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和《人生一串》传播差异性研究

2023-05-18易培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传播策略差异性

摘要:中国美食类纪录片开山之作《舌尖上的中国》一经播出,就引起了全国热议,成为我国纪录片行业的重要标杆之一。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生纪录片《人生一串》异军突起,一经播出就破千万播放量,被网友誉为中国版的《深夜食堂》。由于创作理念、文化环境、市场定位和互联网影视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二者在叙事内容、选题立意、传播策略、视听语言风格等多个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文章对两部美食纪录片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中国美食类纪录片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内容同质化严重、传播反馈机制不足、盈利模式模糊、内容过于艺术性、高低语境转换不够。针对以上问题,文章总结了一些经验建议:精准市场定位,融合媒体综合传播;加强商业化发展,精准市场定位;采用全球化本土策略,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文章从两部纪录片的差异中寻找到优秀纪录片传播的共同优点,以此探寻更好地传播中国美食故事与文化,提高中国美食纪录片传播品质的路径。纪录片是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媒介,传播与塑造中国形象,需要从各个方面推陈出新,对两部优秀美食纪录片进行对比分析,旨在让我国美食纪录片更好地走出去,增强文化传播力,传播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

关键词:美食纪录片;传播策略;《人生一串》;《舌尖上的中国》;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5-0237-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度吉首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西部民族地区女性戒烟影响因素的健康传播学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1SKY24

一、研究背景

纪录片是记录和传播文化的工具,美食纪录片的内容越来越多,它的外延也在逐步扩大[1]。美食纪录片是以食物为主体的纪录片,旨在通过对制作过程和美食的评价达到对中国食文化的诠释。中国美食纪录片打破了主流、精英的固有圈子,在价值传播、视觉传达上呈现出多文化交融的特征[2]。

《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为《舌尖》)在中国美食纪录片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深化了受众对中国美食的认知和情感。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入,新媒体使纪录片发展为多媒体传播的新格局。网生纪录片应运而生,呈现出有别于常规纪录片的鲜明特征,比如:题材轻量化、图像多样性、文案网感化等[3]。

《人生一串》(以下简称《人生》)舍去了精心设计的镜头美感,真实再现了夜宵摊上的市井风貌,将烧烤的粗粝场面保存了下来。它着力刻画食物,紧紧依靠它独有的烟火气、市井味来刻画与展开情节建构,以调侃式的解说和细节魅力形成特立独行的特点。本文旨在探讨异起之军美食网生纪录片《人生》与美食纪录片开山之作《舌尖》的差异性。

二、《舌尖上的中国》与《人生一串》差异性表现

张同道将我国纪录片分为国家话语、民族记忆、个人表达与市场呼唤四个时期[4]。《舌尖》与《人生》在市场呼唤时期分别走红全国,《舌尖》的播出重塑了中国纪录片的形象,并形成了“舌尖体”。《人生》打破了美食纪录片同质化的现状,以浓烈的烟火气脱颖而出,成为一部现象级作品。

(一)传播内容的差异

《舌尖》与《人生》都是以介绍美食为主题,在这一大主题之下,二者有着明显的思想差异。《舌尖》对拍摄的食物、人物故事有一个清晰的目标,每一集的主题都表现出中国美食文明中包含着天人合一的中庸之道,契合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向大众展示了中国饮食文化和宏大背景下的社会现象。它不只是单一地介绍美食,还提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导演以食物作为切入点,表达对自然的感谢以及不同人群对生活的追求。

《人生》直接勾起了普通大众对美食的欲望,体现出生活的五味杂陈。它有着平易近人的江湖烟火气,注重平民食物及市井百态,《人生》的导演尝试从市井生活角度呈现出各种美味烤肉和平民生活的真情实感,可以让观众从《人生》中找到认同感与归属感。

(二)传播策略的差异

《舌尖》触发了中国人探索传统文化的潮流风向,激起了对中国优秀美食文化的兴趣。其采用从上到下的单方面宣传方式,同时也运用各大网络平台进行辅助宣传,新媒体推广也起到了多元化传播的作用。

数字技术的更新对纪录片审美取向产生了冲击,加快了纪录片艺术的变革[5]。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社会环境愈加多元,不同的文化发生了冲突,拓展了年轻人的话语空间。

《人生》定位于网络,选择在视频网站平台B站进行独播,年轻人通过弹幕进行互动,弹幕为人们提供实时互动的社交在场感。弹幕内容可以感染观众,将不同的思想情感聚集到一起,从而产生集体认同感。在纪录片的传播策略上,要实现从宏观到微观的转变,又要通过新的媒介技术,对纪录片中的文化进行创新,充分发挥数字传播的功效[6]。

(三)视听叙事的不同

1.鏡头语言的差异

观看《舌尖》与《人生》可以发现,二者无论是在景别还是在镜头节奏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舌尖》更多采用了全景加中景的画面,主要运用长镜头拍摄主角的整个活动流程,可以显示出《舌尖》真实、自然的叙述特征,保证镜头叙事的连续性和人物故事的统一性。而《人生》使用了大量的特写与大特写,将食物的细节展现得更为丰富细致,体现了浓郁的江湖烟火气。运用大量大特写镜头,可以使观众在观看时获得一种代偿性满足,这是纪录片的新尝试。二者在镜头节奏上也存在着差别,相比《人生》,《舌尖》的镜头节奏较为缓慢,《人生》整体镜头节奏较为轻快,顺应了新媒体时代碎片化的需求,更适合现代人的观看习惯与理念。

2.语言风格的差异

两部纪录片都采用第三人称视角进行叙述,《舌尖》的解说语境是俯视的角度[7],更偏诗意化,《人生》则更偏向口语化,以一种平视的视角进行解说[8]。从语言风格的差异可以看出,《舌尖》为受众展现了食物从原始状态到成为美食的慢生活过程,无论是辞藻堆砌还是对白设计,都呈现了较高的水平,既与这些美食的传统呼应,又饱有一种生活化的美感[9]。《人生》也有对食材和烹饪方式的介绍,配合低沉烟酒嗓的配音与新潮的文字,将内容倾斜到美食的口感介绍以及食客的反应中去,形成特立独行的风格。

三、《舌尖上的中国》与《人生一串》差异性产生原因

《舌尖》与《人生》在传播内容、传播策略、表现方式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创作理念的更新

二者存在差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创作理念的不同。不难看出,《舌尖》有很多偏官方的阐述,尤其是每一集结尾的总结表现得尤为明显。作为官方出品的优质美食纪录片,在创作之初其定位就是一部面向世界的美食文化形象片。

美食纪录片的创作理念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更新,文化内涵也在顺应时代变化,聚焦到人上,主题选择上更加分众化。《人生》的创作理念基于大众对烧烤文化的认同感,它更多是想给观众展现中国各个地区的烧烤文化,它根植于民间,不需要太高的思想立意,采取轻松娱乐的方式为不同阶层的观众提供内容,让受众充满新鲜感。近年来网生纪录片直接进行垂直细分,能够满足不同类型观众的需求,并且其内容呈现的节奏快速,符合受众碎片化的观看习惯,因此网生纪录片频繁出现爆款。

(二)传播受众的变化

在传统与现代的冲击中,《舌尖》走进观众的视野,观众在保留自己的习惯时,也接受了“舌尖体”的传播,引发了全民探索美食的热潮。食物是记忆的载体,它也承载了中国社会飞速的变化。《人生》产生于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新媒体大步走进人们生活,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在不断变化。而被称为网络原住民的90后、00后成为消费主体,他们思想活跃,更适应互联网的碎片化传播,《人生》也因其娱乐化、生活化的特征,符合网络受众的生活常态,内容给予受众短暂性满足,使年轻受众激发出他们的身份认同和主体建构。

(三)主题思想的不同

《舌尖》以百姓与饮食作为拍摄对象,深入平常生活的点滴,播出后收视率迅速爆表,掀起全民观看的热潮[10]。以后的纪录片制作者在美食领域进行了深度探索,《人生》导演利用大数据技术广泛搜集信息,对新媒体风向进行精准把握,推陈出新,另辟蹊径。

二者还在文化考量上有着不同的思考。《舌尖》是具有国家文化传播意义的,它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展现了全球共通的价值观,采用全球本土化策略,用世界话语讲述中国故事[11]。《人生》极具市井风情,烧烤经过影视艺术手段和语言的精心设计,呈现出平凡人的激情和梦想。烧烤摊是城市化进程中中国人的共同记忆,因此制作烧烤题材可以激发群体记忆,产生群体认同。

四、中国美食类纪录片走向更高层次创作的传播学建议

美食纪录片不断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寻找全新的表现方式,展现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体现出中国人的文化精神追求[12]。无论《舌尖》还是《人生》,都是我国优秀的美食纪录片,二者的差异指明了我国美食纪录片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传播中国美食故事与文化

《舌尖》拍摄无数中国美食,通过美食和人文传播中国声音和文化。而《人生》以烧烤展现市井百态,二者在思想主题上就有着不同的层次和深度。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美食纪录片主题可以更好地向国内外展现中国的精神与气质[13]。美食主题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全球影响不言而喻,美食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可以很好地进行全球化传播,在传播的过程中融合高低语境文化的表达方式[14]。

往后的美食纪录片可以将中国美食文化的优质部分和新元素相结合,将传统与现代的话语相结合,从美食视角宣传中国,用中国的故事去传播中国文化。

(二)提高中国美食纪录片传播品质

《人生》镜头画面更真实真切,贴近生活,《舌尖》则更多呈现出天人合一的和谐气氛。美食纪录片的拍摄手法随着影视制作水平的提升而大幅提升,艺术性得到一定的体现,美食类纪录片依旧要保证镜头的真实性,但也不能忽略艺术性对美食纪录片所作的贡献,毕竟艺术化的美食纪录片是“抢夺”受众的一个砝码。精致的长镜头、细节描绘、柔美的光影、精心设计的景别构图,使美食纪录片的视听呈现都更加接近完美的影视制作水准,给受众奉上一场视觉盛宴,同时也使纪录片得到升华,开拓更丰富的创作空间。艺术性是对真实性的补充,真实性是灵魂,美食类纪录片的真实性和艺术性是一个母体与子集的结构。

(三)扩展中国美食纪录片传播策略

随着新媒体和媒介终端的不断普及,话语权逐渐掌握在受众手中,形成了以受众为生产方式的市场形态。《舌尖》和《人生》都与观众开展网络互动,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抓住受众需求,取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美食类纪录片可以借鉴之前的经验,在网络平台发起话题讨论,提高纪录片的曝光率;与粉丝进行实时互动,巩固粉丝黏性;分析受众需求,收集粉丝的爱好,及时调整美食纪录片的文本内容与调性;开展线下活动使受众持续关注,形成社群进行传播[15]。

五、结语

文章对《舌尖》和《人生》进行差异性分析,《舌尖》制作精良、口碑极佳;《人生》作为网络独播的网生纪录片,表达方式更贴近大众,但是在拍摄和表达思想方面缺乏一定的深度和专业性。新媒体时代的中国美食纪录片在技术完善中不断向前发展,同时也要顺應时代要求,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为观众呈现优质的中国美食纪录片。

参考文献:

[1] 彭璐娇,钱毅君.美食纪录片中西文化表达差异化研究:以《风味人间》和《街头绝味:拉丁美洲2020》为例[J].当代电视,2021(8):86-89.

[2] 张浩,李安娜.中国美食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与文化表达[J].美食研究,2020,37(3):18-23.

[3] 张斌,张卓.论网生纪录片的先锋意识[J].当代电视,2020(7):46-50.

[4] 张同道.中国电视纪录片50年[J].电视研究,2008(10):13-16.

[5] 刘兰.媒介融合背景下纪录片的跨界研究[J].中国电视,2022(10):81-86.

[6] 燕京.传统文化纪录片的影像叙事与创新传播[J].传媒,2023(5):55-57.

[7] 严文明,洪雨晗.美食纪录片的叙事差异:从《舌尖上的中国1》到《风味人间》[J].当代电视,2019(5):73-75.

[8] 张晗.《人生一串》:日常生活的“诗意”[J].新闻爱好者,2020(11):69-71.

[9] 王欢.美食纪录片影视摄影与制作探索[J].核农学报,2021,35(11):2694-2695.

[10] 周勋.讲“好故事”到“讲好”故事:中国美食纪录片的转型[J].当代电视,2016(9):40-41.

[11] 冯薇.中国特色话语的全球本土化传播策略:以国产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海外发行为例[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1(4):81-86.

[12] 刘忠波,杨悦.中国纪录片十年发展与创新[J].当代电视,2022(10):14-22.

[13] 周隽.美食纪录片与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承与交流:以系列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J].美食研究,2019,36(4):12-14,28.

[14] 李焕征,苗永清,刘晓旭.我国美食类纪录片对外传播的修辞建构[J].中国电视,2020(8):47-51.

[15] 张双燕,牧晓彤.新媒体背景下美食类网生纪录片的创新:以《人生一串》为例[J].青年记者,2019(15):73-74.

作者简介 易培,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

猜你喜欢

舌尖上的中国传播策略差异性
因材施教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浅谈企业社会责任的品牌传播
初中英语差异教学可行性探究
任长箴:我的情怀主义专访《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执行总导演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探析公益节目《等着我》的传播策略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