细节内容的解读,促使学生快速明确单元教学主题、掌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学会逻辑推理。针对选文则需要教师站在全局的视角引导学生展开分析。以学习《苏州园林》这篇说明文为例,作者从园林的总特征、从主到次的说明顺序以及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来突出苏州园林的特点,有效呈现苏州园林细腻典雅、自然和谐的特点。教师在从知识、作业维度出发设计说明文教学内容时,应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性,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系统、深入地讲解,通过设计层次递进、思维发散、读写结合的作业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二、初中说明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方案

教师可根据说明文教学目标及文体特点,创新设计生活化教学方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基于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抓住说明文阅读要点的过程中,应立足文本实际特点灵活进行阅读指导。比如,学习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这篇说明文时,教师可从文本写作目的出发,设计生活化问题导向式阅读教学方案,让学生带着“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焦点问题深入阅读,让学生细致观察岩石标本,以此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学习热情。在学习《苏州园林》一文时,教师可从苏州园林的特征入手,带领学生观察校园、公园中的植被特点,在比较中了解苏州园林独具匠心的文化内涵。

教师设计生活化教学方案时,应注重发掘所学说明文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从思想情感、文化内涵的角度出发,加强对学生思想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观。阅读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会思考,加深其对生活与社会的认识。一是从内容方面建立与生活间的联系,如在學生理解“标本”这一词语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自己在生活中所见到的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并与说明文文本内容相结合,从而帮助学生养成关注生活、深入探索的习惯。二是从思想方面建立联系,让学生通过解读文章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进而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如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时,教师通过思维导图让学生明确文章的结构、掌握说明文语言特点以及论证的严谨性,进而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求学态度。

(二)“精读”说明文

学生在阅读说明文时应根据文本特点,抓住要点提高阅读水平。教师在引导学生“精读”文本时,应引导学生筛选文本的主要信息,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构建语文阅读体系。选入教材的说明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教师应在“教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系统阅读、整体阅读的意识。例如,《苏州园林》这篇说明文运用的是“总——分——总”的写作结构,文章对亭台布局、花草设计理念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执教时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或图表的方式引导学生找到关键词句,分析说明文的主旨。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寻找各段的中心句确定本篇的写作思路、特点,再让学生通过精读的方式分析《苏州园林》第二段的重要作用,并通过思维导图对文本结构进行详细剖析,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文本,具体如图1所示: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掌握说明文文本段落之间关系的方法,启发学生系统地阅读文本、合理地进行分析思考。学生通过分析文本段落之间的关系,快速发现文本中隐含的信息。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说明文段落与中心句的关系、段落内部层次两个维度去探索段落的特点与作用。分析段落内部层次需要教师把说明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让学生能够真正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去理解段落的作用,可以把说明文的中心段落作为一个微型文本,从段落的中心思想、写作顺序、写作特点出发,帮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理清其中层次,进而快速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略读”与“自读”说明文

部编版语文教材设置了“略读”与“自读”文本,说明文教学过程中应合理运用“略读”与“自读”。“自读”需要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阅读方法进行独立阅读,并能够根据文本特点自行运用相应的阅读方法深入思考。“略读”则意味着学生应明确说明文的写作目的,通过小中见大的阅读方式解读文本中的某一段落,进而以中心段落为核心迅速完成相关段落的阅读。促使学生快速捕捉说明文中的信息,并完成对文本框架的划分。“自读”与“略读”并不是教师让学生盲目阅读,而是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学习情境,留足时间让学生认真地阅读。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应及时解答,确保学生的阅读效率。另外,教师还应注重从学生反思的角度去设计教学方案,让学生自我“检测”阅读效果,提高阅读能力。

(四)“默读”与“思读”说明文

默读指的是教师根据说明文特点,为学生设计情境化阅读环境,给学生足够的阅读空间,让学生能够在默读的过程中快速理解文本,掌握知识。比如,教师讲述自读文本《大雁归来》时,可以采取“批注式”默读教学方式,让学生利用批注将疑问、感受标注出来,以提升学习效率。“思读”要求教师进行说明文教学内容设计时引导学生做好“反思学习”,通过反思的阅读习惯、阅读思路来检验自身阅读效果。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设计“说明文内容阅读检测表”,对学生的“信息捕捉能力”“阅读思考意识”以及“阅读习惯”进行系统总结。

综上所述,说明文教学内容确定的维度是多方面的,教师应从空间、时间的角度出发,合理设计教学方案。可以从生活化视角、人文化层面入手,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精读”“略读”“自读”“默读”“思读”,快速提取文本信息,感知文本内容,提升阅读效果。

作者简介:刘振武(1982— ),男,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丰乐镇九年制学校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说明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说明文阅读专练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如何提高自述型说明文的颜值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说明文中相似、相反与因果联想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