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调查性深度报道中的新闻美学研究

2023-05-18马琰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新闻价值深度报道

摘要:调查性报道通过挖掘事件的内部原因和背景,揭示事件真相,体现了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文章运用比较研究法与文献分析法,对数篇优秀深度报道作品进行赏析,总结调查性深度报道中的新闻美学的具体表现,旨在增强深度报道的艺术感染力。

第一,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调查性深度报道要挖掘事件的内部原因和背景,这就要求新闻媒体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另外,报道的广度也很重要,它囊括多个方面的信息和观点,以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事件。

第二,形式的多样性和创新性。调查性深度报道要求新闻媒体在吸引读者眼球的同时,提高报道的可读性,所以报道的形式要丰富多样,要有创新性。

第三,道德的高尚性和公正性。调查性深度报道要求新闻媒体具备高度的道德标准和公正态度,不仅要尊重事实,还要尊重个人隐私。只有这样,才能赢得读者的信任和尊重,让调查性深度报道发挥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调查性深度报道要求新闻媒体具备高度的新闻美学特质,这不仅是提高报道质量的关键,还是新闻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新闻媒体只有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标准,才能促进调查性深度报道的发展,为公众提供准确、全面、公正的新闻服务。

關键词:新闻美学;深度报道;记者四力;新闻价值;调查性报道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5-0111-03

新闻美学不仅是人类的审美文化活动与美学、新闻学等学科发展的结果,还是人类审美文化活动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结果。新闻美学是新闻学与美学的结合,它在新闻学的实际工作中,是审美的深刻体现。陆定一先生曾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美学要同时兼具新闻学和美学的双重属性,因此新闻美学须在新闻学的几大主要特征的基础上,还具备向善性、艺术性特征。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短视频生态系统的发展,大数据与算法推荐决定着民众接触什么信息、思考什么,甚至如何思考。

海量的信息与超负荷的媒体接触使大众暴露在过度的信息化中,并且逐渐演变成“单向度的人”。层出不穷的假新闻使新闻业进入“后真相”时代,新闻业面临着重新思考新闻价值和更新传播形式的挑战。

但是,调查性深度报道成为互联网时代应对信息超载、新闻价值流失的有效形式。主流媒体要依靠这种深究背景、着重叙事、关注大众的调查性深度报道来增强媒介公信力,通过调查性深度报道减少网络媒体为获得经济效益而违背新闻媒介伦理等社会公共责任的乱象。

一、文献综述

赵凤远和赵勇在《关于新闻美学学科若干问题的思考》中,对新闻美学的学科产生、学科定位、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法做了系统的论述。该文章认为新闻美学学科研究应包含一种“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在新闻的报道与宣传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一种富有人性的态度来传递真实的、有价值的东西,并批判虚假的、邪恶的东西[1]。

他还指出,新闻美学应利用声、色、音、形的视觉或听觉因素,依照美学规则来展现,尽可能在视觉和听觉方面满足大众的审美要求[2]。

宋艳在论述中强调,新闻工作者要把新闻的事实报道放在工作首位,不能因为追求新闻美学中的美感而丧失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3]。以往对新闻美学的学术研究侧重从新闻美学的学科角度出发,探讨历史发展过程、学科背景和学科的具体内涵及价值,或是侧重于如何在采写编评的过程中优化新闻工作流程,其研究内容都停留在方法论层面,并未从新闻美学的角度进行探析。

深度报道是指对重要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的完整反映,对来龙去脉进行跟踪报道,并揭示其实质含义的报道方式。

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舆情研究所所长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辞典》中,深度报道被定义为“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对新闻进行报道的形式”[4]。调查性的深度报道仍然是新闻界的头等大事[5]。

邹代斌、邹兴程、周列克三位学者从新闻美学方面对深度报道人物通讯的实践应用《95岁老人是功勋卓著的战斗英雄》做了进一步阐述,并提出主题和题材的选择是一篇新闻作品成功的基石,真实性与及时性是新闻作品的生命力以及深度报道中细节描写和结构框架的重要性[6]。

管永超、成书丽以新闻生产社会学的视角,从典型深度报道案例的生产过程入手,探析全媒体时代深度报道在发现和表达层面出现的新特点和新变化[7]。

黎勇在《深度报道中如何获取与核实细节》中论述了挖掘真相是深度报道的关注重点,事实细节的核实与获取决定了深度报道的成功与否[8]。

但对深度报道的学术研究,学者着重于从新闻写作的角度进行探索,对深度报道与新闻美学的结合论述尚没有形成系统的方法论[9],也未从实践的案例中寻找独特角度进行评析。

综上所述,在新闻学科中,对美学的考量标准可以具体划分为真、善、美三部分,而调查性深度报道在互联网时代至关重要。

以往的研究对深度报道的改进建议多集中在选题和内容写作等方面,从新闻美学的角度对深度报道提出更高要求的改进建议的,并不多见。因此本文将从深度报道的案例中探析新闻美学的价值,并通过新闻美学中对真、善、美的衡量标准,对深度报道提出更高要求与改进建议。

二、深度报道中的新闻美学价值

(一)真:深刻反映生活的真实性

高质量的新闻作品,其本质属性一定是真实的。只有坚持追求真实,新闻工作者才能在受众面前呈现新闻事实,而真实是新闻作品永恒不变的生命力。

1980年,工人日报发表长篇文章《渤海2号钻井船翻沉事故说明了什么》,首次曝光“渤海2号”沉船事故真相[10],批判了工业生产中不注意安全作业的各种混乱状况以及事故发生后不追究原因和责任,却把悲剧演成喜剧——搞“大表彰”“大评比”“大学习”的做法。

调查深度报道所反映的内容既具有时代气息,又有普通民众关注的热点,属于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焦点问题[11]。

这也恰恰是当今最集中、最典型的现实社会生活的真实流露。“后真相”时代,只有真实才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从而展现出生命的实质规则。

(二)善:揭示新闻本质的向善性

2020年9月,《人物》杂志一篇反映外卖骑手生存状态的报道刷爆社交网络。在快递平台刚刚出现的时候,并不重视快递骑手,但是,当快递逐渐融入年轻人的日常生活时,街道上的骑手越来越多,与快递骑手有关的社会问题愈发得到人们的关注。

经过深入采访,这篇报道利用多个实际案例,将冰凉的体系和活生生的快递员进行对比,将焦点放在深层体系和快递员的生活状况上,揭示出在快递系统算法和数据驱动下,快递骑手与时间赛跑的现状,最终引起人们对快递平台的认真思考,并对外卖平台的用人模式进行反思。

向善,就是新闻工作者要把善、美、感人的一面充分挖掘出来,积极向社会宣传,充分利用新闻媒介的引导功能,引导整个社会的道德风范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

深度报道不仅要关注事件的真相,还要关注事件发生的缘由和可能存在的问题,“我们不应该只看外表,而应该看深层的内在的逻辑”[12]。对于事件本身,除了对事件的处理之外,更多的是对相关的背景、起因和结果的考虑[13]。

这类能够揭示新闻本质、引发思考的深层次报道,它的向善性不但可以用事实来传达出一种美,还可以加强受众对其的理解。

(三)美:深度报道的宏大架构和多彩体裁

新颖性指的是新闻报道的内容和角度应该是鲜活的。新闻报道要能把新问题、新动态、新事物、新风尚及时反映出来,吸引受众眼球。深度报道将报道触角伸向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着眼于反映重要的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14]。

所以,它既给人纵深感,又常常因反映重大题材的需要而气势磅礴。1987年5月6日,大兴安岭4个林业局的林场前后脚起火,引起1949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特大森林火灾,震惊国内外。中国青年报记者叶研、雷收麦、李伟中以及实习记者贾永在火灾发生后奔赴火场。经过艰苦采访,他们换回了中国新闻史上的一组经典篇章。从1987年6月24日至7月4日,三篇整版调查性报道《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刊登在中国青年报醒目的位置。这三篇精品力作以火与社会、火与人、火与自然为主题,具有重大历史意义,被誉为中国深度报道的经典之作。

大多数深度报道都是文学写作和新闻写作的混合,并且使用视频、互动信息图形、多媒体插图、视频博客和增强现实等新形式[15]。與其他一切的新闻报道相同,新闻深度报道的基本内容都是最近才发生的重大的事情。

三、新闻美学对深度报道的启示

(一)深度报道的选题价值须把握时代脉搏

深度报道的选题价值和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政策环境息息相关。从民生焦点到政策影响,深度报道与国家和人民的重大利益相关。

不管是在一个社会热门问题上,或者在一个紧急的、重要的事情上,新闻工作者都要具备一种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判断能力以及深入挖掘新闻背后的价值和意义的洞察能力。

(二)深度报道的事实核查渠道多元复杂

深度报道的消息来源通常是记者个人的社交网络、各种会议以及其他媒体。不过,无论消息来自哪里,要想让消息更有“深度”,不仅要有专业的敏锐性,还要有一颗坚定的心。

(三)新闻事实的探索力求抽丝剥茧

在调研一个突发事件时,记者会收集到很多信息,但是并不是每一条信息都具有实用性,这就要求记者具备较强的信息分析和整合能力,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最重要的新闻真相。无论是报纸,还是电台和网络上的报道,人们倾向于花费更多的精力去读那些具有深刻意义的文章。

四、结语

算法的发展导致传统和原生数字媒体运用固定的叙事方式进行报道,使虚假信息更多与娱乐、轰动效应有关。大众的认知同化极限是恒定的,而收到的信息数量在增加,导致大众在决策过程中的认知不断降低。

而调查性深度报道追求更多的背景、更多的解释、更多的分析和更深的深度,而不追求实时性、及时性,没有时效性压力,这给了记者更广阔的操作空间。通过深入挖掘事件的内部原因和背景,调查性深度报道可以揭示事件真相,为公众提供更加准确、全面、严谨的新闻。

在这个过程中,新闻美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着报道的形式和内容,还体现了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因此,新闻媒体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标准,运用多样化的报道形式和手法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增强报道的可读性。只有这样,才能推动调查性深度报道高质量发展,为受众提供更全面更深刻更震撼的新闻,为受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并通过调查性深度报道强大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大力提升媒体的公信力。

参考文献:

[1] 赵凤远,赵勇.关于新闻美学学科若干问题的思考[J].菏泽学院学报,2022,44(4):53-57.

[2] 都业馨.新闻采编工作中如何体现新闻美学[J].新闻传播,2013(11):291.

[3] 宋艳.新闻美学视角下新闻采编工作要点[J].赤子,2014(13):70.

[4] 陈力丹.深度报道“深”在哪儿?[J].新闻与写作,2004(4):10-11,17.

[5] 布莱恩·卡罗维兰诺,王乔.调查性报道:为何我们比以往更需要?[J].国际传播,2018(1):92-96.

[6] 邹代斌,邹兴程,周列克.浅析新闻美学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以通讯《95岁老人是功勋卓著的战斗英雄》为例[J].新闻前哨,2020(11):79-80.

[7] 管永超,成书丽.全媒体时代深度报道的发现与表达探析[J].新闻传播,2021(17):56-58.

[8] 黎勇.深度报道中如何获取与核实细节[J].新闻与写作,2021(2):105-108.

[9] 李平.新闻采编中的新闻美学价值研究[J].传媒论坛,2019,2(13):66,68.

[10] 张泽萱.深度报道的审美形态[J].新闻与写作,1999(8):44-45.

[11] 孙德宏.“美”的新闻作品一定能“打动人”: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新闻美学”[J].中国记者,2021(6):55-59.

[12] 阿古达木.探究新闻采编中实现新闻美学价值[J].中国报业,2022(18):40-41.

[13] 戴彬彬.新闻美学在新闻编辑中的体现[J].记者摇篮,2022(1):57-58.

[14] 汪湧.对新闻采编中实现新闻美学价值的探微[J].传播力研究,2018,2(23):106.

[15] 许陈陈,张鹰.浅析新闻美学中的审丑价值:以小艾兰事件为例[J].视听,2019(10):178-179.

作者简介 马琰,研究方向:品牌传播、人际传播。

猜你喜欢

新闻价值深度报道
新闻人要做好社会的“瞭望者”
论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深度报道的选题策略
豪车交通事故报道中媒体刻板心理及对策分析
《南方周末》新闻选题策划特色研究
新媒体时代,图片故事应有哪些坚守和创新
策展新闻视角下的中美新闻APP比较研究
SWOT分析法下网站新闻深度报道的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怎样让民生新闻更“接地气”
灾难报道中的伦理失范与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