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美学对音乐艺术实践的现实意义
2023-05-17王海蓉
王海蓉
音乐美学作为音乐审美领域重要的理论学科,自产生以来一直在各方面的音乐艺术实践中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在音乐创作实践方面,音乐美学不仅有利于提高音乐创作的形式美和内容美,还有利于强化音乐创作的创新性;在音乐表演实践方面,音乐美学有利于提高表演者的审美素养,还有利于促进音乐演奏技巧与情感的统一,加强音乐表演与时代、历史之间的联系;在音乐欣赏实践方面,音乐美学为音乐欣赏提供了理论指导,还推动了大众音乐审美意识的觉醒和发展,提高了音乐欣赏者的情感表达能力。
音乐美学最早是由18 世纪德国音乐家舒伯特提出的,真正建立则是在19 世纪末期。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音乐美学的理论内容产生了许多变迁,成为音乐爱好者和研究者持续探寻的关键理论。音乐艺术实践是运用音乐相关专业知识进行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和音乐欣赏的具体实践活动,是人类从事音乐艺术事业的具体表现。音乐美学与音乐艺术实践是音乐的两大环节,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不断推动着音乐艺术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多样化,在审美艺术上表现出个性化的特征。音乐艺术蓬勃发展,形成各种不同风格的艺术形式,人们迫切需要了解如何更好地去创作、表演和欣赏各种音乐艺术,音乐美学的作用变得更加显著。音乐美学的发展对音乐艺术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一、音乐美学的内涵
音乐美学是音乐学与美学结合形成的一门理论学科,主要研究音乐的艺术本质和美学规律,具有系统性的特征,与其他多门音乐学、美学的相关理论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还涉及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现代音乐美学注重提升大众对音乐的认知水平,其研究内容更加多元化,广泛而复杂,既关注音乐作品本身,也关注音乐的外形,研究过程需要结合人在自然社会的实际经验与理论成果,其内容深刻而精准地概况了音乐艺术的审美内涵,表达了音乐艺术中的情感与精神体验,提升了音乐艺术的高度。音乐美学的进一步发展也为音乐艺术实践注入了新的能量,对音乐艺术实践发展有着众多积极的影响。
二、音乐美学对音乐创作实践的意义
音乐创作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体现着作曲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性特征。音乐是一种形神兼备的艺术,作品形式的创作代表了其艺术的“形”,作品内容的创作则代表了其艺术的“神”。音乐创作的形式和内容孕育了音乐审美的理论,音乐美学又指导着音乐创作的提升。具体来说,音乐美学对音乐创作实践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音乐美学有利于提高音乐创作的形式美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其内容的呈现需要以形式为支撑。音乐创作的形式美是指音乐艺术中各音乐外在形式要素所表现出来的美,包括旋律、节奏、音色、音高、调式、和声等。这些要素有着很强的表现力,可以组成各种各样的可能,是音乐形式美和内容美的基础。音乐形式的创作十分抽象,对作曲家提出了较高的专业要求,要求作曲家必须掌握一定的音乐美学知识,并能够在创作中合理利用这些理论,以尽可能创作出具有形式美的音乐作品。对音乐美学的深刻理解,让作曲家能够充分掌握各种不同情感、不同的音乐形象应该用怎样的音乐形式和要素去表达,能区分不同形式表现效果之间的细微差异,以更合适的、更具审美性的表现形式创作音乐作品。因此,音乐美学有利于提高音乐创作的形式美。
(二)音乐美学有利于提高音乐创作的内容美
音乐是人类现实生活的写照,表达了作曲家内心的情感与理想信念,表现了丰富的内容信息,具有内容美。音乐创作的内容美就在于音乐中描绘出的情景或故事,以及音乐中所蕴含的高尚的情操。对音乐美学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提升作曲家的美学素养,让作曲家更容易发现生活中的审美内容,更能够对那些见到的或听到的事情产生丰富的内心感悟,使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增强,能够以更好的描述语言将这些生活内容和内心情感转化为音乐艺术,让更多人体会这种生活之美、自然之美,或是理想之美、幻想之美。因此,音樂美学加深了音乐创作的内容美。
(三)音乐美学有利于强化音乐创作的创新性
音乐创作是一种原创性的艺术实践活动。音乐创作的创新性体现在作曲家在形式和内容上的与众不同,包括在过往作品基础上做出的改变,这要求作曲家必须突破固有思维和程序的限制,不断接触新事物,体验新生活,开发新的创作灵感。对音乐美学的深刻理解一方面可以激发作曲家接触和感受新事物的热情,扩大作曲家灵感来源的广度;另一方面可以让作曲家转变思路,在此前接触的事物中发现更深层次的、新的灵感,提高灵感来源的深度。因此,音乐美学有利于强化音乐创作的创新性。
三、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实践的意义
音乐表演是对音乐作品的二次创作,包含演唱和演奏两种形式,分别对应声乐艺术和器乐艺术。音乐表演实践是展现音乐美学意义的重要途径,在音乐创作美的基础上增添了表演者的情感表现和演奏乐器的艺术属性,使同一首音乐作品也具有了多样化的美学感受。音乐美学的研究对音乐表演实践有着多方面的意义,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音乐美学有利于提高表演者的审美素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音乐艺术的审美需求越来越多样化。音乐表演只有体现出自身独特的审美价值,才能够吸引听众,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这就要求音乐的表演者必须不断提升自身审美素养,及时了解时代的审美变化,能够运用现代美学对音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演唱或演奏出当代大众喜闻乐见的音乐艺术。音乐美学为表演者提供了理论指导,使表演者的审美素养得到提升,审美素质提升后,表演者对乐曲的理解和对音乐表演艺术的认知将更加深入,更能够表演出符合时代审美需求的音乐作品。
(二)音乐美学有利于促进音乐表演技巧与情感的统一
音乐表演除了要求表演者要具有良好的表演技巧,还要求表演者有丰富的情感经验,能够在表演实践中注入情感,引发听众的共鸣。只有技巧与情感兼备,音乐表演的魅力才能够真正地发挥出来。音乐美学揭示了音乐的艺术本质和美学规律,是众多音乐家音乐艺术经验的总结,表演者对其加以学习和研究可以升华音乐表演的精神,直接影响音乐表演的实践,更容易体会到各种音乐作品的情感,知道如何在生硬的表演技巧中注入灵魂和思想,如何在表演中自然地流露出内心的情感,从而打动听众,进入听众的内心世界[1]。
(三)音乐美学有利于加强音乐表演与时代、历史之间的联系
音乐表演具有时代性和历史性的特征,在不同的时代中有不同的表现,展现着时代发展的轨迹,蕴含着深刻的历史信息。表演者在深入理解音乐美学之后,更能够将音乐表演实践与当前时代的思想结合,融合表演者个性化和创造性的特征,借助舞台辅助效果和自身表情、动作,共同诠释音乐作品中的时代精神,彰显时代魅力。因此,音乐美学对加强音乐表演与时代、历史之间的协调控制有着积极的作用。
四、音乐美学对音乐欣赏实践的意义
音乐欣赏是接受者角度的音乐艺术实践,是用听觉感官去感受、欣赏音乐表演,在获得精神上的美的感受的同时,欣赏者还应该具备对音乐作品进行理性分析的能力。音乐欣赏是精神层面的创造性活动,是使音乐作品真正实现社会价值的关键,是音乐艺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音乐欣赏要求欣赏者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音乐知识和审美基础,音乐美学正能够为音乐欣赏者提升相关素养提供关键助力。
(一)音乐美学为音乐欣赏提供了理论指导
音乐美学与音乐欣赏本就是密不可分的。音乐欣赏能力如果不进行培养,大部分只会停留在感官听觉初步感受的阶段,或是只进行主观情感的认知欣赏,而且大部分时候都是一种无意识的欣赏,难以进行客观理智的分析鉴赏。音乐美学具有学科性质,且是一门综合了多种学科知识的学科,对不同风格、不同情感的音乐艺术实践都提出了明确的、准确的、有效的理论要求,在音乐教育各方面内容中都是重要的理论指导[2]。音乐欣赏的各个过程都可以用音乐美学的理论来阐释,它将欣赏者原本无意识、无规律的行为概念化了,使音乐欣赏不只停留在纯粹的感官体验上,而让欣赏者关注到听觉感受背后的审美内容,为欣赏者深入剖析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提供了理论指导,赋予了音乐欣赏更加全面、完善的意义。
(二)音乐美学推动了大众音乐审美意识的觉醒和发展
音乐审美意识是人所具有的一种自由性很强的意识,它源于人的现实生活,产生于音乐艺术实践之中,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意识。音乐审美意识潜藏在人的内心,要真正发挥其作用,需要有一定的推动力。音乐美学与音乐欣赏的密切联系,在进行音乐美学教育的同时,音乐欣赏也得到了宣传,可以使社会中形成一种良好的音乐欣赏氛围,大众处在这种氛围之中,也会被激发起音乐欣赏的兴趣,逐渐开始主动地参与音乐欣赏实践。因此可以说,音乐美学推动了大众音乐审美意识的觉醒和发展[3]。
(三)音乐美学提高了音乐欣赏者的情感表达能力
音乐欣赏以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为基础,又对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具有反作用,能够推动其改善、发展。要发挥音乐欣赏的反作用,欣赏者就要通过某种形式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分析反馈给作曲者或表演者,而情感内容是音乐作品中最重要内容,因此这一过程主要考验音乐欣赏者的情感表达能力。音乐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其中也包含了对音乐情感内容的理论分析和阐释,虽然音乐作品是不断变化、创新的,但这无疑也给音乐欣赏者提供了较为具体的参考,能够提高音乐欣赏者的情感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音乐美学本质上其实就产生于对音乐艺术实践的思考和认识,同时对音乐艺术实践有着多方面的指导意义,可以提高人们参与音乐艺术实践的热情,提升参与的质量水平,推动音乐艺术的系统化发展。在追求全面发展的当代教育中,美育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音乐美学除了影响着音乐艺术,也与其他艺术领域的审美有着一定的共通性,能够推动人的审美能力全面提高。不管从哪一方面来说,音乐美学的发展价值都是十分巨大的,值得不斷地探索和研究。
(责任编辑 崔健)